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上封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第一高峰
祝融峰額下,是現今全國
漢族佛教重點寺院之一。自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建寺起,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上封寺在東漢時期系道教宮觀,稱“光
天道觀”,隋初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大業年間,隋煬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觀為寺,賜名“
上封寺”。但據宋朝
陳田夫《總勝集》“光天觀”一條記述,則光天觀當別有基也。陳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嶽九真洞老圃庵,他來往七十二峰間三十餘年,考證而成書,所引資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傳》,該傳寫成時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說應該是可靠的。
上封寺在南嶽最高峰
祝融峰側,隋以前叫光天觀,有司天霍王廟,道家稱它為“第二十二光天壇福地”,是一座道教廟觀。據《南嶽十八高僧傳》載,陳光在初,慧思和尚領徒至此建閣,作真徒上下經行聽法之所。又《福地誌》載:隋大業年間(605-618)。改建為寺。以其為“敕建”,故名“上封”。宋代敕建仍為“上封寺”沿襲於今。唐末
詩僧齊已曾住此寺。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後主持上封寺,殿宇規模逐漸擴大,香火也日漸旺盛。
大約直到明朝中期,鐵的冶煉得到較大發展,開始有了鑄造工場,鑄造的規模和工藝都有顯著變化和完善,信士們有可能捐資奉獻鐵瓦。於是上封寺、
祝融殿都變成了鐵瓦石牆,屹立峰頭,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感覺。明嘉靖中(1522-1566年),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羅枬還特地捐資鑄成鐵質四大天王立像,進行供奉。鐵鑄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側兩壁前,偉岸奇特,造形生動,金碧輝煌,威嚴逼真。可惜四尊巨像已在1949年末一次大火中毀去。
從康熙後到今,上封寺興廢沿革,才有一些志述。據新編《
南嶽志》載:“清康熙中(1662-1722年),
湖南巡撫周召南邀請高僧異目來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進兩廊
大佛寺。”這大約是上封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據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對當時南嶽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畝進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畝,其經濟實力居南嶽五大叢林之首。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曾賜過太子少保銜的
湘鄉人
曾國荃捐資白銀二萬餘兩,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國荃還有刻碑記載了這份“功德”。
民國期間,因高山風烈雪多,上封寺又漸頹敗,加上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上封寺方丈
素禪為國民黨地方當局殺害,寺僧星散,寺院荒蕪,
寺產也多被豪強侵奪,殿庭更加寂寞冷落,直到民國二十一年,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
何鍵,聘請高僧
寶生來上封寺作住持。寶生經過三年寺產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
大雄殿,重建
祖堂、禪堂,增建齊堂、
寮房,並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眾,恢復
叢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陽泉引水石梘,親自書寫了“黃離獅吼”和“震萃風雲”兩幅橫額,鐫刻在避雨亭兩端。經過寶生一番整頓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鐵瓦,佛像莊嚴,殿堂肅穆,金碧輝煌;遊客如雲,一時稱盛,
何鍵本人也為重修上封寺捐了錢,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轎夫棉背心80件,專供遊客登山住宿和攬勝時禦寒之用,為上封寺的振興做了貢獻。民國三十一年,上封寺終因管理不夠完善,僧眾掛單日多,各種開支太大,純靠地租、香火和旅遊收入已難於維持原狀,逐漸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軍侵占南嶽後,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佛寺香火無人問津,寺宇也漸漸蕭條破敗。
1962年,南嶽管理局在寺院廢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封寺招待所”,供旅遊者食宿。上封寺這個歷史上的
古剎名稱藉此復活,但在“文革”中再度受創。1984年,落實宗教政策,上封寺才真正從廢墟破殿中甦醒過來。1987年開始重建工作。現在的上封寺,不僅完全恢復了寺院全盛時的面貌,如果從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物的宏麗堂皇和現代化的程度來說已遠遠超過清朝和民國時規模。
上封寺肇建以後,其前期屬
天台宗,後期屬禪宗,到宋朝則是禪宗
黃龍派道場。上封寺的歷史特色是生命持續力特別長,總維繫著一絲香火不墜,不像福嚴、南台那樣大起大落,寺廢僧空。
寺院格局
上封寺現在主要佛教建築有山門、
大雄寶殿、天王殿、記法堂、
藏經樓、
觀音殿、
彌陀殿等,其中後殿齊堂為清朝建築,殿柱上有一對聯:“三摩隨入
三摩地,十方常住十方僧。”寺內有“殿冰破凍,千古奇石”八字石刻。寺石上為
觀日台,左上一里許為
祝融峰絕頂,頂上有“金色朝聖”巨石。岩石下有
