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意志

生存意志

生存意志(will to live)一譯“生命意志”。主張以意志的苦修來完善人的生存的哲學概念。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提出。與康德的“善良意志”相對。前者視精神生活為意志衝動的結果,後者視精神生活為道德理性的表現。叔本華認為,意志是內心世界的構成原則和理解生存意義的根據,是人生充滿罪惡、悲劇和痛苦的根源。人無法掙脫意志,只能消磨意志,苦修以達涅磐。叔本華是西方哲學史上把意志非理性化的重要代表,這一概念體現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核心,對反省歐洲的理性主義傳統起重大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存意志
  • 外文名:will to live
  • 提出者叔本華
  • 別稱:生命意志
該概念由叔本華所創,並在其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完整、系統的闡述。
其核心思想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是生存下去的欲望,生存包含兩個意思:“飲食”是為個體的生存,“男女”是為種族的生存。“生”是芸芸眾生所具有的最本質,最原始的力量,人的作為“獸”的意義也在於此。
叔本華也在書中做了對生存意志的批判,認為這才是人類無盡痛苦的根源,因為生存意志根本無法得到真正滿足,人只能追求到暫時的滿足,滿足後又會厭倦,而“追求”和“厭倦”都是痛苦的,這種思想奠定了叔氏悲觀主義的基調。所以叔本華倡導扼殺生存意志,要克己,要禁慾,以達到能夠感知“自在之物”的無上境界(其實他自己也說這是不可能的)。
該概念的提出與新一代哲學家批判純粹理性的思想相符。其與尼采的權力意志構成了影響巨大的唯意志論
如果要在漢語中找一個字對應生存意志,“性”再好不過,中國古人很早就也提出了“食色性也”的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