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誌,是挖掘內需潛力、增添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支撐,是最佳化省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面向2035年,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必須堅定不移、積極穩妥地推進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本規劃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重點明確未來全省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政策舉措,是指導全省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巨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河南工作特別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實施《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一節 主要成就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質量大幅提升,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5.43%和36.09%,增幅居全國前列且兩者差距持續縮小。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除鄭州市中心城區之外的其他縣(市)和省轄市落戶限制,基本實現零門檻落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到2020年年底,累計制發居住證超過350萬張,建立與居住證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城鎮住房保障對象徹底放開戶籍限制,居住證持有人與戶籍人口同等享有公租房申請權利。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並享受同等待遇,公共文化體育、法律援助、就業指導培訓、基本公共衛生等各項服務不再區分戶籍歸屬地,外來人口均可享受與本地戶籍人口同等待遇。
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最佳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龍頭作用更加彰顯,2020年鄭州常住人口達到1260萬人,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居全國第16位。鄭州都市圈規模實力不斷壯大,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斷鞏固提升,經濟體量穩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首位。縣域經濟底盤更加堅實,深入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要求,認定一批縣域治理“三起來”示範縣,賦予縣(市)255項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將財政直管縣的實施範圍擴大至全部縣(市)。2020年,全省縣域常住人口6948萬人、約占全省的70%,縣域生產總值達到3.37萬億元、占全省的61.3%,蘭考等5個縣(市)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交通物流樞紐地位更加鞏固,四條“絲綢之路”通達全球,“米”字形高鐵成形在即,公路網路內聯外通,內河航運通江達海,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達到27.8萬公里,基本形成以鄭州為中心、暢聯八方的“米+井”綜合運輸通道。
城鎮功能品質顯著提升。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深入推進,供水、排水、燃氣等市政公用設施體系更加完善,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國領先,實現縣城以上城區5G全覆蓋,鄭州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總頻寬達到1360G、居全國第3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連年下降,市政再生水利用量占污水處理量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空氣、水質、土壤等生態質量持續改善。城市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實現歷史性突破,截至2020年,全省有23個城市入選全國文明城市。中原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強,“老家河南”品牌持續叫響。
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不斷加速。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2020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7.93元,比2013年增長79.6%。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3年的2.42縮小到2020年的2.16。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接軌,鄉村學校建設條件和管理機制持續改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紮實開展農村“三塊地”改革,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鞏義等5個縣(市)獲批開展國家新一輪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城鎮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不斷完善“人地錢”掛鈎配套政策,“十三五”期間累計爭取中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135.22億元。出台政策激勵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向吸納城鎮新增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發展較快的地方傾斜,實現土地和人口要素有效掛鈎,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鈎機制。積極推進10個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20個省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改革,在戶籍制度改革、城市更新、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濮陽、長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取得積極成效。許昌獲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經驗。
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省城鎮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戰逐步顯現,主要集中在:老齡化加速和人口持續外流雙重壓力同時存在,新型工業化帶動人口城鎮化的動力不夠強勁,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供給能力較弱,人口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人口向城鎮集聚與城市建設用地增長不夠匹配,土地城鎮化速度快於人口城鎮化,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度和畝均產出有較大挖潛空間;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還不完善,中心城市發展層次水平不高,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鄭州都市圈綜合實力、規模體量與國內先進地區差距明顯,洛陽、南陽等地對全省發展支撐帶動作用不足,多中心、組團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尚未形成;城市公共服務還不能有效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應對公共安全風險挑戰的能力有待加強,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和功能品質亟待提升。
第二節 發展態勢
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我省要在新發展格局中成為中高端、關鍵環,必須遵循規律、順勢而為、拓寬視野、超前布局。綜合判斷,我省城鎮化將呈現出以下趨勢:
城鎮化進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未來十五年,我省城鎮常住人口將持續增加,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城鎮化既是我省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也是支撐全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的重要板塊。預計到2035年,全省城鎮人口增量將超過2100萬人,約占全國城鎮人口增加總量的十分之一。隨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縱深實施,我省疊加了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必將迎來新型城鎮化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城鎮化發展進入動力轉換期。我省正在由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邁進,產業發展動力更加多元,創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創新和開放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動力。創新發展正從單個的創新型城市推動轉向城市群創新生態網路構建,中心城市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更加顯著。雙循環格局下擴大和釋放內需將是國內大循環形成的關鍵所在,中心城市、都市圈作為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空間單元,將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和主戰場。當前我省正積極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產業生態,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吸引高端人才落戶、進入城市,將對我省建設國家創新高地起到重大助推作用,也有利於國家創新資源要素的最佳化布局。
