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道樂
- 類別:民間音樂
- 地區:河北省邢台市
- 稱謂:世界道教音樂的“活化石”
- 年份:1800多年
概況,歷史,珍稀遺產,演奏樂器,樂器製作,樂器保養,樂器演練,樂器寓意,曲目,榮譽,
概況
太平道樂的曲譜吸收融合了比太平道創道早三、四十年的“天師道”道樂;特別是中國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素材。邢台中國民間音樂源遠流長,積澱豐厚,《史記》載,早在商代,這地方就“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為倡優”商紂王在這裡設“酒池肉林”、“大聚樂戲於沙丘”,因此,太平道樂表現出獨有的地域特色。
古邢台的廣宗歷來為窮鄉僻壤,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使太平道樂受外界文化影響較小,其演奏一直在中國民間打醮、超度亡靈等場合進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演奏太平道樂要有很純熟的技巧,演練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出徒有“三年管子兩年笙、笛簫天天起五更”之說。廣宗成熟的樂手大都從十幾歲練起,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程度的不為少數。
太平道樂保持著原有古樸的韻律,這是因為樂譜流傳下來的均是傳統的文字譜,即工尺譜。工尺譜只記寫了旋律的音高關係,沒有時值和強弱拍的劃分標記,所以只能靠師傅口傳心授,這是太平道樂沒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和徒弟特別尊敬師傅的原因所在,又因師祖的曲譜在後人的心目中具有神聖性,雖經無數次口授傳抄,沒有妄自更改,道曲主旋律遺風流韻尚存。
歷史
太平道樂從產生至今,在比較閉塞的廣宗民間經過1800多年的薪火相傳,仍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其獨特的古樸的韻律,在國內傳統民間音樂及宮觀道教音樂中絕無僅有。
太平道樂不同於“正一”派和“全真派”道樂。中國各宮觀道院中的演奏,非“全真”即“正一”道樂,而太平道樂獨樹一幟。太平道樂是在農村,演奏者均是傳統民間藝人,追求演奏技藝,因此,演奏水平很高。邢台太平道樂演奏團能演奏演示70多首曲子、8種道舞圖案,現流傳下來的曲譜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三仙曲”《朝天子》、《經堂樂》、《玉芙蓉》等,還有大型傳統民間舞蹈《抬黃槓》等。
珍稀遺產
道教是中國古有的宗教,道教音樂是中國古老的音樂。大江南北各著名宮觀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樂,一是正一派道樂,唯獨在太平道的發源地邢台這一帶保留著太平道樂,它在國內外始終以稀有奪人。
太平道樂依據教義的內容,曲調的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淒楚,旋律起伏疊宕,幽雅婉轉。如曲牌《朝天子》多用於慶曲、朝拜等大型場合,曲調歡快,旋律委婉動聽,呈現出熱烈歡騰的氣氛;《大開門》表達悠遠寧靜的意境,莊嚴肅穆,聽後有在悠悠白雲中飄飄然的感覺;《小風韻》流暢開朗,令人耳目一新;《卷蒹》是在樂曲中徐徐捲起神位前的掛蒹,面對人們對天堂神靈聖仙的膜拜時所吹奏,曲調幽靜高雅;反映信徒們祈盼神靈聖仙降世濟人、普度眾生的願望和對神仙賜福人間的感激之情時,曲牌《降濟》表達得淋淳盡致。
在設蘸布壇等場合,每逢誦經必配以道樂,因此,演奏太平道樂成為道場活動的一種科儀形式。建國以來,在邢台農村最能體現太平道樂音韻的是醮場音樂。它囊括了慶典、祝壽、祭祀、廟觀等活動的各種韻律,其用場趨勢於民俗化,在慶典、祝壽、祭祀等場合普遍套用,已成為當地民間的一種傳統民俗音樂文化。
太平道樂曲譜流傳下來的都是文字譜,即工尺譜。工尺譜只記寫了旋律中的音高關係,沒有時值的強弱拍的劃分標記,所以只能靠師傅口傳心授,故而太平道樂沒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慶幸的是,師祖的曲譜在後人的心目中具有神聖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經過無數次口傳抄襲,輾轉流傳,至今仍保留著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遺風流韻。現保留下來的曲牌尚有100多首,如《迎身旗》、《小鳳韻》、《救命食》、《小花園》、《慢板》、《萬年花》等。
