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22—2025年)

經安慶市政府同意,安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3月11日印發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22—2025年),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22—2025年)
  • 頒布時間:2023年3月11日
  • 發布單位:安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根據《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安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及今後五年安慶創新驅動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謀劃創新發展路徑,部署重大任務,是安慶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機遇挑戰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著力實施了一系列補短板措施,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安慶特色的創新模式。2021年,我市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具備相應基礎條件。
1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各項指標有序增長。“十三五”及2021年,安慶市經濟穩中求進,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實現平穩增長。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56.88億元,比上年增長6.6%,比2016年淨增97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2.5∶47.5∶40調整為9.5∶43.8∶46.7。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1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8%。一般財政收入達到156.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稅收收入114.6億元,比上年增長9.9%;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達到73.4%。進出口總額達到25.07億美元,同比增長33.7%。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同比增長10.5%。
2.主導產業持續壯大,產業集群特色鮮明。“十三五”期間,安慶市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和化工新材料為主導,以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綠色包裝、刷業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體系。安慶市已培育安慶經開區汽車及零部件、安慶高新區化工新材料、桐城市機電裝備、懷寧縣新材料、望江縣紡織服裝等1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成功創建懷寧縣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望江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等6個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3科技工作紮實推進,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21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32.3億元,其中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27.32億元,同比增長10%,技術契約交易總額逐年增長,2021年交易總額125.74億元,是2016年的19倍。科技企業加速擴容。截至2021年底,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8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620家,入庫數居全省第4。平台建設成效顯著。全市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服務)平台298個,比2016年增加182個,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長江科研中心等14個產業共性研發(服務)平台實際運營,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33家,新型研發機構11家。
第二節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奮力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市迎來發展重要戰略
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1.國際百年大變局催生新機遇。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一動力。
2.國家戰略規劃疊加促進新發展。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落地,安慶的戰略位勢和區位條件正在不斷改善。同時,隨著寧安高鐵、合安九高鐵、湖北黃黃高鐵、六慶高鐵、岳武高速東延、蘄太高速、天天高速等交通建設不斷推進,安慶交通條件正在持續最佳化提升。
3.安徽“三地一區”建設賦予新使命。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強調,要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安徽省以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三地一區”定位,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安徽、共進安徽、美麗安徽、開放安徽、幸福安徽”。
4.安慶創新驅動發展面臨新挑戰。2021年,安慶市GDP總量2656.88億元,全省排名第5位,全國排名第115位,發展逐年滯後。多年來,安慶市創新欠賬較多,創新不足、發展不優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與長三角先發地區相比,與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創新差距突出。
