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 發布文號:渝辦發〔2011〕306號
  • 發布時間: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 適用地區:重慶市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展形勢,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建設項目,發展保障措施,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渝辦發〔2011〕306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也是重慶旅遊業轉型升級、建設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的關鍵期。編制好《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於促進重慶旅遊業加快和率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主要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渝府發〔2011〕13號)、《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產業的決定》(渝委發〔2010〕35號)編制,是指導重慶旅遊業“十二五”時期發展的行動綱領。

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閒、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礄、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檔案,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民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最佳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巨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套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民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最佳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範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檔案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係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定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緊密結合“五個重慶”建設,創新旅遊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精品景區的帶動作用,推動旅遊業與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三個差距”中的作用,實現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和率先發展,把旅遊業建成提升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帶動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把重慶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和中國西部地區旅遊高地。
(二)發展戰略。
1.加快和率先發展戰略。
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在政府巨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整合各部門、各區縣(自治縣)、各行業資源,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大項目和大行銷為重點,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瓶頸”因素,在若干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提升重慶旅遊業在全國旅遊業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2.精品帶動戰略。
瞄準國際一流標準,加快長江大小三峽(奉節白帝城、巫山小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礄、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精品景區建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全市旅遊業提檔升級。
3.“五個重慶”轉化戰略。
充分利用“五個重慶”建設帶來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改善的機遇,加快旅遊業發展,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4.產業融合戰略。
充分發揮旅遊業關聯帶動功能,堅持旅遊業與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延伸以旅遊業為核心的產業鏈,發展旅遊產業園區和旅遊產業集聚區,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
(三)發展目標。
通過五年努力,全市旅遊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全面建成形象鮮明、產品多元、服務一流的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旅遊集散地和西部旅遊高地。旅遊產業效益進入國內先進行列,旅遊業成為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為提高人民民眾福祉的現代服務業,成為帶動全市產業結構最佳化、生態建設、對外開放的重要產業,使重慶成為中國以旅遊經濟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的典範。
