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打造內陸技術標準高地的若干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打造內陸技術標準高地的若干意見》是重慶市人民政府2011年1月18日印發的一份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打造內陸技術標準高地的若干意見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渝府發〔2011〕3號
發布背景,檔案內容,

發布背景

府發〔2011〕3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技術標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要素。近年來,我市技術標準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標準總體水平不高,與中央賦予我市的戰略要求相比,標準化基礎仍然薄弱,必須重視和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標準體系建設仍然滯後,亟需提速推進。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是新形勢下建設創新型城市、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是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擴大外部需求、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重要抓手,是規範市場秩序、維護人民民眾健康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把標準化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決心、更紮實的措施,努力開創內陸技術標準高地建設的新局面。現就加快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打造內陸技術標準高地提出以下意見:

檔案內容

一、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於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立足於服務國家戰略任務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重點產業振興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緊扣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緊扣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城鄉統籌;緊扣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快速崛起;緊扣“五個重慶”建設,促進城市品質提升,著力構建先進技術標準體系,著力推進技術標準運行機制創新,著力完善技術標準法規政策,全面增強“重慶標準”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推進策略。
堅持“企業主體、需求導向、自主創新、服務發展”的方針,堅持結構、質量、速度、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構建政府、企業、市場、社會、國際“五位一體”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保持標準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增強政府推動力。發揮政府引導、組織與調控作用,整合有效資源,加大政策聚焦力度,推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增強企業主動力。發揮企業在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面向市場需求推進標準實施工作,走“以質取勝、標準興企”的發展路子。
――增強創新驅動力。以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提高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標準轉化率,促進科技、標準與產業同步發展。
――增強社會聯動力。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和新聞媒體在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中的橋樑紐帶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積極性,增強全民標準意識。
――增強國際接合力。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大採用國際先進標準力度,推動創新成果標準化、重慶標準國際化,全面提升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三)工作目標。
到2015年,制定、修訂各類標準總量進入內陸前列,基本建成內陸技術標準高地框架。
――先進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成,帶動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品牌企業群。制定、修訂國際標準、國家和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分別新增20項、800項、1000項。新增備案企業產品標準5000項。重點領域重點產品的采標率保持在85%以上。
――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能力明顯提升,帶動形成重慶標準的話語權。新增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分技術委員會(SC)、工作組(WG)10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取得實質性突破。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200家。
――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水平明顯提高,帶動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出口產品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體系。建立防控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機制,健全市政府有關部門、重點區縣(自治縣)、行業協會、重點企業“四體聯動”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工作體系。
――標準化示範園區平台建設取得突破,帶動形成標準生產生活的濃厚氛圍。新增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30個、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10個、市級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20個。
到2020年,力爭我市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標準化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成為內陸技術標準高地。
二、實施構建內陸技術標準高地的“五大工程”
(一)實施現代產業技術標準工程。
1.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標準化水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圍繞我市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密切跟進電子信息、汽車機車、裝備製造、石油天然氣化工、材料、能源等支柱產業的標準制定、修訂情況,填補刷新和主導制定、修訂一批地方標準,並擇機上升為國家標準。促進標準化資源的軍民共建共享,推進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動發展。適應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趨勢,以標準助推內陸加工貿易發展,重點跟蹤分析國際國內信息產業發展情況,加快筆記本電腦及相關加工產業的技術標準研製,推動建成內陸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2.搶占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制高點。圍繞我市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計畫和兩江新區“5+3”戰略性布局,突出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抓好新一代信息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的標準研製和推廣工作。