總之,今後五年安慶要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形勢的深刻複雜變化,順應時代、適應時代,以開放的視野、系統的思維、創新的打法,謀劃和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為安徽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努力開啟創新驅動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牽引,以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長江智谷、創新宜城”為願景,打造現代化的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和帶動皖西南、輻射皖鄂贛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努力為安徽科技強省建設貢獻力量,為安慶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
添強勁動能。
第二節實施路徑
統籌教育、科技和人才全面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科技引領、創新賦能、人才支撐”戰略路徑,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長江智谷、創新宜城”的發展願景,聚焦實施八大工程。把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產業承載地作為牽引,把建設安慶國家級高新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作為支柱,把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全市整體效能作為保障,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作為重要抓手,突出開闢發展新領域、培育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在人才、產業、平台、企業等關鍵要素和主體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第三節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安慶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人才創新。人才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前提條件。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堅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先位置,完善創新人才政策體系,加強引才、育才、留才,最佳化創新人才結構。
堅持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著力方向。堅持創新為了企業、服務產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貫通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套用與產業發展的創新鏈。
堅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所在。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融通創新。融通創新是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的方式方法。堅持“科創+產業”融通,推進傳統企業套用高新技術,打造新興產業新高地;堅持“物理空間+雲端空間+遠程空間”“服務業+製造業+現代農業”融通,促進異地研發、遠程孵化、雲上配置資源的全方位融合,形成跨界融通的產業生態系統。
堅持開放創新。開放創新是解決創新資源不足的必由之路。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深化區域性和國際創新合作,有效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提升企業、園區、平台自主創新能力,走以開放創新驅動的自主創新之路。
堅持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創新創業生態建設的重要保障。堅持以改革辦法推進創新發展,對標接軌長三角健全創新共建的體制機制,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制度體系。
第四節發展目標
形成高能強勁的創新平台載體。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打造產業鏈,做強市校合作共建平台,做實企業研發創新平台,最佳化孵化載體服務平台。
形成創新活躍的優質人才團隊。人才工作機制完善,宜城英才匯聚工程成效顯著,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本地人才活力得到激發。
形成引領未來的創新主體梯隊。集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數量成功破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形成高效激勵的創新體制機制。出台一系列專項政策,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初步建成,強有力的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和決策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第三章重點任務
第一節科教興市基礎工程
1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安慶師範大學開展高峰學科建設,與名校大院大所合作建設一流學科,提升辦學質量,加快建設綜合性高水平大學。加快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設,重點建設康養、護理、藥學等學科群;推動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重點建設智慧型製造、現代農業等專業群;支持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桐城師專建設套用型、技能型特色高校。支持安徽化工學校、安徽理工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專科院校。
2支持校地共建產業學院。強化市校合作,支持高校最佳化學科設定,建成一批有影響力產業學院。鼓勵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徽化工學校、安徽理工學校、安慶技師學院等重點職業院校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圍繞智慧型製造、“雙生”等領域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提升高校師資隊伍水平和科研能力,聚焦新興產業和我市主導產業發展,加快高校套用研究及成果轉化。
3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提質。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支持本地職業院校與安慶師範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普通高等學校探索“3+4”“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設定與主導產業緊密結合的對口專業,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的比較優勢,培養高層次技術型、工程型以及其他套用型、複合型人才。以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市為抓手,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打造一批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第二節宜城英才匯聚工程
