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土壤條件,氣候條件,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事業,景區景點,交通,主要領導,城市名片,
歷史沿革
晉惠帝永熙元年(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為縣名之始。
隋朝屬衡州郡,唐屬衡州,宋屬衡州衡陽郡,元屬
衡州路,明清屬
衡州府。
1960年初,衡山劃出南嶽公社和南嶽鎮歸衡陽市南嶽管理局管轄,次年底,南嶽管理局改稱南嶽縣。
1966年撤銷南嶽縣;將衡山縣湘江以東地區析出組建衡東縣,原南嶽縣與衡山縣湘江以西地區合併為衡山縣。
1984年正式成立南嶽區人民政府,因
五嶽名山南嶽而得名為南嶽區。
隋文帝詔定衡山為南嶽,亦稱岳市。
1984年,衡山縣劃出
南嶽鎮、南嶽鄉及東湖、馬跡、望峰三個鄉鎮的10個村,設立衡陽市南嶽區(同時保留省南嶽管理局),因五嶽名山南嶽而得名為
南嶽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嶽區常住總人口53423人,其中,祝融街道16092人,南嶽鎮31459人,岳林鄉2018人,龍風鄉2249人,拜殿鄉1605人。
2004年,南嶽區轄1個街道、1個鎮、3個鄉。 祝融街道轄白雲、岳廟、祝聖、獨秀、迎賓、衡岳6個居委會。 南嶽鎮轄萬福、紅星、延壽、白龍、金月、岳東、水濂、新村、燒田、光明、荊田、興隆、譚家橋、雙田、黃竹、紅光、楓木橋、樟樹橋、紫峰、泗塘20個村委會。 岳林鄉轄岳林、蓮塘、杉灣、石山4個村委會。 龍鳳鄉轄龍鳳、水口、紅旗3個村委會。 拜殿鄉轄龍潭、觀音、拜殿3個村委會。(根據《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南嶽區常住總人口59681人,其中,祝融街道21820人,南嶽鎮33010人,岳林鄉1716人,龍鳳鄉1798人,拜殿鄉1337人。
2015年11月18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5]35號)批覆同意:岳林鄉、拜殿鄉和龍鳳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壽岳鄉。調整後,全區轄1個街道、1個鎮、1個鄉:祝融街道、南嶽鎮、壽岳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嶽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南,
湘江之西北的湘中丘陵山區,衡陽市區之北側。地處東經112°45′~112°50′,北緯27°12′~27°40′之間,北至湖南省省會長沙136千米,南至衡陽市區50千米,東至
衡山縣城15千米,西至
邵陽市170千米。全區土地總面積181.5平方千米,其中:中心景區面積達100.7平方千米(一級保護區48.5平方千米,二級保護區52.2平方千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0.085%,為湖南省最小的縣級區。占全市總面積的1.188%。
地質地貌
南嶽衡山山體連綿起伏,系以花崗岩斷塊組成的峰林狀的壘形中山地貌。最低海拔80米,最高海拔即主峰祝融峰1300.2米,為衡陽市境內之最高點。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坡度多在30°~40°,南端邊緣懸崖地帶坡度最大可達60°以上;山谷深度達300~400米,而在報信嶺一帶谷深達700~900米,峰林狀景觀突出。
南嶽區境地貌類型分為構造地貌、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而構造地貌為南嶽山體的主要部分。南嶽區主要地貌特徵表現為:
地貌類型多樣而以山地丘崗為主,其中:山地占64.5%,丘崗占23.3%;
階梯層狀結構明顯。境內地勢中高周低,由海拔1000米以上、700~800米、400~500米、150~200米分別構成四級階梯狀;
斷層地貌發育。山體兩側皆有斷層,凡兩級階梯交界處都有懸谷存在,若有水流,則形成瀑布;
地表破碎,岩洞石蛋遍布。因境內降水豐富,各種形式的流水作用活躍,對地表沖刷能力強,使地表分割破碎,河谷發育,河網沖溝密度為2.5千米/平方千米。
土壤條件
南嶽土壤主要由花崗岩風化物發育而成,通透性良好,礦物質豐富,其中水稻土、麻沙土、紅壤主要分布在南嶽山下丘崗平地,土層深厚,坡度不大,海拔不高,宜種植農作物。而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及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南嶽山上,土層薄,坡度大,海拔高,空氣濕度大,水溫泥溫低,宜以林為主。土壤分布因受中山地形、生物氣候影響,呈垂直分布狀態明顯。海拔750米以下為山地紅壤,海拔750~850米為山地紅壤與山地黃壤交錯地帶,海拔850~1150米為山地黃棕壤,海拔115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土和石質土。
氣候條件
南嶽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並在緯度位置、大氣環流及中山地形等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氣候:(一)四季變化明顯,冬長夏短;(二)平均氣溫低,冬冷夏涼;(三)降雪早、積雪多、冰凍期長;(四)雲霧多、濕度大、天氣多變,常有山下驕陽、山腰霧滿、山頂風雨的所謂“三重天”奇觀現象形成;(五)氣候垂直分異現象明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明顯降低。
