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內容
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 (2021—2035年)
第一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森林城市建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為主線,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生態支撐為根本,以提高國家中心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為核心,以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建設為契機,以提升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為主題,以提供高品質城鄉生態服務為舉措,不斷提升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質量,著力打造“藍綠交織、山河輝映”的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
二、規劃原則
(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把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構建健康穩定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統籌推進國土綠化、產業發展、美麗城鄉建設,增強和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互促並進。
(二)系統治理、一體協同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加強城鄉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傳承好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做法,強化銜接協調,加強森林城市建設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有機銜接。
(三)鞏固質量、科學綠化
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最佳化森林結構和功能,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質量和成效。落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有關規定,科學合理安排綠化用地,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進行綠化,節儉務實推進城鄉綠化,全力打造生態性、安全性、經濟性的綠化景觀。
(四)以人為本、提升品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城鄉居民生態福祉的要求體現到森林城市建設的各方面,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標一流宜居品質的國際大都市建設需求,最佳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提升大都市核心區域的森林城市建設品質。
(五)示範帶動、區域聯動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大都市區核心、中原城市群中心,充分發揮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示範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一條河南特色的森林城市鞏固提升高質量發展路徑。以點帶面,推動形成面上更大發展帶動效應,促進鄭州與周邊城市的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帶動周邊、輻射區域、聯通城市群的建設格局。
三、發展定位
(一)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樣板
抓住國家森林城市鞏固提升工作契機,展現二十餘年來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豐富歷程和經驗成果,補齊國家森林城市新標準短板,研究鞏固和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措施舉措,推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走在河南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打造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樣板。
(二)國家重大戰略生態支撐示範
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大力實施沿黃生態廊道綠化提升、重點郊野公園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展示以及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程,著力助推黃河流域核心示範區建設,突出森林城市建設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能力。
(三)國家中心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案例
依託中原城市群、鄭州大都市區、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突出鄭州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戰略優勢,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藍綠交織、林田共生的生態網路,形成綠色田園、平原森林、現代城鎮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為建設一流宜居品質國際大都市提供生態建設案例。
(四)人口眾多的高品質生態服務視窗
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著力破解城鎮密集、人口密集區域的人居環境建設難題,建立多層次、跨區域、高水平的生態公共服務網路,增強高品質城鄉生態服務能力,提升城鄉百姓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打造黃河文明的復興之都、綠色韌性的人居典範。
四、發展目標
(一)近期目標(2021-2025年)
到2025年,山河輝映生態基底逐步成型,大都市區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的生態網路基本形成,科學綠化水平明顯提升,優質生態服務能力逐步增強,中原生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美麗鄭州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評價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森林城市建設得到有效鞏固。
(二)中期目標(2026-2030年)
到2030年,山河輝映生態基底基本建成,大都市區核心城市生態面貌更加靚麗,區域生態建設一體化水平穩步提升,優質生態產品有效供給,人居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提升,中原生態文化得到繁榮發展,評價指標大部分超過或優於國家標準,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三)遠期目標(2031-2035年)
到2035年,區域一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全面建成,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新型城鎮發展質量、環境綜合競爭力處於較高水平,優質生態產品持續高效供給,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建設目標,基本建成“藍綠交織、山河輝映”的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
五、空間布局
基於鄭州地區山、水、林、田等生態要素,以現有空間格局為基礎,以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為重點,努力構建“一河一山、兩區兩城、多廊多點”的鄭州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格局。
(一)一河一山