太平道樂演奏分靜樂和動樂兩類。靜樂在演奏時或坐或立;動樂是邊演奏邊行進,又稱道舞。道舞的音樂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盞燈”、“龍擺尾”、“芝麻開花”等,這些道舞圖形均來自儒家的陰陽五行、八方九官、太極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單獨表演,也可連貫表演,人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
演奏樂器
樂器主要有管、笙、笛、簫、壇鼓、雲鑼、鐺子、鐃、釵、磬等。
樂器製作
樂器多為自製。新的科學技術和樂器材料足以使他們的樂器更新為現代化的,但樂師恪守師祖的傳統,堅持用天然的材料,手工製作,這與道人崇尚自然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製作管子用當地老紅棗木,手工削圓取段兒,用手拉鑽打眼兒,燙孔,繞筒鏤刻不間斷花紋,用液態錫灌注鏤空處,既美觀又防止斷裂。笙的工藝比較複雜,一般由樂器作坊製作,但簧上的六綠(用五色石在銅盤上研磨的粉沫)要根據高低音的需要自己上,還有點蜂蠟調音,都是憑經驗進行,有“吹笙容易,點笙難”之說。笛子和簫的製作,選竹、開孔、調音,也頗講究。
樂器保養
樂師都非常精心地保養自己的樂器,並且他們都忠實地承襲著傳統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管子,用後瀝乾水份,用杜梨汁濕潤的棉布包裹管筒,哨子晾乾後半盒保存;笙用後要抽出笙苗,涼乾或用絨布輕輕擦去水份,防止簧片生鏽,最後裝上笙苗用絨布包裹收存;笛用後塞入濕潤的笛楦,外用綢布包裹等。有“乾笙、濕管、水啦啦笛”的說法,中謂樂器保養要領的概括。
樂器演練
樂器的製作和保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演練。“三年管子兩年笙,橫笛天天起五更”,只是說出徒,要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就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堅持不懈。初學者常到田野、河邊、樹林裡練習,而且大都在夜晚、晨曦,這是單練;合奏方能顯出集體演藝水平,合奏的合成需要各種樂器的配合、協調,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樂器寓意
蓮,是國人自古以來一再吟詠的題材,一篇古詩《愛蓮說》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把對蓮的歌頌推到了極致。道教更是以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崇尚蓮。從道人的服飾追求也可窺見一斑:“頭頂九陽蓮花巾,外罩蘭黑道袍,內著潔白襯衫,腿纏雪帶玉襪,腳蹬蓮花雲靴”,取意水中蓮花冰清玉潔。再如僅道巾(冠)就分為混元巾(未開放的蓮花)、蓮花巾(形同盛開蓮花)、荷葉巾(展開的荷葉)、九陽蓮巾(九辨蓮花狀)等;樂器的形狀也追求蓮荷;笙,形同含苞待放的蓮花,笙斗形同蓮蓬;管似藕;塌管似葉莖;鐺子為帶柄的荷葉,雲鑼為片片荷葉的蓮池等,各種樂器均賦予蓮藕寓意。
曲目
中國歷代帝王尊奉道教,把道教音樂引為宮廷音樂。據《廣宗縣誌》記載:唐高宗李治在位時,得知道樂名曲多出自廣宗道人潘師正之手,於是在洛陽親自召見潘師正,潘師正為了感謝皇恩,把譜寫的太平道樂精作《太常新曲》獻給高宗,高宗聽後大悅,並親自把《太常新曲》御批更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三仙曲”。現演奏的太平道樂把“三仙曲”分別稱為《朝天子》、《經堂樂》、《玉芙蓉》,多用於朝拜、祝賀、慶典等場合。
榮譽
1958年10月,邢台地區的廣宗縣太平道樂演奏,在邯鄲受到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的稱讚,並和演奏人員合影留念;美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員、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主席鐘思弟先生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張振濤先生稱太平道樂是“中國道樂中一支絢麗的鮮花”;1998年邢台太平道樂演奏團參加了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道教節表演,新加坡首腦及各屆人士觀後大加讚揚。太平道樂在東南亞地區倍受青睞,影響頗大。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太平道樂以獨特的民俗藝術展示出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正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姿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