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太平道樂文化

廣宗太平道樂文化(世界道教音樂的活化石)

道教是中國古有的宗教,道教音樂是中國古老的音樂。目前,大江南北各著名宮觀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樂,一是正一派道樂,唯獨在太平道的發源地邢台這一帶保留著太平道樂,它在國內外始終以稀有奪人,被稱為道教音樂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宗太平道樂文化
  • 性質:道樂文化
  • 國家:中國
  • 能演奏:134首曲牌
簡介
太平道樂起源於黃巾起義的輿論發動――打醮的科儀音樂。經過道樂藝人1800多年師徒相承、口傳心授,其神曲俗韻傳承了下來。目前守望堅持演奏的藝人尚有38名,能演奏134首曲牌。太平道樂在全國獨樹一幟。演奏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樂,演奏時或坐或立,一種是邊演奏邊行進,又稱道舞。道舞的音樂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盞燈”、“龍擺尾”、“芝麻開花”等9種圖譜,這些道舞圖形均來自儒家的陰陽五行、八方九官、太極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單獨表演,也可連貫表演,人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樂舞融歌、舞、樂為一體,三者相得益彰。 太平道樂的每個曲牌都有鮮明的特色, 依據教義的內容,曲調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淒楚,旋律起伏疊宕,幽雅婉轉《朝天子》歡快熱烈;《大開門》肅穆悠揚;《倒捲簾》幽雅婉轉;《小風韻》流暢開朗;正宗的民族樂器,民族風格,笙、管、笛、簫,鼓、鑼、鐃、磬均為傳統工藝精心製做,音色純正。靜坐演奏之後,改為行進式演奏,又稱道舞。只見他們頭頂九陽蓮花巾,身穿藍黑道袍,腿纏雪帶玉襪,腳蹬蓮花雲靴,邊走邊舞邊演奏,令觀者賞心悅目,如痴如醉。 太平道樂在當地有深厚的基礎。並曾得到唐朝皇帝的欣賞.唐高宗李治在邢台隆堯為其祖上修建皇陵時,得知道樂名曲多出自廣宗道人潘師正之手,後來在在洛陽親自召見他,潘師正把精作《太常新曲》獻上,高宗大悅,並親自把《太常新曲》御批更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三仙曲”。由於太平道樂1800年來一直靠師傅口授心傳,故而太平道樂沒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慶幸的是,師祖的曲譜在後人的心目中具有無比的神聖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經過無數次口傳抄襲,輾轉流傳,至今仍保留著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遺風流韻。現保留下來的曲牌尚有134多首,如《迎身旗》、《小鳳韻》、《救命食》、《小花園》、《慢板》、《萬年花》等。 建國以來,在邢台農村最能體現太平道樂音韻的是醮場音樂。它囊括了慶典、祝壽、祭祀、廟觀等活動的各種韻律,其用場趨勢於民俗化,在慶典、祝壽、祭祀等場合普遍套用,已成為當地民間的一種民俗音樂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