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60年代在法國興起和形成,而後流行於西方戲劇舞台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衝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係是無法溝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誕戲劇
  • 興起時間:20世紀50─60年代
  • 興起國家:法國
  • 作品主題:現實的醜惡恐怖,人生的痛苦絕望
起源與概述,相關歷史,評價,

起源與概述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的戲劇流派。

相關歷史

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1918年生)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庫一部離奇古怪的獨幕話劇《禿頭歌女》,演出使劇場僅有的三名觀眾瞠目結舌,且很快轟動了巴黎劇場,有人稱它是“對一切傳統戲劇的嚴重挑戰”,是“天才的作品”。《禿頭歌女》的上演,標誌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荒誕派的經典作家。1912年生於羅馬尼亞,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是法國人。他的童年是在法國度過的。1925年回羅馬尼亞,因為他討厭他周圍的人像染上了瘟疫似的染上了法西斯狂熱。1938年赴法國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並定居法國。他經常看戲,對戲劇逐漸反感,認為傳統戲劇是虛偽的陳詞濫調,應該“衝破墨守成規的‘傳統主義’的桎梏奔向自由天地”,宣稱戲劇是“內心鬥爭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圖”。尤奈斯庫寫了40多部劇本,主要有《禿頭歌女》(1950)、《未來在雞蛋中》(1951)、《椅子》(1952)、《阿麥迪或脫身術》(1953)、《新來的房客》(1953)、《不為錢的殺人者》(1957)、《犀牛》(1958)等等。阿達莫夫(1908—1970)、讓·日奈(1910年生)、品特(1930年生)、愛德華·阿爾比(1928年生)、貝克特(1906—1989)是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

評價

荒誕派作家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現實的醜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就成了荒誕派作品百唱不厭的主題。
“從廣泛的意義講,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戲劇衝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擠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而無邏輯。荒誕派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庫宣稱:“我試圖通過物體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我就是這樣試圖伸延戲劇的語言。”在這樣的戲劇觀指導下,荒誕派戲劇的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產生振聾發聵的荒誕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