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形]
(1) (
形聲。從辵(chuò),委聲。本義:彎曲而綿延不斷的樣子) 同本義 【winding】
逶,逶迆,袤去之貌。——《說文》
(2)
秩如:逶隨(
迂曲遙遠的樣子);逶麗(曲折盤旋的樣子)
常用詞組
逶迤
wēiyí
【winding;meandering】 蜿蜒曲折;拐來拐去
山路逶迤
詳細解釋
1.曲折綿延貌。
《文選·揚雄<甘泉賦>》:“梁 弱水 之濎濙兮,躡 不周 之逶迆。” 李善註:“迆,音移。”
呂向 註:“透迆,長曲貌。”迆,一本作“ 蛇 ”。
《
水滸傳》第七二回:“逶迤按吳楚之邦,延亘接齊魯之境。”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蛇山 逶迆東去。”
《欽定四全書·歸田類稿》:“可逶迤東出,其曰龍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清 湯之旭 《尹思袁公(袁任)墓志銘》“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既負士大夫重望,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
毛澤東 《長征》詩:“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
磅礴走泥丸。”
2. 曲折行進貌。
《楚辭·遠遊》:“方螭蟲象並出進兮,形蟉虬而逶蛇。”蛇,一本作“ 迤 ”。《史記·蒙恬列傳》:“於是渡 河 ,據 陽山,逶蛇而北。” 宋 王安石《
陰山畫虎圖》詩:“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紅樓夢》第二六回:“這裡賈芸隨著墜兒逶迤來至怡紅院中。”朱德《寄東北諸將》詩:“南人北去自逶迤,遠戍遼陽入嶺陂。”
3. 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俛仰遵貴之顏,逶迆勢利之間。” 南朝 梁 江淹《別賦》:“舟凝滯於水濱,車逶迤於山側。”迤,一本作“ 遲 ”。 唐 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之三:“翠鳳逶迤登介丘,仙鶴徘徊天上游。” 唐 徐凝《
浙東故孟尚書種柳》詩:“ 孟家種柳東城去,臨水逶迤思故人。”
4. 舒展自如貌。
《楚辭·遠遊》:“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逶蛇。” 王夫之通釋:“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
漢書·禮樂志》:“票然逝,旗逶蛇。” 顏師古註:“逶蛇,旗貌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九:“芳樹垂綠葉,青雲自逶迤。” 唐 杜甫 《
九日寄岑參》詩:“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5. 順應自得之貌。
《隸釋·漢費鳳別碑》:“ 漢安 二年, 吳郡 太守 東海 郭君,以君有逶虵之節,自公之操,年卅一舉
孝廉,拜郎中,除 陳國新平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各裝美貌逞逶迤,盡出玉顏夸艷態。” 唐 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詩:“掌中琥珀鐘,行酒雙逶迤。” 仇兆鰲註:“雙逶迤,指送酒佳人。”參見“
逶迤退食”。
6. 形容歌聲婉轉。
南朝 梁 范靜妻 沉氏 《當壚曲》:“逶迤飛塵唱,宛轉遶梁聲。”
7. 形容舞姿、體態優美。
《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振華袂以逶迤,若游龍之登雲。” 三國 魏 曹丕《
臨渦賦》:“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
8. 指隱微曲折。
《後漢書·荀爽傳論》:“及後潛圖 董氏 ,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李賢註:“逶迤,曲也。”
9. 指曲折的情節。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篇:“然選事則新穎,行文則逶迤,固仍以傳奇為骨者也。”
10. 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
11. 衰敗貌。
唐修
陳子昂《竹篇》詩序:“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
風》《
雅》不作,以耿耿也。” 唐 韓愈《謝自然詩》:“逶迤不復振,後世恣欺謾。”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於為切《集韻》《韻會》邕危切《正韻》烏為切,𠀤委平聲。《說文》逶迤,衺去貌。《漢·郊祀歌》票然逝,旗逶蛇。 《正字通》逶迤,別作逶迱、𨖿迆、委移、倭侇,載在史傳詩賦者,各家文畫雖異,其音義則同也。
同音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