到2012年年底,力爭全市年接待旅遊過夜遊客達6250萬人次,年均增長25%;旅遊總收入達1550億元,年均增長30%;接待入境旅遊人數達196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0億美元;就業總量達195萬人。到2015年年底,力爭全市年接待旅遊過夜遊客達1.08億人次,年均增長20%;旅遊總收入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5 %;入境旅遊人數達到3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6億美元,入境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外匯收入進入西部各省(區、市)前3位、全國主要旅遊城市前10位;旅遊產業就業總量(直接與間接就業)達250萬人。

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最佳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強旅遊市場宣傳行銷,完善旅遊產業體系,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促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
(一)最佳化旅遊發展空間格局。
突出主城區都市旅遊以及精品景區打造,推進區域旅遊縱深發展,實現旅遊產業發展在空間上的拓展和相對均衡,把“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成為“山水都市旅遊區”,把“兩翼”分別打造成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構建“一區兩帶”旅遊業發展空間格局。
1.以城帶郊,加快打造“山水都市旅遊區”。
進一步明確主城區在全市旅遊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強其休閒娛樂、旅遊集散和公共服務功能,大力發展都市旅遊,建設成為融山城、江城、不夜城於一體的國際特色旅遊都市。依託有利的客源市場基礎和強大的旅遊集散能力,強化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小時經濟圈”多層次、多級別、多類型的旅遊地共同發展。打造以南山、縉雲山、歌樂山、中梁山等為代表的中心城區遊憩帶,以九龍坡、大渡口、沙坪壩、巴南、涪陵、南岸、渝北、北碚、長壽、璧山、江津等地的溫泉、湖泊、島嶼、森林為代表的環主城休閒度假帶,以潼南大佛寺、江津四面山、綦江古劍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永川茶山竹海、涪陵武陵山等為代表的遠郊旅遊觀光度假帶,促進合川釣魚城建設和大足石刻延伸發展,推動“山水都市旅遊區”成為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全國重要旅遊集散地和西部旅遊高地的主要載體。
2.以線帶面,積極構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積極發展郵輪遊艇旅遊,深化發展地質地貌觀光、生態休閒和歷史文化旅遊,突出小三峽、白帝城、天坑地縫、白鶴梁、名山、張飛廟、龍缸、石寶寨、柑橘城、紅池壩、西沱等亮點,加強三峽旅遊資源整合利用,提升長江三峽旅遊品牌。深入挖掘三峽文化資源,加緊建設長江沿線延伸景區,提升萬州旅遊集散功能,打造巫山、奉節、巫溪旅遊“金三角”,推進庫區腹地旅遊目的地發展,將“渝東北翼”構建為品牌突出、產品豐富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3.以點帶片,加快建設“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
依託武隆世界自然遺產,做好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加大市場宣傳行銷力度,加快天生三礄、大仙女山、芙蓉江、南天湖、武陵山等精品景區建設,配套完善大仙女山休閒娛樂項目,形成功能齊全的國內一流旅遊目的地,帶動周邊地區旅遊發展。依託烏江畫廊品牌,加強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石柱等區縣(自治縣)旅遊業的統籌規劃,推動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加快烏江幹流、阿依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水域風光帶開發,推進黔江濯水、酉陽龔灘古鎮等一批古鎮建設,積極發展彭水摩圍山、鞍子苗寨、秀山洪安邊城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建設酉陽大桃花源、石柱黃水等精品景區,打造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大旅遊區。全面提升渝東南地區旅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將“渝東南翼”打造成為“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成為重慶旅遊業的重要增長極。
4.構建多層次、多功能、全覆蓋的旅遊集散地體系。
確立主城區為第一層次的旅遊集散地,承擔“山水都市旅遊區”和全市旅遊集散中心功能,同時擴大在中國西部地區的輻射範圍,打造西部旅遊門戶。確立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為第二層次的旅遊集散地,將萬州區建成三峽庫區對外旅遊樞紐城市和渝東北地區的主要旅遊集散地,將涪陵區建成連線“一區兩帶”的重要樞紐,將黔江區建成渝東南主要旅遊集散地以及大武陵山區的門戶型樞紐。確立依託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旅遊熱點城鎮建立第三層次的旅遊集散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發揮對相關區域的旅遊集散功能。
5.加強市內外區域旅遊合作。
結合各區縣(自治縣)旅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推動區縣(自治縣)旅遊錯位發展,發展一批旅遊強區強縣。加強區縣(自治縣)旅遊開放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局面,促進相鄰景點整體打包開發經營,建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共同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鼓勵實行旅遊連線聯票制。加強“一小時經濟圈”內部以及各地區和“一小時經濟圈”之間交通聯繫,加強渝東北與渝東南地區的跨區域旅遊發展協作,構建一批新旅遊環線。充分發揮重慶作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作用,全面深化跨省(區、市)合作,構建一批跨區域旅遊精品。聯手湖北,實現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統一規劃、統一行銷、統一執法,共同爭取國家出台支持長江三峽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西三角、渝川黔金三角、成渝經濟區、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等重點區域合作,共同塑造區域旅遊特色品牌。