城鎮化格局進入重塑最佳化期。人口、經濟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承載的人口和經濟比重仍將不斷提升,資源要素將進一步向中心城市和縣城兩端集聚。隨著我省推進中心城市“起高峰”、縣域經濟“成高原”,兩端集聚的趨勢將進一步延續,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發揮,就近城鎮化趨勢更加明顯,縣城將成為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城市發展模式進入轉型期。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和城市規模的不斷壯大,超大特大城市面臨風險逐漸增多、複雜性日益增強,城市安全韌性發展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建設韌性低碳集約城市成為廣泛共識。未來城市建設將更加注重宜居韌性、精細智慧型、綠色低碳,亟需進一步統籌發展與安全,提升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城市治理能力,讓人民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城鄉關係進入加速融合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人才、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條件將更加成熟,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將更加明顯,緊湊一體的城鄉空間網路將加快形成,城鄉“兩棲人口”將成為常態化現象。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亟需進一步打開“城門”、放開“鄉門”,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快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兩個確保”奮鬥目標,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縣域為抓手,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為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城鎮化客觀規律,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重點把握以下原則:
——以人為本,公平包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營造人文關懷、普惠共享的城市環境,堅持以人的城鎮化引領促進人的現代化,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人口大省、城鎮化後發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系統思維,多元協同。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信息化為引領,以城鎮化為引擎,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石,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推動“一化帶三化”,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提質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建設數字孿生城市,促進城鎮功能、產業支撐、人口集聚相統一。
——統籌布局,最佳化結構。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引領帶動能力,壯大中心城區規模實力,夯實縣域經濟基石,最佳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強化現代基礎設施支撐作用,完善功能互補、集約緊湊的城鎮化格局。
——綠色低碳,安全和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城鎮化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增強災害應急保障能力,推動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生活方式,建設有活力、有溫度、有氣質的幸福美好家園。
——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以體制機制改革和試點突破為牽引,高水平重塑新型城鄉關係,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最佳化配置和自由流動,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和收入水平差距,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全面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左右,城鎮化率年均增速1.5個百分點左右,5年新增城鎮常住人口800萬人左右,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大幅躍升,鄭州都市圈引領帶動全省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作用更加彰顯,區域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持續提升,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功能品質顯著提高,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縣域發展基石更加穩固,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到2035年,城鎮化進入成熟期,鄭州都市圈總體發展能級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中原城市群深度一體化發展格局更加穩固,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總體完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更多人民民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第三章 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
堅持規模和質量雙提升,推動中心城市“起高峰”,強化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龍頭引領作用,打造現代化鄭州都市圈,增強洛陽和南陽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加快構建一主兩副、四區協同、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第一節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強空間發展統籌協調,按照城市化發展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三大主體功能分區,合理確定各地主體功能,制定實施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加快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戰略“留白”機制,預留未來發展空間。
完善現代城鎮體系。堅持中心城市和縣城統籌發力,依據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引導不同城市科學確定功能定位。提高各級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質進位,推動洛陽、南陽加快向Ⅰ型大城市邁進,依託重要節點城市打造一批Ⅱ型大城市。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因地制宜推動小城鎮特色化發展。著力推動不同城市錯位互補、分工協作發展,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
第二節 提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能級
聚焦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強化樞紐開放、科技創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務等功能,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和創新體系布局,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能力,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國家先進制造業高地、國家開放高地、國家人才高地。用創新培育競爭新優勢,發展壯大數字核心產業,全面提升數字能力,發揮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舉辦地優勢,打造“中原龍子湖”全國雙創名片,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推動駐豫單位在鄭落地一批重點項目和重大平台。堅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壯大“芯屏網端”全產業鏈,打造世界級智慧型終端產業集群,促進汽車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升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品牌優勢,加快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提升航空口岸承載能力,增開一批洲際客運航線,爭取友好國家在鄭設立商貿辦事處、簽證中心,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機制,吸納、集聚、培養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集聚工程。最佳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強化周邊縣級組團產業支撐,加強與中心城區快速交通聯繫,打造功能完善的郊區新城。推進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和品質提升,最佳化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高標準打造城市核心功能板塊,合理疏解一般性製造業、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非核心功能,鼓勵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新城組團轉移。力爭到2025年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
第三節 推動鄭州都市圈擴容提質
最佳化重塑鄭州都市圈“1+8”空間格局。推進鄭州與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加速融合發展,著力構建“一核一副一帶多點”的空間格局。“一核”即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為支撐,將蘭考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樞紐作用,打造鄭汴許核心引擎。“一副”即推動洛陽、濟源深度融合,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塊強支撐。“一帶”即落實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國家戰略部署,發揮沿黃河幹流區域創新和產業等要素富集優勢,以鄭開科創走廊為主軸、鄭新和鄭焦方向為重要分支,打造以創新為引領的城鎮和產業密集發展帶。“多點”主要包括新鄉、焦作、平頂山、漯河等新興增長中心。
打造鄭汴許核心引擎。推動鄭開同城化發展,促進鄭州、開封資源要素同籌同用、城市功能聚合互補、產業體系錯位布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建設串聯白沙科學谷、中原數據湖等節點的科技創新走廊。推動蘭考深度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打造全國縣域治理“三起來”樣板,規劃建設東部蘭考、北部中牟—開封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南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尉氏等鄭開同城化示範區,賦予省轄市級項目管理許可權,推動改革集成、資金投入、項目安排、資源配置等支持政策在示範區先行先試。推進鄭州、許昌深度融合發展,以鄭許市域鐵路為先導加快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充分發揮許昌先進制造業優勢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綜合樞紐作用,高質量建設許港產業帶,培育壯大航空經濟、智慧型終端、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現代物流、循環經濟等主導產業,完善從源頭創新、技術轉移轉化到高技術產業的創新鏈。依託鄭許市域鐵路、開港大道、G107等主要交通軸帶,形成以鄭汴許三市主城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支撐,以鄭開科創走廊、許港產業帶、開港產業帶為骨架的鄭汴許“黃金三角”,發揮鄭州航空港區位優勢,打造都市圈的先進制造業集聚核心區。
