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

『衞』 簡體字:衛。

拼音:wèi 注音:ㄨㄟˋ

部首:行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6

康熙字典筆畫( 衞:16;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衞
  • 拼音:wèi 
  • 注音:ㄨㄟˋ
  •  簡體字:衛
  • 異體字:衛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衞』 簡體字:衛
拼音:wèi 注音:ㄨㄟˋ
部首:行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6
康熙字典筆畫( 衞:16; )
五筆86:TNHH  五筆98:TNKS  倉頡:HODBN
四角號碼:21221  UniCode:U+885E

詳細解釋

[①][wèi]
[《廣韻》於歲切,去祭,雲。]
“衛1”的繁體字。亦作“衞1”。
(1)防守;衛護。
(2)引申為承侍。
(3)引申為掩蓋。
(4)衛士;警衛。
(5)古代九服之一。亦指五服之一。
(6)箭旁的羽毛。
(7)銳利。
(8)肢體。指四肢。
(9)每個。
(10)中醫學名詞。衛氣。
(11)引申為事物的外表。
(12)驢的別名。
(13)通“禕”。美好。
(14)通“璏”。玉制劍鼻。
(15)明代軍隊編制名。清初曾沿用。於要害地區設衛,大致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由都司率領,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一般駐地在某地即稱某衛,如威海衛、金山衛等,後相沿成為地名。
(16)清代戶口編制名,以三千戶為一衛。
(17)古國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於衛。先後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和野王(今河南沁陽)等地。公元前209年為秦所滅。
(18)水名。源出河北靈壽縣東北,南流入滹沱河。
(19)舊時西藏四部之一。在諸藏之中,故一名中藏;又與康合稱前藏。參見衛藏。
(20)姓。漢有衛綰。見《漢書》本傳。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下】【行字部】 衞; 康熙筆畫:16;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歲切,音熭。【篇海】防也,捍也。【玉篇】護也。【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注】相衞,不使為讎所勝。 又【爾雅·釋詁】垂也。【注】營衞守圉,皆在外垂也。 又【魯語】有貨以衞身也。【注】衞,營也。 又【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衞。【國語注】衞,衞圻也。 又宿衞。【晉書·元帝紀】禁衞嚴警。 又榮衞。【關尹子·七釜篇】爪之生,發之長,榮衞之行,無頃刻止。 又精衞,鳥名。【山海經】發鳩之山有鳥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東海。 又國名。【詩疏】邶、鄘、衞者,殷紂畿內地名,屬古冀州,在汲郡朝歌縣。 又水名。【書·禹貢】恆、衞旣從。【疏】衞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入滹池。 又姓。【廣韻】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後,國滅,因氏焉。出河東、陳留二望。 又【集韻】乙劣切,噦入聲。【范曄·靈帝贊】微亡傋兆,《小雅》盡缺。麋鹿霜露,遂棲宮衞。 【篇海】本作䘙。省作衞。俗作衛、衞,非。
考證:〔【書·康誥】侯甸男采衞。〕 謹照原文改侯甸男邦采衞。
◎ 說文解字詳解
【卷二】【行部】 編號:1276
衞,[於歲切 ],宿衞也。從韋、帀,從行。行,列衞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