“一河”為黃河生態保護屏障,“一山”為嵩山生態涵養高地。黃河、嵩山作為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山河生態基底,是鄭州藍綠空間的代表、城市生態的屏障,守護黃河嵩山,構築生態格局。
(二)兩區兩城
“兩區”為西部自然山水體驗區、東部林田共生示範區,“兩城”為鄭州主城區核心森林城、鄭州航空港區新興森林城。“兩區”“兩城”是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主體,主要推進城鄉一體化森林建設,分類側重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區域空間格局。
(三)多廊多點
“多廊”為道路、河流形成的綠色廊道,“多點”為縣城、鄉鎮等城鎮森林建設節點。“多廊”主要開展以森林濕地為主的生態廊道建設,加強河流濕地保護。“多點”主要將森林城市建設向縣城、鄉鎮和村莊延伸,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推進城鄉綠化聯動、整體提升。
第二章 重點任務與建設內容
一、塑造山河輝映生態基底
綜合生態空間和生態安全格局要求,高標準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構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形成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等要素協同的生態系統體系,為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保護留足空間。
(一)生態安全本底錨固
1.建設環嵩山生態區域
加強西部丘陵區造林綠化,充分發揮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在海拔高度相對較高、坡度較大的區域以營造水源涵養林為主,在地形平坦的區域以營造經濟林為主,在風景區內以營造風景林為主,在大型道路兩側以營造護路林為主。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森林防護體系。
2.建設沿黃河生態廊道
按照“西部山水觀光區、中部城河融合區、東部濕地修復區”建設要求,通過邙嶺生態休閒帶、濱河生態觀光帶、城市生態景觀帶、田園生態風光帶的建設,打造邙嶺森林化、大堤景觀化、城市田園化的景象,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百里生態長廊打造
1.生態修復
堅持“生態修復、保護為先”的理念,穩步實施黃河濕地生態保護修復。以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等為主。種植泡桐、柳樹、國槐等鄉土樹種,立體配置喬灌、針闊樹種,提高林分質量,增強林木固堤護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功能。
2.景觀打造
合理選擇和搭配不同冠形與不同季相的珍貴樹種,注重林相從常綠向亮化、彩化過渡,提高景觀多樣性。以高大喬木和茂密灌木營造憩靜的環境,以特色小喬木、花灌木、景觀草等作為點綴和補充,營造自然式生態景觀。通過植物配置模式引導景觀視線,利用現狀灘地建設公共活動空間,形成綠水相依的繽紛休閒河岸。
(三)千頃濕地公園建設
1.濕地恢復
種植具有經濟價值的濕地植物,如蓮、芡實、慈姑、菰、荸薺,以及具有觀賞價值的濕地植物,如荷花、菖蒲、蘆竹、香蒲、澤瀉、蘆葦,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增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發揮濕地涵養水源、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多樣性的生態功能,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廊道。
2.濕地修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原則,採用生態補水、植被恢復等措施,進行濕地生態修復。以水生濕生植物和季節性濕生草甸為主體,優先選種淨水植物,保留現狀水渠,周圍高地片植、散植耐濕喬木,水生植物、濕生植物群落梯度變化排列。
3.景觀營造
利用或恢復原有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類型,構造原有植被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的生態平衡。考慮深水區、淺水區、水岸不同區域的植物景觀營造,植物配置模式分別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濕生高草叢+挺水植物”。
(四)萬畝灘區生態修復
1.低灘生態修復
在黃河控導及相鄰控導工程連線至黃河主河槽與水邊線合圍區域,以自然恢復為主,形成多樣濕地形態。利用鄉土植物種質資源、自然肥力等恢復原生濕地景觀,選擇荊三棱、藨草、狐尾藻、灰藻、馬唐等植被,加速低灘植物群落演替,逐漸形成黃河灘地原生生境。
2.中灘生態修復
在淺灘至黃河大堤或邙嶺天然堤防之間低於高灘設定高程的合圍區域,以恢復自然形態為主,人工適度干預為輔,引水入灘,營造濕地生境。選擇檉柳、構骨、絲茅、白茅、蘆葦等進行植被恢復綠化,豐富季相變化,構建生態基底,強化風沙沉降功能。
3.高灘生態修復
在中灘至黃河大堤或邙嶺天然堤防之間以外的合圍區域,以加強區域生態治理和景觀營造,推動產業複合增效為主。拓展灘區內外產業聯動,增加自然親水空間,發展休閒遊憩。選擇檉柳、紫穗槐、旱柳等耐水濕的樹種栽植綠化,提高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穩定性。
(五)山區生態涵養空間保護
1.鞏固退耕還林
統籌耕地保護和生態安全,做好退耕還林任務落實和成果鞏固工作。對已退耕地塊實行動態監管,實現精準管理、提質增效。強化政策供給,保障後續執行,繼續做好退耕還林延長補助政策兌付工作。根據退耕地資源稟賦強化科學經營,積極發展綠色富民產業。
2.生態保育
加強深山區生態保育,減少人為干擾。不定期進行撫育間伐,利用“林窗”或結合間伐適當補栽適宜的彩葉樹種。在坡度較大的地帶、不同垂直地帶損毀較嚴重的區域、生物多樣性較豐富的區域進行封山育林,進行森林自我恢復和自我調節。
3.山體修復
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開展受損山體修復治理。堅持生態治理的理念,在整治修復過程中以保持原貌、自然復綠為主,選用鄭州本地植被為主,確保成活率。修復後山體綠化效果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確保生態平衡與景觀美感的和諧統一。
(六)自然人文魅力山麓打造
1.林相改造
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進行林相改造,選擇銀杏、海棠、欒樹、山櫻、紫荊等開花樹、彩葉樹,提升森林景觀品質,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林相結構,打造春花秋葉的珍貴彩色森林景觀,滿足生態需求的同時,更具觀光和休閒遊憩功能。
2.景觀設計
以景觀園林設計的方式重新構造山體空間,塑造山地特色風貌,營造獨特設計感。在恢復自然生態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山體生態治理技術手段對裸露邊坡進行修復,結合景觀藝術設計,以“山、泉、林、溪、石”等特色生態要素為依託,營造全新景點。
二、營造藍綠交織大都市區
立足鄭州大都市區的生態本底,通過大尺度森林、濕地空間的建設,全面增加綠色空間總量。以綠營城、以水潤城,將生態引入城市。通過藍綠相融、尺度宜人的空間布局,推進新型城鎮化,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環城森林圈建設
1.生態休閒環
重點建設和提升由西三環、南三環、北三環以及中州大道圍合的生態休閒環。對已綠化道路兩側林相進行提升,形成3至5個層次的綠化景觀帶,建成連片大色塊、多色調的森林生態景觀,打造防護功能齊備、景觀層次豐富、色彩搭配和諧的內部生態休閒環。
2.生態文化環
重點建設由城郊大型遺址公園和郊野公園串聯而成的生態文化環。利用現有林木植被,進行合理改造和藝術加工,構築多層次、多功能、多類型,綜合效益顯著的城市森林生態屏障,打造集休閒遊憩、科普教育、景觀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文化環,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二)大型生態斑塊營造
1.生態綠心打造
基於“休閒綠心、文化綠心、科普綠心”定位,設計主題生態綠心。休閒主題綠心主要將活動空間與公園綠化緊密結合,文化主題綠心主要將歷史場景融入景觀環境,展現文化內涵,科普主題綠心主要以森林(濕地)為科普內容,展示森林(濕地)的自然修復。
2.生態走廊保護修復
繼續提升現有生態走廊,加強森林植被建設和濕地生態修復,打造綠色長廊。在保護現有森林植被基礎上,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分區段種植品種豐富的植被。乾渠兩側開展林帶補植、岸坡兩側栽種濕地植物,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增加廊道景觀效果。