(二)推動旅遊產品轉型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面提升觀光旅遊產品,加快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產品,積極發展郵輪遊艇等專項旅遊產品,推動旅遊產品多樣化和複合化發展,促進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
1.全面提升觀光旅遊。
以山水都市景觀為基礎,依託“五個重慶”、“十大民生工程”建設,圍繞兩江新區、公租房、廉政教育基地、唱讀講傳、國防教育基地、山城夜景等創新舉措和發展亮點,加強主城區風貌改造,燈飾提升工程等的動態文化意蘊,實行整體包裝,突出地方性、時代性,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觀光旅遊。
以長江大小三峽(白帝城、小三峽)、大足石刻、天生三礄、釣魚城、天坑地縫、白鶴梁等為重點,進一步最佳化旅遊環境,健全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然和人文觀光旅遊精品。
充分發揮全市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的優勢,突出景區特色,加速三峽庫區濕地、神女峰、神女溪、大昌古鎮、金刀峽、黑山谷、桃花源、阿依河、千野草場、雪寶山等觀光旅遊精品建設。
2.加快發展休閒度假旅遊。
完善“五方十泉”,加快建設“一圈百泉”,推動“兩翼多泉”開發,豐富溫泉文化內涵,推進溫泉資源多樣化利用,提高重慶“中國溫泉之都”的品牌號召力,著力打造“世界溫泉之都”。“十二五”時期,“五方十泉”應普遍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其中至少兩家溫泉要建立與療養院合二為一的正規療養溫泉。
結合“宜居重慶”、“森林重慶”等建設,發揮重慶美食之都、購物之都優勢,大力發展都市休閒度假。建設一批符合普通老百姓需要的休閒娛樂場所,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公園綠地體系,大力發展集購物、美食、娛樂等於一體的旅遊休閒綜合體,推動旅遊和城鄉居民休閒的融合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地區人居環境,促進鄉村休閒度假蓬勃發展。
以山地、湖泊、河流、草甸、森林等資源為依託,結合“健康重慶”建設,大力發展康體養生旅遊和生態休閒度假。推進金佛山、摩圍山、四面山、長壽湖、漢豐湖、黃安壩、石柱黃水等一批以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目的地高水平建設。
適應旅遊活動休閒化的趨勢,豐富長江三峽、大足石刻、武隆大仙女山等傳統觀光旅遊景區的休閒度假功能。
3.積極發展專項旅遊。
加快發展郵輪遊艇旅遊。加快主城區及沿江旅遊碼頭建設,鼓勵提升郵輪旅遊檔次,加快老舊普通遊船更新換代步伐,支持高端遊艇發展,推進長江三峽沿線一批遊艇基地建設,形成頂級郵輪集群,使長江三峽成為國內內河郵輪遊艇旅遊龍頭。鼓勵烏江、阿蓬江遊輪遊艇旅遊發展,加快重要節點遊艇基地建設。
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加強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豐富展示手段和體驗內容,將紅色旅遊和青少年修學、黨員學習、乾群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加強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名人蹤跡的開發,加大博物館等現代文化場所開發利用力度,形成良好人文氛圍。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優勢,挖掘傳統商業、傳統舞蹈、傳統音樂等文化資源,加大整合開發力度,以民俗旅遊發展促進民俗文化保護。積極發展融生態旅遊、民俗旅遊於一體的鄉村旅遊,打造特色化和多元化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收入從以餐飲住宿收入為主向以旅遊綜合收入為主轉變,實現鄉村旅遊轉型升級,促進“兩翼”農戶萬元增收。
大力發展商務旅遊。建設和完善商務設施,打造一批功能完備、服務專業的商務酒店。加強旅遊企業與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銜接和合作,建立商務旅遊服務網路,促進商務旅遊專業化經營。抓住主城改造以及悅來國際會展城建設等機會,完善會展場所及設施,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制定商務會展旅遊發展規劃,針對商務旅遊特點推出個性化訂製產品,提高舒適性、安全性和靈活性,打造現代化的商務旅遊產業體系,創立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規範發展高爾夫旅遊和主題公園項目。打造以山地高爾夫為特色,具有世界影響、國內一流、西部領先的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順應現代消費需求新趨勢,按照精品化、差異化要求適度發展大型主題公園項目。
4.強化精品旅遊線路建設。
針對本地市場,重點開發一日游、兩日游旅遊線路,做好交通銜接規劃,加強市場秩序管理,促進“重慶人游重慶”。針對中遠程市場,加強不同旅遊目的地之間的合作,加強旅遊景區和旅行社、飯店等不同類型旅遊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旅遊線路產品開發。爭取將溫泉之都、大足石刻、武隆大仙女山、烏江畫廊、合川釣魚城、天坑地縫、四面山、金佛山等納入國家旅遊線路。
(三)加強旅遊市場宣傳行銷。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思路,加大旅遊市場宣傳行銷經費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重慶旅遊形象。
1.整合宣傳行銷資源。
