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西方現代文學是西方社會精神危機在文學上的反映。20世紀以來,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勞資危機、核恐怖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災難,使越來越多的人對個人的命運和世界的前途,抱悲觀絕望的態度,心靈受到很大的創傷,從而促進了
現代派文學的興起和盛行。
西方現代派文學是個相對籠統的
概念,涵蓋了過於龐雜的內容。一般認為,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現代派文學是與現代哲學思潮、社會思潮密切相關的,是為高度理性化工業社會演奏的《安魂曲》——不是交響樂誇張的昂揚,而是孤獨絕望的薩克斯的哀鳴。如果說20世紀風起雲湧的現代非理性哲學思潮是對
工業文明無情扼殺人性的抗議的話,那么現代派文學則是小資產階級生存狀態的藝術表現,是那些試圖在“標準化社會”的冷漠環境中張揚個性、抒發情懷、維護愛情尊嚴的“小資”文人對現實的強烈抗議,“怪異”的文學形式本質上就是向社會所發出的吶喊:“我的存在不容忽視,我的個性必須張揚!”
西方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
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
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係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
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
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
悲觀主義、
個人主義的色彩。
誕生髮展
現代派文學最早出現的派別是
象徵主義,它的先驅是法國的
波德萊爾(1821—1867)。他的代表作是《
惡之花》,堪稱象徵主義的奠基之作。19世紀80年代,在法國,正式打出了象徵主義的旗號,並逐步形成了象徵主義作家隊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西方
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門的現代派文學派別先後出現,到20年代形成高潮。主要流派有
後期象徵主義、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這段時期出現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傑出作家。小說方面有
奧地利的
卡夫卡,
愛爾蘭的
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戲劇方面有美國的奧尼爾,比利時的
梅特林克,德國的霍普特曼。詩歌方面有美國的
龐德,英國的
艾略特、
葉芝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頹廢思想抬頭,社會上充滿悲觀陰暗氣氛,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泛濫,於是現代派文學進入新的蓬勃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現代派文學,被稱為“
後現代派”。具體派別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法國
存在主義文學,以
尤奈斯庫(法)、
貝克特(
愛爾蘭)、阿爾比(美)等為代表的
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法)為代表的
新小說派,以海勒和馮尼格為代表的美國
黑色幽默派和以奧斯本為代表的英國“
憤怒的青年”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在思想方面,這些派別大多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繫。在藝術形式方面,競相標新立異;各有特點。
現代派文學直到今天仍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流派,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思想內容
一、鼓吹非理性主義。這是
現代派文學相傳統文學不同的一大特色。歐洲從文藝復興時期的
人文主義文學到19世紀、20世紀的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都提倡理性,高舉理性主義旗幟。現代派反其道而行之,否定理性,否定
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現代派作家主要受叔本華、柏格森、尼采等哲學家的唯心主義哲學響,同時也受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影響。笫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作家主要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同時也受到其他—些唯心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的影響。
叔本華強調
生存意志(或稱生活意志、生命意志)。他認為這種意志是萬物之源,不受理性制約。他認為生活意志既是宇宙意志,也是人的意志。所謂人的意志就是“我的意志”。他聲稱“世界就是我的意志。”這顯然是在宣揚
唯我論。他還認為,人生是意志,從而也就是欲望所支配的。欲望無盡無休,永遠無法滿足,這就產生痛苦。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充滿痛苦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場悲劇。
尼采的
悲觀主義對
現代派文學產生了影響。
柏格森認為
生命衝動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他用神秘的生命衝動派生萬物來解釋物種的形成和進化。他公開反對理性主義,認為人類的理智不可能認識世界。認為理智是固定的、相對的、外在的東西,它不可能認識作為運動變化的生命衝動。他否定科學,認為如果科學的概念是理智的概念,那么這種概念只不過是人造的符號,不能反映世界的本質。與此同時,他宣揚神秘的
直覺主義。他把直覺稱為“理智的交融”。這是一種人的內心體驗,是一種主體與客體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無差別境界。直覺主義否定人的感覺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是道地的主觀難心主義;柏格森神秘的直覺主義對
現代派文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尼采狂熱地宣傳“權力意志論”和
超人哲學,鼓吹強者統治弱者;在藝術方面,他認為“藝術就是藝術”,“藝術高於一切”、。他的
唯我主義與唯藝術論也影響了現代派文學。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反對理性,他強調潛意識的作用。認為藝術作品源於潛意識,是作者心中潛意識的外化和變形。他的理論對現代派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存在主義哲學極力宣揚先有主觀意識,後有客觀存在,並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這種主觀唯心主義和
頹廢主義思想,滲透在
現代派文學許多作品中。
二、強調錶現自我。現代派文學不重視
環境描寫,而是著重表現人物的
主觀世界。現代派作家把個人內心生活作為作品的重點,精雕細刻地描繪人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情緒、聯想、幻想、幻覺以及微妙的感情變化等。現代派作家經常描寫入的異化的主題,他們認為在顛倒混亂的
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已異化為非人。人已失去了自我的本質。他們的創作也成了“尋找自我”的文學。他們筆下的人物是卑微的畸形的,甚至是游離在社會之外的局外人。
學術特徵
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複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
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
內心獨白”“
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複雜性,擴大
心理描寫的範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
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準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複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
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複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流派
以上為
