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

非理性

非理性,、靈感;也指那些反對理性哲學的各種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論、意志論、生命哲學無意識、直覺論、神秘主義、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理性
  • 主要是指:一切有別於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
  • :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
  • 觀念:需要被讚賞
觀念,概述,唯意志,圖書,

觀念

1. 需要被讚賞: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都絕對必須得到每個人的喜愛和讚許。
2. 過高的自我期許:人在各方面都必須能力十足,完美無缺。
3. 責備:有些人很壞、邪惡、卑鄙,應該受到責備懲罰。
4. 面臨災難:當事情不能盡如己願時,一定是可怕的災禍。
5. 不必負責:不愉快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個人一定無法加以控制。
6. 憂慮:對於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可怕的事物,必須要常記掛在心裡。
7. 逃避問題:逃避某種困難或責任,總一定比面對問題還來的容易。
8. 無助感:過去的經驗與事件,是現在行為的決定者,過去的影響一定是無法磨蝕。
9. 完美主義:每個問題一定有一個正確或完美的解決方法,而且必須找到,否則將會有大災難。
10. 依賴:一個人必須依賴他人,並應找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去依靠。
11. 過分關切:一個人應該為別人的難題或困擾而煩惱。
12. 惰性:個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積極參與活動,也必能帶來極大的喜悅。

概述

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本科大學的趙同學,在第一學期的考試中微積分考試成績就出現了不及格。對於從小考試成績一直優異的趙同學來說,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內心的痛苦無法言表。他天天想到的是成績糟糕到這種地步,自己的父母辛辛苦苦湊錢讓自己上大學,卻考得怎么差,怎樣向他們交代?
趙同學越想越傷心,越想越悲觀,整天惶恐不安,持續地情緒低落,對什麼都沒興趣,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高興起來。他經常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鬱鬱寡歡,有時還偷偷地落淚。
趙同學在遭遇微積分考試不及格的消極事件之後,之所以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和巨大的心理壓力,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趙同學的頭腦里存在著諸如“對不起父母”“我這個人真無能”等許多不合理的、非理性的觀念的困擾。
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要自我反駁“過度概括化”的非理性觀念。首先要認識到,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是一種不理智的思維方式。其次,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自己),而應代之以評價人的具體行為、行動和表現(就事論事)。更重要的是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

