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

《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
  • 發布單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展歷史,檔案全文,

發展歷史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的通知
黑政辦發〔2022〕41號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22日

檔案全文

黑龍江省科技振興行動計畫(2022—2026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加快推進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建設創新龍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科技振興行動計畫”,堅持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奮力跑出創新引領振興發展的加速度。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把創新作為龍江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戰略基點,堅持科技“四個面向”,服務“六個龍江”建設,圍繞“八個振興”“九個堅定不移”重點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基礎,以全社會協同聯動為手段,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通過科學技術突破引領支撐振興發展,實施“七大行動”實現優勢轉換,使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提升能力。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強化原創成果產出的導向,布局“補短板”和“揚長板”並重的創新鏈,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和供給能力,有效支撐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把握創新和發展主動權。
  ——堅持支撐發展。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全面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網路,構建現代創新體系,推動新經濟業態“換道超車”、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對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戰略支撐。
  ——堅持人才為本。堅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深入落實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戰略部署,把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改革出發點和政策著力點,做優創新人才體系,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為我省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人才儲備和內生動力。
  ——堅持協同聯動。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部省、省市、部門聯動,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全面部署,構建完善科學規範、運行有效、銜接配套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6年,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全面激活,科技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策源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和東北亞創新交流合作基地,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
  ——全社會研發投入取得新突破。全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穩步增長,年均增長率力爭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取得新突破。在產業振興、農業振興、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突破200項關鍵核心技術。
  ——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高質量轉化1500項科技成果,全省技術契約成交額達到550億元。
  ——科技型企業培育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力爭突破6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3000家。
  ——科技創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達到60家。
  ——區域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建設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推動高新區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二、重點任務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機遇,充分激發創新潛能,突出科技的引領性、先導性和實效性,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科學技術新突破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一)提升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能力,新經濟業態領域攻關取得新突破。
  1.數位技術。瞄準數字孿生、人機協同、邊緣計算、區塊鏈、6G等數字科技前沿,布局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前沿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開展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自適應長期生存軟體的基礎理論、數據與智慧型科學的理論體系、智慧型感知與感測理論、半導體集成化晶片系統、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封裝等研究,突破一批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充分發揮我省數據、科技、人才、平台、場景等優勢,組織優勢單位加快5G、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數位化關鍵環節的套用技術攻關,力促數位技術與我省重點產業深度滲透融合,攻克一批工業軟體、機器人、智慧型製造、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智慧農機、智慧農業、網路安全等領域套用技術難題。依託數位技術促進現代服務業升級,在醫療康養、教育、文旅、展覽、物流等方面強化數位化平台建設和“網際網路+”技術研發套用,增強數位技術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省工信廳、各市(地)政府(行署)。以下均需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不再列出〕
  2.生物技術。把握生物科技前沿發展態勢,組織和引進相關機構,創新發展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組織工程、胚胎和幹細胞工程、再生醫學工程、合成生物學、生物計算、類腦及人工智慧工程等前沿生物工程技術,深度推進“數字經濟+生物經濟”(IT+BT)融合工程,著力解決前沿戰略領域及產業發展中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科學問題。瞄準生物領域高質量發展重大科技需求,重點圍繞未來能夠產生重大成果,並能帶來產業升級換代或具有市場潛力的顛覆性技術開展創新,開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突破生物育種計算設計、基因合成、高通量篩選和基因功能鑑定、蛋白質細胞工廠等關鍵技術,推動其在大健康、創新藥物開發、核心菌種、生物育種、環境保護、能源供應和生物基材料開發等領域套用,提升產業層級,支撐龍江生物產業快速壯大。〔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