2010年,南嶽區年平均氣溫12.2℃,年內最高氣溫31.3℃(山上8月5日),比近30年極值30.9℃偏高0.4℃。最低氣溫-10.9℃(山上12月16日)。年降水量2334.5毫米,12月降暴雨和49.7毫米大雨,為歷史同期罕見。年日照時數1541.8小時,比歷年1438.1小時偏多7%。山上全年霧天256天。
行政區劃
1998年7月,成立
祝融街道,形成三鄉一鎮一街道格局。
2010年,南嶽區轄3鄉1鎮1街道辦事處,27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
鄉鎮 | 下轄 |
---|
| 白雲、岳廟、祝聖、獨秀、迎賓、衡岳6個社區。 |
| 紅星、延壽、白龍、水濂、新村、燒田、光明、荊田、興隆、譚家橋、雙田、黃竹、紅光、楓木橋、樟樹橋、紫峰、泗塘17個村,萬福、金月、岳東3個社區。 |
| 轄:岳林、蓮塘、杉 灣、石山4個村。 |
| 轄:龍鳳、水口、紅旗3個村。 |
| 轄:龍潭、觀音、拜殿3個村。 |
2015年,南嶽區鄉鎮區劃調整,調整後,南嶽區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現轄壽岳鄉、南嶽鎮、祝融街道。區人民政府駐祝融街道。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11年,
南嶽區境內分布有苔蘚植物48科101屬152種,維管束植物232科1044屬2666種,其中野生植物201科767屬1807種,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11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1種(有
銀杉、
水杉、
禿杉、珙桐、金花茶、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長蕊木蘭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67種。擁有世界獨有的自然分布植物(南嶽特有植物)絨毛皂莢和
南嶽蹄蓋蕨。中國特有植物529種,其中植物模式標本采自南嶽的有17種。境內有古樹名木45科109種3781株。
南嶽野生動物資源正在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有野生動物17目48科 184種,珍稀瀕危動物28種,其中Ⅰ級1種(
黃腹角雉),Ⅱ級22種,中國優先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種(A級)4種(畫眉、棕頭鴉雀、白頭鵯、黃腹山雀)。較著名的野生動物有
中華蟾蜍、大鯢、紅中華鱉、
銀環蛇、穿山甲、野豬、灰胸竹雞等。南嶽的昆蟲主要是森林昆蟲,共有17目186科1835種。有真菌37科83屬173種。
水資源
南嶽區位於
湘江中游西側,境內溪流短小,沒有過境河流,且大多坡陡流急,跌水瀑布眾多,境內長度在2KM以上的大小河流共有18條,總容量為1.912億立方米。
南嶽地下水資源以裂隙水為主,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1年,南嶽有泉井300餘處,地下水平均補給模數為15~2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總量約為2730~364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1年,南嶽區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鉀長石、瓷泥、
鈉長石、花崗岩石等以及與光體有關的內生礦種如銅、鉛、鋅、鈾、鎢、錫等。瓷泥、鈉長石、鉀長石主要分布於拜殿鄉的龍潭、觀音二村,鈾礦分布於拜殿鄉與馬跡接壤處,花崗岩石主分布於南嶽山脈一帶。
土地資源
南嶽區境土地種類分為紅壤、山地黃壤、山地
黃棕壤、水稻土、山地草甸地(菜園土)五個種類,六個亞類。因南嶽衡山氣候垂直變化大,土壤垂直分布明顯。據國土部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0年南嶽轄區土地總面積為17927.78公頃。根據屬性劃分:集體土地11597.71公頃,國有土地6330.07公頃;根據用途劃分:耕地1992.81公頃;園地286.81公頃;林地13365.10公頃;草地63.69公頃;城鎮村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50.90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2.1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94.08公頃;其他土地512.26公頃。
人口民族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末南嶽區常住總人口為59650人,戶籍人口54846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6386戶。男性人口為30239人,占50.6%;女性人口為29411人,占49.31%。人口密度為333人/平方千米。
經濟和社會發展
2017,全區緊緊圍繞區委提出的“三五一”總體工作思路,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統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較快發展。