現代派文學的總體特點。具體到每一個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點。
(一)
表現主義重在表現內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徵為:①抽象化;②變形;③時空的真幻錯位;④象徵和荒誕的手法;⑤面具的運用;⑥注重聲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說,⑤⑥指戲劇。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
奧地利的
卡夫卡。
(二)意識流小說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
自由聯想等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因人而異,各有側重,但有些藝術特徵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說”;②情節淡化;③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④時空交錯和
心理時間;⑤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⑥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超出語法常規。代表性作家是
愛爾蘭的
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等。
(三)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
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
戲劇衝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係是無法溝通的。其明顯特徵是荒誕、抽象的主題。“從廣泛的意義上講,
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②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
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
戲劇衝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壓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不堪,毫無理智可言。③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
荒誕派戲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通過物體把戲劇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
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是
薩繆爾·貝克特。
(四)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現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觀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魔幻主義繼承發展了本大陸古印第安各族文化(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的傳統,極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
百年孤獨》。
評價
中國評論界在對
現代派文學的評價方面,意見並不一致。有的對它全盤否定,採取一棒子打死的態度。有的推崇備至,認為它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方向。比較普遍的意見是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對現代派作家及作品進行具體分析,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這種態度是正確的。
西方現代派文學一般來說屬於洋為中用範圍。對人們來說,現代派的許多作品對人們具有認識價值和借鑑作用。觀代派文學的社會基礎是壟斷資本主義。這是畸形的社會中出現的畸形的文學。它曲折地反映了在不合理的社會中人的異化現象。例如
卡夫卡的著名小說《變形記》就以人變為蟲的象徵性形象,表現了
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慘處境。他變成蟲後,不會說人的話,有苦說不出。而且由於他不能賺錢了,連親人也嫌棄他。讀了這樣的作品,可以加深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讀了海勒的《
第二十二條軍規》,使人們看到美國軍隊內部的種種黑暗現象。而且使人們明白,
壟斷資產階級政權實際是一個天羅地網,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通過
現代派文學這個視窗,人們可以看到西方國家社會的弊端和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這就是它的認識價值;此外,現代派文學注重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方面刻意求新。有些手法值得人們借鑑。例如意識流、象徵、聯想、幻想、多層次結構等,只要運用得恰當,就能加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中國著名作家
王蒙、
茹志鵑等在創作中都借鑑了現代派文學手法。他們的實踐證明,運用意識流等手法能使作品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要評價
現代派文學,就必須先了解它,進行一番認真研究。過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對現代派文學知之甚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文藝界解放思想,打破了一些框框,對西方現代派文學進行了廣泛的介紹和認真的研究。正確評價現代派文學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報刊雜誌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對現代派作品中民主性的精華應加以肯定,對其中的
虛無主義、
悲觀主義等消極因素應採取批判態度。對現代派作品中新穎的、受到讀者歡迎的表現手法,應當大膽借鑑,以促進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
中國作家的影響
1925年2月16日,《語絲》發表了他的第一首
象徵主義詩篇《棄婦》。同年12月,出版了他的詩集《微雨》。在以後兩三年中,他又接連出版了詩集《食客與凶年》、《為幸福而歌》。這些獨樹一幟的詩篇引起了毀譽不一的評價,但大家一致稱他為“
詩怪”。有些詩人如
馮乃超、
王獨清、
穆木天、
胡也頻等也開始進行象徵派詩歌的創作。王獨清出版了《威尼市》、《聖母像前》等詩集,穆木天和馮乃超分別出版了詩集《旅心》和《
紅紗燈》。這些年輕詩人形成了中國最早的
象徵主義詩派。
30年代,象徵主義詩歌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1932年,由
施蟄存、
杜衡、
戴望舒編的《現代》月刊和嗣後由戴望舒創辦的《新詩》月刊更促進了
現代派詩歌在中國的發展。當時在中國不少著名的詩人都程度不同地受
現代派文學的影響。戴望舒的《夕陽下》、《十四行》等詩明顯地受到
象徵派詩人的影響。徐志摩於20年代翻譯了
波德萊爾《
惡之花》中的《死屍》。並認為這首詩是“《惡之花》詩集裡最惡亦最奇艷的一朵不朽的花”。受波德萊爾影響,徐志摩的詩中也出現了醜惡的意象。在描寫上帝重新造人的《又一次試驗》一詩中,天使的形象也極其醜惡:“我老頭再也不上當,/眼看聖潔的變骯髒,——/就這兒情形多可氣,/哪個
安琪兒身上不帶蛆!”
馮至深受
象徵主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他曾在30年代翻譯過里爾克的《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里爾克善於在詩中通過具體的形象揭示深邃的
哲理。例如他通過《豹》這首著名的詩,就是
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社會的矛盾的哲理化寫照。馮至受里爾克的影響,也用
小草、小路、樹木之類的形象表現自己所領會的抽象的哲理。
何其芳在1931年發表的象徵主義詩篇《預言》就明顯地受了
法國象徵主義詩人瓦萊里的影響。他自己也說,當時“愛好法國某些象徵主義的詩人甚至一些大詩人”,“對於法國象徵主義派的作品入迷”。他除閱讀了大量法國的象徵主義作品之外,還研究了
艾略特的《荒原》等詩篇,並受到影響。在1934—1935年問,他寫了《病中》、《短歌兩章》、《古城》、《夜景》、《失眠夜》、《風沙日》等待,與艾略特的詩風有近似之處。風格沉鬱,是彷徨在荒地的人的絕望的叫喊。現代派在20—30年代對中國的小說創作也產生了:影響。施蟄存在這段時期就寫了不少意識流小說。20年代末發表的《
梅雨之夕》就描寫了潛意識和意識流。在這篇作品中,打破了正常的時間的界限,過去、現在、未來混淆在一起。情節模糊,人物撲朔迷離。路旁女店員的眼神仿佛就是妻子的憂鬱的眼睛,雨中的姑娘很象初戀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