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道教音樂

青城山道教音樂

青城山道教音樂是一種傳統宗教音樂。屬於中國道教齋醮法事中使用的音樂,它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久遠,曲目豐富全面、樂譜完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城山道教音樂
  • 專輯語言:國語
  • 專輯歌手:南清宮道士
  • 發行時間:1998年
  • 發行地區:大陸
由來,分類,曲目,

由來

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道法。”可見當時已有道教自身的一套科儀。北周《笑道論》說:“……有同俗巫解奏之曲。”說明初期的道教音樂,是繼承巴蜀巫師歌舞娛神的傳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青城山是張陵的創教傳道之地,北魏時,誕生了第一部道教經韻樂章,改以往的直誦為樂誦,以鐘、磬、鼓等法器伴奏,道教音樂逐步由“降神娛神”的原始階段,發展到做法事道場的較為正規的樂隊,青城山的“步虛曲”也在這時產生。五代時,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就對道教科儀及其音樂進行過規範整理。唐 宗曾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之後,青城山道教音樂還傳入了宮廷,成都女詩人薛濤在宮廷詩中寫道:“代裙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王芝,每到宮觀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可見當時道曲已進入宮廷歌會。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和“紫薇八卦舞”,就中吸取了道教音樂而創作的。宋代時,成都府江原縣道士呂太素編寫了《道門定製》,載有道曲37首,但無歌詞,元代成都道士馬道逸重訂《道門通教必用集》,增補了前書空缺的唱詞部分,也成了青城山的主要道門音樂。明末因四川戰亂頻繁,各地原有正一道走向衰落,道教音樂也處於絕唱的邊緣。清康熙初年,武當山全真道士來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宮等地主持廟務,至此,青城山各道觀通用全真道科儀音樂;光緒時,成都二仙庵將全真道十方叢林通用的《全真正韻》,編入《重刻道藏輯要·全真正韻》中,該書收道曲56首,並附有打擊樂狀聲譜字,現青城山各道觀科儀音樂主要以此全真正韻為主。

分類

青城山道教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
聲樂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韻曲,是一種旋律性強,調式調性明確,音階形式與曲體完整,採用詠唱形式演唱的道教歌曲。二是吟誦曲,又分為“朝韻”和“誥”兩種形式,朝韻演唱風格類似於“吟詩”;誥演唱風格為帶歌唱性的朗誦。三是朗誦曲,演唱風格具有朗誦特點。
器樂類型,在青城山道教音樂中,又分細樂和大樂兩種:細樂,又稱小樂,主要在道觀中以笛子或鐺子、鉸子為主奏樂器,發音柔和,音量較小;大樂一般是民間道壇採用,以嗩吶和川劇鑼鼓場面和曲牌演奏和演唱。
青城山科儀道士的儀職有高功、都講、表白、瞻拜、掌壇師、書記師、樂師等稱謂,分工不同。主要由高功負責儀式中的主壇法師,在法事中負責指揮、表演、道白和領腔。
洞經音樂是道教音樂的另一支流派。青城山洞經音樂,千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行,是正一教火居道士在民間禳災祈福時必備的儀軌活動。近幾年組織起來的“青城山大道演藝園”演奏洞經音樂,就是以長期活躍在青城山周圍的民間音樂家們為主組成的。雲南麗江納西古樂十分有名,其傳人宣科先生曾專程到青城山認祖歸宗,確認納西古樂的根就在青城山,並率樂團到青城山和青城道樂合璧會演。
值得一提的是,青城山道樂,與蜀派古琴亦相互促進。清鹹豐年間的青城道士,蜀派古琴大師張孔山,他入道青城山後精心研修蜀派古琴指法和演奏技巧,結合青城道樂和經韻傳統,對古樂《高山流水》進行了再創作,用“大打圓”手法及大量“滾拂”與“隱伏復調”來表現和描寫流水奔騰澎湃的狀態,創作了《七十二滾拂流水》。該曲入選最具地球人類代表性的音樂,於1977年由美國“旅行者”2號太空飛船送入太空。
這裡奉獻給你的曲目是從青城山近60首道教樂曲中精選的部分。它兼顧了南韻、北韻的不同風格及吟唱、器樂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鑑賞和收藏價值。

曲目

1《南清宮》器樂曲
2《開壇付》南韻曲
3《大讚》法事必用曲
4《小贊》南韻曲
5《晚眅依》器樂曲
6《吊卦》北韻曲
7《哪吒令》器樂曲
8《漢東山》器樂曲
9《二郎神》送神曲
10《不老松》器樂曲
11《下水船》北韻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