促進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完善都市圈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跨行政區經濟管理模式,推動規劃統一編制實施、建設用地統一管理、市場監管統一執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立財稅分享、統計分成、政策協同機制。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推動軌道交通“一張網”運營管理,加快打通城際“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推動城際公路快速化、城際客運公交化,完善都市圈高快路網體系,加密城際直連快速通道,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骨幹路網高效接駁,形成內捷外暢的複合型交通廊道。重點打造鄭開、洛鞏、許港、鄭新、鄭焦、鄭漯、洛濟、洛平等8條產業帶,加快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主導產業集群和標誌性產業鏈。設立新鄉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武陟、長葛、臨潁等特別合作區,創新科技創新合作和產業園區共建模式,提升周邊省轄市、縣(市)對鄭州的產業配套服務能力,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主導產業集群和關鍵產業鏈,構建梯次配套產業圈。擴大鄭州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服務範圍,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辦學辦醫,深入實施政務聯通互認工程,推進社會保障並軌銜接,開展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試點改革探索,完善都市圈重大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構建便利共享生活圈。
第四節 培育壯大副中心城市
推進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提級擴能。堅持創新產業雙驅動、改革開放兩手抓、文旅文創成支柱,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現代生態宜居城市,輻射帶動中原城市群西部地區發展,力爭到2025年生產總值突破8200億元,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350萬人。壯大智慧型農機、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產業集群。積極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體系,塑造“盛世隋唐”“國花牡丹”等特色文化品牌,創新發展新產品新業態,壯大文旅文創龍頭企業、文創園等市場主體,建設全國區域性石窟寺保護研究基地和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快構建十字形高鐵通道,實施洛陽機場改擴建工程,打造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
培育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堅持“多規合一”,做強做大中心城區,堅持全市域一體化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承載力、輻射力、帶動力。堅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攻方向,推動汽車零部件、農牧裝備、應急裝備、智慧型裝備等產業突破發展,打造精密製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等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持南陽創建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和“瞪羚”企業。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數據與綜合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支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高標準恢復建設張仲景國醫大學,提升“八大宛藥”規模、品質。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等生態保育工程,加強水源保護和環境整治,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切實維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深化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完善漢江生態經濟帶上下游合作聯動機制,支持南陽與湖北襄陽、陝西商洛聯動發展。
第五節 強化區域發展多極支撐
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和城鎮協同區建設。建立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強化跨市域交通對接、功能銜接、產業連線,吸引人口、經濟要素加速集聚,打造豫西、豫南、豫東和豫北四大城鎮協同發展區,提升區域競爭合作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引擎。推進洛陽與濟源、三門峽聯動發展,支持設立洛濟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豫西轉型創新發展示範區。發揮南陽副中心城市帶動作用,聯動信陽、駐馬店提升交通樞紐、產業創新、文化交往等功能,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建設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支持商丘、周口依託戰略通道和水運等優勢,聯動推進東向開放協作,建設豫東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密切安陽、濮陽、鶴壁之間功能和產業聯繫,加快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協同轉型,打造豫北跨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統籌考慮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優勢,支持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城市,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和門戶城市。
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落實完善支持大別山、太行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措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落實對口幫扶政策,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發揮革命老區“紅、綠、特”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和產業鏈,強化科技創新牽引作用,大力發展康養和大健康產業,推動符合條件的新興產業向革命老區優先布局。加大對革命老區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力度,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完善大別山、太行山、伏牛山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支持創建踐行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示範區、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示範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支持信陽等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加快提升規模能級,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加強與安徽、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協作互動,探索生態、交通、產業等多領域合作共建。
對接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培育鄭洛西(晉陝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全方位推動多領域多層次合作,加快提升黃河流域生態安全螢幕障功能、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和文旅協同發展水平,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代表和中西部增長中心。以共建淮河生態經濟帶為紐帶,加強沿線城市與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承接和深度合作,搭建高水平協同開放平台,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深入開展豫京津冀、豫粵港澳合作,聚焦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作交流平台,打造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通道。
第六節 完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鞏固提升交通區位優勢,統籌推進通道、樞紐和網路建設,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為最佳化城鎮化空間布局提供支撐。
暢通綜合骨幹運輸通道。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河南段,協同推進交通項目建設和運輸服務組織,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構建高效快捷通達全國的“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提升新亞歐大陸橋、京港澳、太鄭合、濟鄭渝等“米”字形主通道服務能力,推動繁忙路段擴容升級,合理建設分流路線。加強二廣、大廣、晉豫魯、滬陝等“井”字形通道內運輸服務組織,加快補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快速化運輸設施短板,提升整體運輸效率。構建寧洛、北沿黃等“人”字形通道,強化黃河流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通中原—長三角等東向交通走廊。
最佳化綜合交通樞紐布局。推進“1+3+4+N”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層級分明、功能銜接的樞紐體系。增強鄭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影響力,強化空陸雙核驅動,加快建設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實施小李莊站鐵路樞紐工程,推進北編組站搬遷。加快建設洛陽、南陽、商丘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高鐵、機場等綜合保障能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功能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安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強化信陽大別山革命老區交通樞紐地位,提升漯河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功能,打造周口臨港型多式聯運樞紐。提升省內其他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最佳化高鐵站、鐵路貨運站、機場、內河港口等樞紐場站布局,完善樞紐集疏運體系。