  3.冰雪產業技術。踐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緊密圍繞國家極地戰略需求,積極促進冰雪資源產業化,開展極地裝備及寒區設施、極地科學考察、冰雪等方面技術研究,搶占極地寒區科技前沿制高點。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冰雪裝備材料技術研究,開展冰場雪場設施裝備、應急救援裝備、維修保養裝備、競賽競技裝備、輔助訓練裝備、虛擬滑雪裝備、電子競技系統、智慧型運動信息系統、智慧型雪場以及冰雪運動器材、冰雪資源監測與評估技術等關鍵技術開發,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體育局〕
  4.創意設計產業技術。推動創意設計理念、方法、內容、業態、模式等變革創新,充分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支持高校院所、企業加強創意設計理論、方法、技術等基礎研究,研發設計軟體、建模渲染、虛擬現實、樣板製造等設計工具。推動工業軟體建模引擎發展,促進專用設計及仿真軟體套用。堅持文化科技融合,開展文化形態與體驗集成創新、服務模式創新與業態融合方法、渠道與用戶關聯關係的跨平台協同挖掘技術、基於認知計算的全媒體推薦分發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數字紅色文博、“XR+”教育、醫療,“5G+VR”直播的先導套用。〔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委宣傳部〕
  (二)打造龍江振興發展新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攻關取得新突破。
  1.航空航天技術。加強航空航天核心技術突破,圍繞航空航天材料及加工裝備、航空飛行器、航天運輸系統、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套用、在軌服務與維護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培育壯大航空航天產業,構築創新發展新優勢。支持龍頭企業全面參與國家北斗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所用衛星的製造、組網,開展5G網際網路試驗星的研製,開展高時空譜解析度數據產品生成、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智慧型協同處理、多源遙感數據融合與套用、基於北斗導航與遙感圖像協同的智慧農業信息套用、新型遙感對地觀測和科學載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動衛星等產業加快發展。〔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2.電子信息技術。加強電子元器件及專用材料關鍵技術研發,拓展感測器、積體電路、電子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鏈條。圍繞數據及新一代人工智慧,加快推動製造、交通、生態、醫療、社會治理和網路安全等領域智慧套用,研發自主開源工業軟體,突破晶片材料、智慧型感知、物聯組網、邊緣計算等工業網際網路硬體核心技術。加強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技術攻關,開展人機互動、機器智慧型、集群協同、智慧型化焊接、柔性感測器與驅動器、機器人與雷射複合製造等裝備研製,推動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物流與倉儲、網路設備資源協同製造、智慧型成套生產線建設。〔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3.新材料技術。推動新材料產業向輕量化、智慧型化、極端化方向發展,在碳基新材料、金屬新材料、增材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半導體封裝材料、電機絕緣高壓材料等領域開展無氟高純石墨製備、寶石級和電子級人造金剛石製備、煤制石墨烯、石墨烯在柔性超級電容器中的套用、高導電鋁基石墨烯導電板材料製備、高強高韌鋁合金製造、特種焊接材料製備、鈦基耐熱耐氧化複合材料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向精深加工領域延展,實現新材料產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4.高端裝備製造技術。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完善智慧型製造生態體系,圍繞精密超精密、電力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製造領域部署研發方向,重點開展精密鑄鍛造技術與工藝、特種材料超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水電裝備、核電裝備、高效新能源發電系統、高溫超導發電機、高端焊接裝備、數控工具機線上高精度測量裝備、數控設備智慧型化運維、數控刀具智慧型管控、機器人與雷射複合製造、船用高功率智慧型高中低速機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裝備的研製,推動製造業向“智造”轉變,為工業強省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5.農機裝備製造技術。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支撐高端智慧型農業機械裝備產業發展。加強高端農機裝備核心部件的研發,開展農機齒輪、軸承、高性能部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研製,促進主要農作物、規模養殖、設施種植等高端農機裝備套用示範。圍繞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以及蔬菜、馬鈴薯等大田經濟作物,發展農業生產全程高端智慧型機械化裝備和農業機器人。開展農機物聯網、高精度農機作業導航監測、機械式苗間除草裝備與技術、精準施肥裝置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動視覺感測、北斗導航、智慧型顯控技術在大型拖拉機、聯合收穫機、水稻插秧機、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等重點機具上的套用。〔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三)科技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傳統優勢產業領域攻關取得新突破。
  1.能源技術。在氫能、氨能與燃料電池、智慧型電網及儲能系統、生物質能、太陽能光伏、可再生能源等方向,開展先進制氫技術及裝備、儲氫技術及裝備、微電網系統及智慧型化檢測設備、釩液流電池、生物質能源製備、生物質原料高值化利用、太陽能光伏利用、寒地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築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設備研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綠色多元的新能源體系,引領寒地零碳能源轉型發展。開展綠色智慧交通、低碳建築材料技術研發。加強頁岩油氣開發,開展陸相頁岩油開發、試油氣工藝、頁岩油下游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研製。開展煤炭資源安全高效智慧型開發、礦山及地下工程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搶險、煤與煤層氣共采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褐煤梯級綜合循環利用、煤矸石清潔高效燃燒技術、煤炭洗選及工業智慧型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低品位能源充分利用和高效供應。聚焦負碳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開展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碳匯核算技術和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研究。〔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
  2.化工技術。堅持“油頭化尾”“煤頭化尾”,推進石化產業和煤化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圍繞油氣與石油化工,開展高性能非貴金屬潤滑油加氫異構化、乙烯裂解爐抑制結焦、天然氣直接催化轉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設備研製,支撐石化產業集群式發展。依託東部地區煤焦化副產品,開展中低溫煤焦油深加工、新一代煤制化學品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推動煤炭從燃料到原料到材料,助力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延伸。〔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