根據產業基礎和市場潛力,集中力量、分類突破,加快計算機製造、新一代通信設備及終端、高端積體電路、軟體及服務外包、信息服務、物聯網、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儀器儀表、數控裝備、新能源汽車、環保技術及裝備、生物醫學、製藥、高性能輕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LED、風電裝備及套用、光伏等18條戰略新興產業鏈條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標準的研製工作,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先形成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先進技術標準,建立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推動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3.拓展現代服務業標準覆蓋面。圍繞長江上游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設,推動保稅物流標準化,在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開展保稅物流標準化試點,逐步建立覆蓋商品運輸、配送、倉儲、包裝、加工及物流信息等服務的保稅物流服務標準化體系。做好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產品、服務標準化發展規劃,啟動建立金融標準體系。在軟體研發和測試、全球呼叫、全球訂單分撥和數據中心等信息服務產業技術標準制定上取得突破,促進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發展。加快文化創意領域標準研製,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完善商貿、旅遊、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標準體系,發揮標準引導和培育消費的重要作用。構建和完善面向農村的社會化服務、生活服務標準體系,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二)實施統籌城鄉技術標準助推工程。
1.突出都市農業發展,推進“一圈”農業服務標準化。做好會展農業、超市農業和農業觀光旅遊標準化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的農業標準化新模式。拓展標準化服務深度和廣度,促進都市農業生產向農業服務延伸,支持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的都市型農業健康發展。
2.突出萬元增收工程,推進“兩翼”農業標準化生產。充分利用和發揮農業產業和資源優勢,分期分批建設國家級和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依託國家糧食主產區縣(自治縣),建設商品糧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依託長江優質柑桔產業帶,建設柑桔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利用長江庫區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魚;重點支持國家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林下土雞,著力推進生豬和草食牲畜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區建設;依託渝西、渝南、三峽庫區名優茶葉種植基地,著力打造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區;依託渝遂高速公路沿線蔬菜生產優勢帶、高山錯季蔬菜生產區、三峽庫區加工蔬菜帶以及區域中心城市蔬菜供應基地,建設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抓住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要素市場三個關鍵,推進“企業+基地+農戶+標準化”或“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的生產加工模式,加快對生產環境、加工包裝、保鮮貯藏等生產環節的標準研製,加強生產技術規程、質量安全等質量控制技術標準的研製,形成涵蓋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標準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質量安全水平。
3.突出農業基礎建設,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標準建設。針對我市山地特點,加大耕地質量、農田水利、農業機械等地方標準研製力度,推進農村環保技術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設施標準體系。加快“萬村千鄉”標準化市場建設試點,推進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以“萬村千鄉”工程為載體,結合國家“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試點,推進農資和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標準化建設。
(三)實施內陸開放技術標準促進工程。
1.提高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水平。指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前瞻性研究,建立高效快捷的出口重點區縣(自治縣)、重點產業、重點企業與市WTO/TBT中心、行業協會等機構互聯互通的應對體系。幫助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並取得國外出口產品註冊資格,建立汽車機車整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產品、大型成套設備、大宗特色農產品等主要出口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引導企業規避風險。積極開展省際、國際間標準化交流活動,組建機車等重點產業的技術性貿易措施聯盟。
2.加大標準化服務開放平台力度。以兩江新區和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作為技術標準孵化基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管理新模式,圍繞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搭建兩江新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技術標準服務平台。大力開展電子口岸標準化建設,加大物流和信息流數據標準研製力度,抓緊制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和網路安全的執行標準,為沿長江大通關口岸建設提供技術標準支撐,統一規範口岸信息標準,穩步推進口岸代碼標準化,為我市與其他地區的口岸信息交流與共享奠定基礎。
(四)實施城市品質技術標準提升工程。
1.加強城鄉人居環境標準服務能力建設。適應我市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五個重慶”建設需要,圍繞工程質量安全、綠色建築、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關鍵技術,開展綠化與園林、環境衛生與市容治理、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配套建設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加強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污染防控技術、生態居住區智慧型化等標準研製,促進城市功能提升與資源綜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能源、資源與環境標準體系,加大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力度,推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技術、低碳技術、清潔生產標準制定,完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制定公租房編碼管理辦法,推進人口信息化等標準制定,保障人口有序流動,提升戶籍管理水平。
2.加強城鄉安全保障標準化建設。高度重視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食品產品質量控制標準的研製,加強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安全衛生限量、品質分析測試技術與方法等基礎標準的研究,建立健全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到餐飲消費全過程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完善消費品檢測方法標準、專用檢測設備和儀器標準體系,確保食品和消費品質量安全。建立健全交通、煤礦、建築、消防、水利、危化、特種設備等事故災害多發領域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增強事故預警防控與應急救護的綜合能力。加強異常氣候變化、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環節的關鍵技術標準研製,促進防災減災綜合能力提升,服務“平安重慶”建設。