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快高速鐵路拓展成網,推進普速鐵路擴能升級,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交通網,爭取到2035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萬公里以上,縣(市)覆蓋率達到96%,高鐵路網規模達到3600公里。構建“一樞多支”現代化機場群,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航線網路最佳化、地面交通銜接,推動航權、空域、時刻等資源高效供給,合理布局建設通用機場,大力發展航空經濟。推動公路省際聯通,消除跨區域“瓶頸路”“斷頭路”,建設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速公路環射網路,到2035年形成“16縱16橫6聯”高速公路網路格局,強化普通幹線公路對城鎮、開發區、交通樞紐、景區等重要節點的覆蓋銜接,建設安全暢通、質高路美的農村交通基礎網路。構建“乾支聯動”骨幹航道網,建設沙潁河、淮河、唐河等通江達海水運通道,完善周口港功能,依託黃河、大運河、庫湖區打造旅遊航道。
第四章 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縣域治理“三起來”作為根本遵循,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縣域發展要素高效配置,賦予縣(市)更多經濟管理許可權,激發縣域發展活力,加快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
第一節 引導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
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以強縣富民為主線,以改革發展為動力,以城鄉貫通為途徑,打造一批產業先進、充滿活力、城鄉繁榮、生態優美、人民富裕的經濟強縣,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縣域發展體系,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增長點,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引領帶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加強統籌、分類施策。最佳化開發縣(市)突出轉型提質,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強化主導產業鏈式配套、基礎設施統一構建,形成與中心城區梯度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和聯建共享、暢通快捷的交通體系。重點發展縣(市)突出特色高效,穩固糧食生產能力,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由農業生產基地向製成品加工基地轉變,以新型工業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功能縣(市)突出環境保護,樹立全域一體的大生態發展理念,提升重要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增強生態、文化、旅遊和產業配套綜合功能。
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堅持市場主導,加快動能轉換,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推動轉移支付、環境容量、建設用地、節能指標等資源要素向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範縣(市)傾斜。
第二節 推進“一縣一省級開發區”建設
完善開發區體系。依託縣域內現有國家級和發展基礎好的省級開發區,推進區域範圍內各級開發區實質性整合,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政策、統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錯位發展、功能協調的發展格局。完善開發區規劃,最佳化調整開發區四至邊界,按照產業用地占比超過60%的要求,合理確定開發區空間布局和用地結構,為產業發展留足空間。加強考核評價,完善以績效為主要標準的分級分類綜合評價體系,依託線上系統,實行月度監測、季度通報和年度考核。
推動開發區產業升級。推動各縣(市)開發區著眼國內國際市場大循環、現代產業分工大體系,最佳化設定1—2個主導產業,推動要素加快集聚、資源最佳化配置、上下游企業聯動,實現產業轉型、創新生態、人才服務、生態價值等多重功能的高度耦合,培育形成一批競爭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支持開發區布局建設各類創新平台,完善創業創新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實現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推動開發區融入中心城市產業鏈供應鏈,鼓勵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和發展“飛地”經濟。
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動開發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能。調整最佳化縣(市)政府與開發區管委會關係,突出管委會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職能。逐步推行“管委會(工委)+公司”模式和領導班子任期制、員工全員聘任制、工資績效薪酬制,加快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管理團隊。推動開發區完善財政預算管理機制和獨立核算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在所屬政府預決算中單獨列示開發區預決算。
第三節 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深入開展縣城補短板強弱項。適應日益增加的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著力提升縣城首位度,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圍繞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加快補齊縣城突出短板。積極搭建政銀對接服務平台,鼓勵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積極參與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依託河南省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提升信貸便利化、智慧型化水平。推進縣城擴容提質,支持永城、林州、項城、長垣、新鄭、禹州、鞏義、固始、滎陽、鄧州等發展成為中等城市。發揮蘭考、鄢陵、新安、南樂、新鄭等5個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市)帶動作用,促進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和功能集成。
強化小城鎮連線城鄉紐帶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增強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提高生活服務便利化程度,構建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的農村居民半小時生產生活圈。引導小城鎮積極對接中心城市發展需求,融入產業鏈條,逐步發展成為衛星鎮。引導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獨特的小城鎮發展成為先進制造、交通樞紐、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專業功能鎮;促進遠離中心城區的小城鎮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成為服務鄉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城鎮。培育發展一批3—5萬人的中心鎮,按照小城市的標準進行規劃建設,推動周邊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
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聚焦先進制造、科技創新、創意設計、數字經濟、創投基金、金融服務、商貿流通、文化旅遊、體育運動、三產融合等產業類型,培育建設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鎮。建立全省特色小鎮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底線約束和規範糾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守安全生產底線。
第四節 深化縣域放權賦能改革
深化擴權強縣體制機制改革。按照“能放盡放”原則推進權力下放,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發展自主權,選擇符合條件的縣(市)賦予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選擇10萬人以上的經濟發達鎮作為試點,賦予同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權。全面深化省財政直管縣財政管理改革,圍繞縣域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等,建立健全財稅激勵政策體系,加快形成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與市縣財政關係。
推進縣域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審批服務事項權力清單和監管清單“一單規範”管理,全面推進“一網通辦”。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完善聯繫服務企業制度,支持設立民營企業紓困救助基金。開展縣域營商環境評價試點,逐步實現省對縣(市)第三方營商環境評價全覆蓋。創新招商理念和模式,建好招商引資服務平台,打造專業化招商隊伍。
第五章 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堅持以優質公共服務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常住人口全面享有高質量城市基本公共服務。
第一節 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循序漸進的原則,進一步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持續降低鄭州中心城區落戶門檻。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提高戶籍登記、遷移便利度,逐步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
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加快完成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建立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
第二節 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
加強隨遷子女教育保障。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流入地普惠性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保障範圍。對隨遷子女和戶籍學生實行混合編班、統一管理、平等對待,提升隨遷子女與戶籍學生教育融合度。加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關愛和人文關懷。