  3.食品加工技術。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研發綠色有機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和大豆蛋白“人造肉”等產品,開展綠色有機品種種植區域布局、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養殖,加強雜糧、高品質畜禽產品、綠色蔬菜、特色食用菌、野生堅果與漿果、山野菜、休閒保健食品、特色飲品等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強化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馬鈴薯、乳製品、肉製品等精深加工,推動綠色食品加工業全產業鏈發展,支撐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成為我省第一支柱產業。〔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省農業農村廳〕
  4.醫藥產業技術。開展生物基因工程藥物、生物疫苗、抗體藥物、抗腫瘤藥物等生物創新藥物研發。開展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慢性疾病防治藥物、重大骨病藥物、抗感染類藥物、抗抑鬱類藥物、靶向製劑、微生物源藥物、益生菌(後生元)藥物、檢測試劑盒等關鍵技術研究及藥物研發。加強優質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品種培育、寒地道地藥材質量評價與開發利用、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中醫藥療效評價、中藥臨床價值評價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進中藥新藥研發,加強中成藥質量控制技術開發,開展中醫藥在突發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服務及精準醫療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
  5.汽車產業技術。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重點圍繞汽車電動化、網聯化和智慧型化開展技術研發。開展智慧型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電驅動車載系統裝備、高速驅動系統、輕型電磁離合器、電動汽車低溫管理系統、混動專用高效發動機、智慧型化特種貨車、新能源特種汽車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裝備研製,支撐汽車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建設。〔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省工信廳〕
  6.輕工產業技術。加強漢麻產業的科技創新,圍繞漢麻種質資源創製、生物育種、高效生態種植技術、碳足跡和碳匯效應、麻纖維基複合新材料、纖維加工、籽葉花深度加工、竿芯根製品特色食品研發、大麻素酚類物質利用等方面依法依規開展技術研發,不斷延長漢麻產業鏈條、提升漢麻產業附加值,推動建設漢麻輕工產業新高地。〔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
  (四)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現代化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1.黑土保護與利用技術。實現“藏糧於地”,落實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圍繞地力提升、水土協同調控、保護性耕作等任務開展黑土區土壤保護及產能提升、黑土污染修復、生物肥料關鍵技術和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土壤凍融伴生過程及凍融侵蝕、化肥精準施用與減量增效、現代生物肥、生物有機肥產品技術研發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把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2.現代育種技術。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安全”,開展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轉基因、細胞工程、分子輔助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現代種質資源保護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構建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強高產優質及適宜食品加工的大豆新品種和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抗倒伏水稻新品種,以及高產優質宜機收玉米新品種的選育。開展優質馬鈴薯、蔬菜、雜糧雜豆、食用菌、特色經濟作物、藥用植物、小漿果、林木良種、園林花卉、木本油料、優質牧草等新品種選育。加強現代畜禽新品種繁育,開展“兩牛一豬一禽”新品種種源繁育選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3.智慧農業與綠色高效種植技術。落實“藏糧於技”,加強智慧農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開展高產高效可持續的綠色種植、養殖技術研究,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風險數位化預警監測、智慧農業信息關聯、智慧農業大數據模型理論與數據處理、飼餵精確監控與智慧型網控、“網際網路+牧場”智慧化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綠色生態栽培、特色品種綠色有機栽培、設施果菜花栽培、生物農藥製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設備的研製,開展畜禽水產高效綠色養殖、生態循環養殖等關鍵技術研究。〔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4.糧食貯藏技術。重點開展糧食貯藏減損理論與技術、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與追溯技術、全穀物加工和糧食副產物加工增效關鍵技術與套用等方面研究,建立基於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糧食質量追溯平台,建立糧食安全危害因子主動防控技術體系,研製高效節能智慧型化加工新技術裝備,為糧食產後貯藏減損和安全評估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糧儲局〕
  5.動物疫病防治技術。聚焦畜產動物重大疫病防治和淨化、人獸共患病源頭治理和寵物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需求,構建動物健康和生物安全科技支撐體系。開展牛、豬、禽等畜產動物重大疫病防治技術和種源疫病淨化技術研發,狂犬病和布魯氏菌病等重要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技術研發,以及伴侶動物健康新技術研究,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五)支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領域科技攻關取得新突破。
  1.重大疾病防治技術。圍繞我省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重大需求,整合優勢力量,重點開展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多元化精準干預、早期診斷、精準治療,寒地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精準防治,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腫瘤標誌物篩查精準診斷治療,分子靶向治療,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疾病,傳染性疾病中西醫協同防治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強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基因檢測、病原快速檢測等新技術、新產品在重大慢性病防治領域的推廣套用,完善我省慢性病防控體系。〔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2.公共安全技術。支撐龍江特色公共安全網路構建,圍繞公共衛生,開展重大、新發傳染病等公共健康安全監測與預警、風險評估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圍繞防災減災,開展災害監測、預警控制、城市工程系統抗震韌性提升等領域研究。圍繞技術管網治網能力建設,開展網際網路謠言治理、網路反詐、數據泄露追蹤溯源、數據跨境流動監測等研究,提高技術管網治網能力。圍繞社會治安,加強政法科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政法科技信息化標準統一體系和公安大數據智慧型化建設,切實增強公共衛生、生物安全、核安保、社會治理和防災減災的保障能力,全面支撐我省公共服務的科學化、社會化、智慧型化水平。〔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