3.平原自然片林建設
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最佳化現有的片林,構建集中連片的大型片林斑塊,形成平原區近自然森林。促進平原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形成長期穩定的多樣化生物生境,打造平原地區生態屏障。
(三)城市公園體系建設
1.綜合公園
新建和改造提升綜合公園,完善城市綠地公園系統,擴大城市綠量,確保市民出門500米範圍內有休閒綠地。種植香化、彩化樹種,多層次、多色彩搭配園林綠化樹種,提升城市綠化品質和生態效果,打造公平、健康、生態的城市大型綠色開放空間。
2.社區公園
新建和提升社區公園,以人為本,滿足各類人群遊憩需求,布置各類觀賞植物,營造綠色庭院景觀特色。植物配置充分考慮鄉土樹種,並通過巧妙的喬灌花搭配、色彩組合進行不同的景觀表達,力求協調統一、精緻和諧,為居民提供便捷舒適的公共空間。
3.專類公園
改造提升現有專類公園,按照主題性質分類建設。如兒童公園秉承兒童友好建設理念,結合公園功能分區、自然特性提供相對安全的公共空間。突出知識普及、生態示範展示等特色,同時注入親子、人文元素,打造集植物科普、休閒體育於一體的兒童遊樂場地。
4.遊園
突出“小巧多樣、環境友好、方便民眾”原則,在城市道路、商業街區或居民區,見縫插針建設具有景觀賞識、遊憩服務、文化展示等功能,彰顯鄭州城市風貌特色的小型綠地。打造出門見綠、推門入園、綠化為民、綠化便民的公園城市。
(四)城區林蔭景觀營造
1.多彩林蔭路建設
開展法桐林蔭路、銀杏林蔭路、欒樹林蔭路、白蠟林蔭路等多彩林蔭路建設。按照不同主題,合理配置常綠樹與落葉樹、速生樹與慢長樹、喬木與灌木、地被的比例,營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陽”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效果,構建綠廊交織、綠意盎然的林蔭路系統。
2.生態園林單元建設
按照庭院花園化的要求,打造園林式小區、園林式單位,通過“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綠化景觀,為居民營造“家是園林,園林是家”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彰顯節約型、生態型園林綠化理念。以多層次、多色彩的園林綠化樹種相搭配,全面提高社區景觀風貌。
3.立體綠化
推進以屋頂綠化、壁面綠化、立交綠化為重點的城市空間立體綠化,引導公共建築進行屋頂綠化和牆體攀爬植物綠化,實施城市立交橋綠化,打造城市“第五立面”。營造高、中、低多層次自然生態的植物群落,達到整體性的綠化效果。
(五)全域森林城市建設
各區縣(市)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實際情況統籌開展森林縣城建設。依託各區縣(市)的山水格局和特色發展風貌,按照森林城市建設總體布局中確定的“西部自然山水體驗區、東部林田共生示範區”,為各區縣(市)設定森林縣城建設的重點,全力推進全域森林城市建設。
(六)森林城市群核心建設
突出鄭州市作為中原森林城市群“一核”地位,最佳化大都市區以森林、濕地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加強生態資源要素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通過生態綠心打造、大型生態斑塊營造、重要生態節點最佳化,構建總量適宜、分布合理、功能齊全、穩定安全的都市區森林生態格局。
三、打造林田共生美麗鄉村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保護鄉村原有質樸田園風貌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堅持文化傳承,突出中原特色,打造具有鄭州特色的和美鄉村。
(一)森林鄉鎮建設
1.中心集鎮
以鎮區主要出入口綠化為重點,建設規劃合理、綠量充足、配置自然、感官舒適的標誌性主題景觀綠化林帶。在鎮區周邊打造綠色喬木、彩葉樹種和花灌木協調的田園自然景觀,創造優美的鄉鎮綠色屏障,逐步形成“林在村鎮中、村鎮在林中”的鄉鎮景觀格局。
2.一般鄉鎮
最佳化鄉鎮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將鄉鎮主要街道兩側、道路沿線、空置地塊等適宜綠化區域全部綠化,打造喬灌花草相結合、層次明顯、色彩豐富的鄉鎮綠化景觀。將路側綠帶結合相鄰綠地共同布置,提升綠化品質,形成讓綠成“線”、讓景成“片”的生態環境。
3.特色小鎮
結合河南“沿黃流域森林特色小鎮”工程,進一步推動鄉鎮綠化建設。根據各鄉鎮資源特色,發揮森林特色小鎮在最佳化鄉村經濟結構、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森林康養型、生態旅遊型、特色產業型、生態綠化型等森林特色小鎮。
(二)保護鄉村自然風貌
1.平原城鄉一體化發展區
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體改善,在重要道路沿線、旅遊區等區域周邊的村莊,提高設施配套和綠化建設標準,突出田園產業特色。在現有田園景觀、農耕場景等基礎上,建設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等經濟型微景觀,營造“林田共生,自然共享”的鄉村田園意境。
2.沿黃城鄉特色發展區
以黃河下遊歷史文脈為依託,挖掘村莊本土文化特徵,強化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符號,講好中原故事。注重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和風景林、風水林。在鄉村宗祠、古樹群、文化遺蹟等周邊建設公共休閒綠地或森林景觀點,使鄉村歷史遺存重新煥發活力。
3.山地丘陵城鄉特色發展區
全面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原有地形地貌、護村林、小微濕地等得到有效保護。因地制宜建設村莊小微濕地、小微公園,因山就勢、融入自然,保留村莊原始景觀和鄉愁記憶,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村“景景交融”的生態山林。
(三)森林村莊建設
1.村莊風貌提升
以村屯綠化美化為重點,在村鎮道路兩側營建風景林,以鄉土樹種為主,搭配色葉、開花或掛果樹種,使村莊景觀有亮點而又不失山野趣味。利用外圍道路、濕地水域或結合苗圃、果園建設環村片林,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的鄉村綠化景觀。
2.農宅院落美化
加強村莊房屋建設和村莊風貌規劃管理,倡導牆面、擋土牆、護坡等立體綠化。以農戶庭院為單元,充分利用房前、屋後和宅旁空地進行綠化美化,提高居民點樹冠覆蓋率,發展庭院經濟,逐步實現“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的願景。
3.示範鄉村創建
以沿黃森林特色小鎮、森林鄉村創建為契機,打造森林鄉村及“示範村”。堅持“小規模、微田園、生態化”原則,利用村莊自然景觀營造外圍片林或林帶,綠化美化村旁山體和通村道路,利用村內空置地、古樹群、溪流、池塘等資源,打造微型鄉村森林公園。
四、構建互聯互通的廊道網路
以鄭州市域內主要道路、河流水係為骨架,按照“非農化”“非糧化”要求,以路邊、水邊、田邊、村莊邊等為依託,打造水相連、路相通、林相接的互聯互通的生態廊道網路。
(一)道路綠色廊道網路提升
1.高速鐵路綠色景觀帶
重點實施高速鐵路兩側綠色景觀帶建設,高規格謀劃、高品質設計,根據山區、丘陵、平原不同立地條件,科學搭配彩葉樹種、闊葉樹種和花灌木,形成不同站點、不同路段的綠化組合,打造層次分明的鐵路綠色風光帶,成為城市形象最直觀的展示視窗。
2.高速公路綠色廊道
開展高速公路兩側綠色廊道提升工程,增強防風、降噪等防護作用。選擇具有觀賞性的鄉土樹種進行補植綠化,豐富高速樞紐、出入口等重要節點綠化景觀,並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前、中、後景層次分明,喬、灌、花疏密相間”的綠色廊道景觀。
3.國省幹道景觀林帶
以國省幹道林帶提升為重點,實行常綠與落葉搭配、喬灌結合,增加喬木混交林比例。新建道路綠化以高大喬木為主,適當配置彩葉、豐花灌木,輔以草皮草花等。國省幹道景觀林帶打造應遵循功能性、適應性和經濟性原則,力求和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
4.縣鄉道路綠化美化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四好”農村路建設等,提升農村路域環境,加強綠化美化。靠近城鎮段綠化以栽植景觀樹種為主,鄉野段綠化以鄉土樹種為主,打造春夏繁花似錦、秋季彩葉斑斕的鄉村廊道景觀。縣鄉道路綠化應結合氣候、土壤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樹種。
(二)水系生態廊道網路提升
1.南水北調中線乾渠生態廊道
完善提升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沿線兩側生態防護林結構和功能。採用林相改造、森林經營等多種措施,常綠與落葉、針葉與闊葉、喬灌草合理搭配和組合,形成穩定的林分結構,提升防護林質量和森林涵養水源能力,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提供安全保障。
