佛即是道

佛即是道

佛是梵音,華夏叫道。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萬物,養育萬物,運行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形無象,本無名字,人強名為佛。佛本無名,人強名為佛,無名之時,人們可以把它命名為色、空、有、無、魔、神、鬼、蟲、家、男、黑等不可盡說,總之無所不可名,如人們一開始把它命名為魔,後人們就認為它是魔了,所以說,它不是道,只是強安一個假名叫作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即是道
  • 解釋:佛是梵音,華夏叫道。
佛,佛即是道,百家匯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等合注,其它,論述雜談,

獨立時佛即是道。相對於人時,名為自性,佛性,道性,舍利子,蓮胎,道胎,佛子,牟尼珠等等不可盡言。

佛即是道,百家匯聚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等合注

慧能云: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倦。名之曰。 摘自 [六祖慧能大師事實]
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交之時也。 [法會因由分第一]
合掌者,心合於合於心。 [善現起請分第二]
菩薩者,梵音也,唐言心。[善現起請分第二]
有無俱遣,語默雙亡。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也。[大乘正宗分第三]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遇緣則施,緣散則寂,不假修證,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是佛,縱使屢劫修行終不成。[正信希有分第六]
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順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之心。我心既空,無得念。若於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佛土者謂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若有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相應,是名莊嚴佛土。[莊嚴淨土分第十]
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生佛齊,無法等比。[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塵,即著諸相取捨愛憎,無有休期。就生無所住心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損。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無所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相應也。[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慈受禪師云: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磋過蓬萊路八千。[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其它

《大通經》曰:靜為之性,心在其中矣;動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
六祖開示: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套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論述雜談

一說到佛和道,人們就會聯想到佛教和道教,但實際上佛跟佛教沒有任何獨有的關聯。道和道教也沒有任何獨有的關聯。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得道。
在華夏,僧人得道,稱為得道高僧,而從不稱為得佛高僧。
佛即是道,本不用說明,多此一舉。只因眾人迷佛迷道,不修行,不持經,不求真師,不知佛什麼,不能見性。
而那些未見性修道的人,自古至今爭論不休,更有佛道雙修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