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道教音樂(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一般指本詞條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流行於浙江省蒼南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蒼南正一道教,有道士、褫公(俗稱師公)、紅師三個分支,其音樂各有不同,既共同承傳了道教音樂的精髓,又各以不同方式揉和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不同內容和形式,具有獨特的音樂個性。根據功能主要分為誦唱樂和演奏(伴奏)樂兩大類;根據音樂形態,還可分為文場音樂和武場音樂。當齋醮與道教音樂融為一體時,便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與當地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相融和,在行腔、旋律、裝飾(加花)、所運用的曲牌等方面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諸多內容來源於民間藝人的智慧、創作,並以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齋醮儀式相結合,其所表現的熱鬧場境,為民間百姓所喜愛。

2014年11月11日,浙江省蒼南縣申報的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Ⅱ-1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蒼南縣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39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音樂風格,表演形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被授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正一派道士大多是“專恃符籙,祈雨驅鬼”,主要從事符籙齋醮。受道籙於張天師,名曰受籙。正一道於明洪武間自江西龍虎山傳入蒼南金鄉一帶講蠻話地方,俗稱“道士”;天啟年間自閩南傳入蒼南縣各地閩南話地方,俗稱“師公”(又作“禠公”)實則“火居道士”,屬文教(場)。法事誦唱均操閩南話。此派法事側重於符籙驅邪,長於畫符念咒,驅魔降妖,祈福禳災,延生保泰,行法時搖鈴持笏,舞劍吹角,通常法事有招魂、普度、逐煞、收驚、度關、開燈、普利等,從中獲取報酬;還有“紅師”俗稱武教(場)。以上門派科儀、唱韻、法事、教理教義有所不同,各門派系相傳差別,但都歸正一道。

基本特徵

音樂風格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是道教齋醮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又叫道場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雅俗共賞,曲風上大雅與俗風並存。大雅承漢唐之雅韻,繼宋明之清風,集和、靜、清、遠、古、淡於一體;俗風融閩浙之民風,合戲樂之韻律,將溫州南戲音樂、甌劇音樂、浙南民間小調與傳統道教音樂融合到一起。

表演形式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獨唱(通常由高功、都講擔任)、齊唱、散板式吟唱和鼓樂、吹打樂以及合奏等多種形式。器樂形式常用於法事的開頭、結尾,唱曲的過門以及佇列變換、禹步等場面。在法事過程中,音樂演奏可根據法師在供香、步罡、繞壇、禮拜等許多宗教儀式動作的需要,採取坐樂和引樂的形式演奏,並能根據變化動作的迥異,靈活地在音樂伴奏中加以旋律潤飾、加花、變奏等,以協調出壇法師的動作。有旋律優美恬靜的贊神歌、音韻莊嚴肅穆而飄渺飛翔,表現神降臨時超然飄逸狀態的祈神音樂、節奏歡快、熱烈,象徵神仙世界的幸福生活或表達人們迎神的喜悅之情的悅神音樂、曲調雄渾威武與召神鎮煞的緊張蕭殺氣氛相一致的鎮煞音樂。

代表作品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保存著《黃蜂出洞》《順和調》《宣經偈》等道教傳統音樂原始曲牌,《將軍令》《十八拍》《水龍吟》等民間音樂曲牌和《步步嬌》《望妝檯》《山坡羊》等溫州南戲的傳統曲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既承傳了道教音樂的精髓,又融入蒼南民眾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集歷史的厚度與時代的鮮活於一身,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多方面的現實社會意義。

傳承狀況

梁月生對道教科儀的未來表現出了一定擔憂。他的9個徒弟中,最年輕的也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再往下還沒有年輕人拜師入門。他認為年輕人比較急躁,更注重經濟收益和職業回報的效率,而不願意認真下苦功紮實學習和鑽研,所以幾乎找不到傳承人。有一些科儀和唱腔已經失傳,對於文化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傳承人物

梁月生,男,1946年出生於道教世家,16歲中學畢業後,隨父學習道教並進修古文。文革期間停止宗教活動,轉入糧食複製廠,任副廠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宗教活動,承傳父業。1995年10月份由縣民宗局推薦赴江西龍虎山參加全國首屆授籙,任蒼南縣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縣政協六屆、七屆、八屆委員。傳承八位學生和一位次男,繼承道教傳人,學生輩在蒼南道教界對、讀、寫、唱糊紙、演范動作方面堪稱規範合格。他本人抄寫(延生、拔亡)二部科書,80多本,共50多萬文字,分發學生。
肖日東,男,1965年出生於蒼南縣望里。17歲開始拜師學藝,先後師從楊大倫、蔡文名、梁月生師傅,學習掌握民間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出師後,一直從事於民間道教音樂。1993年開始,擔任蒼南縣民樂團主胡演奏和吹嗩吶手。他本人能刻苦研鑽研道教音樂,勤於學習,虔心請教,吸取民間音樂和道教音樂精華,並不斷發揚光大,不計個人得失,還收徒十餘人。把自己所掌握道教音樂的知識及各種技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能較快較好地掌握民間傳統音樂的技能,使傳道教統音樂得以全面的發展和弘揚,並積極參加公益性的社會演出活動。

保護措施

梁聲聞曾在民國21年(1932年)8月,在玉環蛇頭岙舉行黃籙大齋七晝夜功德道場。民國26年(1937年),又在福建省沙埕劉氏宗祠舉行黃籙大齋超宗功德。梁先生繼承其父梁衍炬抄書育人的做法,一生極為注重道教典籍的保存。他在父親已抄經卷的基礎上,又增抄千卷,總數達到1500餘卷。而且梁先生抄書,並不照樣畫葫蘆,有時發現有以同音字取代處,總是停筆請教老秀才,修正訛誤。這就大大增加了抄本的學術價值。“文革”時期,紅衛兵們四處查抄所謂四舊,予以銷毀,這些典籍也岌岌可危。為了保存父親與自己的心血,梁聲聞與親戚、兒子們一起想方沒法四處掩藏。經常一日之內便要轉移數次。在梁氏父子與親屬的努力之下,這批典籍中的500多卷還是得以保存了下來。1986年4月,這批典籍由朱越利先生在華東考察期間發掘出來,由當年的《道協會刊》第20期予以報導。而梁月生、梁小鵬父子繼續先人遺志,進行整理收集,這批典箱已擴充到一千多卷。浙江大學的孔令宏教授曾至梁家尋訪,並對書卷名錄予以考訂。除了藏書,梁家還珍藏有法印、服飾、法器、樂器等物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蒼南縣玉音樂團獲得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道教音樂(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蒼南縣玉音樂團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20年11月5日,由蒼南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和上海市徐匯區凌雲街道辦事處主辦的“蒼山南韻·滬上聽音”——蒼南非遺專場文化走親活動走進徐匯區。演出在徐匯區梅隴文化館上演,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道情》《回向聯奏》在最後登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