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橋(雲南省中甸縣天生橋)

天生橋(雲南省中甸縣天生橋)

天生橋溫泉位於雲南中甸縣城東南10千米,呈東西流向的屬都崗河從此穿越地下溶洞,形成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橋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生橋
  • 位於:雲南中甸縣
  • 橋高、寬:60餘米,寬10米
  • :約200米
  • 所屬城市: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 所屬國家:中國
  • 開放時間:全天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概況,詩句,傳說,景點信息,景區美食,景區購物,

概況

橋高60餘米,寬10米,長約200米,橋面平坦筆直,頗似人工造就。步臨橋上,奇中有險,兩邊峭壁如刀劈斧削。下至橋底,只見河水自南而北從洞中翻湧而出,洞中有一溫泉,從岩壁中噴涌而出,與河水混為一流,冷熱交替,霧氣漫漫。 沿屬都崗河北上,在距天生橋東南5千米處,即是遍地熱氣蒸騰的下給溫泉,這裡地勢資源豐富,在近1平方千米內分布著20餘處溫泉,有的在沼澤中、有的在岩腳下、有的在岩洞中,水流四季不斷,最高水溫69攝氏度。
聖水傳說和“澡塘會”
聖水溫泉,藏語稱為“杜宗此卡”或“白究鬧羊”,因為蓮花生大師曾在此沐浴而得名。
相傳在吐蕃王朝時期,藏王讓大臣到印度迎請了佛教高僧蓮花生大師到藏區傳教。蓮花生大師為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他的足跡曾踏遍藏區南北,不辭辛勞到達康巴地區。一日大師來到碩都崗河畔,因正值盛夏河水暴漲,大師沒法渡河而去,便在山下住宿。夜間山神得知訊息,便施展法術搬來巨石一塊橫在大河上面恭請大師過河。此時山神見大師一路風塵而至已疲憊不堪,便又用神杖在橋邊湧出幾眼溫泉匯成湯池,讓大師痛快洗浴一番才繼續上路傳教。這一傳說使天生橋溫泉充滿了藏區特有的藏傳佛教色彩,使人無形中生產虔誠之心。
蓮花生大師沐浴過此溫泉後,當地藏民稱天生橋溫泉為“聖泉”。因此每年在藏曆新年前後,附屬檔案各村各戶的藏族人民紛紛趕到聖水溫泉,參加一年一度的洗澡會。溫泉池裡會擠滿男女老少,不分性別年齡共同沐浴,一起享受這溫和滋潤的天然之水,洗去一年的煩惱與疾病。這便是“澡塘會”,又叫“沐浴節”。傳統澡塘會的時間為七天,每天都以泡澡的形式度過。
香格里拉天生橋

詩句

處處橋樑結構成,偏於此處現天生。誰驅五丁壘玉柱,誰鑿混沌水心泓。
橋
橋自橋兮水自水,無心湊合非經營。岩若無水橋空立,假水無橋水難行。
此水此橋合一處,造化安排有權衡。但得處處天生就,跨湖架海悉坦平。
這是清乾隆年間刻於天生橋南端摩崖上的詩,作者張秉彝。此詩對天然的天生天生橋景觀
橋景觀竭盡描繪感嘆,說明在很早以前,天生橋就在許多人心中眼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了。

