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橋(湖南省婁底市天生橋)

天生橋(湖南省婁底市天生橋)

仙人府-香爐山景區內,俗稱送仙橋,為一座典型的碳酸鹽岩三孔自生橋。其橋南為一座單孔橋,高40m,跨度10m,為內仙橋,過小溪,便見一座雙孔橋,高50m,跨度30m,為外仙橋,兩橋扭曲連為一體,組成一個三孔立橋。溪流從橋下通過,橋旁有4座小石峰,似四個橋墩,似一座即將完工的多孔天生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生橋
  • 外文名稱:Tian Shengqiao
  • 地理位置:仙人府-香爐山景區
  • 景點級別:國家級地質遺蹟景觀
  • 簡介:一座典型的碳酸鹽岩三孔自生橋
位於仙人府-香爐山景區內,俗稱送仙橋,為一座典型的碳酸鹽岩三孔自生橋。其橋南為一座單孔橋,高40m,跨度10m,為內仙橋,過小溪,便見一座雙孔橋,高50m,跨度30m,為外仙橋,兩橋扭曲連為一體,組成一個三孔立交橋。溪流從橋下通過,橋旁有4座小石峰,似四個橋墩,似一座即將完工的多孔天生橋,該天生橋在目前碳酸鹽岩溶天生橋中極為獨特,根據查新資料,是我國碳酸鹽岩岩溶發育區發現的唯一一座雙曲三孔自生橋。
該橋位於漣邵盆地車田江向斜之東翼,公園西部寨背嶺之南。車田江向斜核部為三疊系大冶組灰岩,兩翼為二疊系棲霞組與茅口組灰岩,而天生橋則出露於茅口組灰岩中。該橋的形成明顯與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和重力崩落作用有關。橋的南邊為仙人府溶洞,溶洞長280m,平均寬30m,高60m。洞內地下河與天生橋下小溪貫通,小溪高出地下河35m,從小溪進仙人府洞形成一高30m之瀑布,隨之瀑布流水入仙人洞,構成洞內之暗河。由此分析在橋未形成前地下河管流徑位置應包括仙人洞及橋下小溪河床位置,地下河管道經過地下水徑流長期沖刷,對管道頂、壁的長期溶蝕作用,使管道不斷加高加寬,形成溶洞,而溶洞頂部的近水平岩層及垂直管道的裂隙發育,使頂部岩塊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崩落,被流水帶走。由於拱橋分布的地下河管道形成的溶洞靠地表很近,裂隙發育的部位,岩塊全部崩落而被水沖走;裂隙不發育的部位,岩塊殘留於管道(溶洞)之頂上及兩側,緩緩形成了現存的雙曲三孔橋。此橋是國內一座典型的碳酸鹽岩溶地貌景觀,應屬國家級地質遺蹟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