樹立大旅遊理念和集團軍概念,整合各行業、各區縣(自治縣)、各主體宣傳行銷資源,共同促進旅遊宣傳行銷工作。充分發揮市級宣傳行銷資金帶動作用,根據各區縣(自治縣)從宣傳行銷資金專戶中實際支出的旅遊宣傳行銷費用,給予一定比例補助,放大市級宣傳行銷資金使用效果,力爭每年整合全市旅遊宣傳行銷資金達到10億元以上。按照公司化運作模式,做大做強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推進共同行銷。
2.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旅遊宣傳行銷體系。
圍繞全市旅遊主題口號,構建旅遊形象體系。加大投入,集中對全市主題旅遊形象和長江三峽(大小三峽、白帝城)、大足石刻、天生三礄、天坑地縫、白鶴梁、釣魚城等旅遊精品進行宣傳行銷,打響重慶旅遊品牌。完善旅遊宣傳的“十個一”(一個標識、一句口號、一幅地圖、一本畫冊、一首歌曲、一張光碟、一台演出、一份報刊、一套叢書和一家網站)工程,加快打造“三名平台”(名媒宣傳行銷平台、名人宣傳行銷平台、名節宣傳行銷平台),綜合運用電視、報刊、廣播、戶外廣告、網路、手機簡訊等手段,深度推介重慶旅遊。進一步深化與中央、境外及市級主流媒體的戰略合作,集中時段強力宣傳重慶旅遊。重視宣傳效果,對於市場反響較差的演出項目等要重新打造,提升品質。開設重慶衛視旅遊欄目,重點打造重慶旅遊頻道、重慶旅遊廣播頻率宣傳品牌。在中央電視台黃金強檔播出重慶旅遊整體形象廣告,每年集中推介1―2個重點景區。各大型活動應把旅遊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戶外公益廣告欄按一定比例切塊用於旅遊宣傳。鼓勵著名製片人來渝拍攝影視劇作品,獎勵推介重慶風土人情和景區的優秀影視和文學作品。
3.加大旅遊市場行銷力度。
實施旅遊消費激勵措施,穩步開發本地旅遊市場。利用高速交通發展的機遇,加強成都、貴陽、西安、武漢等周邊大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旅遊市場的開發。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努力提升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的國際化程度,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實施旅遊目的地全球行銷計畫,構築國際化的旅遊行銷網路體系。在市外主要客源地設立辦事處。每年開展專題旅遊推介、組織海內外重要客源地旅遊推介各10次以上。創新旅遊行銷方式,建立旅遊入口網站,適時發布旅遊信息。
4.豐富旅遊節會活動。
繼續辦好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重慶山水都市旅遊節等重點節會活動,策劃推出溫泉之都旅遊節,打造成全國知名旅遊節會品牌。提升大足石刻國際旅遊文化節等節會影響力,支持“一區縣(自治縣)一節會”活動。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重要會議。深入開展旅遊主題年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旅遊宣傳行銷工作。
(四)完善旅遊產業體系。
圍繞旅遊產品開發和目的地建設,完善旅遊要素,推動旅遊產業集群形成,強化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合理的旅遊產業體系。
1.加快建設旅遊精品景區。
夯實基礎設施,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加強策劃規劃,重點打造長江大小三峽(白帝城、小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礄、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六大精品景區”。結合“一區兩帶”空間布局,在各區縣(自治縣)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景區。強力推進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支持一批景區創建5A級景區。建設10個以上旅遊人數超100萬的精品景區。
2.最佳化飯店業結構和品質。
規劃建設一批五星級酒店和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旅遊酒店,積極引進國際頂級酒店管理品牌,支持開發青年旅舍、經濟型連鎖式酒店、自駕車營地和房車營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包含星級飯店、經濟型飯店、度假村、休閒公寓、鄉村旅館、青年旅舍、汽車旅館、農家樂等多種類型的旅遊住宿接待體系。到2015年,全市五星級酒店要達到100家以上。
3.加強旅行社規範管理。
加強對旅行社的監督,加快實施星級旅行社標準,規範旅行社管理運作方式,提高服務水平。重點培育骨幹企業,鼓勵發展專業化與特色化旅行社,支持導遊服務公司以及旅遊電子中間商等新業態發展,加強對旅遊中間服務業態研究和分類管理,推動形成比較合理的分工體系。“十二五”時期,全市力爭實現全國十強旅行社集團1家、全國百強旅行社4家的目標。
4.實施“暢通旅遊”工程。
把發展旅遊景區交通作為“暢通重慶”的重要內容。大力促進旅遊公路與高速公路網路的連線,力爭在3年內5A級景區一級路或高速公路直達,3A級以上景區公路建成三級以上油路。建設旅遊交通網路,形成旅遊交通環線,加強各種交通工具的銜接。旅遊客運服務要延伸到主要景區和主要鄉村旅遊目的地,交通標識、公路服務區要增添旅遊服務功能。改善旅遊包車條件,在中心城市和旅遊重點區縣(自治縣)設立旅遊車公司。完善重點景區停車場設施。加快高速鐵路建設,最佳化運行調度,加強時刻銜接,開行旅遊專列。開通到北美、歐洲、日韓等主要大城市直航航線,加密台灣等主要客源地航班,2011年直航台灣航班每周確保達12班以上,力爭達20班以上。鼓勵開闢旅遊包機航線。支持萬州、黔江機場向旅遊機場轉型,推進巫山、武隆等支線機場建設。規劃並建設朝天門等郵輪母港和旅遊碼頭,完善配套設施。對碼頭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降低各類郵輪遊船停靠費用。
5.大力發展旅遊餐飲娛樂。
充分挖掘餐飲文化,繼承發揚傳統名品,積極發展創新產品,支持各區縣(自治縣)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品牌,強化重慶“美食之都”形象。規範餐飲場所管理,規劃建設旅遊餐飲集聚區,提升餐飲管理水平。組織廚藝大賽和餐飲服務技能大賽,提升菜餚質量和餐飲服務水平。鼓勵發展主題餐飲,鼓勵連鎖化、品牌化經營,支持重慶餐飲“走出去”。深入挖掘巴文化、抗戰文化、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等資源,加強傳統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推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項目。支持旅遊景區開發娛樂項目,支持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市場前景好的大型主題公園建設,鼓勵社會娛樂業和旅遊業結合發展,適度發展大型旅遊演藝項目。
