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1)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2)。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身相:舊解皆指三十二相之應化身言。如此則下文三十二相,豈非重覆。《金剛經》一字一句,皆有深意,決無重覆者。此身相二字,應就眾生之本身言。如來二字,指眾生本有之法身言。上文處處言不住相,不住者,即令人會相歸性也。眾生之心,稱如來藏,是言眾生本具法性。不過藏在人我、法我之中。佛教以不住相,即令眾生自見所藏之如來,如此解釋,比較親切。佛意若謂,汝等眾生,能就身相見汝之本性耶。
(2)虛妄:此妄字是廣義,虛妄猶言虛假,既知是虛假,應迴光返照,不可向外馳求於相,從速歸性。性本真實,豈能以虛假見真實耶。知此則凡夫之病可免,不至墮入輪迴。

作品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以為看見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見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嗎?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為看見身相就見得到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身相,是虛幻的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現象,都是虛妄的,好比在夢中,你看見山河大地親朋好友,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果見所有現象都是虛幻相,當知一切虛幻現象雖然有生滅變化,而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如來沒有兩樣,那么,你若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如來了。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當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作品評析

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象來看佛呢?這是釋迦牟尼問須菩提的問題。須菩提的答覆是否定。佛是不可以拿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廟子裡為什麼要弄個偶像呢?那不是真正的偶像,真止的佛教同其他許多宗教一樣是反對拜偶崇拜的。那為什麼畫的佛和塑的菩薩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佛像存在,拜者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只是一個代表而已,這一拜是表面是在拜佛像,實質上是在拜自己,拜者拯救了自身。任何宗教最高的理想都是一樣的,不是神、佛救了崇拜者,而是崇拜者拯救了自己。一念真誠的恭敬下來,不要說佛像,就算是拜一個木頭,一塊泥巴,誠敬的一念專心,拜者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這叫“因我禮汝”,這並不是拜對面的佛相,是拜者自拜,拜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誠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這個偶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師,那是著相。《楞嚴經》記載阿難就犯過這個錯誤。因為真正不生不死的身,不是這個肉身,肉身還是有生死,即使到活一千年,最後還是要死。而永遠不生不滅的,並不是這個肉身相,而是法身
到了這裡,譯者鳩摩羅什特別加重語氣,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此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認為這四句很重要,要須菩提特別注意把握。凡是修行者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修行者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比如打起坐來有境界,不打坐就沒有境界,就是著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實在的。
在佛法里講,修持成功的人,禪宗所謂大徹大悟(即《金剛經》上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便是法身(即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即《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金剛經》的開經偈所說的“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法身是無相的。
執著身相的修行者非常多。過分著相的人在在醫學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不僅學佛者,有很多這類人,其它的宗教,都有些信徒並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地信仰,變成宗教心埋病。用佛教術語說,就是太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上菩提是非常平實的。古德說:道在平常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絕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樸實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凡所有相,既是虛妄,皆不當住。故上說法相,說非法相,即包一切相,佛說不住相,即是令人見如來。若執應化身,即不能見法身。故不住相,即令人見性。又不住相,是不執著。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並且相反為我所轉。故只須了知是虛妄,不必斷滅且亦不可斷滅,蓋相本由性現也。佛令人對世間法,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凡夫執相,是住法相而生煩惱;修行人厭惡世法,又住非法相而生煩惱。須知性本無相無不相,不能斷滅。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後能照見。依佛說二邊不著去修行,行來行去,至功夫純熟,深之又深,方是般若波羅蜜,方真見諸相非相,即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心經之色,即此經之相,受想行識,即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照到皆空,方是諸相非相。皆空即是三空,非小乘之但空。故又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此說色與空尚是兩橛,故又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即空有同時,此與凡所有相四句相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與空即是色通,一切假名,當體即空也。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與色即是空通,色即空,可見空不在色外,何必滅色明空,故云則見如來。見如來,即見性也。不執著相,即能度一切苦厄。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