2.賈魯河—隋唐大運河生態廊道建設
開展賈魯河—隋唐大運河故道沿線兩側景觀改造提升,最佳化生態林結構和功能。進行喬灌草立體搭配與組合,實現整體景觀由綠化向美化、彩化升級。突出賈魯河、隋唐大運河文化特色,融入文化元素,補充文化景觀節點,推動生態文化、休閒娛樂等一體化發展。
3.潁河—雙洎河生態廊道建設
完善提升潁河—雙洎河沿線兩側生態防護林結構和功能,提升防護林質量和森林涵養水源能力。挖掘潁河—雙洎河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元素,以生態廊道建設為載體,構建“慢行綠道+濱河活力帶+文化長廊”的複合型生態廊道。
4.伊洛河—汜河—索須河生態廊道建設
以河流為骨架,串聯伊洛河—汜河—索須河兩岸原有綠地、林帶,對空缺地段開展綠化補植,最大限度地保留現有植被。建設生態綠道、騎行道,結合文化特色打造一個以“植物季相色彩紛呈、濱河綠道完整貫通、騎行漫步休閒舒適”為亮點的沿河生態廊道體系。
(三)平原農田防護林網路
按照“平原林網化”要求,在中牟縣、鄭東新區、鄭州經開區和新鄭市南部平原沙區等,完善提升未綠化或斷檔的道路,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溝河路渠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工作,打造集生態防護、綠化美化、增產增收等功能為一體的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
五、保護修復重要生態空間
綜合考慮鄭州市基礎條件、生態需求空間、國土空間布局等,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通過山區生態屏障、濕地空間保育、受損棄置地恢復等重點工程建設,使自然生態系統狀況根本好轉,生態安全螢幕障堅實牢固。
(一)山區生態屏障建設
以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等西部生態涵養區為重點,推進秦嶺洛河東段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開展山區生態屏障建設。以打造區域生態屏障為目的,加強跨行政區域、跨職能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山區屏障建設。
(二)濕地空間保育
對典型濕地、重要水源區等自然濕地資源,實施重點保護。對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開展水系連通、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強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統一的濕地監測管控、評估和預警平台,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加強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的自然濕地保護,改善濕地生態狀況。
(三)受損棄置地恢復
1.歷史遺留礦山修復
有序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採取以自然恢復和生態重塑為主的修復策略,重塑地形地貌,恢復植被種植條件,設定完整的排水系統。堅持因地制宜,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生態重建,通過引入適應性強、具有重金屬吸附作用的先鋒植物,持續改善受損區土壤污染問題。
2.煤礦開採區生態修復
開展土地復墾、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治理以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等工程,通過地形重塑、土壤改良以及植被恢復等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修復受損煤礦開採棄置地生態環境,恢復自然生態結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和綠色經濟基礎。
(四)自然保護地建設
1.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
嚴格落實應保盡保、應劃盡劃,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推動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界定範圍、最佳化管控分區,完成自然保護地重新勘界立標。加強保護協作,穩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衝突。
2.自然保護區建設
持續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野外管護巡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監管、應急防災救災和有害生物防治等設施設備建設,對旗艦種、傘護種分布區建設近自然擴散廊道,構建自然資源監測評估和監督管理體系,加快自然保護區專業化隊伍建設。
3.自然公園建設
實施自然公園建設工程,提升最佳化自然公園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保護。開展各類自然公園規劃修編,完善其功能定位,增強自然公園生態和文化服務功能。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野外觀測、宣教、露營等自然教育場所,提升全民共享體驗質量。
(五)野生動植物保護
1.加強野生動物保護
開展鄭州市野生動物資源專項調查,加強黃河沿線大天鵝、小天鵝、大鴇、灰鶴等珍稀物種棲息地保護,保障產卵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生態需水。開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生態廊道連通建設,構建遷徙候鳥監測評估體系。加強野生動物救護能力建設,提升救護收容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2.加強野生植物保護
開展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搶救性保護。選擇譜系清晰、多樣性豐富的極小種群物種,開展野外回歸試驗。建設野生植物監測固定樣地,實施重要植物物種遷地保護。在鄭州市沿黃、嵩山、邙山等地建立特色植物保護小區。
3.提升保護管理能力
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建立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參與機制。構建野生動植物監管體系和服務體系,制定完善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培育)、經營利用、收容救護等管理辦法,阻斷非法來源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進入流通渠道。
4.林木種質資源保護
開展鄭州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保護馬褂木、流蘇樹、荷花柳等珍稀野生植物。加強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劃定並建設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和異地保存設施。建設河陰石榴、新鄭棗等特色種質資源圃,做好青岡屬、夏蠟梅屬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工作。
六、培育健康城市森林
遵循“以樹為本、培育為主、結構最佳化、生態優先”的理念,通過針對性開展公益林保護、優質木材培育、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良種壯苗培育等,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一)公益林保護
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周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加強生態公益林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加強公益林管護用房、圍欄、宣傳標牌等設施建設,提升管護人員待遇,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公益林保護修複製度體系。
(二)優質木材培育
遵循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方向和目標,利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營造和培育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增強優質木材生產能力,精準提升林分質量。同時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和創新管理模式,加強項目監測與評價等體系建設,提高優質木材培育的可持續性。
