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教主

娑婆世界教主

娑婆世界教主(前兩字是suō pó):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話說“娑婆世界”,佛陀生平,佛陀降生,出家修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點化迷萌,布薩誦戒,外道迫害,佛陀晚年,

話說“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不能寫作“婆娑世界”。《妙法蓮華經》中記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佛陀生平

佛陀降生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成熟,而降生於迦毗羅衛國,以國王淨飯王為父。王后摩訶摩耶為母,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蘭毗尼園,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出家修道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淨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訊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爾後又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修習禪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脫。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捨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點化迷萌

釋迦牟尼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無量的善巧和方便開始了49年的說法(詳見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而對於個人特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應才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乃至了悟無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法,佛教稱為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度拜火教外道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領袖舍利弗、目犍連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國國王,及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諸王子出家,也不捨棄理髮匠優波離、挑糞匠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

布薩誦戒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於是便有了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並向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與功德。正是戒,維繫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徵,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外道迫害

佛陀在度生的過程中,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種的災難。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歷經孫陀利謗佛、戰遮女系盆誣陷、奢彌跋謗佛,以及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其實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無有生滅,佛陀為了度眾,才應現這些災難,主要是為讓眾生明了業報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戀有為色身,而能斷惡行善,獲證永恆法身。

佛陀晚年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並開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臨入涅盤之際,仍然不捨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的弟子。佛陀的即將入滅,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關鍵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並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