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道教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中國香港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教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Ⅱ-139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文物保護,

歷史淵源

「全真道堂」是對現存香港全真道派道教團體的一個統稱,它們大多數是自1920年代起由來自廣東的道門弟子成立。香港全真道堂所使用的儀式音樂承續自廣東地區的全真道觀。自1950年代起再經多位科儀大師漸次整理及傳授,逐步發展出具有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教科儀音樂。

文化特徵

香港全真道堂的道教儀式一般可分為祈福法事(清醮)和度亡法事(幽醮)兩大類。常見的儀式包括:朝禮神明的「朝科」、向神明懺悔罪過的「懺科」、集福迎祥的「祈福法事」、超度亡魂的「度亡法事」、每逢道教節日誕期舉行的朝賀儀式,以及道士每日修持的「早晚功課」等。
參與儀式的人員稱為「經生」,按照壇場內的分工可分為高功法師(主科)、都講法師(二手)、監齋法師(三手)、侍壇經生及散眾經生。香港的全真科儀音樂,一般以「經韻」音樂的「聲樂」為主體,按照朗讀和吟唱的方法,可分為「朗誦式」「吟誦式」「吟唱式」「詠唱式」四種音樂形態。在唱誦時,主要由二手起腔,決定腔調和速度;而二手和三手分別敲擊木魚和磬,以控制經韻節奏。
除了經生唱誦之經韻外,器樂在香港道教音樂中亦有其獨特的一面。在經韻唱誦之中加入樂器跟腔伴奏,是器樂音樂的主要部分。此外,在道士舉行儀式登壇之前的鼓、鑔、鑼敲擊;儀式進行過程中法師只有法術動作而無經文誦唱的空檔期間,用笛或嗩吶等樂器演奏的曲牌等,也是器樂音樂的重要內容。這個器樂演奏的崗位,有時候由「經生」擔任,有時候則 由道堂聘任職業樂師 ——「醮師」擔當。

文物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道教音樂(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蓬瀛仙館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