(三)森林撫育
在鄭州市西部山區、黃河生態林帶、東部和南部平原林區,以提質增效和增加碳匯能力為森林撫育方向。針葉林實施“疏針補闊”“間針育闊”,次生喬木林清除影響目標樹生長的干擾樹、林下雜灌。做好苗木檢驗檢疫工作,加強營林管理,維護林分健康穩定性。
(四)退化林修復
以提高森林質量、生物多樣性等為修複方向,主要對西部山地丘陵區的退化林和殘次林實施更新改造,強化天然更新。採取更替修復、擇伐補植修復、撫育修復等方式修復退化林。重點修復嚴重衰退的刺槐林、多代萌生的櫟類等。
(五)良種壯苗培育
1.林木良種培育
建立良種選育區域協作機制,加強林木良種選育與繁育技術套用研究,建設優質林木良種基地。加強鄉土樹種的良種選育和推廣,做強“中山杉”系列引種與示範,抓好野生優質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建設高生產力種子園、采穗圃,不斷提高良種品質。
2.林木種苗供應
完善林木良種生產供應體系,科學制定良種基地發展規劃,提升優良林木種子儲備和苗圃生產能力,建設林木種子儲備庫和保障性苗圃基地。加大優良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苗木基地建設,提升苗木質量,持續增強各類優質苗木生產供給能力。
3.優質草種基地建設
推進優質草種選育攻關工程,大力選育優良草品種,建設草種原種基地、採種基地、實驗區、儲備庫等,開展草種種質資源普查,制定鄉土草種名錄等。著力培育草種業龍頭企業,提高種子穩定供應能力,加快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的草種業。
(六)城市森林管護
1.豐富城市森林樹種
合理選擇綠化樹種,做到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選擇樹木種類和營造方式,構建針闊混交、喬灌草搭配、穩定健康的近自然植物群落。營造各種類型的森林和以樹木為主體的綠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為主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2.城市綠地土壤保育
在健康城市森林培育中注重森林、綠地土壤的有機覆蓋和功能提升。停車場、行道樹綠地注重構建喬灌草復層模式,保護森林下層植被,減少地表硬化面積。強化城市公共綠地的精細化養護和管護,注重土壤改良,加強土壤微生物活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3.城市森林近自然管護
遵循“近自然管護”理念,不過多人工干擾城市林地,採取近自然的養護方式,允許枯枝落葉留在林內形成有機層,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效益。加強樹木養護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養護水平,建立完備、詳細的樹木養護技術規範、建設標準、管理辦法等。
七、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
以生態遊憩空間建設、城鄉綠道網路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體驗服務提升等為切入點,通過增補遊憩綠地、構建城鄉遊憩廊道、最佳化遊憩服務設施等舉措,開展觀花、賞葉、負氧離子等森林遊憩環境監測預報,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
(一)生態遊憩空間建設
1.大型自然生態休閒場所
著重建設和提升以森林休閒、健康養生為主題的大型生態休閒遊憩空間。在森林環境中增加有氧體驗區域,布設游步道和登山步道等設施。以生態展示和生態體驗為主題,注重展示各類休閒場所的鄉土植物、自然生態系統特色和服務文化內涵。
2.城鄉生態遊憩空間
打造“城、鄉、村”多級遊憩空間體系,以增加公園服務半徑為抓手,構建山水相依、文化多樣的城區綠地服務體系。合理配套文化娛樂、科普宣教等設施,提升已有的鄉鎮休閒公園景觀效果和服務質量。利用建成區內廢棄閒置土地建設小微公園、小型綠化景觀與休閒場所,提升村莊生態遊憩品質。
(二)城鄉綠道網路建設
1.黃河主題綠道
結合黃河國家綠道鄭州示範段建設工程,完善步行和腳踏車廊道建設,配套休閒驛站、汽車營地等。在滎澤古城、雙槐樹遺址、青台遺址等特色路段建設濱水、山地、歷史文化、田園等趣味主題綠道。高質量構建“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休閒生態系統。
2.城鎮型綠道
利用道路綠地、公園綠地和平原造林等開展城鎮綠道建設。設定林蔭步道和腳踏車道,並在重要節點建設驛站,打造舒適慢行交通服務。利用園林植物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姿態進行景觀打造,實現“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的景象。
3.郊野型綠道
設計“城市沿黃”區域、滎陽故城等步行熱點線路,建設山水郊野綠道,連線重要生態人文魅力節點,建設城市綠色福利空間。拓展森林氧吧、山水花海、休閒健身、古城驛站等休閒空間,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閒觀光為一體的複合型生態廊道。
(三)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1.優質林果
結合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做優做強鄭州特色果品產業。最佳化基地建設布局,培育科技示範戶,實現林果產業規模化發展。在新密市、登封市、滎陽市等發展石榴、核桃等經濟林,在鞏義市、滎陽市邙嶺發展河陰石榴產業集聚區,在登封市、新密市發展核桃、蜜香杏種植。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認證。
2.苗木花卉
推進鄭州特色苗木花卉產業化開發、跨越式發展。提升鄭州綠化博覽園建設品質,積極培育和儲備適生優質花卉苗木,打造沿黃花卉苗木產業帶。以花卉苗木交易為龍頭,帶動“三產”融合發展。加強惠濟區、中牟縣、鞏義市等地特色花卉品種推廣及基地建設。加強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的苗木基地建設,增強苗木生產供給能力。
3.林下經濟
根據鄭州市產業發展格局,圍繞“綠色、有機”特色,在中牟縣、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登封市等大力發展林農、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培育特色林下產品,深化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建設,完善林下經濟產品標準體系。以基地建設為載體,促進特色生態產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4.產業配套
培育特色經濟林產業集群,發展林產加工基地,增加林產品的加工附加值。培育高科技龍頭企業,推動產品加工增值鏈、資源循環利用鏈、質量控制鏈融合,建設鄭州花卉苗木產業化集群、大棗產業化集群。搭建線上線下交易平台,加強花卉苗木人才隊伍建設。
(四)森林康養發展
1.康養基地建設
結合國家與省市森林康養基地創建等要求,對現有大熊山森林康養基地、竹林長壽山森林康養基地、新溝森林康養基地等提升改造,開拓培育新的森林康養基地。在鄭州市西南重點生態林區域,打造集生態建設、森林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高質量森林康養發展示範區。
2.康養產品最佳化
以修身養性、調試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以森林觀光遊憩、文化體驗、運動養生、民宿休閒為重點,發展森林浴、森林休閒、森林度假、森林運動、森林教育、森林保健、森林養生、森林療養和森林食療等森林康養產品,增強森林康養基地環境服務功效。
3.康養服務提質
開展森林康養人才培育,鼓勵有相關資質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森林康養基地規範開展疾病預防、營養調配、中醫調理、養老護理等非診療行為的健康服務。鼓勵開設森林康養專業課程,推進森林康養職業類培訓與認證服務體系,完善森林康養人才培育系統。
4.龍頭企業培育
引進和培育一批森林康養龍頭示範企業,形成以點促鏈,以鏈帶面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強培育和扶持森林食品、特色產品、專業服務等不同類型的龍頭示範企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森林康養行業,通過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
(五)生態旅遊產業發展
1.重點森林旅遊項目建設
重點建設嵩山少林寺景區、黃帝故里景區、康百萬莊園景區、大伏羲山旅遊區、黃河(鄭州段)國家文化公園、滎澤古城、銀基國際旅遊度假區、方特旅遊度假區、洞林湖國際旅遊度假區等生態旅遊基地,完善配套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增設慢行交通通道。
