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塘高原
- 拼音:qiang tang gao yuan
- 所在地:西藏自治區的那曲與阿里
- 東經:91°左右
- 面積:59.70萬平方公里
- 南北最寬:760公里
- 交叉地形:羌塘盆地
高原簡介,地質特點,地貌特徵,形成原因,氣候特點,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油氣資源,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節日,原始文明,保護措施,旅遊景點,旅遊小貼士,
高原簡介
藏北高原在藏語中被稱為“羌塘”。它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及岡底斯山脈環抱之中(為青藏高原里的羌塘盆地),包括幾乎整個那曲地區及阿里地區東北部。這片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代生息著逐水草而居的藏族遊牧民。
這裡有數不盡的神山聖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有浩瀚的草原和冰川、溫泉、地熱不勝枚舉,藏北高原,世界屋脊之屋脊。地處高寒地帶的藏北高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並且長年乾燥,多風,缺氧。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藏北的黃金季節是6-9月,這期間溫度可達7-12℃,風和日麗,牧草豐美,牛羊成群,景色尤其宜人。
藏北西阿里及藏北高原西部等地域往往百里不見人煙,且黑阿公以北的羌塘高原北部更被稱作“無人區”,因而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保護區,它包括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山脈以北,以及崑崙山脈以南的廣闊地區。該區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區內湖泊星羅棋布。分布於西藏北部的青藏高原特有種有野牛、藏羚、藏原羚、白唇鹿和西藏野驢等以上資源獸類在藏北的羌塘無人區被保護得最好,種群數量也最多,該地區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態系統尚未遭受破壞的最完好地區,是研究珍稀野生動物生態生物學的理想場所。
地質特點
地層特點是古老基底出露少,地層年代北部老、南部新。大致瑪爾蓋茶卡以北,主要為古生代淺變質砂岩與頁岩為主的復理石建造,並夾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紋岩與凝灰岩等;瑪爾蓋茶卡以南,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出露較廣,主要為巨厚的海相或海陸交替相的石灰岩與砂、頁岩互層;其次則有以紅色或灰色砂礫岩與泥岩為主的第三紀紅層分布,第四紀的湖相沉積、風成堆積及冰川、冰水與冰緣等沉積廣為普遍。反映羌塘高原地質歷史相對年輕,近代沉積環境較為乾冷的特點。
地貌特徵
它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南起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北至喀喇崑崙山——可可西里山;東自內外流水系的分水嶺,西以公珠錯——革吉——多瑪一線與阿里西部山地為界。羌塘高原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低山緩丘與湖盆寬谷組成的地形,起伏和緩,平均海拔4800米,相對高差一般200~500米,為青藏高原內海拔最高、高原形態最典型地域。因氣候乾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脈發育較大規模冰川外,高原內少數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如阿木崗、木嘎崗日等)僅有小規模大陸性冰川。但寒凍風化與凍融活動等形成的冰緣地貌普遍,凍土面積亦廣,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最為發育地區。在巴毛窮宗以北至崑崙山南麓殘留有許多新生代火山活動遺蹟,如火山錐、桌狀山及熔岩台地等。此外,在南部石灰岩地區則有過去間冰期溫暖氣候的產物──溶洞、天生橋、石芽與孤峰等喀斯特地貌。
羌塘高原的湖泊除少數為風沙沉積物堵塞或冰川作用形成外,多屬構造湖。其發育與分布均與斷陷構造有關。如黑阿公路以南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為羌塘高原地勢最低洼的地帶,大湖密集,即與岡底斯山脈北麓東西向的斷陷帶有關。
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觀特色是湖泊眾多(見表1),湖泊面積達2.14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1/4。湖泊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列於世界首位,僅次於青海湖的中國第2大鹹水湖──納木錯,面積192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718米,遠高於曾被稱為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其他有色林錯、當惹雍錯和扎日南木錯等。因高原隆起,氣候趨乾旱,大多數湖泊強烈退縮,湖水礦化度增高而演化為鹹水湖或鹽湖。鹽湖多屬碳酸鹽或硫酸鹽型,蘊藏豐富的食鹽、鉀鹽、硼酸鹽、石膏、芒硝及鋰、銣、銫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據鹽湖附近的更新世湖相沉積物含有淡水螺和貝蜆等化石,表明湖泊的鹹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全新世時期。