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功能,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城鄉常住人口和用人單位全覆蓋。健全勞動契約制度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暢通失業人員求助渠道,健全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全面落實企業為進城務工人員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費用責任,支持有意願、有繳費能力的從事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對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實現社會保險關係跨地區無障礙轉移接續。探索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加強醫保關係轉移接續服務,推動跨地區異地就醫門診、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第三節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統籌發揮企業、職業院校、技工學校等作用,強化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穩定就業能力。充分調動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性,聚焦主導產業需求、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推進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重塑性改革。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職業院校專業設定、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產業發展契合度,探索公辦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
完善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穩步發展本科職業教育,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健全職普並行的培養體系。聚焦用工矛盾突出行業,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面向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創業服務,推進勞務輸出工作信息網路建設,提升用工培訓、管理維權等服務質量,持續開展“春風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
深化職業教育機制改革。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與薪資待遇掛鈎機制。統籌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最佳化政府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機制,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擴大職業院校招收農業轉移人口規模,依託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實施“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推動各類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完善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第四節 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獎勵機制,擴大獎勵資金規模,提高各級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中非戶籍常住人口權重係數,加快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城市傾斜的政策,重點支持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維護。
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採取規劃總量調控和計畫單列下達等方式,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人地掛鈎機制和政策。編制和修訂國土空間規劃,要充分考慮人口規模因素特別是進城落戶人口數量,科學測算和合理安排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上一年度進城落戶人口數量,合理安排各類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畫。
第六章 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現代化城市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把安全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最佳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打造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
第一節 建設便捷舒適的宜居城市
以人性化、便捷化為導向,科學配置公共資源,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最佳化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開展完整居住社區補短板行動,因地制宜實施市政配套設施和康養、育幼、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改造。重點提升鄭州、洛陽、南陽等中心城區高等級服務設施和區域協同服務能力,發展金融、信息、科技與商務服務業等高端服務功能,促進優質公共資源相對集中布局。推動省內其他城市彌補優質醫療資源短板,加快城區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升文化館、體育場館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完善市政公用設施。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融合發展,規劃建設多層次大容量軌道交通網路,最佳化城市交通換乘樞紐布局,推廣TOD開發模式(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最佳化城市道路網路功能和級配結構,推進城市步道和腳踏車道合理改造與建設,合理布局公共停車場,鼓勵引導停車位錯時共享,推動城市停車位與汽車保有量之比提高到1以上。構建適度超前、車樁相隨的公共充電網路。有序推進排水、供電、供熱、燃氣、通信、有線電視等地下管線建設改造,優先在新城新區、各類園區和成片開發區域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大快遞物流末端配送設施覆蓋力度,拓展集成寄遞、售貨、回收等多種功能。
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滿足新市民和住房困難民眾的基本住房需要。落實完善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構建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疏通土地供應、開發建設、新房和二手房等循環鏈條,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引導專業化、機構化租賃企業規範發展,盤活存量房源和閒置用房發展長期租賃住房,擴大優質穩定住房供給。加快鄭州、洛陽、南陽等城市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米的小戶型為主,有力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需求。改革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健全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爭取開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加快國有建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建築業企業,引領全省建築業由大到強轉型升級。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區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行動。建立完善城市更新制度機制,探索適用於存量更新的規劃、土地、財政、金融等政策,完善審批流程和標準規範,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模式,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強城市活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防止大拆大建,探索推動城市更新立法,支持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城市率先開展城市更新試點示範,推動全省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工作方案。完善供水、供電、燃氣、公交、通信等市政設施,保障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住宅成品裝修和綠色建造水平,推進物業管理服務標準化。健全城市體檢機制,堅持體檢評估先行,聚焦短板弱項,針對各類“城市病”,合理確定城市更新重點,劃定城市更新單元。
第二節 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聚焦重大風險防控薄弱領域,完善體制機制和防災減災設施,全面提升城市抵禦衝擊能力,保障城市正常運轉和人民生命健康、財產安全。
加強城市“里子工程”“避險工程”建設。以燃氣管網、交通物流、供電供水、信息通訊、電力系統、熱力管網等工程為重點,實施城市生命線補短板工程,建立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動態清單。深入開展燃氣管網和相關設施排查整治,強化老舊管道檢測評估,建立企業、市縣、省級三本台賬,滾動實施更新改造項目,全面消除安全隱患。推進新城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強化氣候可行性論證,提高既有建築災害設防標準,完善防禦設施。適度超前強化抗險設計,建立完善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繪製生命線管網數字地圖,開展供電供暖負荷預測和氣象災害影響評估,逐步實現風險數字感知、預測預警和高效處置。積極推進既有小區電力設施遷移改造或防澇加固,新建小區配套電力設施原則上應當放置在地面層。堅持地上地下空間相結合,合理規劃布局應急避難場所,提升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築和設施的應急避難功能。推動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地上、地面、地下設施數位化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係數。
全面開展城市內澇治理。堅持外防進水、內防積水,統籌推進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高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健全定時清淤疏通長效管護機制,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有效減少城市建成區內澇現象發生。加強自然山水保護和河湖水系建設聯通,保護行洪通道、蓄滯洪區和大型雨水調蓄空間,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提標改造,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推廣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公園與綠地、建築與小區,增強“滲、蓄、排、用”功能。加快推進鶴壁、信陽等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市蓄水排水設施,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與災後恢復重建、綠色社區建設與城市更新等有機銜接。
提高城市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傳染病救治體系,推動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傳染病專科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醫院傳染病區全覆蓋,推進綜合醫院和疾控中心提標改造,增強傳染病科室和重症監護室診療救治能力,最佳化發熱門診等疾控網點布設,預留應急空間,加強業務用房建設和必要設備配置,分級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改善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防控條件。提昇平疫結合能力,確保新建改建的特定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加強重大疫情應急物資儲備、技術儲備和產能儲備。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和分級分層分流的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回響體系。