1.加強人才工作頂層設計
建立高位推動工作機制。推進《關於加快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人才強市的實施意見》落實,實質運營市人才發展集團,開展人才資源配置、人才中介服務、建設和管理人才服務載體、開發和運營人才創新創業平台等業務,打造人才發展投資集成服務運營商。
完善扶持人才專項政策。制定出台專項扶持政策,形成涵蓋科研創新、創業扶持、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等不同方向的一攬子政策體系。完善“宜城優才卡”實施辦法,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制度。組織實施“宜城精英人才計畫”“宜城創新創業團隊計畫”,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2.拓展招才引智方法渠道。
建立人才信平台。梳理在外宜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以及安慶產業緊缺和企業急需的市外人才名單。建設人才管家平台,設立人才信息庫,每年動態更新,提供人脈雷達、智慧型人才庫畫像分析等可視化服務。
加強柔性引才用才。支持用人單位在異地建立研發中心、開放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載體,對聘用的高層次人才視同全職在安慶工作,可申報省和市級人才、科技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專家周末行”“季度專家”“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柔性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高級管理人才。
搭建人才入宜平台。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駐外引才工作站,精準摸排當地宜才資源,常態化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項目推介等活動,為在外宜才搭建交流平台。組建商協會,搭建市政府和在外企業家之間的交流平台,建立市級領導聯繫異地安慶商會制度,增強異地商會歸屬感,方便商會宣傳推介市重點招商項目,積極參與
3.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
探索人才激勵機制編制人才分類目錄,指導用人單位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對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實行年薪制、協定工資、項目工資和股權、期權、分紅等多種分配方式,持續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落實高層次人才在購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的相關優惠政策,高標準推進人才社區或人才公寓建設。
改革人才評價辦法。推進人才評價改革,全面深化科研院所、高校、醫院的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人才評價方式,把品德作為科技人才評價首要內容。加強對科學精神、學術道德等評價,構建符合科研活動特點的評價指標。創新評價方式,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第三節創新園區提標工程
1建設高質量國家級園區。將安慶高新區、安慶經開區、桐城經開區作為謀劃戰略發展平台、布局戰略性科技力量、推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安慶產業承載地的核心區。推動園區存量企業轉型升級,大力推行新業態招商,圍繞新材料、“雙生”產業、智慧型網聯汽車、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重點招引哪吒、瞪羚、獨角獸等新業態企業,引導其在園區設立區域總部、技術與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
2.建設高標準省級開發區。推進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對標國
家級園區標準,打造特色產業園。推進省級開發區聚焦培育“群
主”企業、“鏈長”企業和創新平台建設,每個省級開發區規劃1 0萬平米以上科創產業園,布局重點領域研發機構,引領開發園區科創園、孵化器一體化發展,著力建設科技創新綜合體、數字產業集聚區、新興產業孵化基地。實施科技招商和基金招商,開展全產業鏈雙招雙引,促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布局產業新賽道。深化央企合作,著力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國內100強、央企、行業龍頭企業。
3建設高效率創業孵化器。統籌全市的孵化器載體資源,形成統一服務、統一政策、統一管理的方式,最佳化載體資源,對資源配置重複的孵化器進行最佳化合併,對不能滿足創業者基本需求的孵化器進行摘牌處理。支持安慶高新區和安慶經開區聯合高校院所、專業運營商,採取市場化運營、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共建專業化眾創空間。做強做優安慶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築夢之星”等國家級企業孵化器;推進省級以上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群主”企業、“鏈長”企業聯合社會資本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加速器、中試研發中心等孵化載體。支持高校院所創建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第四節現代產業引領工程
1推動產業智慧型化升級。
建設"'一室一谷二腦"。加快建設5G創新套用實驗室、安慶雲谷、安慶工業大腦和安慶城市大腦。引入5G創新創業團隊、數位化服務供應商等市場化機構入駐“安慶工業大腦”和“5G創新套用實驗室”,為企業提供數位化改造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優先接入“安慶工業大腦”,推動工業套用開發環境與工具示範套用。推動“雲谷”大數據中心接入安徽省數字江淮大數據中心,依託安徽省數字江淮大數據中心提供算力、存儲、物聯感知等服務。支持5G、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型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以及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安慶城市大腦”建設力度,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利用。積極推動安慶工業大腦與“羚羊”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對接合作,在已有工業大腦提供的套用基礎上實現功能和資源的擴充,最大化地滿足企業一站式服務、供應商服務一站式查詢,最大化提升當地服務影響力。