傳說

天生橋位於今香格里拉縣城東10公里處,在香格里拉人心中早演繹為具有神秘色彩和美好含意的地方了。藏語稱天生橋為“白窮鬧脖”,漢語可譯為“蓮花生走過的天橋”。相傳當年蓮花生被吐請到西藏後,翻譯佛經,弘揚佛法。他常到各處遊覽視察,到碩多岡河畔時,正值盛夏,暴漲的河水擋住了去路,只好住到河邊的神山上。山神得知蓮花生被水阻隔,施展法術,從山上搬來一塊巨石,在河上造起一座橋,蓮花生就從這橋上過了河。過橋後,蓮花生又在眾山神為他開的溫泉池子裡沐浴淨身。此傳說使天生橋充滿了藏區特有的藏傳佛教色彩,使人無形中產生虔誠之心。
從天生橋流過的碩多岡河也被藏民們賦予了頑強的性格:傳說碩多岡河和從中旬城流過的那曲河是一母所生的姊妹倆。她倆為了投奔大梅,從雪山上同時出發。來到天生橋時,被堅固的石崖擋住了去路,姐姐那曲河退縮了,改道流向大中甸草原,妹妹碩多岡河不畏艱險,衝破石崖向前奔流……。天生橋還給人留下另一種神秘感:傳說當年木天王在天生橋附近動用人力開採此處所產的形如竹筷的筷子金,這些筷子金還沒有派上用場,木天王就瀕臨死亡,臨終時,把開採到的黃金埋在了天生橋附近。這種傳說據說真的引來了不少探寶者,卻不曾有獲寶者。
天生橋四周山勢婉蜒秀麗,傳說中蓮花生沐浴過的水池就是天生橋附近的地熱溫泉。每到春節,藏民們就來此洗澡,據說由此可洗卻一年的煩惱。有時候,溫泉池子裡會擠滿穿戴整齊的人,不分性別,共同休浴這溫和滋潤的天然之水。羅錦輝先生曾拍下此種場景,題之為《彩泉》,此作品在1991—1992年國際環境攝影大賽中獲金獎,使溫泉和作者名揚天下。作品中人與自然和諧而存的主題也是天生橋自然的特點。
走在烙有深深馬蹄印似臥龍般的橋脊上,一馱馱定格在茶馬古道上的石馱子,宛如馬夫剛剛卸下的鹽茶馱子,永久地排列在天生橋頭,相傳這是“聰本農布茸木”卸下的金銀馱,石馱旁一尊財神石像端坐在一巨石上,守護著天生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景點信息

門票:20元
級別:AA
地址:天生橋位於今中甸城東10公里處
交通:天生橋距香格里拉縣城12公里,可打的士和坐中巴車去。
住宿:景區內設賓館。
購物:當地還出產美味的山珍--松茸,它是一種在日本及東南亞都極受歡迎的蘑菇,不過它只在每年的6-8月期間才有,雖然好吃,但生長的節令很短而且不易攜帶。
民族節日:無
氣候條件:氣候屬溫帶一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4.7°C一16.5°C,年極端最高氣溫25°C,最低氣溫一27°C。太陽輻射強,乾濕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迪慶又因橫斷山脈環抱,地勢複雜多變,晝夜溫差大。
溫馨提示:天生橋一年四季都是最佳旅遊季節,不過在冬季去的話可以泡著溫泉迎雪花,大片大片的雪花飄落到你的臉上,飄進你的口裡,身體則泡在攝氏40度溫泉池中,感悟頭在冬天,身在夏季的景觀。