健全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安全生產、消防、森林防滅火、防汛抗旱、防災減災、災難救助、地震地質災害等部門聯動協同機制,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工業園區、老舊市場、老舊小區等重點區域安全管理,在人員密集的重點場所配備安全員和安保設施,逐步在大中城市重點線路、重點時段的公共運輸運輸工具上配備乘務管理人員。依託鄭州、洛陽、南陽、商丘、信陽、平頂山、鶴壁等樞紐承載城市,建設醫療、搶險救援等應急物資儲備庫,加快推進豫中、豫中南、豫東、豫西、豫南和豫北等六個區域性綜合應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設,完善區域應急聯動機制,支持鄭州打造特大城市韌性治理新標桿。深入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教育,健全防災減災演習機制,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節 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城市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發揮城市集聚創新要素主要載體作用,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支撐能力、高新人才吸引能力、尖端技術研發能力、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加快打造國家創新高地。
最佳化產業創新布局。構建省域產業創新發展格局,提升鄭州創新首位度,推動鄭州都市圈城市聯動創建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引導洛陽、南陽加快布局專業型產業創新基地,支持其他重要節點城市夯實產業基礎,加大產業創新資源引進力度,打造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持續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鼓勵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重大平台探索差異化創新發展路徑,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高端要素集聚,積極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城市產業發展、創新創造與功能布局融合互動,打造集成科技、商務、金融、文化等複合功能的創新街區,有序布局市場化、特色化、專業化眾創平台。推進濟源、開封、洛陽產城融合示範區提質發展。
建設創新平台載體。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和省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建設,布局建設超短超強雷射平台、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台等大科學裝置,一體謀劃省科學院重振重建和中原科技城融合發展,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大力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打造河南高校“雙航母”,推動更多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培育壯大創新企業群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行業研究院、共性技術平台,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創新能力建設專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推廣“智慧島”雙創載體,探索形成能夠自我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模式,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行區、創新創業引領區和省級以上高新區。推動國家級省級雙創示範基地提質增效,探索建設“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統籌城市創新要素、企業產業需求和研發平台載體,加強行業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與高校院所、中介服務機構、行業組織等溝通聯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強化對企業技術研發環節的政策支持,加大企業研發後補助等財政獎補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雙創示範基地與金融機構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加強新興領域創業投資服務,建立覆蓋全過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吸引匯聚青年人才。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共融,貫通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構建適應青年創新創業全生命周期的新生態。建立省級統籌、市級主體的青年人才引進政策體系,提高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等方面的保障水平。積極實施青年安居保障工程,加大青年人才公寓保障力度,擴大保障範圍,推動打造一批功能齊全、青年青睞的新型城市社區。
第四節 建設數字孿生的智慧城市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核心產業壯大為突破,以融合套用創新為引領,以數字治理能力提升為關鍵,著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豐富拓展套用場景,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前瞻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千兆城市和行業千兆虛擬專網標桿,推進農村家庭百兆光纖和鄉鎮以上區域5G網路全覆蓋。實施鄭州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提升工程,推進下一代網際網路規模部署,提升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活躍用戶和流量占比。統籌移動網際網路和窄帶物聯網(NB—IoT)協同發展,加快物聯網終端和智慧型化感測器規模部署。積極探索天地一體化、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未來網路布局。以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為引領,統籌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數據中心、邊緣計算中心和省大數據中心項目建設,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建設鄭州捷運12號線智慧捷運示範線,提升鄭州空港型、洛陽生產服務型、南陽商貿服務型等物流樞紐智慧型化水平。建設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立覆蓋全省的智慧型充換電網路,完善能源大數據中心功能,強化能源網路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搭建智慧城市規劃和運行管理平台。以省轄市為主體,分級分類推動各地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支持省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先行先試,實現城市治理智慧型化、集約化、人性化,打造全省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樣板。圍繞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生態宜居、產業發展等領域,整合公共領域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推進市級新型智慧城市統一中樞平台建設,鼓勵引導各縣(市、區)根據自身需求依託市級統一中樞平台開展特色智慧套用。支持鄭州都市圈等基礎較好的地方率先建設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時空大數據平台等。
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套用領域。豐富套用場景,推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水務、智慧能源、智慧政務等發展,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實施數字政府建設工程,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網際網路+監管平台”、金融服務共享平台疊代升級,實現信息基礎設施、數據服務、套用系統等集約化、一體化建設運營,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社會治理“一網通管”、政務數據“一網通享”。推進標準化、規範化智慧小區建設,完善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打造集成社區服務和管理功能的一體化智慧社區。
第五節 建設美麗低碳的綠色城市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城市生產生活方式,讓城市綠水青山常駐,顯著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完善城市生態空間。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和森林河南建設,推動城市實現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廣覆蓋,力爭到2025年,我省國家森林城市達到18個。依託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基底建設城市生態綠色廊道,將城市公園、休閒空間、濱水綠帶等串聯,保護城市內部及周邊地區的山地、林地、濕地,推進城市綠環、綠廊、綠楔和綠道建設,保持城市自然水域面積和生態用地規模,不斷豐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加強城市中心區、老城區園林綠化建設和綠地品質功能提升,形成點狀綠色空間與線性綠道相結合的綠色服務網路。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進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動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和污泥全處置。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建成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最佳化整合現有完整社區、低碳社區、綠色社區、智慧社區、未來社區等建設標準,打造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居住社區。分類引導不同規模城市構建以公共運輸為核心的綠色交通體系,最佳化公共運輸管理,保證公交“時空優先”,完善慢行交通系統,結合開放空間體系建設環境優美的慢行線性網路。
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城市能源系統,加快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併網消納,推動網際網路與分散式能源、先進電網、儲能技術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屋頂光伏發電開發行動,加快推進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實現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等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加快許昌、三門峽等“無廢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推行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標準,加強對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政策引導。支持金融機構增加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供給。