一、綜 合
經核算: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69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80億元、3.50億元、33.39億元,分別增長3.4%、3.6%、10.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0.2:8.9:80.8調整為9.3:8.6:82.1。其中,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0.9個、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82.1,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3.8%、92.4%,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3個、0.3個、8.2個百分點。
二、農 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355.08萬元,增長3.6%。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58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0.11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31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4925.7噸,油料產量200噸,蔬菜產量4.01萬噸。全年出欄生豬6.77萬頭,肉牛0.08萬頭,肉羊0.25萬隻,家禽38.4萬羽。肉類總產量5810.7噸,水產品產量618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9723萬元,增長3.0%;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5275萬元,增長4.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54億元,增長15.0%。其中,城鎮以上及非農戶投資33.06億元,增長15.6%;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48億元,增長9.8%。商品房銷售面積7.0萬平方米,增長50.9%。其中,現房銷售面積4.53萬平方米,增長277.5%;期房銷售面積2.47萬平方米,下降28.2%。
五、國內貿易
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5億元,增長10.9%。按城鄉分,城鎮完成消費品零售總額22.53億元,增長11.0%;鄉村完成消費品零售總額4.42億元,增長10.5%。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消費總額1.61億元,增長11.0%;零售業完成消費總額18.98億元,增長11.1%;住宿業完成消費總額3.40億元,增長10.3%;餐飲業完成消費總額2.96億元,增長10.4%。全區用電量10816.25萬千瓦時,增長5.6%。自來水銷售500萬噸,增長5.5%。天然氣銷售385.89萬立方,增長7.4%。
六、旅遊業
全區累計接待遊客1003.08萬人次,增長14.6%,其中團隊遊客94.83萬人次,增長14.1%。實現旅遊總收入80.32億元,增長15.0%,實現門票收入3.67億元,增長7.2%。
七、財政和金融
全年公共財政收入6.79億元,增長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5696萬元,下降4.6%;上劃中央收入9720萬元,增長39.2%;上劃省級收入2487萬元,下降0.2%。一般預算支出總計119986萬元,增長24.3%。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9.73億元,增長5.6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2.34億元,增長5.67%。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9.90億元,增長11.06%。
八、教育
年末全區各類公辦學校(園)20所,在編教職員工518人,在校學生(含幼兒)9289人。各類民辦學校及培訓機構31所,在校學生及幼兒7879人,教職工633人。全區國小鞏固率達100%,國中鞏固率達99.8%,國小畢業率和就讀國中比率均達100%。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區藝術表演團體7 個,文化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版畫館1 個,博物館1個,鄉鎮文化站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個。現有數位電視用戶1.3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全區體育場3個,運動場26個,訓練房2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行政村25個。
