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從19世紀30年代起,
現實主義漸漸成為文學的主要潮流。那時,
古典主義幾乎絕跡,浪漫主義退居次要地位。
現實主義文學按事實描寫生活,它因對現存秩序的強烈批判,又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詳盡分析
人類行為互相衝突的趨勢,描繪個人在克服周圍環境帶來的挫折中所進行的
鬥爭。
現實主義者愛用長篇小說這種形式,因此長篇小說的創作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潮流盛行的歷史原因:
工業革命在西歐開展以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漸暴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文學逐漸發展成為文學的主流。
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按事實描寫生活,並對現存
秩序進行強烈批判的文學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標誌
1830年
司湯達(1783-1842)長篇小說《
紅與黑》的問世
來源
“
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後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
蒲魯東(1809-1865)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一書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但由於此人是
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後來成為
第二帝國的代言人,馬克思曾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批判過他,他的名聲不好,因此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提法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並給它
下定義的是
高爾基。高爾基指出;"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批判一切現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會生活以及一般'存在'顯然毫無意義以外,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曾經在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開始形成並獲得初步的發展,從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繼浪漫主義之後,成為歐洲文學的主要潮流。高爾基稱它為"十九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
特徵
19世紀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本質、真實、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別注重社會底層社會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
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在客觀上表達了廣大人民民眾對
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抗議,是從改良資本主義制度出發的,他們的思想武器是
人道主義,政治主張是
改良主義。
闡述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指的是歐洲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文學中開始占主導地位的一種
文學思潮。
所謂文學思潮,是指一定的歷史時期內,隨著經濟變革和社會發展而在文學上形成的某種思想傾向和潮流。每個歷史時期常常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例如在歐美近代文學史上,自
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其資產階級文學就曾在不同時期先後產生了五大文學思潮。這就是:
文藝復興時期(十四~十六世紀)產生的以“人本主義”反對
神權為中心的
人文主義文學;十七世紀產生的以服從王權,注重規範化的理性原則為宗旨的
古典主義文學;十八世紀出現的以宣傳民眾、啟迪民眾為歷史任務的
啟蒙主義文學;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產生了以反對古典主義理性原則,強調錶現作家主觀感情為特點的
浪漫主義文學;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便產生了以揭露和批判現實社會為基本特徵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上述這些
文學思潮,它們分別產生於資產階級興起、發展、壯大、鞏固和取得統治地位的不同歷史階段,是一定歷史時期經濟變革與社會發展對文學形成影響的產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之所以產生於歐洲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是因為這時“資產階級在它已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
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馬克思、
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一些進步的作家,由於他們原先在
大革命時期所抱的美好理想已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完全破滅了,於是,他們不再象浪漫主義作家那樣沉溺於空想,而開始把眼光轉向現實,通過文學作品來揭露和批判現實。這樣便形成了當時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潮流,以至風靡整個歐洲。
作為一種
文學思潮,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
創作方法上具有它自己的重要特徵,這就是: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揭露封建制度和
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描寫貴族階級的必然沒落和資產階級的興起與沒落的過程;它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貴族、資產階級人物形象,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與歷史,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懷疑。
有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則表現了對勞動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如美國著名作家
歐·亨利的代表作《
警察和讚美詩》,作品描寫了一個窮困失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進監獄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幾次惹事生非都沒有達到目的,後來想改邪歸正,警察卻逮捕了他。作品以此揭露了
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現實,更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痛苦。
