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洞經古樂

文昌洞經古樂是四川省梓潼縣的傳統宗教音樂。起源於古蜀人的祭祀音樂,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於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是談演《文昌大洞仙經》時的伴奏音樂。文昌洞經古樂音韻高雅、風格樸素、品種繁多,具有一種高雅、淳厚的格調,它將宗教音樂、古典音樂、民間音樂熔於一爐,在樂曲、樂器、演奏技藝,成為寶貴的民間藝術瑰寶。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經古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8年2月下旬,綿陽市文昌洞經古樂等4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公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期屆滿後,文昌洞經古樂等將成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昌洞經古樂
  • 分類:宗教音樂
  • 地區:四川省梓潼縣
古樂簡介,歷史沿革,

古樂簡介

繼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經古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8年2月下旬,綿陽市文昌洞經古樂等4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公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期屆滿後,文昌洞經古樂等將成為綿陽市第一批榮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文昌洞經古樂起源於南宋乾道年間梓潼縣七曲山文昌祖庭——大廟,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七曲山大廟既是文昌宮觀之祖庭,又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文昌洞經古樂源於祭祀文昌帝君時的音樂,梓潼無可辯駁地被國家和省市專家評定為有中國音樂活化石之稱洞經音樂的發祥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昌洞經古樂走出了廟堂,步入民間,對其他民族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不僅是一筆頗可珍視的音樂遺產,也是研究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料。

歷史沿革

青城洞經古樂是指流行於都江堰市以青城山為中心的民間音樂,流傳範圍遍及都江堰市廣大城鎮和鄉村,其中尤以玉堂鎮中興鎮石羊鎮青城山鎮翠月湖鎮和安隆鄉等地流傳甚廣,成為集民間小調、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之大成的洞經音樂獨立流派。
都江堰市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是具有悠久歷史積澱和豐厚文化底蘊的世界文化遺產集中地,而境內的青城山也是中國道教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青城洞經音樂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覡音樂直接相關。
蜀地的道教音樂大多起源於上古先民在舉行巫覡活動時所演奏的祭祀音樂,青城洞經古樂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時期,隨著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對天師道正一派科儀音樂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樂流派“南韻”(也稱“廣成韻”)以後,青城山道教音樂開始聞名於世,引起世人的關注,這也為青城洞經古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青城洞經古樂的曲調具有細膩、優美的特點,因此在民間也廣為流行。
唐宋以後,隨著南方星象信仰和崇拜習俗的興起,青城洞經古樂開始衍變為以誦唱《文昌大洞仙經》為主的古代音樂。在傳統的28宿星座圖中,人們認為文昌星是主管人間福祿和科舉的神,因此唐、宋、元三朝皇帝都對文昌星推崇備至,還封文昌星為“文昌帝君”。在四川民間,人們還把文昌星信仰和梓潼神信仰相結合,從而成為讀書人科舉仕進的保護神。民間有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也是這種習俗信仰的直接反映。因此,最初的洞經古樂,往往在科舉考試時的文昌宮演奏。隨後才因其曲調優美、音樂動聽而被民間廣為吸收,形成較為固定的表演團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