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海南省定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教音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海南省定安縣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海南齋醮科儀音樂是海南省影響較大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它由江南一帶的移民帶入海南,明代時已相當盛行,廣泛流傳於海南省各地,在海南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定安縣進士王弘誨在目睹了當時齋醮祭祀活動的情形後,曾以“歲時伏臘走村氓,祝厘(即作齋)到處歌且舞”之句來描述齋醮科儀音樂的演出場景。

文化特徵

海南道教齋醮科儀中,“醮”俗稱“清齋”,用以祭祀與海南有關的伏波將軍、冼夫人、蘇東坡等歷史人物和天妃娘娘、觀音、真武、龍王等傳說中的保護神;“齋”亦稱“白齋”,用以濟幽度亡。齋醮執事者按相應的科儀程式施行法事,在此過程中演奏科儀音樂。其演奏樂器基本上依照周代“八音”範疇配置,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分為器樂和打擊樂兩大類。清朝中葉,齋樂的廣為流傳對瓊劇產生了重要影響。晚清以後,齋醮科儀音樂又套用並改革瓊劇的曲牌和部分唱腔。其音樂特徵是:聲調高、音域廣。誦經念咒與音樂、擊樂同步進行,其中誦經念咒語音有官話、粵話、海南話及各種語系,經文的長短句和語音不同致使伴奏經韻虛聲襯音多,拖腔拉板長。海南齋醮科儀音樂的代表作品有《平安朝》、《牙駕朝》、《附功朝》等。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定安縣文化發展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