景區美食

迪慶居民以藏族為主,因此,飲食多為藏族風味,在這裡,你可以品嘗到原汁原味的糍粑酥油茶青稞酒。遊客可以到藏民家中就餐,順便體驗當地民風民俗。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實際上糌粑就是用青稞製成的炒麵。糌粑
它是將青稞麥炒熟、磨細、不經過篩濾而成的炒麵,與我國北方製作的炒麵有點相似,區別是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而且不除皮。
吃糌粑時,先在碗裡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放上炒好磨細的青稞面,然後用手將面與茶水攪拌在一起。攪拌時,要注意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將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輕輕轉動著手中的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將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裡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民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另一種吃法是燒成糊狀,裡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糌土"。糌粑有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青稞與豌豆混合糌粑等。青稞的製作分為特細、中細和粗糙等類別。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和"唐古"(揉合糌粑的小幅獐子或羊皮囊),吃時再加適量的茶水就行,無需生火做飯。
酥油茶
在西藏,家家都離不開酥油茶。酥油茶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製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
牧民們傳統的提煉酥油方法是:先將從牛、羊身上擠出來的奶汁加熱,倒入特製的大木桶中(這種桶當地叫"雪董",是專用來提煉酥油的,高約4尺、直徑在l尺左右),然後用專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來回數百次,攪得奶汁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這時就可以將這層脂肪質舀起來,灌進皮口袋中,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來取代人工提煉酥油。一般來說,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民眾平日喜歡喝酥油茶。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青稞酒
是用青稞釀成的度數很低的酒,藏族民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必備之飲料,青稞酒青稞酒的製作工藝很獨特。先將青稞洗淨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麴,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之後,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澤橙黃,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類似啤酒。喝青稞酒講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滿,再喝一口,再斟滿,喝上第三口,斟滿乾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會唱著酒歌敬酒。盛大宴會上,有專門的敬酒女郎,她們穿著最華麗的服飾,唱著最迷人的酒歌,輪番勸飲,直到客人醉倒為止。
青稞青稞
風乾牛、羊肉
風乾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通常將牛、羊肉切成條狀,也有的抹上鹽和一些野生的佐料,掛在通風、陰涼的地主,讓其冰凍風乾,既去水分,又保持鮮味。第二年春季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鮮美。
乾酪
乾酪也有兩種:一種是乳汁提取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分蒸發後凝結成塊,奶油乾酪產品
然後將它壓成餅狀,或切成條塊狀晾乾食用;還有一種,用酪漿燒煮,晾乾後結絲狀或粒狀,有甜酪乾、酸酪乾、白酪乾、青酪乾等。
酥油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而來。傳統的做法是:將奶汁倒入叫做"雪董"的特製大桶里,用力上下攪拌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表面便浮出一層淡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冷卻後便成酥油。酥油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民眾(特別是牧區民眾)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從酥油中攝取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逢年過節,人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奶茶
酥油酥油
茶水燒開後,直接加牛奶放鹽即可。這種茶叫臥甲,在安多地區較常見。
甜茶
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豐富。亞東地區的甜茶做法尤其講究,更是別有風味。
"強木都"茶
先在碗裡放上少量糌粑、乾酪粉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後,將糌粑用勺攪著吃。
藏酒
藏酒(藏制燒酒)是用小麥或青稞經發酵而製成的低度燒酒,味淡而醇,約20-30度。藏東芒康縣和邊陲亞東縣的燒酒以最有特色而著稱。
炸灌肺
藏語音洛乍。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羊肺為主料配以酥油、麵粉等先煮後炸而成。特點是色澤淡褐,外酥脆里軟、味道香美。
蒸牛舌
藏語音傑郎最。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
氽灌腸
又稱三腸、五腸。以新鮮羊小腸為衣,分別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氽灌腸
灌腸灌腸
分稱血腸、肉腸、面腸,合稱三腸;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別稱肝腸、油腸,與前三腸合稱五腸。此菜多為藏族同胞在新年時成批灌制,供年節氽食。
香煮油脾
藏語音才也。主要流行於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以羊脾、羊油為主料煮製而成。特點是味鮮香、肥而不膩。
火燒蕨麻豬
流行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帶。以蕨麻豬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製而成。蕨麻豬為甘南草原特產,因當地人所飼養的豬常在草原覓食蕨麻(學名鵝絨委陵菜,其地下莖呈不規則塊狀,富含澱粉,味香甜,可作乾果食用,俗稱人參果),故名。此種豬肉質嫩而味鮮美,少脂肪。此菜的特點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別鮮美。
夏河蹄筋
以羊蹄筋為主料,配以木耳、黃花等分別蒸、煮而成。特點是柔滑鮮香。此菜始源於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帶,據傳明代已著名。
爆燜羊羔肉
主要流行於青海省農業區的藏族民眾中。以鮮羊羔肉為原料爆炒而成。特點是柔嫩爽口,酥辣鮮香。
吹肝
藏族菜。主要流行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一帶。在雲南的白族、漢族中也有食用。以豬肝為主料製成。特點是味道香鮮,開胃爽口。

景區購物

七十味珍珠丸:由珍珠、藏紅花、牛黃等七十多種名貴藥材製成。其功能是安神、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主治中風癱瘓、半身不遂、腦溢血、痴癇、腦震盪、心臟病、高血壓等症。
二十五味珍珠丸:由珍珠、藏紅花等二十五種珍貴藥材組成。主治血壓失調、神志不清、小腹脹痛、大便不通及各種神經性疾病。
兩種珍珠丸均用開水泡服,在服藥期間忌酸、冷、酒。
常覺:由牛黃、藏紅花等一百多種名貴藥材製成。主治消失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中毒、肝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