推進產業數位化發展。圍繞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和綠色包裝等領域,支持行業領軍企業進行智慧型裝配、智慧型檢測、智慧型倉儲等生產線智慧型化改造。針對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和醫工醫藥等領域企業,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搭建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PLM)、製造執行系統(MES)等系統。鼓勵行業領軍企業開展標識解析、設備遠程運維、機器視覺檢測、移動機器人導航等套用開發。支持企業建設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
拓展產業高附加值領域。圍繞安慶石化、江淮汽車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進行補鏈延鏈強鏈,有針對性培育、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輻射能力強的產業鏈高價值環節項目。推動行業領軍企業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品牌行銷環節拓展。
2提升產業生態活力
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型網聯汽車。打造研發、生產、中試環節完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和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把握汽車電動化、智慧型化、網聯化、輕量化的發展趨勢,重點支持大有時空、楚航科技等車聯網硬體企業,大力培育智慧型駕駛艙、車載視覺系統、超音波感測器、多域控制器等新能源智慧型汽車相關零部件領域,開展高端語音識別技術、多感測器硬體融合技術等前沿技術產業化開發,著力構建本地化新能源智慧型汽車核心零部件配套體系。
新材料。打造以化工新材料集群化、鏈條式發展為主攻方向,向金屬新材料等領域拓展,與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深入交叉融合的產業生態圈。發揮曙光集團、飛凱新材料等行業領軍企業帶動作用,結合周邊市場需求,向下游工程塑膠、高性能纖維、汽車塗料和特殊化學品等領域拓展。支持納米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太湖縣加快人才隊伍和創新研發平台建設,加速成
果轉化和產業化。
高端裝備製造。打造以數控工具機、環保裝備、海工裝備、智慧型農機裝備等領域為重點,與智慧型家電、物聯網終端設備等領域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重點支持中船柴油機、恆昌機械、安慶工具機等行業領軍企業突破柔性製造、精密製造、智慧型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智慧型感測與控制、智慧型檢測與裝配等關鍵技術裝備領域實施國產替代,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符合市場需求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助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智慧型化轉型。
膜塑膠及刷業。打造以功能膜材料為重點,延伸發展電子商務、檢驗檢測、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生態圈。打造以太湖縣為中心的功能膜材料集聚地,立足“太湖縣功能膜檢測研究院”,大力發展功能膜新材料產業園,打造集“產、城、人、文”於一體的膜都小鎮。持續推進懷寧縣馬廟“紙塑之鄉”特色小鎮項目建設,重點推動包裝膜、工程塑膠等行業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推廣套用“一袋一碼”可追溯等新技術。發揮潛山市源潭鎮“中國刷業之都”品牌影響力,健全環衛刷、工業刷、民用刷產業鏈布局,大力發展旱雪刷、3D拋光刷、高端儀器拋光刷等高端產品。
綠色食品加工。打造“種植+深加工+商貿流通”為一體,拓展品牌行銷、檢驗檢測等服務的產業生態圈。著力發展以岳西、潛山、桐城為核心的茶葉、果業、中藥材產業優勢區,以宿松、望江、太湖為核心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優勢區,擴大綠色有機產品的有效認證範圍。推動宜秀區與江南大學共建宜秀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在功能食品、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將聯合體建設成為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健康功能食品檢測平台等。
現代紡織服裝。打造涵蓋差別化纖維、生物纖維、功能面料、高端成衣生產製造,以及研發、設計、檢測、會展等服務的產業生態圈。圍繞“智慧型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推動企業柔性化生產改造,推進“網際網路+”與傳統服裝工藝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探索實施“犀牛工廠”新製造工程試點建設。依託紡織服裝產業學院(研究院)為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撐。
3.前瞻性布局產業新賽道。
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打造以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高值醫用耗材為主,向智慧康養、新藥研發等領域拓展的產業生態圈。組建北大未來科技學院安慶靈長類動物研究平台、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安慶分院,高標準規劃建設環石塘湖“雙生智谷”,加快設立“雙生”基金。推動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安慶醫專)皖西南生命健康學院、安慶市中醫院等本地康養資源聯動,引進建設一批康養機構、高水平養老院等高端康養示範項目,形成區域特色和示範效應。
新型顯示。依託飛凱新材料、賽邁特光電等新型顯示企業開展以商招商,招引液晶聚合物薄膜等柔性膜的基礎材料、TFT液晶材料、0LED發光材料等領域企業。對接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推動新型顯示材料創新發展。
   無人機。以岳西縣安徽省唯一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
(試驗區)為依託,大力引進無人機相關的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和領軍企業入駐,培育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的無人機產業新賽道。
智慧型感知。立足現有裝備製造產業基礎,開展信息感測技術、圖像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關鍵技術攻關,探索研製感測器、控制器等智慧型感知核心零部件,推動智慧型感知在裝備製造領域的產業化落地。
數字經濟。大力發展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數字賦能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各行業領域,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優勢創新企業,支持數字產業龍頭企業在安慶布局研發中心和區域性總部,打造區域性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創業高地。
第五節研發平台提質工程