  3.污染防治技術。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圍繞大氣污染防治,開展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大氣災害污染源容許排放綜合管控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建設大氣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氣品質監測技術體系。圍繞水污染防治,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地下水污染溯源,工業廢水零排放資源化綜合利用,城市終端二次供水水質保障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動水質監測與預報預警技術體系建設。圍繞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結構最佳化與服務功能提升、濕地保護與受損濕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加強森林、濕地、草場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圍繞農村飲用水安全、農村污水處理、農村清潔能源、農村分散式功能、農村廁所革命、寒地人居環境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動“網際網路+”等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加快數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
  三、實施路徑
  通過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型企業培育、創新平台建設、區域創新載體和創新生態建設“七大行動”,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培育壯大振興發展新動能。
  (一)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行動。
  加大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創新資金投入方式、落實惠企獎勵等政策,不斷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研發投入積極性,推動全社會研發投入穩步提升。發揮政府引導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和最佳化全省科研力量,積極申報和爭取國家各類科技計畫項目;與科技部通過部省聯動、聯合設立基金對接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和自然科學基金,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國內領先的創新團隊,不斷提升承接國家重大重點科技任務能力和水平。不斷加大省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綜合運用項目支持、基金引導、風險補償、支持上市等形式,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實施市縣科技創新引導專項、將研發投入納入考核指標並不斷提高分值比重、開展重大重點攻關任務省市聯動等,不斷引導激勵市縣加大研發投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投入獎補等普惠性政策,激勵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產學研聯盟、明晰企業承擔和參與省級各類科技計畫的資質條件、聯合企業共同出資通過“揭榜掛帥”解決技術難題、引導企業搭建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和科技創新券等專項資金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升企業研發投入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部門協同。統計、科技、教育等部門聯合開發研發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各相關部門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項目監測分析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培訓輔導,不斷規範全社會研發(R&D)經費統計歸集;定期通報研發投入活動情況,為各級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信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稅務局、省統計局、省國資委、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及我省發展需求,以改進和最佳化科技項目組織管理作為突破口,大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有效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引領帶動產業“蛙跳式”發展。發揮產學研聯盟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領軍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力量,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產學研聯盟。鼓勵企業牽頭,與優勢特色學科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作為產學研聯盟協同創新的高效載體,牽引各類科技創新力量優勢疊加,推動企業成為前沿需求及關鍵核心技術的“出題者”,高校院所作為“答題人”,聯合攻關、聯合轉化、聯合生產、聯合拓展市場,財政資金跟進支持。改進科技項目立項方式。加大技術預測研究,準確把握未來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強對我省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重點領域和社會民生領域需求的專題調研和分析預測。建立全鏈條設計的科技創新項目生成機制,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鍊對接,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實行省級科技計畫重點專項(項目)“聯動、聯審、聯查、聯評”工作機制,發揮省科技諮詢委員會作用。繼續最佳化完善項目評審遴選全流程,確保科研項目能夠更科學、更公平、更有效率。最佳化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推行項目管理主體多元化,對於行業特色突出且任務邊界清晰的重大項目,採用“業主制”管理,由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選擇符合條件的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建設項目管理專業機構,提高專業機構的項目管理水平。重大科技項目實行“里程碑”式管理,加強項目關鍵環節評估。完善科技項目績效評價機制。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依據各類科技專項目標定位,健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及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等不同類型成果的差異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套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調整、最佳化、清理各類科技專項資金的重要依據。〔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體育局、省統計局、省營商環境局、省林草局、省稅務局〕
  (三)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