6.加強旅遊商品開發。
依託本地名優特新產品,打造全市及各區縣(自治縣)標誌性旅遊購物產品,積極發揮旅遊業對工農業產品的行銷功能。做大做強傳統民間工藝品牌,加大地方特色工藝品、紀念品、宣傳品等研發力度,構建差異化旅遊商品體系,努力實現“一個區縣(自治縣)一個品牌”。積極建設旅遊商品產業園區、交易中心和研發中心,大力發展旅遊商品特色街或特色集貿市場,推動旅遊商品研發、生產、行銷一體化。在主城區及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打造一批不同特色的旅遊商品生產和銷售基地。進一步規範旅遊購物市場秩序,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的產銷體系。
7.推動旅遊產業融合與集群發展。
強化旅遊業關聯帶動作用,推動旅遊和農業、工業、文化、體育、金融、物流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圍繞精品景區和旅遊目的地建設,延伸旅遊產業鏈,增強綜合配套功能,積極發展旅遊綜合體和旅遊產業園區,利用3―5年時間,形成3―5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以及20個產值規模超10億元的旅遊產業集群。
(五)提升旅遊企業競爭力。
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具有國內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市場活力的旅遊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旅遊經營主體。
1.加快培育旅遊龍頭企業。
深化改革創新,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重慶旅遊投資集團、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國際國內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入駐重慶,鼓勵非旅遊大型企業集團進入旅遊業經營,鼓勵國內大型旅遊企業集團進入重慶發展。支持各類旅遊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合資合作、併購等方式,實現集團化、專業化、網路化發展,重點培育從事資源經營、旅行接待、景區開發和主題公園打造等的大型旅遊集團。扶持旅遊裝備、酒店設施、休閒用品等生產、行銷龍頭企業發展。
2.提升中小旅遊企業活力。
積極支持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引導中小旅遊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場開拓能力。落實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積極組織中小旅遊企業爭取融資、財政、稅收、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探索更有效的獎勵、稅收減免和補貼措施。推動旅遊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鼓勵旅遊商業模式創新和新業態發展。制定實施針對“農家樂”、民俗戶等特殊經營主體的優惠政策,支持鄉村旅遊發展。
3.鼓勵各種資本進入旅遊業經營。
放寬準入門檻,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領域,旅遊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各種類型的資本共同參與旅遊業發展,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旅遊產業,鼓勵利用外資發展旅遊業。簡化旅遊項目審批程式,除國家有明確規定外,旅遊產業項目一律改為備案制。鼓勵旅遊創業,特別是對農民、城鎮失業人員、大學生等群體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勵民營博物館等旅遊資源開發,支持旅行社將其納入旅遊線路。
4.加強面向旅遊企業的公共服務。
積極打造旅遊投融資公共平台,加快行業協會改革,加強對旅遊企業發展的信息諮詢服務、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科研支持,協助組織集體採購、聯合行銷、對外交流等各項工作。
(六)促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
面向市場需求,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實施旅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旅遊人才交流、旅遊人才星火、旅遊人才繁星等“四大工程”,加強旅遊學歷教育,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加大旅遊人才開發工作力度,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1.加強旅遊學歷教育。
整合存量旅遊教育資源,籌建重慶旅遊學院。加強旅遊院系和學科專業建設,爭創旅遊博士點。科學合理設定旅遊專業和教學內容,創新旅遊教學模式。加強旅遊實習基地建設,編制實訓教材,培育“教師+技師”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中高級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和服務一線技能型人才。
2.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
積極爭取國家旅遊局將重慶確定為中國西部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主城區、黔江區建立重慶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在雲陽縣建立庫區旅遊培訓中心,加強庫區旅遊職業教育發展,探索以旅遊職業教育發展培養農村人才的新機制,大力發展農村中等旅遊職業教育。到2015年,實現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全部持證上崗,學歷水平大幅提升。
3.推進旅遊人才市場建設。