全區醫療衛生機構52家。其中,醫院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4家(其中診所22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家(其中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家),其他衛生機構1家。醫療機構擁有床位631張,使用率67.31%。擁有醫療工作人員846人。其中,衛生人員671人(執業醫師213人、執業助理醫師32人、註冊護士298人、藥師(士)58人、技師41人、其他衛生技術員29人),鄉村醫師16人。
開展公共衛生服務36250人次,累計建立居民健康檔案57309份。
十、環境資源和安全生產
全區森林覆蓋率77.47%,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43%,本年度活立木總蓄積量150萬立方米。全年空氣品質達標率92%,地表水質量達標率100%,城鎮污水處理率95%,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100%。單位GDP能耗為0.2334噸標準煤/萬元,下降5.93%。
全年共發生各類生產經營性安全事故1起;億元GDP事故死亡人數2人;工礦商貿從業人員十萬人事故死亡人數0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2萬人,農村人口1.96萬人,城鎮化率69.28%;全年出生人口978人,出生率15.81‰;死亡人口261人,死亡率4.22‰;人口自然增長率11.59‰。
全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2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8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3元,增長9.3%。人均住房建築面積58㎡。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6422元,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24.0%。
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296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參保2837人,企業參保人數8890人,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22569人。參保繳費7153人,實際繳費率為32%,待遇發放率100%。全區失業保險累計參保2000 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222人;生育保險參保4927人;工傷保險參保9624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累計登記參保55875人。城鎮新增就業874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0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200人。
年末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鄉居民649 人。其中,城鎮低保355人,農村低保294人,全年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61.7萬元。
註: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所列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社會事業
2017年,南嶽區實施了一批惠及民生、民眾嚮往的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全年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達8.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70.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974元、18914元,分別增長8.8%、8.5%,保持全市第一。全區幹部職工的政策待遇充分保障。10項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十二大脫貧工程”得到落實,扶貧數據準確率排名全市第一,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全年共發放惠農補貼1220萬元。完成城鄉低保整合和再提標,農村低保標準保持全市最高。五險統征[9]正式運行,全民參保資料庫建成,社保卡套用在全市領先。職工醫療互助工作穩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2.8%和100.03%。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順利移交。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5戶,300套公租房啟動配租。開展百歲健康區創建。