羅漢洞、
會仙橋等勝景。寺周有樹齡約五百年古樹,形態甚為珍稀。由於
地勢高,風大地凍,樹木大都捲曲臃腫,盤根錯節,樹幹上苔痕青澄,樹冠蓊鬱,幽趣殊異。
上封寺右上為
觀日台,左上為
祝融峰,峰上的
祝融殿後是不語岩,岩上有巨石翹首,宛如一隻巨
龜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在奮力向上爬行,被稱為“金龜朝聖”。岩下不遠的絕壁上有兩石凌空,與懸岩相接,看上去搖搖欲墜,被稱為
會仙橋,每當月明之夜,這裡隱約可以聽到絲竹之音,傳說是神仙們在橋上飲酒奏樂。從上封寺拾級而上有一片古林,樹木奇形怪狀,由於這裡地勢高,比較寒冷,從初冬到暮春都積著
冰雪,樹木的嫩枝多被摧折,為了適應生存,這裡的樹大都繁枝
虬結,看上去捲曲臃腫。樹林後有望日台,是元代所建,占地約一畝,站在望日台上可以看到很壯觀的日出
日落。
五代初期,著名
詩僧齊已曾在福嚴、上封兩寺閉關一個時期,他曾寫過一首“行到月宮霞外寺,白雲相伴兩三僧”的上封寺詩。但自隋、唐到五代,寺貌如何,別無資料。上封寺在宋朝重新賜額,寺內且建有穹林閣,建築已稍具規模。其時宋室南渡,“
五嶽至今餘一岳,北望乾坤雙淚落。
”一批南渡官員和知識分子,到這唯一的“
壽岳”來遊歷,登高遠眺,北憶中原,那種荊棘銅駝之感,必然會像東晉名士們那樣,新亭痛哭,慷慨激昂,從而寫出多少愛國詩篇,發揮憂國憂民之情愫。從一些詩文字裡行間的偶爾透露,可窺見當時上封寺輪廊;即一棟棟板屋,已具一定規模,寺內還建有一座令人流連的穹林閣。張栻在其《游南嶽唱酬序》一文中敘述自方廣、高台至上封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釘蓋以代替陶瓦作屋頂的磚木建築,它的好處是不會像瓦一樣被冰雪凍裂,而且木板不易導熱,又可以保溫。這類建築在元朝仍然沿續下去。像元代文學家,修過金、遼、宋三史的
揭奚斯,就在他那首《登祝融峰贈星上人》詩里說過:“朔風日夜相
騰蹙,谷老崖堅松柏禿。古來鐵瓦盡飄揚,山中至今猶板屋。”可見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過鐵瓦,因補充不易,且重量不夠,仍用木板。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點就是
從出世到入世,從小乘修持到大乘普渡。
寺院主持
上封寺現任方丈
懷泉法師,俗名張泉明,1965年1月出生於湖南省桃源縣,懷泉法師自幼受佛教影響,23歲大學畢業後即投身
佛門,在南嶽
南台寺禮
寶曇法師披剃。1994年入
中國佛學院深造。現為南嶽佛協常務副會長、衡陽市佛協副會長、湖南省佛協副會長。2003年12月,經
兩序大眾懇請和
湖南省宗教事務局批准,懷泉法師正式出任上封寺住持,成為湖南省最年輕的方丈。
血雨腥風
在這近百年里上封寺爆發了好幾次愛國民族的門爭和工農革命的鬥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0月。南嶽
白雲峰一帶農民,因不堪清王朝統治者的殘酷硬度榨,在
衡山秀才向道隆領導下,與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鋪泉,及彭鶴年、彭鐘泰兄弟共舉義旗。起義軍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讀的,起義軍遭到殘酷鎮壓。
印心和尚也慘遭殺害。民國十五年,正值北伐軍入湘,各地革命民眾運動高漲之時,佛學精湛的素禪方丈也投入這一場救國救民的門爭。
素禪在南嶽總工會曠戊生、農會曠典的思想影響下,堅決站在工農大眾一邊,和
福嚴寺靈濤一起,將那些同情革命的佛教徒如澄清、掃麈、生蓮、離麈、寄緣等緊緊團結起來,共同倡辦和組建工廠、農場、僧伽學校。他稱這為“工禪”、“
農禪”運動。
他積極動員和組織佛教徒們在
南台寺環山一帶植樹造林,選定了
大善寺為製鞋廠,
祝聖寺寮房為織布廠,帶領僧尼走上生產勞動的道路。由於“四.一二事變”、“
馬日事變”相繼發生,素禪只好暫停工禪、農禪活動,這一期間,他巧妙地掩護了一批革命僧侶,還送走了曠戊生等一批工會幹部。
不久後,衡山縣長陳漱源將
素禪逮捕。起初以“勾結赤匪,破壞佛教”為名,將素禪押回南嶽,按佛家法規,巡迴各大叢林示從、打香板;後來將素禪殘酷殺害。素禪以其肉身的犧牲,體現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家大無畏精神,因而傲立祝融之峰。
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鐵騎踐踏中華,南京受屠,武漢被陷,烽煙直迫三湘。這時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寶生、知客演文,還有從
溈山來上封寺掛單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贊,早受抗戰思想薰陶,對
葉劍英、周恩來諸中共代表非常欽佩。
1939年春季,寶生、演文、
田漢、
鹿地亘、
馮乃超、巨贊等在上封寺召開秘密會議,策劃成立抗日組織和武裝。1939年5月7日,“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上封寺方丈寶生為會長。“佛道救難協會”成立前後,有些僧徒對出世而又入世還不十分了解,既認定要抗日救亡卻又為佛家普度眾生而不殺生的思想所束縛。寶生、演文、靈濤、巨贊等人便向他們宣傳周恩來在上封寺為暮笳題的“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和葉劍英作報告中提出的“普度眾生,把自己的軀殼放到抗日烈火中去焚化。
只有站在革命的火焰面前,自己首先跳上前去,才顯示出偉大靈魂的光輝。”等等題詞和講話,使大家認識到“殺賊”不止是破除心中煩惱之“賊”,而且要破掉危害民族國家、殘害人民之“賊”;普度眾生,在大敵當前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從而激起僧眾們抗日救亡、救國救民的熱情。
1944年,日本侵略軍偷襲駐紮在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擊隊,上封寺的俊修和尚發現後,立即鳴槍告警,並獨自在
高台寺石岩後阻擊,以自己的犧牲,贏得了游擊隊的安全轉移,充分表現出佛家救難、救世的精神。“緇衣不著著軍衣,敢向人間惹是非。”“自從徹悟如來意,又向人間樹戰旗。”這是田漢送給“佛道救難協會”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兩首詩中幾句,應該說,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這場歷史風雲中的形象與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