唯意志

在叔本華看來,人的認識不過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並為之服務的工具。他將人對表象世界的認識分為兩種:直觀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觀的基礎上“構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觀的複寫,它的內容來自直觀,是對直觀認識共同屬性的概括。
理性認識“永遠也不能越出表象的界限”,“永遠達不到世界最內在本質”。因此,用理性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本質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質呢?叔本華藉助了理念這一概念。把理念做為意志的直接客體性,因此可以通過對理念的認識去把握世界的本質。但是認識理念不能靠理性認識,表象世界是服從根據律的。而根據律對個別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中起作用。理念是不變的。因而根據律對概念並不起作用。認識理念必須依靠直觀的認識。所謂直觀的認識,就是放棄對事物的習慣看法,不在按照根據律諸形態的線索去追索事物的相互關係“即是說人們在事物上考察的已不再是‘何處’、‘何時’、‘何以’、‘何用’,而僅僅是‘什麼’;也不是讓抽象的思維理性的概念盤踞著意識,而代替這一切的都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獻給直觀,浸沉於直觀,並使全部意識為寧靜的觀審恰在眼前的自然對象所充滿”。當人們浸沉這種直觀時,便“自失”於對象之中了,成了純粹的、無意志的主體,成了客體的鏡子,於是直觀者和直觀本身合一了。這同時即是整個完全為一個單一的直觀景象所充滿、所占據。叔本華指出,客體如果以這種方式走出了它對自身以外任何事物的一切關係,主體也就擺脫了對意志的一切關係。那么,這所認識的就不再是如此這般的個別事物,而理念是永恆的形式。在理念中,主體和客體是並無區別的,因為它們就其自在本身來說都是意志。所以,意志在這裡是自己認識自己。根據上述認識產生的過程,叔本華指出,只有直觀才識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識、傳達知識、運用知識。
叔本華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理性,而是意志。理性思維認識只是大腦的機能。而大腦正如人其他器官一樣,不過是意志的客體化,是意志的外在表現。因而,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主人,理性是第二性的,是僕人。理性不過是人實現意志的衝動,滿足意志的欲求的工具。從表面上看,人的行為、人對世界的認識似乎都是理性在起主導、支配作用。實際上卻是意志在背後推動著理性。意志如同一個強健的盲人,背負著理性這個能視的跛子,讓理性來充當嚮導。人們總是因為意志的欲求,才找出種種理由來行動。總是欲望追求在先,然後理性為這種欲求提供論證和根據。這種說法抬高了意志而貶低理性,是叔本華非理性主義的典型表現。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非理性主義的萌芽。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提出了狄奧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酒神的本質,把它擬為醉乃是最貼切的。”這是人類放蕩不羈的原始本能,是生命永無遏止的衝動,是精神的醉狂、亢進的狀態,是不為理智所控制的。只有在酒神精神中才能超越痛苦,超越人生。
“因果法則”是西方哲學理性主義的軸心法則。到了尼采,“因果法則”完全剝離了它的合理性和強制性。狄奧尼索斯精神的最早陶醉,就在於對“因果法則”的破壞中。尼采把希臘文化分為前蘇格拉底文化和蘇格拉底文化。他對蘇格拉底文化非常不滿,認為蘇格拉底是希臘文化酒神精神的扼殺者。自蘇格拉底以來,希臘文化走向腐敗和墮落,蘇格拉底是希臘文化遭厄運的元兇。按照醉的迷悟產生的根源尼采的觀點,在希臘哲學發展過程中,是蘇格拉底把概念和理智引入哲學,扼殺了希臘哲學的蓬勃生機,墮入了僵死的理性蛛網。這也說明了尼采的狄奧尼索斯精神的非理性主義本質。
尼采看來,傳統哲學最大迷悟產生的根源之所以是理性,是因為理性的邏輯本性。這使它本能的尋求條理化和秩序,因而害怕感官,從而篡改感官。理性是對意志的不完全、不真實的表現。他對人類只是按照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構造了一個合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後又用這個世界模式來約束它自身,使邏輯把自己的界限當作世界的界限。人類認識活動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進而冒充真理和最高價值標準。

圖書

非理性繁榮》書名取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的投資泡沫現象。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作 者: (美)希勒著,李心丹 等譯
出 版 社: 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
字 數: 334000
頁 數: 302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300087696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管理 >> 金融/投資 >> 金融理論
定價:¥35.00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內容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非理性繁榮
非理性
在本書中,希勒通過大量的證據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大量的泡沫,並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後,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並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於社會制度的改進,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擇。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簡介
作 者:易憲容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非理性
出版時間: 2006-5-1
字 數: 179000
版 次: 1
頁 數: 222
印刷時間: 2006-5-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1103531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現代經濟學早已成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世人所嚮往的“顯學”,多少仁人志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希望把自己的理想轉化為生活的現實,希望把自己的意願轉化為民眾的嚮導。更有那好事之徒,借民眾的好奇與無知,把學理轉化為意識形態來席捲社會財富為已有。對於這些,一介之民,或許無縛雞之力,但他應有良知來明辨、來分析,不僅讓自己不為其所盅惑,也要讓他人不為其所欺騙。如果說,我們的社會多一些人對此關懷,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一天一天地美好起來。本書也許就是這樣的一點點關懷。
作者簡介
易憲容,1958年出生於江西上高。1982年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先後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財貿系學習,1997年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7月-1999年9月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金融發展室主任。著有《現代契約經濟學導論》、《交易行為與契約選擇》、《科斯經濟思想研究》、《金融市場與制度選擇》等20餘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