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殿

大雄殿

洛陽白馬寺偏殿之一,是一座懸山式建築,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雄殿
  • 外文名:Daxiong Tempel
  • 所屬景點:洛陽白馬寺
  • 殿內文物:三世佛
  • 重建朝代:元代
  • 重修朝代:明、清
地點介紹,殿內文物,

地點介紹

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兩位天將韋馱、韋力,手持法器,守衛左右。十八羅漢分列兩旁,栩栩如生。這是寺內造像藝術最為精湛,裝飾最為富麗的一層大殿。殿內三尊主佛,中間是釋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左邊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右邊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故又稱此三尊佛為"橫三世佛"。
羅漢,為梵語的音譯,"阿羅漢"的簡稱,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果位。此殿中的十八羅漢造像,坐姿不同,手持各異,神情奇特,栩栩如生,真乃造像大師的獨運匠心,無比卓越的精湛技巧。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該殿的三尊主佛、兩位天將、十八羅漢,皆為元代"夾紵乾漆"造像作品。

殿內文物

樟木佛龕
為元代所制,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龕為清朝香樟木佛龕,榫卯結構,至今仍可拆卸。
元代"夾紵乾漆"造像
元代夾紵乾漆遺像,為我國古代夾紵乾漆造像珍品。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大雄殿內,包括釋迎牟尼、藥師、阿彌陀三臥佛,韋馱、韋力二天將以及十八羅漢等。夾紵乾漆工藝大約萌芽於戰國,隋、唐時臻於鼎盛。惜宋代之後,此種造像工藝漸次失傳,至今,元、明時期的作品,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白馬寺的十八羅漢像,是目前國內僅知的一例。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韋馱像高2.17米,白皙英俊,溫和文雅,韋力像高2.0l米,赫面蹬目,孔武剛強。
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十八羅漢皆為坐像,形態各異,通高1.55—1.61米,姿態不一,神情各異。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後揭出泥胎, 製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薴乾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隻手即可托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