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生物基產品綠色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學校(科學院)獲批建設的第一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輕工生物基產品綠色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所屬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輕工生物基產品綠色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學校(科學院)獲批建設的第一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平台
輕工生物基產品綠色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學校(科學院)獲批建設的第一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平台教育部正式發文公布2019年度省部共建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認定名單,我校(院)牽頭的輕工生物基產品綠色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獲批。這...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由省、部共同支持建設、運行,依託高校是中心建設主體,用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有力支撐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聚焦區域、行業戰略需求,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協同各方承擔國家、區域、行業重大任務,解決實際問題。中心認定 2018年12月4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8年度省部共建協同創新...
海西綠色生物製造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由福建省、教育部共同支持建設、運行,依託單位為福建師範大學,建設期為2020—2023年。2019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認定2019年度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通知》,決定認定海西綠色生物製造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由福建省、教育部共同支持建設、運行,依託單位為福建...
堅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所在。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融通創新。融通創新是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的方式方法。堅持“科創+產業”融通,推進傳統企業套用高新技術,打造新興產業新高地;堅持“物理空間+...
科技創新投入日益加大,高質量創新成果加速湧現。創新投入持續加大,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達276.7億元,較2015年增長1.37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31%。創新成效顯著增強,2020年,專利授權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為50224件和16.7件。高水平創新成果加速湧現,“十三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41項。
截至2022年7月,學院設有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研究成果 2020年,學院完成專利申報26件,課題立項35項,結題45項。2021年,學院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2022年,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9年1月,學院圖書館擁有58.6萬冊圖書。學...
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簡稱“生工學院”)是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工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的依託單位,是國家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生物化學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共建單位,是首批國家級“2011計畫”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的共建單位,所屬生物工程和製藥工程2個專業均入選首批國家一流...
2018年10月,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25] 2019年11月,列入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 [30] 2021年12月,擬確定為江蘇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培育單位。 [35] 2023年7月15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鄧建軍工匠學院暨全國綠色鑄鍛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
截至2023年9月,學校有中山市級科研機構3個,與企業共同建立中小微技術套用研究所6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5個。科研成果 2020-2023年學校授權專利353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實用新型專利216件。期間專利轉讓54件,專利許可2件。2020-2023年,教師累計主持市級以上縱向科研課題209項,到款額1025.3萬元。其中,國家級...
2.推進綠色供應鏈管理………20 3.建立綠色製造標準體系………21 4.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21 (七)實施綠色創新攻關行動………22 1.加強綠色核心技術創新………22 2.加大綠色技術推廣套用………23 3.最佳化綠色技術創新環境………23 4.推動生產方式數位化轉型………24 (八)打造川渝協同發展新樣本………...
遼寧海洋運輸綠色與安全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堅持以協同創新為著力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提升,先後在船舶壓載水檢測和處理、船舶安全保障、深海救助打撈等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並進一步促進了重大成果轉化和高水平團隊培育。研究方向 設定了六個研究方向,分別是:船岸信息一體化航海...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有校直屬科研機構綠色化工與農業化學研究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學校先後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獲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體著作權等200餘項;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近20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97項,在各類雜誌上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核心刊物近...
擁有中國政府、教育部、江蘇省政府獎學金等招收來華留學生資格,擁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檢驗檢測認證學院 藥品質量與安全 食品質量與安全 生物產品檢驗檢疫 環境工程技術 工業...綠色化工製藥智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江蘇省示範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 智慧型焊接與檢測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國家綜合保稅區與港口協同發展,打通進出口雙通道。當前正借渤海灣港組建之機,建設億噸大港。現代職教 省部共建的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落地濱海,規劃建設的30平方公里海洋科技大學園,已聚集15所院校科研機構、8萬師生。山東海洋技術大學是我國首批混合制套用型本科大學,正在加快建設。山東省公共實訓基地,建有8...
推動企業建設產業鏈協同創新平台,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加強智慧財產權合作,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開展重點行業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推行綠色設計、綠色製造、綠色建造,實施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建設綠色供應鏈...
科技創新實力躍上新台階。“十三五”期間,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番,全國排名從第23位提升到第19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
第三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第四節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第一節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第二節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第三節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第八章 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第一節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第二節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第三節 探索綠色轉型...
到2025年,建成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科技成果針對性、實用性和轉化率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6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增速分別達到1200家和12%。 ——綠色發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能源資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資源、碳排放...
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技術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創新龍頭企業,新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建設一批綠色技術創新中心、綠色技術創新示範基地。加強生態環境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在黃河流域典型城市建設生態環保科技協同創新平台。推進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和...
(一)提升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能力,新經濟業態領域攻關取得新突破。1.數字技術。瞄準數字孿生、人機協同、邊緣計算、區塊鏈、6G等數字科技前沿,布局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前沿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開展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自適應長期生存軟體的基礎理論、數據與智慧型科學的理論體系、智慧型感知與感測理論、半導體集成化晶片系統、第...
堅持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實施數字經濟、產業鏈群、技術創新、主體壯大、灣區協同、三品戰略、綠色低碳、營商環境“八大提質工程”,推動工業和信息化向高端、智慧型、服務、綠色方向發展。以智慧型化、數位化轉型推進工業和信息化融合,以源頭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以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
文水縣重點建設以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遊為特色的生態小城市。汾陽市重點發展酒文化旅遊基地和清香型白酒基地,形成食品加工、商貿旅遊等為主導的特色城市。孝義市重點延伸煤焦鋁鐵資源鏈條,建設以先進制造、高新技術、創新創業為重點的資源再生型城市樣板。忻定原城鎮組團。以忻定、忻原兩軸連三城,著力推進忻...
聯動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實施重大綠色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積極創建萬達開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依託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和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支持成渝兩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
(十三)加快數位化轉型。紮實推進4個國家級、14個省級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加快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發揮鏈式改造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加大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套用,促進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加快發展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四、實施區域協調協同行動 (...
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第一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台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第三節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 第三節 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 第十章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第一節...
統籌規劃建設長江、淮河、大運河和新安江上下游兩岸景觀,加強環太湖、杭州灣、海洋海島人文景觀協同保護,強化跨界丘陵山地的開發管控和景觀協調,加快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遊和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發展,加強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共同打造長三角綠色美麗大花園。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有1個山東省大數據創新人才基地;擁有3個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高校特色實驗室,合作共建1個院士工作站、4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農業碳中和智慧型裝備工程研究中心、高青黑牛產品加工及品質提升技術中心2個廳級科研平台,山東省產業體系羊產業環境控制崗位專家團...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實施《中國製造2025》,2016年5月,《〈中國製造2025〉系列叢書》結集出版,共分七個分冊,包括《〈中國製造2025〉解讀——省部級幹部專題研討班報告集》《智慧型製造》《優質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工業強基》和《〈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同...
加大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推進汽車零部件綠色低碳化生產。推動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大研發創新,引進和突破汽車電子、高性能感測器、輕量化材料、精密鑄造等關鍵技術。積極融入和接軌全省智慧型網聯汽車生態體系建設,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套用場景建設,促進人工智慧、高精度定位、5G通訊在智慧型網聯汽車上的套用。推動汽車服務...
依託常州科教城,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依託無錫山水科教城,建設海外引進人才科研成果轉化基地。依託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南京)無線谷。支持常州溧陽、無錫聯合北京中關村共建科技園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集研發、集成套用、成果產業化、產品商業化於一體的創新產業鏈。健全促進產學研合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