1創建省級實驗室。圍繞安慶市“雙招雙引”產業鏈重點和安慶師範大學高峰學科建設,堅持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領軍企業圍繞優勢領域共建突破型、引領
型的企業類省重點實驗室,推進曙光、晶凱、中天石化、永馳嬰童等企業創建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支持高校院所圍繞優勢學科建設高校院所類省重點實驗室,推進北化大安慶研究院高性能材料實驗室、安慶師範大學皖江流域全物質通量實驗室和先進催化新材料實驗室,支持安慶醫專創建皖西南中藥材開發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省重點實驗室,重點推進環新集團聯合合肥工業大學、安慶師範大學創建新能源汽車動力核心部件及新材料省技術創新中心,推進華茂集團聯合武漢紡織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創建綠色智慧型紡織省技術創新中心。
2建設產業研究院。聚焦主導產業和傳統優勢、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領軍企業或骨幹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類產業研究院,支持大院大所等牽頭,組建協同創新類、成果熟化轉化類產業研究院。鼓勵產學研協同、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建設,打造集產業規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示範帶動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存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省級創新平台做大做強,對標提升轉建省產業研究院。
3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支持科技型企業按照“有研發場
地、有研發設施、有研發經費、有研發人員、有研發活動、有研發成果”的標準,建設企業研發中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升和科技成果轉化。對達到標準的企業研發中心開展“達標即準”認定,促進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建有研發機構。對存量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經覆核達標,直接認定為企業研發中心;鼓勵企業整合內部研發資源、引進外部創新資源,提質建設省級企業研發中心。
4..創新平台建設運行機制。引導各類創新平台探索新型組織模式,發揮有組織科研優勢,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依託羚羊工業網際網路科產平台,探索建設虛擬研發機構,促進數據流通、資源共享、需求精準對接,探索“企業出題-高校院所攻關解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發展雲端研發、協同創新、分散式研發等新生態。
第六節科技企業擴量工程
1培.育創新型企業矩陣。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後備庫,篩選創新基礎好、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入庫,圍繞研發項目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對入庫企業進行精準扶持。完善高企異地遷入機制和異地遷入綠色通道,吸引高企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
連結引進瞪羚和獨角獸企業。關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重點區域,緊盯智慧型網聯汽車、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慧等新賽道,通過舉行營商環境推介會、瞪羚、獨角獸企業對接會、高成長企業高峰論壇等活動,挖掘有合作意向的獨角獸企業將第二總部、分支機構等落地安慶。
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專精特新”企業年度培育計畫,按照國家級、省級、市級三個層面對企業進行梯次培育。支持成長性良好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支持、鼓勵和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領域布局。
2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深化基於產業鏈協作的融通模式。出台促進制造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相關政策,重點支持環新集團、福田雷薩、江淮華霆、安慶石化、曙光集團等製造業行業領軍企業搭建生產協同平台,通過生產協同平台向中小企業發布配套產品需求、產品質量要求、流程標準等信息,引導配套企業開發符合行業領軍企業需求的關鍵材料、核心部件等產品,推動製造能力的集成整合。
推進領軍企業創新資源開放。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共享平台,與中小企業共享科研基礎設施、科研儀器、創新團隊等,帶領配套中小企業共同開展技術創新工作。
3開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創新
建立科技部門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制度,構建全市一體化服務企業工作體系,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更多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效能。
第七節科技強農增效工程
1培育農業創新主體。
實施農業高企倍增計畫。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延伸產業鏈。探索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社會化服務,引進第三方機構精準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培訓、輔導,鼓勵企業申報專利、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成長性。加大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力度,優先支持實施重大專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化項目等。
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強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高能級農業科創平台,推進精深加工農產品研發,開展特色種養“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強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建成長三角重要的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支持農業領域科創平台圍繞種質資源、種苗培育、農機設計、綠色農業、數字農業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為農業快速發展提供原始動力。
