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蚩尤泉在今河北省
涿鹿縣礬山鎮東南1.5公里的
龍王堂村,村中心有
龍泉寺,寺內有古今聞名的蚩尤泉,泉直徑2.5米,水深3米。泉邊有高達20米的千年古松一株,名為“
蚩尤松”。引自《涿鹿縣誌》
黃帝文化
篇第538頁
簡介
蚩尤泉用360塊石條砌成,圓形泉壁有直徑2.5米,深處15米,淺處3米,晝夜流量800立方米。泉水流至前院一大圓池,有潛流到南面石階下的石池內,石池原有石雕龍頭,泉水從龍頭口中流出注入下面池中,為人馬飲用之處。現在的泉水順石砌水渠逶迤向南又轉
北流去,農忙時澆田灌地滋潤莊稼果林,農閒時與
阪泉之水相匯,流入涿水,泉水冬不冷,夏不熱(12℃左右)。有人目睹村姑,老嫗,男女老少在渠沿兩側洗衣、玩水或為村內最熱鬧的地方。
蚩尤的傳說
所謂蚩尤
上古時代
九黎族部落酋長,
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
炎帝臣屬,炎帝被
黃帝擊敗後,
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
三頭六臂,
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
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
不戰而降。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蚩尤正史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
“天子”“庶人”
戰神之後,
司馬貞撰《
史記索隱》,對“天子”與“
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
太史公原文“
諸侯相侵伐,
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
張守節撰《
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
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
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
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
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
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
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
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所處時代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
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繫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
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
分地之利,制
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
淮南子·修務訓》記:“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
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
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
歷史的記憶。
農皇地皇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
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
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
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
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
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
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
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
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
燧皇”[2];
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
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
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
莊子·盜跖》所述:“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炎帝由來
到了
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
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
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
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
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
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
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
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
原始農業離不開“
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
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
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
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
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
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代。
活躍時代
蚩尤活躍於歷史舞台之時,即“
神農氏世衰”的“
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
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
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
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尤釋義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
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
楊慎《丹鉛錄》云:“由與農通”。《
韓詩外傳》云:“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闢土藝粟,
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註:“大由,
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
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
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
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
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
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
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澆酋長與
部落民之
共名。
活動地區
在
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
墳冢、祀祠等遺蹟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蹟,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
遺裔的線索。
蚩尤城
關於
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
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
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
阪泉”。又引〈晉
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
延慶縣。 新安縣有
蚩尤屋場等。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在邑縣條
下記:“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毀”。故
安邑縣治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蚩尤冢
蚩尤祠
關於
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
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
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
蚩尤。蚩尤在
東平陸
監鄉,
齊之西境也”。今山東
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
壽良(張[9])縣條
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
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
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
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
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蚩尤部族的位置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
蚩尤於宇
少昊”之語。這裡的“宇”釋為“邊”。於屋則檐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
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
杜預註:“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云:“太原村落間祭
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
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
冀州有樂名
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抵。漢造
角牴戲,蓋其遺制也”。
秦漢置
太原郡,屬
并州,首縣
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
黃河以北地區。
蚩尤遺裔
依上列籍記述,關於
蚩尤的遺蹟、遺俗、傳說,歷數千年之久,
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
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
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在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
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
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
蚩尤是匈奴在
傳說時代的稱號,被
黃帝北逐的
葷粥當是蚩尤[11](部落遺裔)。司馬貞《
史記索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
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
獫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
守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
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于之裔”。
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
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
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姜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繫《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
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12]。《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徵意義。
蚩尤與苗民
《尚書·周書·呂刑》將
蚩尤與
苗民相提並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
鴟義,奸宄奪攘
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
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在外曰奸,作亂在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製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
帝王世紀》載
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在湘贛邊界
羅霄山脈西側。古
三苗居地亦曾及於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
彭蠡”。洞庭即今日
洞庭湖,彭蠡即今
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
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游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歷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游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應當注意到,如同漢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樣,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現出多元性。苗族古稱“
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
炎帝神農氏和蚩尤(農部落)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係而外,
黃帝之裔
縉雲氏、
顓頊之裔驩頭也都分別是
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發掘出的“
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
苗王廟”的千古之謎,同時解釋並確認了“苗王廟”所供的祖像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
蚩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於
三危”。
孔穎達疏:“三苗,國名,
縉雲氏之後”。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雲氏”是
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後發展為部落名稱。《
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
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
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雲氏為黃帝。《
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
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雲,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
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
雲紀,故為
雲師而名”。即以雲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制(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
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
春官為表雲,
夏官為縉雲,
秋官為白雲,
冬官為黑雲,中官為
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
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
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
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
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云為公職名稱是早期
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於黃帝成為
部落聯盟首領之後,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
天官)、“稟者”(地官)、“
土師”(
春官)、“司徒”(
夏官)、“司馬”(
秋官)、“李”(
冬官)。今浙江省有縉雲縣,其縣有
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處。
《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
三危”,
孔安國傳曰:“
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註:“今在
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
三苗在
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變
西戎”。“戎”本意指山間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間谷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
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
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干代的長途遷徙,渡過
黃河,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最後進入西南地區。[13]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註: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
苗民。”驩頭又作
驩兜,見《
尚書·舜典》:“放驩兜於
崇山”。又作驩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驩兜於崇山,以變
南蠻”。崇山在今湖南
大庸市西南,此地屬
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
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
石姓,與驩兜有親緣關係。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
苗語中被稱為“驩兜”,[14]瀘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廟。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
蚩尤是中國
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
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
神農氏氏族後裔,屬
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兵器。蚩尤部落與
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在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
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遷到北方,與
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係。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
苗民、
三苗有族源關係。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
縉雲氏之後,顓頊氏之後等。
從關於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各族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重要貢獻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和前提,現實是未來發展的起點。中國近現代文明是從
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果。在
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黃帝、
炎帝為了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蚩尤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之一。
第一、蚩尤為
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
部落聯盟,生活在
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
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製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
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第二、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
翦伯贊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15]我認為,
蚩尤不令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
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
龍魚河圖》說:“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蚩尤能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為
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划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
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
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
蚩尤對
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
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
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
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
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
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
蚩尤乃是中國
古代法制的締造者。
以上事實說明,蚩尤的確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
蚩尤泉的意義
蚩尤泉有什麼意義呢? 蚩尤泉象徵著中華燦爛光輝的文化,也見證了中華歷史的古老,
蚩尤也是
中國人的祖先之一,有了蚩尤,也有黃
帝和
炎帝,只有這樣,才能造就現在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