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以就業或創業等方式轉移到旅遊產業。利用西部地區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旅遊人才參與全市的旅遊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到重慶從事旅遊工作,積極引進旅遊業界高層次人才。建立與發達地區的人才互動交流機制,定期選派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旅遊工作。建立全市旅遊人才信息庫,推動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到2015年,全市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50萬人,就業總量達到250萬人。
4.改善旅遊人才發展環境。
將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市人才發展規劃予以支持。在地方率先建立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抓緊改革完善導遊等級制度,實行導遊人員聘任薪酬與職業資格掛鈎制度,提高導遊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積極開展旅遊服務技能大賽,提升旅遊從業人員思想、業務素質。建立和完善旅遊激勵制度,對旅遊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
(七)推進旅遊資源環境保護。
強化旅遊發展中的資源環境保護,推進旅遊業的節能環保,最佳化城鄉風貌,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
旅遊項目經營權出讓一律實行招投標等公開競爭方式,對資源閒置或造成破壞的項目要立即整改或限期退出。進一步提高旅遊規劃的法律效力,對不符合旅遊規劃的新建、改建、擴建旅遊項目和設施,有關部門不予批准立項和開工,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要求,加強旅遊資源的整合利用,靈活運用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等方式,積極探索將相關旅遊資源納入統一經營主體,推進旅遊資源的一體化管理。加強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切實保障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建設經費。
2.加強旅遊景區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景區綠化納入“森林重慶”建設範疇。關閉影響景區生態環境的小水電、小礦山,修復景區生態。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自然保護區等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域開展旅遊活動,必須按規定編制項目對保護區域的生態影響報告。對長江三峽、武陵山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地區以及溫泉、高爾夫、大型主題公園等生態影響較大的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制定全市開發利用調控規劃。完善景區污染防治設施,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100%。制定旅遊景區生態環保評價指標體系,並率先在5A、4A級景區實施生態環保評估。加強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治理消落帶,推進“綠化長江 重慶行動”。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旅遊,提升生態脆弱區居民生態保護意識,減少旅遊開發和旅遊者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3.推進旅遊業節能環保。
制訂實施旅遊業節能減排計畫,積極推進低碳旅遊發展,鼓勵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經營戶和其他旅遊經營單位使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十二五”時期,全市力爭將星級飯店、A級及以上景區每萬元旅遊收入的用水用電量降低20%。推動綠色旅遊飯店創建,推行賓館、餐飲行業一次性用品收費制度。
4.最佳化城鄉風貌。
加強城區衛生日常保潔工作,做到“無縫隙”覆蓋,徹底消滅衛生死角。對影響景觀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改造或拆除。加強交通管理,積極疏導影響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各類違規行為。加強城市治安、文化綜合整治及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素質,著力解決車輛亂停、攤位亂擺、牌子亂掛、垃圾亂扔等問題。加強旅遊景區風貌整治,對景區標徽、字型、色調、員工服裝、紀念品包裝等進行創新設計,充分體現地方性、民族性、藝術性。

重點建設項目

“十二五”時期,全市將圍繞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旅遊產品的提檔升級、旅遊業的創新發展,重點建設以下重點工程項目:
(一)重點景區(點)建設項目。
1.六大精品景區。
長江大小三峽(奉節白帝城、巫山小三峽)、天坑地縫、白鶴梁、天生三礄、大足石刻、釣魚城。
2.山水都市旅遊區。
解放碑都市商圈旅遊區,兩江四岸濱江休閒帶,紅岩聯線,江北鐵山坪,九龍坡走馬鎮、千秋生態農業園、寨山坪,北碚大金刀峽、金剛碑古鎮、大後港(草街大壩、大木橋),南岸廣陽島,巴南桃花島、浪琴遊艇基地,沙坪壩磁器口古鎮、中華綠谷,大渡口馬桑溪古鎮,渝北興隆現代農業區,巴南區琵琶洞度假區、林海景區,雙橋區萬商會所、國際鮮花港,璧山奧特萊斯國際旅遊度假村。
3.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涪陵武陵山、北山坪,豐都名山、南天湖,忠縣石寶寨、四望樓,萬州青龍瀑布、潭獐峽,雲陽張飛廟、龍缸,奉節白帝城、天坑地縫,巫山大昌古鎮、寧江半島、神女溪,巫溪紅池壩、大觀山、寧廠古鎮,開縣漢豐湖、雪寶山,石柱西沱古鎮,長壽區長壽湖、長壽古鎮等。
4.渝東南民俗生態旅遊帶。
大仙女山,烏江畫廊,黔江小南海、蒲花河、濯水古鎮、城市峽谷公園,石柱黃水旅遊度假區綜合開發、秦良玉歷史文化旅遊區開發,彭水阿依河、摩圍山、鞍子苗寨,酉陽桃花源、龔灘古鎮、龍潭古鎮,秀山洪安邊城。
5.其他重點景區。
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森林世界,潼南“三色”旅遊公園、雙江古鎮、大佛寺,銅梁玄天湖度假區,江津四面山、遊艇產業園,綦江古劍山,永川茶山竹海,榮昌路孔古鎮,城口黃安壩、九重山、川陝蘇區城口縣蘇維埃政權遺址紀念公園,墊江牡丹生態旅遊區,梁平雙桂堂、百里竹海,大足海棠香園。