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園區。依託大別山革命老區豐富農林資源,建設安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支持桐城市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支持岳西縣、懷寧縣建設省級創新型縣(市),鼓勵潛山市、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爭創省級創新型縣(市)。
2.增強農業創新能力
實施農業科技示範項目。以省重點研發計畫鄉村振興項目為示範,以縣域綜合統籌各類項目資金支持實施科技項目為主要形式,以項目承擔單位為主體,統籌各類項目資金,組織實施鄉村振興研發專項,通過技術推廣、土地入股、提供工作崗位等多種方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形成特色農產品集群。
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活動,推動從技術服務向產品行銷、金融支持、生態環境、鄉村治理等全方位延伸。推廣“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科技特派員+農戶”“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員+基地+新型經營主體”等服務模式,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大科技特派員選認力度,建立科技特派員“需求庫”,廣泛動員高校、科研院所、基層農機推广部門和企業充實科技特派員“人才庫”,堅持雙向選擇、按需選認、精準對接原則,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
3提升現代農業效益
加快智慧農業技術創新。推進智慧農業技術裝備研發。加強專用感測器、動植物生長信息獲取及生產調控機理模型等,重點推進適用各種作業環境的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推動農機農藝和信息技術集成研究與系統示範。加強農機裝備技術創新,推廣無人駕駛拖拉機、大型液壓翻轉犁、精密播種機械、複式作業機具等整機和機具技術。
實施數字"三農"建設行動。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示範點(園區),推廣利用智慧農業雲平台以及農田智慧型監測、養殖環境監測、設施園藝精細管理、精準控制等農業物聯網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建立健全農業數據資源目錄,加快建設全市農業農村基礎資料庫,構建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以稻米、生豬、水產、茶葉、水果等重要農產品為重點,推進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建設、提升數據分析套用能力。完善惠農服務信息系統,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大數據體系,以數位技術賦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八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
1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支持開展基礎和套用研究。建立面向市場需求的市級科技計畫管理模式,積極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等創新主體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開展套用基礎研究,支持開展安全生產技術、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氣象預警預測及應對新技術等開發和套用。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建立企業“雙鏈融合專員”制度,強化省、市、縣三級聯動,常態化開展服務,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建立研發機構,自主開展科研攻關。
實施有組織科研攻關深化科技計畫項目管理改革,按照市場需求、企業出題、高校院所答題相結合的機制模式,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託、研發眾包和競爭後補助等支持方式,圍繞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薄弱環節,實施有組織科研項目攻關。
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組織開展“百家高校院所進千企”活動,主動對接大院大所大校名企,探索實行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定向委託”模式,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實施一批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網聯汽車、新材料、“雙生”、高端裝備製造和未來產業等領域重大科技專項。推動縣(市、區)與國內外大院大所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建設一批創新載體,匯聚一批創新創業人才團隊,促成一批合作項目,轉移轉化一批科技成果,為全市打造發展主引擎、構建發展新優勢。推動科研院所、高校選派擁有科研成果、創新能力強的科研人員通過兼職、長期派駐、短期合作等形式入駐企業,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2.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挖掘技術需求和成果供給信息。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行動方案,全面深度挖掘企業技術需求,精準捕捉科技成果信息,建立清單化、閉環式工作推進機制。
促進科技成果交易對接。建設“安慶市線上線下技術交易服務平台”,積極連結融入安徽科技大市場和羚羊工業網際網路,在科技成果交易、科研需求對接、安慶科創地圖、政策推送及匹配、科研儀器設備租賃、數據採集及管理等方面為企業開展創新服務。
推動科技產業一體化。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產業承載地,重點推動安慶國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質量發展。圍繞我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領軍企業和專業機構為依託單位爭創若干通用性或行業性科技成果中試孵化基地。建設安慶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疊加政策,積極承接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拓展城區創新空間,爭取建設2個以上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打造合肥、蕪湖、蚌埠、六安、安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共同體。
推進金融支撐科技創新。用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雙
碳”基金和“雙生”基金;推動設立5億元安慶二期子基金;圍繞產業鏈“雙招雙引”和省十大新興產業,加快安慶基金項目庫建設,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聯動金融監管、銀保監局等部門推進“投貸批量聯動”工作,拓寬技術創新間接融資渠道,發揮後延作用。