2.鄉村生態休閒旅遊發展
結合鄭州沿黃美麗鄉村示範帶和新農村建設等工程,大力發展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大力發展林(農)家樂、林果產業園區、特色民俗村等多種類型的鄉村生態旅遊,開發生態鄉村美食、生態旅遊商品等旅遊產品。重點加強滎陽市王村鎮司村、新密市米村鎮朱家庵村、鞏義市竹林鎮石鼓村等地區生態休閒旅遊建設。
3.特色森林人家打造
對鄭州鄉村生態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和森林村莊、古村落等資源為依託,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打造融森林文化與民俗風情為一體的特色森林人家。重點在沿黃河一帶和大嵩山區域打造“黃河人家”“嵩山人家”等主題特色森林人家。以文化體驗與展示為帶動,結合竹林、果園等基地,開展農事體驗活動。
(六)生態體驗服務提升
1.遊憩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遊憩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開展空氣品質監測、森林生態環境預報、健康綠道動態等信息的獲取和公布工作,為公眾知曉林業資源信息、行業政策、重大工程、開展觀花賞葉等活動提供服務支持。利用鄭州市人民政府網等,為公眾提供林業環境與成果等方面的便捷查詢與信息服務。
2.遊憩服務設施質量完善
完善遊憩服務設施質量管理體系,對休閒健身、自然教育、健康養生、住宿餐飲等設施,採取平時督查、不定時抽查和年終綜合檢查等多種形式開展管理工作。通過規範管理、工序、操作,減少質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保證遊憩服務設施質量水平的穩定。
八、傳播展示中原生態文化
按照河南省“三區一群”戰略、鄭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發展戰略等要求,推進鄭州中原生態文化建設。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場所、發展綠化和花卉會展、推進全民自然教育、開展森林生態文化活動,打造“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運河文化之美”的展示視窗。
(一)展示千年中原生態文化
1.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展示
集中在鄭州市城區進行展示,重點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展示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起步區)、通濟渠文化主題展示區(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滎澤古城文化主題展示區(滎澤古城)和大河村文化主題展示區(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項目。謀劃“大運河片區文旅產業帶”,建設黃河謠文旅小鎮、滎澤古城文旅融合項目、黃河灘地公園等特色項目。
2.“詩瓷”文化與河洛豫商文化展示
集中在鞏義段進行展示,重點強化伊洛河沿線文化資源的展示利用,提升鞏義窯址文化展示區(白河瓷窯址、黃冶三彩窯址)、杜甫詩歌文化展示區(杜甫故里)、河洛文化展示區(雙槐樹遺址、伏羲台遺址、鞏縣石窟)和豫商文化展示區(康店鎮、康百萬莊園)建設,促進運河與城市的融合。
3.鴻溝起源文化與汜水關塞文化展示
集中在滎陽段進行展示,串聯虎牢關、飛龍頂、桃花峪、漢霸二王城等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打造黃河風光與古戰場文化雙主題廊道,展示鴻溝文化與汜水關塞文化,建設漢霸二王城遺址公園、汜水古代軍事文化體驗區、廣武山丘陵特色公園等特色項目。
4.汴河古鎮文化與圃田澤文化展示
集中在中牟段進行展示,藉助鄭汴同城一體化戰略,通過文化展示區建設,促進鄭州與開封兩座古城的文化融合。建設汴河古鎮文化展示區(通濟渠鄭開段)、水潰水利文化展示區(水潰遺址)、圃田澤文化展示區(東古城遺址、箜篌音樂小鎮)等特色項目。
(二)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場所
1.“古韻如畫”生態科普教育場所
依託大河村、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汴河遺址段、滎陽故城、西山遺址等遺址公園,適度建設文化類、休閒服務類等設施,設計考古體驗、河道與作坊展示、文化研學基地等空間,通過場景再現、文化標識設計、文化場景體驗等手段寓教於樂,傳承歷史文化記憶。
2.“黃河文化”生態科普教育場所
對黃河文化進行內涵闡釋、價值挖掘,通過科普教育、文化標識設計、場景體驗等舉措,修復再現“鄭州古八景、滎澤古八景、鞏義古八景”歷史著名題名景觀,塑造新時期“新八景”,建設一批傳承黃河文明的文博設施,打造世界級的黃河文明尋根勝地。
3.“魅力嵩山”生態科普教育場所
大力推進環嵩山文化帶建設,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為重點,整合大伏羲山旅遊資源,打通嵩山文化中的歷史故事脈絡,講好世界文化遺產故事。依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科普基地等,建設環嵩山生態科普文化帶,完善地質博物館各類地質遺蹟標本的收集、展示,設定專職講解員,打造生態科普教育場地。
4.“山水畫卷”生態科普教育場所
利用森林、濕地、流域、農田等生態資源打造特色生態科普教育場所,以各類公園、濱河空間、古樹名木等資源為依託建設類型豐富的生態科普教育場所。完善中國糧食博物館、中原農業博物館、鄭州自然博物館、河洛文化展示中心等生態科普展館建設,加強科普資源開發,強化科普解說系統,打造品牌特色科普活動。
(三)發展綠化和花卉會展
1.挖掘綠化與花卉文化藝術
深化綠化與花卉文化內涵,開展插花花藝、綠化與花卉繁殖、栽培養護鑑賞等技能培訓,舉辦綠化與花卉園藝進社區、進學校和進家庭的講座、培訓、比賽、展覽等活動。探討建築、雕刻、雕塑、用具、服飾中的綠化與花文化元素,將綠化與花卉文化套用到生活,提高全市綠化與花卉文化藝術水平。
2.完善綠化與花卉展示基地
利用綠博園、花卉苗木基地、城市公園、主題公園、園藝中心、植物園等推進綠化與花卉展示基地建設。開展綠化與花文化展示與宣傳活動,引種品質優良且適應鄭州市環境的觀賞草。加強牡丹、月季、蠟梅以及鮮切花、盆花等特色花卉品種推廣及展示基地建設。
3.推廣綠化與花卉會展節慶
挖掘、豐富和發展中華傳統民俗和傳統節日的綠化與花卉文化內涵,辦好地方特色綠化與花卉節慶活動。重點搭建綠化與花卉產品展銷平台,為花企苗農銷售產品、交流技術、掌握行情信息提供服務。舉辦綠化與花卉節慶、知識競賽,培育綠化與花卉消費群。
(四)推進全民自然教育
1.自然教育場所建設
建設高品質自然教育場所,打造自然教育驛站、自然教育中心、自然教育學校等多種類型自然教育場所,構建鄭州自然教育生態圈。引導動植物園、博物館、農場、生態園、科研基地、學校等建設類型豐富的自然教育場所。最佳化鄭州自然博物館建設,加強鄭州綠博園自然教育學校建設。完善場所生態文化標識解說設施。
2.自然教育產業培育
建設上下游各環節緊密銜接、各主體共同參與自然教育產業運行的完整產業鏈。培育新型自然教育經營主體,推廣“基地+企業”“基地+社會組織”等聯合運營模式。注重培育自然教育產業龍頭企業、優質社會組織機構和自然教育人才隊伍。發展自然教育文創產業,開發科普讀物、繪本、林產品、手工藝品等自然教育產品。
3.自然教育傳播與推廣
通過開發特色課程、開展品牌活動、建設網路平台等形式開展鄭州自然教育傳播與推廣。將自然教育與義務教育課程相結合,開發針對中小學生的具有中原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舉辦特色品牌活動,開展林木認種認養、觀林賞花、濕地觀鳥、自然遊學、假期營地、文化感知及專題講座等自然教育活動。
(五)開展森林生態文化活動
1.生態科普活動
以愛鳥周、濕地日、植樹節、全國科普日、生態日等大型生態節日為載體,組織相應的科普教育活動。結合生態文化主題不定期舉辦主題徵文、繪畫比賽、攝影活動等生態科普教育活動、科學文化技術交流活動,利用科普宣傳活動形成良好社會氛圍。
2.生態節日活動
以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託,如少林功夫、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小相獅舞、超化吹歌、黃河澄泥硯等,在舉辦活動時注重將森林生態文化理念融入傳統藝術中。繼續舉辦海棠文化節、紫荊花展、問花節、櫻花節等節慶活動,提升節慶檔次,擴大社會影響。
3.義務植樹活動
因地制宜建設義務植樹基地,倡導廣泛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建設機關林、勞模林、青年林等各種主題的紀念林與文化林。豐富義務植樹參與形式,高質量完成義務植樹任務。積極建設“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基地,完善參與機制,開展認捐、認建、認養植樹活動。
4.森林城市宣傳活動