第六節 建設魅力彰顯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加強歷史文化資源和歷史景觀保護,塑造特色城市景觀風貌,擴大文體公共服務供給,讓城市更有溫度,打造品質城市、時尚城市,建設中原特色文化彰顯的現代化城市。
激發城市現代人文基因。堅持“以文化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打造有時代特色的城市文化標識。創新發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城市文化活動,打造一批文化街區、藝術走廊、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睦鄰中心。以鄭州、洛陽、南陽等為重點,建設一批特色彰顯、富有魅力的博物館群,規劃布局世界級文化創意園區、國際藝術社區。推進文旅文創融合創新,打造數字文旅、考古旅遊、遺產旅遊、康養旅遊等未來業態。完善城市文明公約制度,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和常態化,塑造和弘揚現代城市文明。
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賡續精神血脈,激活紅色基因,在城市建設中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深入挖掘城市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叫響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特色文化品牌。深化仰韶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等研究,加快大河村、仰韶村、二里頭、殷墟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優秀近現代建築等保護,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塑造高品質特色空間、風貌街區、特色建築,保留城市記憶。高標準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協同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鼓勵城市建築設計傳承創新,支持傳統工藝、老字號、工業遺產等領域河南元素融入城市規劃設計建設。
強化文體服務供給。統籌規劃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批重大文化場館,鼓勵省、市級圖書館、博物館等拓展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提升參與度。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勵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開放、提供夜間主題服務。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縣(市)城區“兩場三館”建設,完善社區健身設施和15分鐘健身圈,推進社會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場館開放共享。加強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壯大足球人才隊伍,豐富足球賽事活動,推進校園足球、社會足球、職業足球體系高效運行,建設足球強省。
第七章 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一節 充分發揮試驗區帶動效應
推動許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探索,圍繞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資產抵押擔保產權權能、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和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努力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改革品牌。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地方設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聯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形成梯級引導、協同並進的改革創新合力,帶動全省城鄉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第二節 合理配置城鄉發展要素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加快推進鄭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工作。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以鞏義、長垣、孟津、寶豐、新縣等全國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為引領,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加大閒置宅基地和閒置房屋盤活利用力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平等保護並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
完善支持鄉村發展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城鄉融合發展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申請發行用於城鄉融合公益性項目的政府債券。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主力軍定位,加大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支農力度,鼓勵商業銀行發展支農業務,擴大業務覆蓋面,增強普惠性。鼓勵工商資本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工商資本下鄉負面清單制度及工商資本租賃農地風險防範機制。健全農業融資擔保體系,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農村宅基地、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
加快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積極發展種質資源等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等研發服務平台。完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增強信息交流、價值評價、技術交易等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綜合服務功能。健全縣級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村農業技術服務站點和科技示範主體三級科技服務網路。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激勵機制,依法完善賦予科研人員涉農科技成果所有權、使用權、收益分配權等制度,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得報酬。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壯大涉農科技人才隊伍。
鼓勵和引導人才向鄉村流動。實施返鄉下鄉創業工程,提高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大學生等人才返鄉創業能力。發揮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推進返鄉創業示範縣(園區、項目)建設,完善財稅、金融、社會保障等支持政策,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創新股份轉讓、賦予“新村民”資格及相應權能等多種方式吸引各類人才,引導鄉賢參與鄉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探索通過崗編分離等方式,引導城市教科文衛體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鼓勵涉農院校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星創天地等創業平台載體建設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加強農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
第三節 深入開展鄉村建設行動
推進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統一運行。以縣域為整體,統籌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城郊村和中心鎮延伸,改造農村公路危橋,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擴面。實施“氣化鄉村”工程,推動城區管道天然氣向重點鄉鎮、農村新社區延伸,基本實現全省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全覆蓋。培育一批縣域冷鏈、快遞、電商物流示範園區和鄉村物流龍頭企業,構建設施完善、運轉高效、多方協同、綠色創新的縣域城鄉物流體系。健全基礎設施分級分類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積極引導農民投入。
深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隊伍補充機制,推動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向鄉村崗位傾斜。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積極推行“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等城鄉教育聯合模式。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進縣域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均等化,支持遠程診療、網際網路健康諮詢廣泛套用,推行基層衛生人才“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制度。實施基層醫療衛生能力提升工程,提升防病治病、健康管理和傳染病防控處置能力。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式養老,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建設城鄉一體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套用,打造一批示範標桿。深入推進鄉村網路設施建設升級,實施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示範提升工程,整合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平台和套用系統,開展省級數字鄉村示範縣創建。建立鄉村重要資源天空地一體化全域地理信息“一張圖”,推行鄉村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數位化管理。構建農村數位化生產生活場景,在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智慧醫療等領域先行突破。加大城市生產管理、流通商貿、行業監管、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等數位化套用手段與技術向鄉村傾斜力度。實施“雪亮工程”,建設平安鄉村,提高農村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水平。
第四節 紮實推動城鄉共同富裕