3.建立開放創新體系
打造"兩帶多點"新經濟空間格局。搶抓合安九高鐵發展新機遇,推動各縣(市、區)、功能區協同發展,打造“兩帶多點”新經濟空間格局。"兩帶"即沿江經濟帶和合安九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串聯迎江區、宜秀區、大觀區、望江縣、宿松縣等縣(市、區),打造產業轉型和綠色開發結合的經濟帶,大力發展“雙生”、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型網聯汽車等綠色產業,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高效的沿江經濟帶。合安九經濟帶串聯宿松縣、太湖縣、潛山市、懷寧縣和桐城市等縣(市、區),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智慧型製造等產業,圍繞高鐵站區謀劃配套項目,拓展新空間、打造新引擎、積蓄新動能。"多點"即在各縣(市、區)打造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創新創業活力區。錨定新材料、“雙生”等新興產業方向,鎖定細分賽道,搶抓產業爆發機遇,培育高成長企業,大力推進場景創新,持續營造新經濟微生態,主動釋放城市機會,打造經濟高速增長的創新創業活力區。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發展。對接長三角高校院所,承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設協同創新基地,重點對接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上海金山無人機產業園、南京高新區生物醫藥谷、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等長三角先進園區,共建協同創新基地。建設異地孵化器。在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創新高地建設異地化器,委託北大科技園、啟迪孵化器、太庫科技等市場化專業運營機構運營管理。對接長三角化工園區一體化發展聯盟、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服務發展聯盟、長三角智慧型製造協同創新發展聯盟等產業
聯盟、行業協會等,掌握長三角地區項目信息、落戶意願等。
加強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與池州建立跨江經濟合作和協同發展機制,共同推進“一江兩岸、擁江發展”,不斷加強規劃銜接、產業協同和創新資源共享,聯手打造產業生態圈。支持縣域地區與省際毗鄰區域合作發展,打造岳西縣大別山革命老區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建設高質量省際毗鄰區域(岳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示範區;依託北京新發地宿松集散中心,建設宿松縣皖鄂贛三省區域綠色農產品集散中心;促進太湖縣與湖北黃岡的合作交流,打通湖北多地直達太湖風景區快速旅遊通道,推動太湖文旅產業創新發展和人才交流。深入推進“大黃山”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建設,以全域旅遊帶動創新人才互動、創新資源共享。
第四章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堅持創新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專家和企業家參與管理的統一領導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市領導聯繫和分層分級調度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合力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強縣(市、區)科技管理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勇於擔當、主動作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優良作風,打造忠誠、擔當、專業、務實、守正的高素質專業化科技管理隊伍。
2落實工作責任。對八大工程重點任務進行年度分解,明確每項任務牽頭領導、牽頭部門、配合部門等任務分工,分階段推進任務落實。定期分析全市創新驅動發展態勢,突出創新指數權重,對指標體系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追蹤分析和相應調整。根據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形勢、新需求、新導向,適時調整和修訂相關任務。
3完善政策保障。建立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銜接協調機制,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為引導、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縣(市、區)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激勵、財政引導、績效考核等手段,推動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強化對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戰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穩定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尊重科學、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濃厚氛圍,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環境。
4建立考評機制。加強統計監測工作的系統性資源整合,加強各類基礎數據蒐集、管理和分析。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激勵機制,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和評估,對創新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市(縣)及企業進行表揚,激發各地奮勇爭先,確保規劃確定的內容得到落實。

解讀

經市政府同意,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22-2025)》,以下簡稱《規劃》,現就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據
“十三五”時期,安慶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升,為今後五年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仍存在著創新主體培育不足、創新平台質量不高、創新投入不夠以及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不緊等問題,亟需破解。為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於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強市戰略,根據《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安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安慶實際,由市科技局牽頭組織編寫《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22-2025)》(以下簡稱《規劃》)。