  充分發揮龍江科技創新策源地作用,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體系,強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鏈條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產業化。強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技成果策源地作用。推動高等院校人才、科研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充分發揮高等院校技術轉移機構作用,多渠道對接企業,通過技術轉讓、作價入股和合作實施等方式實現科技成果落地產業化。鼓勵中直科研院所技術溢出,落地轉化,生成企業,服務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省屬科研院所利用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加快熟化一批存量科技成果,通過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孵化企業等多種形式,加速實現存量科技成果價值化。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強化央企技術溢出效應,推動國防工業科技成果向民用領域產業化套用;鼓勵國有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緊盯產業變革趨勢和重大戰略任務,不斷提升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帶動產業鏈技術溢出和成果產業化。建強科技成果產業化平台載體。依託高新區布局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匯集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企業孵化育成等資源要素,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動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建成“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高質量成果轉化平台。集聚需求、成果、政策、投資、服務等各類要素,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交易網路平台。促進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面向重點產業技術需求加強技術研發、中試熟化和成果產業化。鼓勵企業聯合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聚焦關鍵產業鏈的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等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探索構建市場化視角下的科技成果價值評價體系,促進科研與市場評價相適應,客觀評價科技成果預期價值,推動成果持有者與企業、金融資本等建立合作互信關係,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健全科技成果供需精準對接機制,完善省級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對接平台,豐富平台功能,提高信息獲取效率,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和發布。探索開展科技成果諮詢、分析服務,配備專(兼)職專家分析供需信息,提出成果評價意見,引導供需雙方溝通,打通產學研合作路徑,為後續開展金融服務提供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省委軍民融合辦,配合單位:省發改委〕
  (四)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行動。
  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聚焦科技型企業量質齊升,完善科技型企業孵化培育、成長扶持、推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政策體系,將科技型企業打造成為我省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的重要力量。生成一批科技型企業。激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研人員、高校大學生和畢業生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參股入股等方式創辦科技型企業,爭取留學歸國人員、省外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來我省創辦企業,吸引國內外科技企業到我省投資創業,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將科技成果套用於企業,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為科技型企業。做強一批科技型企業。統籌安排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鼓勵各市縣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支持企業自建或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建立研發平台、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聯合體,幫助企業用好省內政策吸引高端、關鍵人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人員比例和獲得核心智慧財產權。實施“紫丁香計畫”,遴選科技實力突出、創新能力強勁的創新型領軍企業納入省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庫,強化對入庫企業精準扶持和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務,加快科技型企業上市。招引一批科技型企業。推動市(地)成立科技招商專班,形成合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佳化營商環境,用好省內各項惠企和高新區政策,吸引創新能力顯著的龍頭企業進駐龍江。創新招商方式,圍繞省內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瞄準產業鏈上下游精準招商,引進一批質量好、投入產出比高、帶動作用大的科技型企業和具有造血強鏈功能的重點產業項目,推動科技型企業項目加速落地見效。搭建科技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完善“網際網路+科技服務”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集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科技政策精準推送、科研設備共享共用、科技服務機構線上對接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探索開展套用場景及公共算力開放、政府購買雲服務引導企業上雲等,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申報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掌握科技政策動態提供精準服務。〔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人社廳、省營商環境局〕
  (五)實施創新平台建設行動。
  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和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區域特色與優勢,構建梯次結構布局合理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充分發揮創新平台在推進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創新人才與創新團隊集聚等方面的載體作用。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國家實驗室基地。對標我國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我省未來發展的需要積極謀劃爭取承建國家實驗室基地。爭創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現代農業、網路安全等我省優勢領域,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在我省布局,積極謀劃爭創現代規模化農業種植、大豆生物育種、大慶陸相頁岩油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哈醫大缺血性心臟病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按照國家重組重點實驗室的要求,推進我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全國重點實驗室。