落實農村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及兒童免費健康體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藥品零差價、採購兩票制在公立醫院施行,醫保異地就醫實現直接結算,每千人擁有床位數達10.2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100%。計畫生育工作獲評省級優秀。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堅持文化強區,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廟會、戲曲、石刻、書法、版畫等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展示,承辦省第十三屆運動會賽事,加快“三館一中心”和壽文化展覽館等文化地標建設。啟動國、省、市非遺項目申報,開展“非遺展演進基層、高雅藝術進校園、傳統文化進家庭”文化三進工程,完成“錦繡瀟湘·南嶽衡山七十二峰圖”創作和《文化南嶽》叢書的編撰。堅持教育興區,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學前教育監管,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加快萬福國小改擴建、黃竹國小擇址新建,完成實驗中學教學綜合輔助用房建設。深化“名校名師”工程,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在全區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開展佛、道教商業化問題整治,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民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宗教關係和諧。
加大教育投入,編制了《南嶽區中國小、幼稚園布局規劃》,完成區一中運動場和燒田、觀音國小等11所學校維修改造。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中學考合格率達71.25%,增長15%,居全市同類高中榜首,國中畢業考試優秀率、合格率均居全市縣區第一,教育工作省級兩項督導評估排名全市首位,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文化惠民全面發力, “歡樂瀟湘·大美南嶽”民眾匯演、“相約二十四節氣”民俗活動、萬壽宮古戲台非遺展演、全民健身環城跑廣泛開展,“戶戶通”“村村響”100%覆蓋行政村。“名山+名人”模式進一步深化,42位專家進入南嶽文化專家資料庫,“錦繡瀟湘·南嶽衡山七十二峰圖”聚力推進,電影《一代女魂唐群英》在南嶽取景拍攝,南嶽大廟和中正圖書館成功申報市級文化創意產品試點單位。開展了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淨化了教職人員隊伍,宗教教風進一步最佳化,“德化天下·道在人間”南嶽道教音樂會成功舉辦,《淨心生活從南嶽開始》畫冊編撰完成。《南嶽衡山志》被列入全國名山志文化工程。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落實“一單四制”制度,持續加強旅遊組織、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奪取了防汛抗災的全面勝利。全面加強社會治理,十九大安保任務圓滿完成,南嶽安保經驗被公安部推介,“平安四型小區”縱深推進,綜治民調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與此同時,人民武裝、武警消防、人民防空、統計、質監、史志、檔案、保密、科協、接待、禁毒、反邪、公積金、菸草、氣象、供銷、郵政、通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共青團、工會、婦聯、紅十字、殘聯、老乾老齡、關心下一代、駐岳金融機構等為南嶽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景區景點
綜述
衡陽市南嶽區為衡陽市北部中心城區,主要景點有
衡山、
岣嶁峰、
王船山墓、
王船山故居、
蔡侯祠、
回雁峰等。自然景觀有
三海(雲海、花海、林海)、四絕、五峰、九潭、九溪、十五洞、二十四泉、三十八岩諸景點及佛光、雨淞、樹掛、蛙會等奇特的氣候景觀;獨特的人文景觀有
南嶽大廟、
忠烈祠、
祝聖寺、
南台寺、
福嚴寺、
上封寺、
藏經殿、半山亭、鄴候書院、
萬壽大鼎等勝跡。境內共有景觀景點120餘處,中心景區面積100.7平方公里,
十二大景區(即祝融峰景區、磨鏡台景區、忠烈祠景區、藏經殿景區、禹王城景區、五嶽溪景區、水簾洞景區、臥虎潭景區、方廣寺景區、芷觀溪景區、古鎮景區、農業觀光園),122個景觀單元。
衡山
衡山,古稱"
南嶽",中國
五嶽名山之一。位於
衡陽盆地北部。南起衡陽
回雁峰,北至長沙嶽麓山,逶迤盤亘800里,大小山峰72座,以
祝融、
天柱、芙紫、
紫蓋、石稟五峰最著。主峰祝融峰海拔1289.8米,為南嶽絕頂。衡山居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即如衡器一樣可稱量天地的重量,能"銓德鈞物",故名衡。南嶽衡山風景區南距衡陽市中心35公里,屬南嶽區管轄,總面積184平方公里,為國務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峰巒俊秀,嶺谷交錯,有9
溪、10
橋、24泉、15
洞、9池、9
潭、38岩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飛瀑之雄,