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億-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厘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氣候特點
海拔高與四周高山重圍的內陸處境使羌塘高原成為同緯度寒冷乾旱的獨特區域。羌塘高原氣候寒冷而乾燥,氣溫的年日變化大。其年平均氣溫大都在0℃以下,高原的西北邊緣屬寒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可低達-6℃以下,最暖的7月份平均氣溫南羌塘海拔4200—5000的亞寒帶為6~10℃,局部地區可達12℃;北羌塘海拔5000米以上的寒帶地區為3~6℃,最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暖季的日最低氣溫可達-1~-18℃,1976年8月曾在北緯35°43′的涌波錯畔(海拔4881米)測得-18℃的低溫紀錄。甚至無連續3天日最低氣溫高於0℃的記錄,而冷季的最低氣溫可達-40℃,1964年1月3日在北緯31°48′的班戈縣氣象站(4700米)測得-42.9℃的最低溫紀錄。高原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於6~9月,乾濕季分明,但多為雪、霰、雹等固態降水形式。年降水量約100~3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冬春多大風,如改則≥17米/秒的大風日數平均每年有200天之多。
羌塘草原是有名的風窩窩。高原風力強,頻度高,在黑(河)—阿(里)公路沿線的大風帶,年均大於17米/秒的大風日數約200天。高原人編了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其實,如果老是颳風倒好,更多的時候是風攪雪,難怪這裡的天空總像從沙水裡撈上來似的迷迷不清亮。
水文特徵
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不僅濕潤著整個羌塘高原,它們也是羌塘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羌塘湖泊的面積總合超過兩萬五千平方公里,是中國湖泊總面積的25%。這裡是世界上湖泊數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區。據統計,羌塘境內有近500個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和300多個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的湖泊,其中比較大的湖泊有納木錯(1920km2)、色林錯(1640km2)、扎日南木錯(1023km2)等,這些湖的湖面均超過1000平方公里。
全新世以來氣候旱化,湖泊退縮現象十分明顯。湖盆周圍湖成平原廣布,山麓堆積發達。湖泊大多為鹹水湖和鹽湖,淡水湖極少。南部多碳酸鹽型鹹水湖,往北鹽化過程強烈,以硫酸鹽型鹽湖占優勢。許多高原湖泊盛產食鹽,並有硼砂、鉀鹽和許多稀有元素,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
羌塘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內流區,流域集水面積小,大部分地區地表徑流匱乏,河網稀疏,且多季節性河流。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是著名的高海拔湖群區。羌塘高原河流稀少,多為時令性河流,並均流入湖泊或消失在乾涸的湖盆中。較大的常流河多集中在降水稍多,冰雪融水補給較豐的南部地區,如扎加藏布、波倉藏布、措勤藏布等,在夏季的流量均不超過60立方米/秒。故羌塘高原地表徑流少,淡水資源匱乏。一些靠泉水補給的小溪為過往旅客與牧民的重要飲用水源,但在嚴寒的冬季經常凍結成冰,宛若冰川,為當地特殊景觀之一。
自然資源
動植物資源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又被進一步劃分為四個植被帶,即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高寒灌叢草甸帶和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帶。除西藏阿里一崑崙山地一帶屬於高寒荒漠帶外,其餘的三個植被帶都同樣橫貫了西藏至甘青及川西北等東部外圍地區,表明西藏與其東部外圍地區在生態植被上大體趨於一致。此外,整個青藏高原的動物群也都屬於高地森林草原的草甸草原、寒漠動物群,除高地寒模動物群主要分布於藏北高原地區外,其餘的高地草原草甸和高地森林草原等兩個動物群的分布,也都同樣橫貫了西藏及其東部外圍地區,說明西藏與甘青和川西高原等地區在動物生態方面也有較大的一致性。