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多渠道、多方式宣傳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以廣大市民對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認知度為重點,通過系統的宣傳品、線下廣告牌廣告屏、線上媒體與網路宣傳等載體,展示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效,使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得到公眾的進一步認可。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加強領導,建立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推進工作機制,依託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解決重大問題,持續擦亮“國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各區縣(市)政府、各有關部門也用好創森工作相應的領導機構,形成分級管理、部門協調、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機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任務落地、責任到位、取得實效。
二、強化統籌協調
加強政策連續性、規劃銜接性,做好本規劃同國土空間規劃、森林鄭州生態建設規劃等規劃間的銜接。各級政府須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協調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與城市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係。同時加強部門協助和分工,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密切協作的工作格局。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工作。
三、做好要素保障
堅持把走科學生態節儉之路作為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遵循,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最佳化國土生態空間布局,科學確定綠化用地,提升用地保障質量和效率。科學合理保障造林綠化、生態廊道和重點生態科普教育項目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城區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綠地面積,特別是要將城市因功能改變而騰退的土地、不宜耕種地等閒置土地優先用於造林綠化。
四、增強科技支撐
加強科技推廣套用,積極開展科學技術培訓、科普知識講座、科技成果推介會和科技下鄉活動,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推廣和利用先進成熟的育苗、造林、鄉土樹種馴化、果樹管理等技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涉及林業、生態等多領域、多學科知識與技術的人才培養與引進,在觀念、技術、管理等各個環節上不斷提升整體素質。
五、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完善公共財政支持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政策,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資金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體系,加大對綠化造林、森林質量提升等投入力度,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項目儲備庫,實行滾動管理體制,做到“資金跟著項目走”。積極籌措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建立多元化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融資體系。
政策解讀
《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政策解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森林城市建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國家森林城市主管部門關於國家森林城市鞏固提升安排部署、推進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原森林城市群構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新要求,高質量持續推進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2024年7月31日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鄭政〔2024〕12號)(以下簡稱《規劃》),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背景依據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森林城市建設,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作出“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2019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指出,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2023年4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努力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設得更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引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都明確了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森林城市建設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森林城市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科學推進的新階段。
鄭州是我國較早提出建設森林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2011年,在森林生態城建設和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市的基礎上,鄭州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經過近十餘年的建設,城市森林網路日趨完善、城市森林健康持續提升、城市林業產業不斷壯大、城市林業科技成果頗豐、城市生態文化蔚然成風。2019年被關注森林組委會評為“關注森林活動20周年突出貢獻單位”。
2020年,為加強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管理,國家森林城市主管部門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情況摸底工作,著力推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鞏固提升。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的新要求。2022年,《國家森林城市管理辦法》印發,明確對授予稱號的國家森林城市實行動態管理,每3年組織1次複查。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補齊國家森林城市新標準短板,推動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啟動《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持續推進我市森林城市建設,讓森林城市建設成效越來越好、“國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二、目標任務