6.綜合性項目。
溫泉之都項目大型主題公園項目。
(二)重點旅遊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項目。
西部旅遊總部經濟園區、中國(重慶)旅遊交易所、五星級郵輪建設項目,五星級酒店建設、長江三峽旅遊行銷中心、山城夜景燈飾工程、城市旅遊標識系統、全市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安全監控系統、旅遊人才教育培訓、三峽遊艇基地建設、沿江旅遊碼頭建設、旅遊汽車營地建設、西部旅遊集散中心、黔江武陵山旅遊集散地、涪陵旅遊集散中心、烏江旅遊武隆港、奉節興隆旅遊新城等項目。
(三)支撐性基礎設施項目。
重點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目的地的外部交通以及相關市政設施。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投資總額1萬億元,支撐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約占投資總額的2/3,旅遊主體項目投資約占投資總額的1/3。旅遊主體項目總計102個,投資總額3250億元,其中市級重點項目52個,投資總額2115億元;區縣(自治縣)重點項目50個,投資總額1135億元。

發展保障措施

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產業配套政策措施、提高資金保障能力、最佳化旅遊發展環境、加強規劃實施和管理等措施,促進全市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機制。
1.加強旅遊業發展統籌協調能力。
建立以旅遊綜合服務滿意度為核心的旅遊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旅遊統計指標體系,將各地旅遊工作納入政府綜合目標考核,促進各級政府對旅遊業發展的重視。加強旅遊部門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鼓勵探索大旅遊管理體制,積極爭取設立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建立健全跨區縣(自治縣)邊界的旅遊綜合發展機制和跨省(區、市)邊界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
2.探索旅遊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將工作重點放到運營監管和公共服務上來。積極推進重慶旅遊協會專業分會等旅遊中介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建立重慶旅遊發展監測與預警系統,進一步增強巨觀調控和行業管理手段。籌建重慶旅遊規劃研究院,設立旅遊行業專家委員會,強化創新研究。積極籌建重慶旅遊交易所,探索以市場運作方式整合旅遊資源。篩選一批示範試點景區,推進景區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機制。
3.積極推進試驗區建設。
爭創中國旅遊創新實驗區,爭取開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免稅購物等試點。探索在五星級豪華郵輪、重要旅遊景點建立免稅商店以及遊客離境退稅機制。設立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大仙女山旅遊景區、大足石刻旅遊景區、釣魚城旅遊景區、金佛山旅遊景區、黑山谷旅遊景區“一帶五區”統籌城鄉旅遊專項改革試驗區,允許其先行先試。
(二)完善旅遊業發展配套政策和措施。
1.加強旅遊法規和標準建設。
結合重慶旅遊業發展特點,重點加強地方旅遊綜合法規、旅遊規劃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建設,推動低碳旅遊、鄉村旅遊、文化創意旅遊、旅遊裝備製造、旅遊服務質量等領域的標準建設。
2.進一步減免稅收和規費。
全面落實旅遊企業所得稅稅率減按15%計征的政策。旅行社的營業稅,計征基數可扣除支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的實際費用。落實國務院關於賓館飯店與工業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同價政策。對購置並實際使用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專用設備的企業,適當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水利建設專項基金。對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旅遊企業,只繳納污水處理費,免徵排污費。
3.完善土地優惠政策。
全市旅遊主題年活動確定的市級旅遊重大項目,用地由市國土房管部門專項安排,項目所涉及的公益設施建設,減免市、區縣兩級土地出讓金。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自主開發旅遊項目試點。鼓勵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和可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發展旅遊業。鼓勵通過租賃、兼併、抵押等多種方式盤活流轉土地,保障重大旅遊工程項目用地需求。探索以生態移民、宅基地(房)換住房、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地票交易等方式提供旅遊項目用地。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以出讓、租賃、作價入股等方式,用於旅遊接待設施項目建設。探索旅遊景區(點)“一地多用”模式。重大旅遊項目可適當配置房地產用地。
4.實施旅遊獎勵政策。
制訂出台鼓勵國內外旅行社在渝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優惠政策,出台關於組織遊客來渝獎勵辦法、旅行社組團到區縣(自治縣)旅遊獎勵政策指導意見,爭取強度更大、範圍更廣、包容性更強的獎勵政策。
5.制訂旅遊消費激勵措施。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扶持休閒度假示範活動。探索推進企事業單位獎勵旅遊、福利旅遊等做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獲準的公務活動中的有關服務事項可委託旅行社安排。探索發放旅遊消費券,推動公園、展覽館、博物館逐步免費開放,鼓勵景區實行門票優惠。
(三)提升資金保障能力。
1.大幅增加政府投入。