這一地區除海拔4600米以下局部小氣候環境下可種植春青稞作物外,其餘地區均為遊牧區。因草場載畜量低,只適於飼養耐乾寒、耐粗放的藏綿羊。但遼闊的羌塘高原卻是野氂牛、野驢、藏羚與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成群棲息場所。在淡水與鹹水湖區域也可見到赤麻鴨、斑頭雁、棕頭鷗、黑頸鶴等鳥類及裸裂尻魚、裸鯉、高原魚等高原特有魚類。即將建立的羌塘高原動物自然保護區,面積約達2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第3大自然保護區。
油氣資源
在2004年10月“新一輪中國國土資源大調查”中初步證實,中國西藏高原羌塘盆地蘊藏大量油氣資源,將成為青藏高原海相盆地找油最具前景的地區,並有可能成為中國油氣工業的新領域。
“新一輪中國國土資源大調查”是中國國土資源部於1999年開始組織實施的。該調查在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近幾十年來,中國地質工作者對西藏羌塘盆地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的前期勘查、評價和研究工作,深化了對盆地構造演化、地層層序、油氣成藏條件的認識,評價了盆地油氣資源潛力。但到目前為止,西藏高原羌塘盆地仍然是中國陸上油氣勘探程度最低的大型盆地。
同時,在羌塘盆地南部已發現長約100公里的古油藏帶,這直接表明了西藏高原海相含油氣盆地曾經有過大規模油氣生成和聚集過程。油氣顯示和古油藏的發現證實了在羌塘盆地記憶體在的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歷史,盆地內共發現1189處油氣顯示點,油苗儲集層以灰岩為主,在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斜坡帶、斷裂帶附近以及相對構造高部位。
據了解,面積16萬平方公里的西藏高原羌塘盆地屬於特提斯海相盆地,位於世界特提斯構造域東段。被國際地學界稱為“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區,不僅是重大基礎地質理論誕生之地,也發現了中東油田、裏海油田等世界性大油氣田,是世界上探明儲量和開採儲量最大的含油氣地帶。
有關專家說,西藏的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取得的突破和進展,將為中國準備可能的能源戰略後備區域,保障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應進一步加大西藏油氣資源的研究、調查、勘探和開發工作。
自然景觀
土壤以高山草原土與高山荒漠草原土為主,其剖面分化差,含石礫多,粘粒少,鈣積或積鹽過程較明顯,並常有風蝕現象與凍融特徵。山地垂直自然帶譜較簡單,從高寒草原帶(南部)、高寒荒漠草原帶(北部)及高寒荒漠帶(西北部)等基帶往上相繼為高山寒漠帶、高山永久冰雪帶。
自然眷顧的野性大地
在這片狂野大地上,能翱翔於天空,奔走於荒野,遊動於湖泊的生靈都不禁讓人產生敬畏。
這片生物的樂土上,究竟居住著多少種植物、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魚類……人們還不曾完全統計出來。如果據數量而言,羌塘保護區“居民”中的三大家族是藏羚羊、西藏野驢和野氂牛。其中藏羚羊約三萬至四萬隻,西藏野驢約三萬頭左右,野氂牛六千頭左右。
深入羌塘腹地,就可以看到這些生靈們。氂牛是進入西藏最容易看到的動物,安詳老實的它們總是很笨重的樣子,長長的毛垂到地上,像古代武將的披掛。藏羚羊則機警得很,一般情況下只能遠遠地看著它們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湧出,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訴說它們才是自由自在地生息在這世界屋脊之上的主人。
人文景觀
由於生態環境嚴酷,羌塘大部分地區為荒寂的“無人區”,僅在南部有少數藏族牧民居住。
在羌塘,遇到過牧民們慶祝節日,他們手舉醇香的美酒,開懷暢飲,他們載歌載舞、悠揚、動聽的歌聲縈繞耳畔,久久不絕。在羌塘,還遇到了最虔誠的朝聖的隊伍,人們拉長身體匍匐在地,一起一落的前進,不管一年、兩年、三年,不管烈日、狂風、雨水,還是冰雹。
藏民們相信萬物有靈,如果有人要對和藏民們一起共存於羌塘的生靈們加以殘害,他就是違背了祖先信仰的罪人。那遠遠的朝聖的隊伍,雙手揚起落下,身體此起彼伏,寂靜的草原中,迴響著扣擊大地的聲音。於是想起那首古老的藏族民歌: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飲食
對牧人而言主營養有三樣,肉、酥油和乳酪;主飲品以酥油茶為主,輔之以清茶、奶茶;主甜食也有三樣,紅糖、白糖、蜂蜜,任何食品不可缺少的是鹽。大米也越來越多地走進牧民家庭。節日時飲青稞酒,啤酒在城鎮已較為流行。一般日飲五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頓飯。夏季晝長或牧忙季節,也會吃四頓飯。喝早茶時抓點糌粑,加上些細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優酪乳、肉丁湯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種粥。藏北人非常好客,有客人的時候,或節日、宗教活動、結婚、賽馬,甚至春天聽到第一聲鳥鳴、第一次春雷等場合,人們都會儘可能豐盛地家宴一次。
古露藏北雪山草原風情
古露位於那曲縣的南部,是藏南地區進入藏北的門戶,青藏公路穿境而過,南鄰當雄縣,離那曲鎮100公里,距拉薩220公里。這裡風光秀麗,有雪山、草原、溫泉、高原沼澤地、拉薩河源頭、千年古剎等自然景觀,匯集了那曲美景。古露鎮是鄉政府駐地,地處青藏公路沿線,青藏鐵路在此設有火車站。
民族節日
西藏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