構建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健全農民工就業對接服務機制,暢通勞務輸出通道;鼓勵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小微企業以多種形式提供就業崗位,加強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豐富創新集體經濟發展形態,開闢資產租賃、企業股份、農業開發等多種路徑,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科技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林下經濟和鄉土特色產業。建設一批農產品倉儲、保鮮、冷藏等冷鏈物流設施,強化農村電子商務支撐,加快農產品出村進城,促進與城市市場高效銜接,構建城鄉協同、全程可追溯的綠色安全食品供應鏈。推動農業與休閒旅遊、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創意農業、特色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形成特色鄉村文旅品牌。支持城鄉結對、村企掛鈎,鼓勵發展訂單農業、觀光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加強低收入困難群體精準幫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發現、跟蹤監測和快速回響機制,完善困難群體分層分類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加大易地扶貧搬遷、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及水庫移民後續扶持力度。完善經濟強市(縣)結對幫扶、校地結對幫扶、省直涉農單位對口幫扶等機制。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暢通社會各方面參與慈善和社會救助的渠道。加強城鎮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推動城鄉居民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制度相銜接,織密兜牢困難民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
第八章 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樹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協同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創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結構,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
第一節 加強城市空間治理
踐行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健全規劃體系,最佳化空間結構和城市形態,合理確定開發強度,推進城市空間治理現代化。
創新規劃理念。樹立緊湊城市理念,強化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促進城市用地功能適度混合,合理設定不同功能區土地開發利用規範要求。按照“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發展定位、規模體量、產業結構的基本依據。堅持系統思維、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統籌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新城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統籌產業發展和居住功能,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統籌市區、城郊和周邊鄉村發展,主動為未來城市發展留足空間。
強化規劃協同。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全面統領作用,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突出專項規劃對規劃體系的補充完善和對特定領域的支撐作用,立足實際需求編制都市圈等跨區域發展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健全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開發強度,加強各類規劃信息互聯互通和歸集共享,探索建立都市圈統一的規劃委員會。
塑造特色風貌。妥善處理城市建設與自然山水之間的關係,加強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劃定城市景觀風貌分區,合理構建城市開敞空間系統、生物遷徙等重要廊道以及天際輪廓線。對城市標誌節點、建築風格、色彩、街道界面等提出導控要求,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築,構建錯落有致、疏密有度、顯山露水、通風透氣的城市總體空間格局。加強城市中心區、新區核心區、舊城更新區、交通樞紐地區、濱水地區、沿山地區以及歷史風貌與遺產保護區等城市重點地區的公共空間與建築設計引導,最佳化建築形態組織,合理配置人性化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
第二節 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平
加強城市社區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體系。構建基層社區治理共同體,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創新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機制,建立縣(市、區)職能部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城市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制度。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強化全要素格線化服務管理,探索建立中心城區格線化管理服務模式,暢通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慧型化治理模式。
防範化解社會矛盾風險。創造性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紮實開展“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單位(村、社區)創建活動。建立矛盾糾紛定期排查機制,開展有針對性的重點排查。健全一站式多元化解決機制,推動矛盾糾紛調處“最多跑一次”。定期對訴訟高發領域發布研判分析報告,深入開展訴源治理工作。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複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加強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推進“一村(居)一支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拓展第三方參與人民調解途徑,推廣“流動調解”“網路調解”,培育“金牌調解員”。
第三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人口服務管理制度。以“一老一小一青壯”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依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落實父母帶薪育兒假,提升生育服務管理水平,增加產科、兒科資源供給,加強孕產婦與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積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建立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三社聯動”機制,分級分區規劃設定養老服務設施。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逐步提高養老機構床位補助和運營補貼,健全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化、規範化水平。完善人口統計調查制度,構建人口綜合信息系統,實施人口動態監測,逐步建立城市市域、市區、城區常住人口常態化統計發布機制。
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完善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提升財政資金預算管理水平,確保建設項目綜合收益平衡穩定。建立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人員定編、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有效結合的機制,強化在義務教育、養老保險、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支持有條件的省轄市積極申請發行政府債券、永續債券,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加大投入力度,鼓勵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機構擴大中長期貸款投放規模,推動設立新型城鎮化發展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市開發建設運營,推進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加強政府信用評級和投融資風險定價指導,有效防範各類債務風險。
做強做大市本級經濟。推動設區市強化市本級責任田意識,下大力氣發展城市經濟,增強對全市域發展的帶動能力,探索部分縣(市)按照區的模式進行規劃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快省轄市市區範圍內撤鄉鎮設街道。建立市本級發展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加強考核評價,倒逼市本級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
第九章 規劃實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新型城鎮化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建立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機制,及時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力組織保障。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結合實際制定本地推進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實施方案,樹立“項目為王”鮮明導向,把項目建設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滾動實施“三個一批”,確保全面完成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第二節 加強政策統籌
省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根據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制定配套政策,凝聚強大工作合力,圍繞關鍵領域組織編制專項行動方案,切實提升人口、土地、財政、就業、社保、投資、消費、住房、生態等方面政策的協調性。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省有關部門在項目審批、資金保障、用地指標等方面要予以重點支持。
第三節健全監測評估機制
突出指標內生關聯性、突出內涵式導向、突出人的全面發展,科學設定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監測評估指標,規範統計口徑、統計標準、統計方法和統計制度。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日常監測和評估督導,實行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相結合的全過程評估制度,確保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完成。充分運用第三方評估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開展評估,提高監測評估的客觀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