鼓勵和支持行業產學研聯合體、骨幹企業參與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高標準謀劃建設省實驗室。瞄準國家戰略和我省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集中全省優勢力量,籌建省實驗室,為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打好基礎。探索與其他地區、單位聯合共建省實驗室聯盟,協同全國優勢資源力量,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最佳化省級創新平檯布局。聚焦我省優勢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特色產業,最佳化布局建設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製造業創新中心、省企業技術中心等。完善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管理運行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平台績效評估,通過以評促建、優勝劣汰,實行動態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運行高效、開放共享的省級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對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業績優良的省級科技創新平台給予獎勵。大力發揮新型研發機構作用。瞄準當前最急需、最前沿的技術難題,著力打通產學研通道,在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新材料、衛星套用等重點領域,大力建設一批功能定位明確、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初創期建設、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服務新型研發機構,鼓勵科研人員創辦新型研發機構。〔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廳,配合單位:省稅務局〕
  (六)實施區域創新載體建設行動。
  發揮區域創新載體的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重要功能以及技術、產業、業態的策源地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及政策創新,提升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水平建設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加強創新資源最佳化整合,在重大科研設施布局、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探索示範。將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區、老工業基地和創新型城市轉型示範區、創新創業生態標桿區、對俄及東北亞協同開放先導區,支撐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揮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作用。充分發揮佳木斯國家農高區創新高地優勢,集聚各類要素資源,以黑土地現代農業為主題、以水稻為主導產業,努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樣板區、水稻產業科技創新引領區、寒地黑土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產業集聚區,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加快稻作關鍵共性技術突破、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和“黑土糧倉”建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探索示範,創造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推進省級高新區提質增效。推動佳木斯、牡丹江等省級高新區爭創國家高新區,支持和引導其他市(地)圍繞區域特色創建省級高新區,推動省級高新區市(地)全覆蓋。按照“一區一主導產業”推進省級高新區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產業技術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強省市協同聯動,促進創新要素和科技資源向園區集聚。〔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七)實施創新生態建設行動。
  整合創新資源,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培育有利於科技創新發展的沃壤。樹立大科技觀。進一步整合、疊加龍江各方面創新資源,打破固有的行政、部門、條線、門第等框框,疊加高校、企業、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合力,真正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牽引各類科技創新資源高效配置,提升現代科技治理能力,推動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讓科技創新更經濟、更有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發揮科技部門、科協組織作用,依託電視台及網路新媒體,探索開展科學推廣、技術對接、創新創業競賽活動等,宣傳、培育龍江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新、崇拜創新英雄的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營造創新環境。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在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用心用情用力關心科研人員,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在龍江營造一種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科研環境。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支持科普事業發展,發揮科普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活動等載體作用,帶動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推動建立高素質的創新大軍。〔牽頭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科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確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科技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科技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協調解決全省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技振興計畫落實落地。強化省市(地)、部門聯動,建立溝通順暢、協同高效的組織模式,協同解決科技振興各項行動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將科技振興計畫納入重點工作,出台具體實施方案,加大支撐保障和落實力度,建立相應的領導機制和協調機制,落實好各項工作部署和任務。
  (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貫徹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重點任務,圍繞龍江全面振興戰略需求,以創新科技資源配置為突破口,落實省級科技計畫管理改革重點任務,建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下的科技管理機制。最佳化各類科技計畫體系,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加強基礎性、原創性、引領性研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精簡最佳化財政科研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擴大“禁止事項清單+經費包乾制”實施範圍,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三)強化科技攻關支持。