建立市、區縣兩級旅遊產業發展資金,在現有基數上逐年增長。建立並完善多層次的旅遊宣傳、行銷專項資金保障體系,綜合運用獎勵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市級旅遊發展資金對區縣(自治縣)的支持力度。把旅遊業作為三峽庫區重要支柱產業,加大對長江三峽旅遊資金投入力度,對豪華郵輪修建和改造給予貸款貼息補助。探索建立旅遊開發生態補償基金和生態質量保障基金,支持開展旅遊節能降耗和旅遊綠色環保活動。
2.加強金融支持。
深化銀企合作,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推廣適應旅遊業發展需要的個性化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業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對符合條件的重點旅遊企業的授信額度。支持開展側重於旅遊業務的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試點,設立重慶旅遊股權投資基金,大力推進適合鄉村旅遊開展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降低景區售票點和賓館飯店刷卡費率。積極探索保險業與旅遊業融合共生的創新發展,開展保險資金投資旅遊基礎設施試點工作。
3.強化資本運作。
支持有條件的旅遊企業集團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市場融資。探索開展動產抵押、土地使用權抵押和林權質押等權益質押擔保方式融資,研究無形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培育一批旅遊上市公司,力爭將重慶旅遊投資集團等包裝上市。鼓勵各類投資基金、開放式基金參與旅遊項目建設。鼓勵旅遊景區、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等旅遊企業探索以特許、營運、收費等經營權和股權質押貸款方式進行融資。鼓勵中小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戶,以互助聯保方式實行小額融資。設立或者完善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多層次旅遊企業融資擔保基金與擔保機構。完善項目投融資服務平台,推廣“主管部門貼息、地方政府優惠、擔保公司擔保、金融機構貸款、項目業主開發”的“五位一體”投融資模式,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化服務。完善市、區縣兩級重大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每年推出一批有牽動性和影響力的大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優勢企業投資開發。
(四)最佳化旅遊業發展環境。
1.完善旅遊基礎設施。
加強全市市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水平,完善設施功能,為旅遊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加快主要旅遊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實現水、電、氣和寬頻全覆蓋,4A級及以上景區逐步建成數位化景區。積極採用政府和企業共同投入等多種方式,解決遊覽參觀和休閒度假場所的公共運輸問題。加強景區衛生管理,實施旅遊公廁標準化改造工程。
2.加快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建設集旅遊集散中心、旅遊機構總部、旅遊服務中心等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大廈。在渝中區、萬州區、黔江區等中心城市和重點旅遊區縣(自治縣)建設區域性的旅遊散客集散中心。在主要景區、火車站、機場等設立旅遊服務中心或接待站點。建成標準化旅遊標識系統、諮詢服務系統和旅遊語言無障礙系統。建立商務旅遊服務網路,鼓勵訂製個性化產品,提高舒適性、安全性和靈活性。
3.規範旅遊市場秩序。
按照統籌兼顧、優勢互補的原則,統一規劃旅遊線路,健全市和區縣兩級旅遊行政執法體系。大力整頓長江三峽旅遊市場秩序,制訂郵輪遊艇、遊船評級標準,根據級別確定指導價格。加強旅遊行業管理和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堅決禁止“黃賭毒”,打造高品質文明景區。完善12301旅遊投訴處理系統,構建旅遊服務質量監督公共平台,實現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有機結合。建立價格誠信機制和旅遊行業信用等級公共投票系統,加強旅遊聯合執法,堅持不懈地打擊非法經營,淨化旅遊市場環境,建立依法治旅、公平競爭、規範經營的旅遊市場新秩序。
4.強化旅遊風險防範和安全監管。
鼓勵旅遊保險產品創新,研究制定旅遊發票貼花保障制度。完善旅遊安全預警信息提示制度,重點旅遊景區要編制應急預案並加強演練。旅遊安全設施必須納入項目預算,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對風險較大的旅遊項目實行安全評價制度。
(五)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
1.強化規劃的指導地位。
本規劃在全市旅遊業各級規劃中居於指導地位,區縣(自治縣)旅遊發展規劃和市級旅遊專項規劃要突出對本規劃的支撐作用,加強相關規劃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形成引導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規劃合力。
2.建立規劃的落實機制。
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要明確實施主體及責任,並納入考核體系。積極做好旅遊規劃任務時序的合理安排,抓好規劃任務空間科學配置,確保規劃任務落地。規劃提出的旅遊目的地建設、旅遊形象提升、市場主體培育、旅遊環境最佳化、人才體系建設、資源環境保護等主要由政府履行責任的任務,要全力推動落實。規劃提出的預期性目標和產業發展等任務,主要通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施,政府發揮政策支持和引導作用。
3.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
做好規劃實施的年度評估和實施完成後的總結評價,年度計畫要反映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市旅遊局負責規劃實施情況的總體跟蹤分析,各區縣(自治縣)旅遊部門負責對規劃相關領域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