對標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國家標準,傳承延續二十餘年來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成果,以增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生態支撐為根本,以提高國家中心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為核心,以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建設為契機,以提升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為主題,以提供高品質城鄉生態服務為舉措,統籌推進國土綠化、產業發展、美麗城鄉建設,最佳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最佳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增強和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質量以及人居環境品質,繁榮發展中原生態文化,使得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新型城鎮發展質量、環境綜合競爭力處於較高水平,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鄭州建設目標,建成“藍綠交織、山河輝映”的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
三、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體要求。提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發展目標,明確了“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樣板、國家重大戰略生態支撐示範、國家中心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案例、人口眾多的高品質生態服務視窗”四大發展定位,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2035年節點的分期發展目標,以及“一河一山、兩區兩城、多廊多點”的鄭州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格局。
第二部分為重點任務與建設內容,是規劃的主體。
(一)塑造山河輝映生態基底。圍繞“一河一山”發展布局重點,著眼空間生態安全格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重點錨固嵩山、黃河兩大生態本底。在黃河沿線構建防風、固沙、固堤防護林帶進行百里生態長廊打造,通過濕地恢復、濕地修復與景觀營造等措施進一步提升濕地公園建設質量。按照低灘自然恢復、中灘生態重構、高灘修複利用的“三灘分治”理念,營造具有黃河特色的灘區景觀環境。通過涵養山區生態空間來構建市域綠色生態屏障,改善山體生態景觀效果打造具有自然人文魅力的山麓。
(二)營造藍綠交織大都市區。圍繞“兩城”發展布局重點,通過大尺度森林、濕地空間建設全面增加綠色空間總量。以通道路網為基軸進行環城森林圈建設,鑲嵌城市生態斑塊構築“十心、三廊、六片”的大型綠色生態斑塊。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遊園”的城市公園體系,全面提升公園化的城市景觀風貌。以林蔭道路建設、園林庭院建設、立體綠化建設為抓手來全力營造綠意悠然、舒朗舒心的城市韻味。圍繞“兩區”發展布局重點,按照“西部自然山水體驗區、東部林田共生示範區”布局全力推進全域森林城市建設,通過都市區生態綠心打造、大型生態斑塊營造、重要生態節點最佳化來突出鄭州市作為中原森林城市群“一核”地位。
(三)打造林田共生美麗鄉村。圍繞“多點”發展布局重點,堅持文化傳承,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中原特色,構建“中心集鎮—一般鄉鎮—特色小鎮”三位一體的森林鄉鎮綠化體系。進行鄭州鄉鎮綠化品質提升,通過微景觀、主題景觀、創意景觀等方式強化鄭州“平原城鄉一體化發展區、沿黃城鄉特色發展區、山地丘陵城鄉特色發展區”三大發展分區的村莊風貌景觀特色。開展村莊風貌提升、農宅院落美化、森林村莊示範等項目建設,培育生態宜居且具有文化感的美麗森林村莊。
(四)構建互聯互通的廊道網路。圍繞“多廊”發展布局重點,以鄭州市域內主要道路、河流水係為骨架,構建互聯互通的廊道網路。重點實施鐵路、公路、國省幹道等公路兩側防護林帶建設,完善提升林帶生態景觀,建設道路綠色廊道網路。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賈魯河、伊洛河等眾多水系,最佳化河岸帶生態廊道植物空間配置,營造濱水自然植物景觀,提高河岸帶綠化率及水源涵養能力。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溝河路渠治理等,進一步完善提升農田防護林網路。
(五)保護修復重要生態空間。全面保護自然資源、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開展山區生態屏障建設,加強濕地水系連通、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逐步改善濕地生態狀況。重點開展礦山等受損棄置地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復綠,全面實現生態恢復。積極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及其生存環境,加強重要珍稀瀕危物種原生境保護和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六)培育健康城市森林。遵循“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建設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近自然健康森林。落實天然林管護目標任務、加強生態公益林監測能力建設。營造和培育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增強優質木材生產能力。做好鄭州市西部山區、黃河生態林帶、東部和南部平原林區的森林提質增效工作,對西部山地丘陵區的退化林和殘次林實施更新改造。加大林木良種、優質草種選育推廣以及基地建設。豐富城市森林樹種、加強城市森林近自然管護,培育鳥語花香的城市森林。
(七)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建立多層次、跨區域、高水平的生態公共服務網路,增強高品質城鄉生態服務能力。完善生態遊憩空間建設,提升大型自然生態休閒場所建設品質。最佳化城鄉綠地網路,積極構建“一軸、三水、三山、三環五廊”的綠道休閒網。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促進林地增效、林農增收。完善森林康養基地各功能要素配置、做好森林康養產品最佳化,建設內容豐富、特色突出、功能全面的特色生態旅遊項目。注重建立生態遊憩環境監測體系、提高遊憩服務設施質量。
(八)傳播展示中原生態文化。將森林生態文化與嵩山文化、黃河文化等充分結合,進一步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和華夏文明。結合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制定每個段落的展示主題,打造重點文化展示項目。開展具有鄭州特色的生態科普教育場所建設,打造“古韻如畫”“黃河文化”“魅力嵩山”“山水畫卷”主題生態科普教育場所。完善綠化和花卉展示基地、推廣綠化與花卉會展節慶。最佳化鄭州自然教育產業發展,建設自然教育場所、培育自然教育產業。充分利用生態節慶日營造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
第三部分為保障措施。提出要切實加強領導,用好創森工作相應的領導機構,形成分級管理、部門協調、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加強政策連續性、規劃銜接性,協調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與城市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係。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之路,科學確定綠化用地,充分利用城區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綠地面積。積極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大力推廣和利用先進成熟技術,加強森林城市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綠化造林、森林質量提升等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建立多元化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融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