  堅持需求導向,從全省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最佳化配置資源,協同推進全省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構建新型科技攻關體制機制。綜合運用公開競爭、定向委託、“揭榜掛帥”等多種團隊遴選方式,面向全國組織具有優秀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科研團隊承擔重大項目。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圍繞創新鏈完善政策鏈,在增強源頭創新供給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等方面加強政策研究,適時制定出台綜合性或專項政策措施,構建有利於科技攻關的體制架構和政策體系。
  (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
  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評價改革,開展省屬高校、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深化高校院所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和轉化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設定專業崗位和合理專業技術職稱結構。推動高校院所建立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成立專門機構負責職務科技成果的對外轉讓、作價投資入股等事宜,建立事企分開、管理規範的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合規通道。
  (五)強化科技金融服務。
  加快構建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點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財政、金融、科技與產業部門長效協同聯動機制,加強對科技金融市場的規劃和引導,積極穩健推進科技金融機構改革,試點複製國內先進經驗,強化科技金融創新,促進我省科技金融市場繁榮。繼續加大投入並發揮好政府性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引入更多創業資本投資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建立專利權質押貸款、初創期科技企業投資、科技企業融資擔保、新技術產品科技保險等科技投融資產品的風險補償和風險平衡機制,吸引省內外投融資機構投資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協調的科技金融產品結構,助力產業加速發展。
  (六)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落實“龍江戰略科學家頭雁支持計畫”“龍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計畫”,加快培養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夯實龍江振興人才基礎。完善支持創業相關政策,針對高校畢業生及其創辦的小微企業設立創業擔保貸款,為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和離崗創業提供便利條件。提升企業承載創新人才能力,支持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建強創業孵化載體,以平台聚人才。賦予科研人員成果轉化自主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充分激發科研人員活力。
  (七)加強科技對外合作。
  完善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機制,提升我省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水平,著力搭建國際科技協同創新平台,引入外部創新資源服務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展多層次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加大外國專家引進力度,爭取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發揮哈爾濱市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優勢,支持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不斷提升對俄合作承載能力,加快俄羅斯高新技術成果引進集聚步伐。深化與歐盟國家和東北亞國家的創新合作,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究。加強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加強與廣東省對口科技合作,推動廣東省與我省共建裝備製造業研發基地。支持國家級科研院所、央企、高新技術企業等在我省設立研發或分支機構,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開展省院合作。深度融入東北區域創新網路。鼓勵我省自創區、高新區與發達地區相關載體建立異地孵化、飛地經濟、夥伴園區等多種合作機制。
  (八)加強科技宣傳。
  深入學習領會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深刻理解實施科技振興行動計畫的重大意義,提高站位,凝聚共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發揮宣傳主渠道作用,深入解析、解讀行動計畫和系列保障政策,編輯“政策包”為各類創新主體送政策“上門”。加大重點產業、重大項目、代表企業、典型事例宣傳力度,激發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定以科技強實現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最終提振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五、推動落實
  建立工作落實“四個體系”,加強重點任務推進落實,全面建立領導責任、工作推進、考核評價、督導問責體系,確保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
  建立健全領導責任體系。省科技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科技振興計畫,省科技廳具體負責對科技振興計畫的年度目標任務進行分解並組織實施,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科技振興計畫納入重點工作,主要負責同志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分管負責同志履行抓落實直接責任,科技部門負責具體任務落實到位,構建自上而下、逐級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建立健全工作推進體系。建立科技振興重點工作清單管理制度,實行任務台賬管理機制,將科技振興重點任務逐條分解,明確具體措施、責任單位及完成時限,提升重點工作落實的全面性、實效性、精準性。建立科技工作調度機制,省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定期開展調度工作,做好組織協調、動態管理等工作。
  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以科技振興重點工作任務為基礎,結合市(地)、各部門科技創新實際工作,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科學設定年度工作考評目標,制定考評細則。建立日常考評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把科技振興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綜合績效考評體系,把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市(地)和部門評優激勵、幹部提拔等重要參考,使考核結果成為抓落實的剛性約束。
  建立健全督導問責體系。建立健全督導問責體系。將科技振興重點任務納入督導範圍,建立定期信息反饋制度。採取“四不兩直”等形式,重點督導各市(地)、部門關於科技研發投入、科技型企業培育、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等重點工作落實情況,突出問題導向,對於經督導仍整改不到位的市縣和部門及時約談。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把監督檢查、目標考核、責任追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制度執行強大推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