二、起草過程
2021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市科技局牽頭委託第三方機構,組織編制《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規劃》。在充分採納科技部、省科技廳領導建議後,經招投標程式,委託北京長城企業戰略諮詢研究所承辦編制具體工作,2021年12月,完成規劃初稿編制。
2022年1月28日,開展了公開徵求意見(公告),後續又進行了深度修改,並完成了合法性審查及公平性審查。受疫情影響,於8月12日完成對《規劃》稿的專家論證。
2022年9-10月,根據市領導和規劃編制組以及相關部門交流情況,對規劃再次進行完善,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關於科技創新的最新論述,並且經過與省科技廳的充分銜接,融入常態化為企服務等內容,形成了《規劃》(送審稿)。
2022年11月經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後,市科技局根據常務會議要求,將規劃實施時間從2022-2026修改為2022-2025,期間與市發改委對規劃內容進行了充分對接和交流,對規劃再次進行了完善修改,於2023年3月印發。
三、發展目標
    一是形成高能強勁的創新平台載體。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打造產業鏈,做強市校合作共建平台,做實企業研發創新平台,最佳化孵化載體服務平台。
    二是形成創新活躍的優質人才團隊。人才工作機制完善,宜城英才匯聚工程成效顯著,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本地人才活力得到激發。
    三是形成引領未來的創新主體梯隊。集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數量成功破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是形成高效激勵的創新體制機制。出台一系列專項政策,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初步建成,強有力的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和決策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四、主要內容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長江智谷、創新宜城”的發展願景,聚焦實施八大工程。把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主體城市作為牽引,把建設安慶國家級高新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作為支柱,把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全市整體效能作為保障,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作為重要抓手,突出開闢發展新領域、培育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安慶市創新驅動發展在人才、產業、平台、企業等關鍵要素和主體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1.實施科教興市基礎工程。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強化市校合作,支持高校最佳化學科設定,建成一批有影響力產業學院。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2.實施宜城英才匯聚工程。
通過建立高位推動工作機制、完善扶持人才專項政策等措施,加強人才工作頂層設計。通過建立人才信息平台、搭建人才入宜平台等形式拓展招才引智方法渠道,著重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
3.實施創新園區提標工程
建設高質量國家級園區、高標準省級開發區和高效率創業孵化器,實施科技招商和基金招商,開展全產業鏈雙招雙引,促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布局產業新賽道。
    4.實施現代產業引領工程。
加快“一室一谷二腦”建設和產業數位化發展,推動產業智慧型化升級,打造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並前瞻性布局產業新賽道,支持現有孵化器、創新中心等雙創載體發展,支持新賽道企業發展壯大。
5.實施研發平台提質工程。
通過創建省級實驗室、產業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等方式,依託羚羊工業網際網路科產平台,探索建設虛擬研發機構,促進數據流通、資源共享、需求精準對接,探索“企業出題-高校院所攻關解題”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發展雲端研發、協同創新、分散式研發等新生態。
    6.實施科技企業擴量工程。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連結引進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等方式培育創新型企業矩陣,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開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創新。
7.實施科技強農增效工程。
    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的部署要求,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加快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推動科技項目示範和農業高企培育,積極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科技強農樣板。
    8.實施創新體系建設工程。
    加強對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的總體統籌和把握,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打造“兩帶多點”新經濟空間格局。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強區域協同聯動發展。
五、保障措施
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堅持創新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專家和企業家參與管理的統一領導機制。對八大工程重點任務進行年度分解,明確每項任務牽頭領導、牽頭部門、配合部門等任務分工,分階段推進任務落實。建立規劃實施與財政預算銜接協調機制,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為引導、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科技投入體系。加強統計監測工作的系統性資源整合,加強各類基礎數據蒐集、管理和分析。
六、解讀機關和解讀人
解讀機關:安慶市科學技術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