3.加強社會公共事業和基本民生事務的標準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領域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教育、衛生、人口、勞動保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標準體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開展教育標準化、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標準化工作。建立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等領域的標準體系,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遠程診療技術、重大疾病和傳染病快速檢驗技術等領域標準化工作。加強節育新技術、出生缺陷防治技術標準的研製,促進生殖健康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加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領域的標準研製,加強老年人保障和殘疾人的醫療保健、無障礙生活等領域標準化力度,切實保障老年人、殘疾人的權益。
(五)實施自主創新技術標準轉化工程。
1.加大標準化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力度。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堅持智慧財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兩手抓,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研製水平,以標準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科研與標準研製同步、科研成果推廣與標準發布同步、產業化與標準實施同步等“三同步”工作,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和戰略性產業,淘汰落後產品和技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加強標準化政策與科技政策、產業政策的銜接配套,支持企業結合技術研發、市場經營開展標準化活動,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組成創新聯盟,共同研製技術標準。
2.大力推行企業聯盟標準。鼓勵在電子信息、機車、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行業,以企業為主體,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推行實施企業聯盟標準,形成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品質量,規範產業發展。支持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結合自身優勢研製企業聯盟標準,推動聯盟標準的研發與實施,填補標準空白,規範生產經營行為,實現有序競爭和聯合發展。
三、全方位推動標準實施和監督管理
(一)引導和推動企業發揮主體作用。
要積極引導產品生產者制定嚴於推薦性標準的產品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鼓勵企業建立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的企業標準體系。鼓勵和支持技術企業、名牌企業率先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建立標準聯盟,引導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消化吸收再創新、技術改造等方式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充分發揮企業在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中的主體作用,引導、扶持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和國內標準化活動,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工作。
(二)完善標準實施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制度。
制定出台《重慶市標準化管理條例》和《重慶市標準化監督管理辦法》,加大標準在全社會推廣和實施工作力度。廣泛開展標準化知識普及教育,增強全民標準化意識,在全社會倡導以標準為依據的生產、服務、貿易、消費和創造等行為。建立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實施標準的約束機制。在汽摩、電子信息等產業,培育和建立市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指導和推動企業技術標準工作。
(三)完善標準實施和監督機制。
加強質量監督、認證認可和生產許可等工作,健全以標準為依據的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制度,充分運用合格評定、市場監管以及政府採購等手段,推動標準的有效實施。加強對強制性標準實施的監督,加大對違反強制性標準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保護資源、環境和消費者利益。加強農業、服務業以及循環經濟、技術等領域標準化試點、示範。圍繞標準的制定、實施、推廣套用的全過程,建立績效評估機制,加強質量綜合評價與績效考核。
四、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完善市標準化工作聯繫會議制度,強化市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對實施技術標準戰略重大事項的決策和指導。建立形成標準化主管部門對標準化發展規劃、資金保障、獎勵措施統一管理和監督,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標準研製和實施具體負責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對跨部門、跨領域的重大標準化問題協調力度。將技術標準戰略納入市政府對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範圍。各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要設立專職機構負責技術標準戰略的組織實施。
(二)發揮政策導向作用。
將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並制定專題規劃。建立健全政府對採購、科研、稅收、獎勵制度等方面支持技術標準戰略實施的激勵機制,重點完成科技工作與標準化工作銜接、標準創新獎勵等辦法的制定,促進科技創新與技術標準緊密結合。把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標準研製項目列入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定範圍。技術標準研究成果可作為技術職稱評定依據。加強對重大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標準化評審,對採用國際標準或國外標準的,在政策扶持上予以適當傾斜。
(三)健全經費保障機制。
建立各級財政安排、部門納入預算、爭取國家支持、承擔單位主要投入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逐步加大市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對標準化經費的統籌力度,大力支持重點產業的標準研製和體系構建、社會公共事業領域標準的研製和實施,積極支持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和標準化試點示範項目。市政府建立相應的政策激勵機制,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獎勵補助辦法。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將標準化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高等院校開設標準化課程、職業院校開設標準化專業。完善標準化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機制,實行考評結合和以評代考制度。加強企事業單位套用型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將標準化列入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內容,試行將標準制定修訂及標準科研成果等列入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體系。培養和引進一批既懂標準化、熟練掌握外語又有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五)完善標準服務體系。
高水平建設西部地區檢測基地,把檢測服務和標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帶動形成更多的產業高地。高起點規劃建設市標準館,使其成為集標準信息共享和服務、標準研製、科技成果標準轉化和WTO/TBT風險預警於一體的標準化活動基地。完善標準信息服務平台功能,提高標準資源、信息的跟蹤、收集和傳遞效率,為全市標準化工作提供快捷、準確的標準信息服務。
(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積極組織“世界標準日”、“科技周”等宣傳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標準化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宣傳標準化工作的先進典型經驗,普及標準化知識,提高全社會標準化意識。設立“重慶市標準創新貢獻獎”,對研製和採用先進標準並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單位給予表彰。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