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十分注重在作品中真實深刻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
典型人物,擴大了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的範圍,達到了資本主義時代文藝發展的高峰。如法國著名作家
巴爾扎克的《
人間喜劇》,形象地反映了法國貴族階級的沒落和資產階級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錢統治所造成的種種罪惡。其中的《歐也妮·葛朗台》這一部,則寫出了葛朗台這個資產階級暴發戶一生的歷史,從而深刻揭露了
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的部分(《守財奴》),活畫出葛朗台極其貪婪、極端吝嗇的“守財奴”典型性格。
綜上可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是用現實主義的方法來揭露和批判當時的
資本主義社會非人道的現實,其命名也由此而得。它也因此而成為資產階級進步文學。但是由於階級及時代的局限,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只能以人道主義為思想武器,企圖以人道主義、
改良主義來為
社會病疴開藥方,這就遠不可能觸動
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更不可能正確指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人民民眾的出路。對於這種局限性,學習中是必須加以明確認識的。
代表作家
巴爾扎克
思想內容:1小說真實地反映了
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資產階級暴發戶對封建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
2小說描寫資產階級憑藉金錢和
財富的力量打敗封建貴族。揭露了金錢的罪惡,批判了
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小說揭露了與資產階級野心家極端利己投機取巧完全不同的誠實的個人奮鬥之路。
1結構精緻,情節富有戲劇性。小說圍繞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節,有主有次、多情節、多故事。
2從現實的精緻觀察進行精確生動的典型環境的描寫。對典型環境的描寫為人物性格發展提供依據。
3廣泛地運用了對比的原則。上流社會和伏蓋公寓下層社會對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貴族表面興盛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的粗俗。
4語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語言充分個性化:如
伏脫冷語言鋒利、充滿強烈味、赤裸裸一針見血;高老頭的語言中充滿對女兒的痴情。
5塑造了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高老頭的父愛持久不變;同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脫冷老謀深算。
狄更斯
19世紀英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出生一個貧窮的小職員家庭。
結構複雜嚴謹,由三個對立而又相交織的線索組成。二浪漫色彩和現實手法有機結合。1浪漫色彩:小說情節波瀾起伏、緊張生動又富有戲劇性。2寫實手法:對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及場面的描寫。梅尼特醫生的故事;貴族後代代爾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體現了情節的豐富性和結構完整性的統一。
思想內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國的
勞資矛盾(社會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揭露了當時的繁榮盛世其實就是冷酷的扼殺人性的艱難時世。2抨擊了資產階級剝削的理論基礎—功利主義哲學,揭露其扼殺人性的罪惡。3集中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解決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果戈理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自然派”的創始者。
主要作品:
主題思想。1在果戈理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中作者以犀利的筆鋒批判和嘲諷了整個腐敗的沙俄
官僚集團,無情地揭開了他們的醜惡面目,顯示了
黑暗王國的真實圖景,描繪了一副百醜圖。
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靈》可以說是俄國
農奴制度崩潰時期農奴主階級的衰亡的歷史,通過封建貴族農奴主形象的描寫和揭示了專制農奴不可避免地崩潰的趨勢。
藝術成就。
1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含淚的諷刺。“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由分明的笑,和誰也不知道的淚,來歷覽一切大活動的人生。對資產階級人物的諷刺,同時又從寄希望於理想地主的社會主張出發,對他們的無聊、墮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對他們的醜惡存在,飽含著“誰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淚。”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所以
果戈理的“
含淚的微笑”,倘傳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讀者臉上,也就成為健康。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作者從環境、肖像、語言、動作來突出人物的典型性。如對梭巴開維支的描寫,突出了一樣粗笨的家具;在
潑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生動地說明了農奴制,寄生生活對人性的扭曲。3廣泛運用了
抒情手法。關於祖國、人民前途的關心、有關人物出場的評價。如把祖國比喻成飛奔的三駕馬車,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愛國正義熱情,表示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
陀斯妥耶夫斯基
寫城市下層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
著名油畫描述的十九世紀歐洲社會
代表作品:《
罪與罰》《白痴》《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作者一生創作的總結,小說突出反映了作者對人類存在的哲理思考。)《群魔》。
《罪與罰》的藝術特色。
1情節結構完整、充滿戲劇性。
如小說寫拉斯科尼科夫的整個犯罪經過:由醞釀到實施;從犯罪後的精神混亂到自首;最後歸依上帝,情節有頭有尾。圍繞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設了許多懸念、情節緊張、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寫,作品被譽為“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
多種心理表現手法:如
內心獨白、夢境、幻想、直覺等表現人物犯罪前後近於瘋狂的複雜心理活動,寫出了他的緊張、痛苦、孤獨、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