禹王古城之古",是南嶽"新四景"。南嶽旅遊風景名勝區居湘中偏東地區,以主峰
祝融為中心,總面積184平方公里。大致分
南嶽古鎮、
水簾洞、
忠烈祠、
磨鏡台、
祝融峰、
藏經殿、
方廣寺、龍鳳潭8個遊覽區和
西嶺1處避暑區。
祝融峰
祝融峰,為
南嶽七十二峰最高峰,相傳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時有煙雲拱托,加之群峰壘襯,形成"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的雄姿。遊人以祝融之高為南嶽"四絕"之一。峰頂有祝融殿,又名老聖殿。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開元祠,以祀祝融,塑有祝融火神像。清
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為殿。光緒七年(1881)重修。石牆鐵瓦,進門有廂房和正殿。殿後為峭壁;兩側石崖有望月台,東側300米處有觀日台,可在此觀賞日出的壯麗景象。附近有"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山聳天止"、"乾坤勝覽"等崖刻。祝融殿內神像匾額在1966年被毀。衡陽市政府於1981年重修殿、堂,塑神像,恢復舊觀。
南嶽古鎮
南嶽古鎮即岳市四街,由香市發展而成的古集鎮,背接岳廟,前臨107國道,以香市為主。每年八月香期,古鎮最旺。主要景點有:
南嶽大廟、
祝聖寺、
黃庭觀,都為唐代始建。南嶽大廟與祝聖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藝術。從西街穿出再北折循西線登山公路三華里便是黃庭觀,建築在山岩之上,下臨白龍潭,風景秀麗。觀宇雖小,卻玲瓏幽靜,松風吹涼,溪聲悅耳。觀上側為20世紀40年代
國立師範學院舊址。山沖蜿蜓,
溪流曲折,松青竹翠,農舍炊煙,點綴其中。西線登山,猶見當年杏林春滿,學運風流,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四次軍事會議的會址。白龍潭下有一棟“桔盈圃”的小農舍,為當年游乾班
中共代表團舊址。
上封寺
上封寺,位於祝融峰東300米處。隋以前名光天觀,為南嶽五大叢林之一。隋大業(605-617)間,
煬帝下詔改為寺,故名上封寺。寺歷經修建,今有前後三殿。鐵瓦石牆,別具風格。前殿原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鑄造的鐵天王像四尊,1966年被毀。前殿1951年被火焚毀,1962年當地政府修復。寺後山頂即
觀日台,為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建,今氣象台設此。台側有巨石,上鐫"觀日出處"四字。山上有一片古樹林,枝幹密接,粗實茁壯。
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南嶽區
衡山山腳至祝融峰9公里處。是登祝融峰必經之路,海拔1100米。有石坊一額鐫"南天門"三大字。坊柱鐫一聯:"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東側有皇帝崖,崖壁題刻甚多。崖面有"壽岳"二字,字徑150公分,傳為宋徽宗
趙佶所書。因年久難辨,民國33年(1944)重鐫。崖下有龍門洞,相傳
禹王治水在此齋戒。循石徑下數百步有
祖師殿,為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殿為二進,各三間,石柱、石牆、鐵瓦。原設
真武神像,現設旅遊服務部於此。
方廣寺
方廣寺, 位於南嶽區
蓮花峰下。蓮花峰系八峰組成蓮花形,方廣寺正建於花心中,距離南嶽鎮北20公里,地處深山腹地。"方廣寺之深"為南嶽四絕之一。始建於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唐時改名方廣寺。宋徽宗御賜"方廣崇禪寺"題額。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神宗
朱翊鈞賜佛經、佛像、寶幡等物,特為建
藏經閣,明末王船山在寺傍建續夢庵,隱居三年,撰有《蓮峰志》,並倡修方廣寺。清初毀於火,清道光(1821-1850)間重修,未復舊觀。寺為石牆鐵瓦,建築古樸。有殿堂三進。前為山門,作牌坊式,門額直書"方廣禪林"四字。進門有過堂(原稱祖師殿),堂左右各有耳房,再進為正殿,塑有釋迦牟尼像,中懸宋徽宗御題"天下名山"匾。側有宋代銅鐘一具,殿後為樓房。殿堂均作單檐硬山頂,現寺院建築尚存,佛像、
宋鐘、
匾額於1966年被毀。
磨鏡台
磨鏡台,位於南嶽區擲缽峰下,與
半山亭平行對峙。相傳唐開元年間,佛教禪宗七祖、住持福嚴寺的懷讓在南嶽大力闡揚南宗教義,屬於
北宗的四川和尚道一前來辯論。懷讓終日在此靡磚,意在
坐禪(北宗教義)並不能成佛。好比磨磚,功夫雖深,終不能成鏡台。道一頓悟,皈依南宗。等待懷讓為師。後人遂稱此地為磨鏡台。現尚存檔石,鐫刻有"祖源"二字。台側有
馬祖庵,傳為道一和尚住所。台後有懷讓墓,又名七祖塔,上有石碑,篆刻"最勝輪塔"四字,相傳為唐宰相
裴休所書。附近有
觀音橋、麻姑橋、龍舒橋等古蹟,並留有不少明清名人題刻。磨鏡台石刻和懷讓墓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周群峰突起,竹木竟秀,泉水飛流,風景幽深。現建有
南嶽山莊,為衡山避暑佳境。
藏經殿
藏經殿, 位於南嶽區祥光峰下,距
南嶽鎮15公里。原名小般若禪林,始建於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後因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