在所有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每年的8月10日至16日(藏曆六月)那曲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那水草豐美的黃金季節,藏北草原顯得更加美麗、燦爛。那曲鎮與南角賽馬場上總是布滿了層疊的帳篷,密密麻麻的簡直成了一個帳篷城,男女老幼都穿著節日的盛裝。1993年,此項藏北最盛大的民間節日正式更名為“西藏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
賽馬盛會(藏語叫“達窮”)洋溢著陽剛之美,聰沁卡多草原上充滿著歡騰激情,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跑馬比賽是整個賽馬會上的主要比賽項目,還有拔河、籃球、足球等體育競技項目,再加上地區藝術團的專業文藝表演,各縣的民間文藝表演、服飾表演,各寺廟的宗教藝術表演, 《格薩爾》說唱等等,足以讓遊客目不暇接。草原牧民白天觀看各種比賽和文藝演出,晚上則聚在一起圍著篝火唱歌跳舞,使整個草原成為光彩異呈、歡歌笑語的不夜之地。
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誕辰及圓寂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轉經朝佛,並聚集在龍王潭划船和唱歌跳舞。相傳藏曆四月是佛月,藏以稱為“薩噶達瓦”。各地的藏族人民民眾,在這個月中都耍朝佛念經,磕長頭,禁止屠宰牲畜,積功德,並祈禱豐收。
雅礱文化節
地點:山南時間:藏曆六月(陽曆七月下旬)雅礱文化不僅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兒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雅礱文化節是為進一步向世界展年雅礱歷史文化昔日風采,展現當今文化的嶄新風貌的一次以“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為宗旨的活動。節日期間,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項目比賽、民族歌舞、藏戲、服飾表演,還有規模較大的經濟貿易活動。
原始文明
2002年“藏北高原無人區綜合科學考察”中,發現於藏北那曲雙湖區和尼瑪縣境內的9個石器採集地點和10個墓地,通過對初步判斷,認為藏北高原採集到的這些石器,大致年代可能為距今7500-3000年之間,而墓葬中被當地民眾稱為“門突爾”的遺存,認為可能與公元前一千紀左右後出現的古象雄文明相關。
象雄文化 古格王朝:這是一片無垠的高原,這是一片恢宏的土地。它深鎖著古格的千古之謎,它造就了土林的千姿百態,它沐浴著神山聖湖的聖潔之光。它是那樣的神奇、夢幻、風采迷人……其實,這塊離藍天和太陽最近的土地,從久遠的時候起,就被西藏雍仲本教、印度佛教乃至印度教的信奉者尊為神靈之所在的世界中心。這箇中心便是指綿延千里的岡底斯主峰--崗仁波齊。崗仁波齊,藏語的意思是“雪山之寶”或“雪聖”。相傳它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印度教說它是濕婆大神的殿堂,佛教中的須彌山便指此山。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這片高原淨土和她的生靈,1993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西藏境內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被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它覆蓋了那曲地區西部的尼瑪縣、雙湖特別區和安多縣以及阿里地區的日土縣、革吉縣和改則縣等六個縣的部分鄉、村。在保護區內生活著近2萬牧民和100多萬家畜,這些牧場主要分布在實驗區和南部緩衝區內,然而,保護區的核心區和北部緩衝區依然是無人區,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羌塘自然保護區是大羌塘的核心,是野生動物最集中的地區,是最具高原生態特徵的生態地理單元。由於她獨特的氣候條件和生存條件,使她成為地球上最寂靜的神秘地區,是遠離人類侵擾的一片淨土。羌塘自然保護區是僅次於格陵蘭國家公園的世界第二大陸地自然保護區,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羌塘自然保護區是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的代表地區,這裡不僅有星羅棋布的湖泊,空曠無邊的草場以及皚皚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眾多的瀕危野生動植物。
旅遊景點
這裡有全國海拔最高的鹹水湖納木錯,歷史名城沖嘎固始汗夏宮遺址、享有盛名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創始人仲敦巴舊址、藏北八塔、嘎羅寺、羊井寺、康瑪寺、第11屆亞運聖火取火點、唐冰湖、羊八井地熱電廠、念青唐古拉大雪山、聖藥泉度假村等。靠近當雄縣火車站的思慶多天然自溢熱泉,自溢泉眼有108處,水溫在60℃至81℃,且泉水中含有放射性鐳、氧元素,具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
旅遊小貼士
治療辦法:食物應以易消化、營養豐富、高糖、含多種維生素的最好,多食蔬菜、水果、嚴禁飲酒,以免增加耗氧量。睡眠時枕頭要墊高,半臥姿勢最佳。如症狀嚴重,即使在靜息時也十分明顯時,則應送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