藏經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為1933年重建,1980年重修。宮殿式建築。有正殿、後殿,石柱矗立,碧瓦丹甍 ,富麗堂皇。正殿內供流鎏金銅佛一尊系海外華僑佛教徒捐贈。附近有
靈田、
梳妝檯、
釣魚台、文殊頂、
龍池、
水月寺、允春亭等名勝古蹟。藏經殿隱於茂林深處,寺周古木陰森,藤蘿交錯,保存有亞熱帶高山常綠針葉、闊葉混交的原始次生林帶,植物品種達500多種,風景幽深古樸。"藏經殿之秀"被譽為南嶽四絕之一。
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區北街,扼衡山入山口,是中國
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寺廟建築群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為宮殿式建築,占地9.85萬平方米,九進,坐北朝南,包括樓星門、
奎星閣、正川門、
御碑亭、嘉應門、
御書樓、正殿、寢宮、北後門。正殿又名大殿、聖帝殿,高24米,七間,建築面積1877平方米,重檐斗拱
歇山頂式,有石柱72根,象徵
南嶽72峰。殿前兩根方柱由整塊條石鑿成,每根重14噸。檐下的騰龍飛鳳和大門上的木雕故事極為精美。
祝聖寺
祝聖寺,位於南嶽區東街。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祝聖寺、
南台寺、
福嚴寺、
上封寺、清涼寺、
大善寺)中規模最大最早的一座古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上古時為清冷宮,系
大禹祭祀舜帝而建。唐初始改為寺院,名
彌陀寺。明時改稱勝業寺。現寺為清康熙年間作為皇帝的行宮重建,並改今名。寺周古木蒼翠,寺宇建築雄偉。四進,包括前山門、
二山門、
天王殿、大雄寶殿、
說法堂、方丈室,兩旁有禪室、齋堂、寮房等。寺內有清光緒年間心月和尚青石鐫刻的500羅漢像,神形兼備,維紗維肖,為雕刻藝術之珍品。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時遭摧毀,僅存百餘塊殘石,南嶽書畫館尚保存有畫像的拓本,南嶽佛教協會設此。
峋嶁峰
峋嶁峰, 位於
衡陽縣峋嶁峰鄉境內。主峰
嫘祖峰,海拔951米,與祝融峰遙相呼應。因山遠望若俯背,故名佝僂,後改名岣嶁。為
衡山72峰之一。古時被視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嶁山。相傳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宋時曾在山上建禹王壇。清
同治九年(1807)重修
禹王殿,殿內有碑文8塊,殿於1944年坍塌,碑文尚存。
禹王祠前巨大天然岩石上立"
岣嶁碑"一塊,即禹王碑,又稱禹碑,高2.5米,寬2米,上書77個蝌蚪形文字,系南嶽72峰中罕見文物。岣嶁峰樹木蔥茂,氣候多變,終年雲霧繚繞。山上另有
禹穴、
仙人洞、仙人棋、
仙人腳、望雁台、龍潭井、大坡堰流泉、一笠庵古墓等勝處。現已闢為森林公園。
回雁峰 回雁峰,位於衡陽市
雁峰區,湘江西岸。海拔95.4米,為
衡山72峰之首。峰名由來有二:一說山形如大雁引頸昂首,展翅飛翔;舊志及古詩文中則多認為
北雁南飛,至此而歸。 唐王勃名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宋
王安石詩聯"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均指此峰,因而名揚天下。古瀟湘八景之一"
平沙落雁"即在此處。南朝梁天監十二年(513),山上建雲禪寺,隋改名為
雁峰寺。唐建壽佛殿,供無量壽佛像。明修有望岳亭、宮室寺、
此君軒、
望江樓等。清建大雄寶殿、大悲閣、摩雲舍、望雁樓、指月寮等建築。峰前有煙雨池,"雁峰煙雨"為古城衡陽八景之一。1944年,日軍侵入衡陽,山上
古林殿閣慘遭焚毀,僅存一座寺門和半間佛殿,寺門上"上達"二字相傳為清代一高僧所書。1985年,
回雁峰被闢為公園,占地約0、19平方公里。峰前新開闢的雁峰廣場中心建有
大雁雕塑,高10米,為
衡陽市城徽。廣場正面是一座雕樑畫棟的仿古門廳,匾額"南嶽第一峰"為趙朴初題寫。峰上重修望岳台、雁峰寺,復原
觀天池、此君軒。峰頂新建曲廊、雁壁、雁亭、碑廊、茶榭、壽佛殿、
觀音殿等。
交通
南嶽轄區通車道路總里程有262.2公里,其中國道5.9公里、景區(縣鄉公路)道路總里程37.5公里,城區道路24.3公里,村村通公路194.5公里。南嶽城區的交通主幹道有衡山路、祝融路、金沙路、西環路、東環路5條,其它有古鎮四街道路及獨秀路等街道29條,城區道路結構為水泥、瀝青路面,古鎮四街為麻石板路面,城區主幹道均為雙向4車道,標誌標線齊全,所有道路有路燈照明,除古鎮四街道路,兩邊都有綠化,在城區2個主要十字路口設定交通信號燈(牌坊崗、中房賓館崗),整個城區道路呈平面框架結構。
主要領導
2013年05月28日依法選舉
楊洪峰為南嶽區人民政府區長;
2014年1月17日依法選舉彭旺元為南嶽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城市名片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全省唯一)
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
神州最佳賞雪佳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全省旅遊強區之首
湖南“十大旅遊區”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