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縣(安多(西藏自治區安多縣))

安多縣(西藏自治區安多縣)

安多(西藏自治區安多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多縣,隸屬於西藏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色尼區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地區的北大門。

安多縣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轄4鎮、9鄉、7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帕那鎮。安多縣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

特殊情況:安多縣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設有幾個(移民管理式)鄉鎮。1962年冬安多縣遭特大雪災,次年起借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一些地方安置災民,後來設定幾個移民管理體系而稱鄉鎮(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全權鄉鎮),相關區域的地理許可權一直屬青海省(青海省仍有一系列管轄權)。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安多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多縣
  • 外文名稱:Anduo County、Amdo Zong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西藏那曲市
  • 下轄地區:帕那鎮 措瑪鄉 灘堆鄉等
  • 政府駐地:帕那鎮
  • 電話區號:0896
  • 郵政區碼:853400
  • 地理位置:西藏那曲市北部
  • 面積:100,000平方公里
  • 人口:35947人(2007年末)
  • 方言衛藏語、康巴
  • 氣候條件:高原亞寒帶氣候
  • 著名景點白日寺唐古拉山
  • 機場那曲機場(建設中)
  • 火車站安多站
  • 車牌代碼:藏E
  • 行政代碼:542425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在西藏的全權鄉鎮,在青海的移民管理鄉鎮,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社會,交通,教育,旅遊景點,

建制沿革

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異於三大藏區之一的安多藏區那個安多)。歷史上,此處藏族居民因其居住的地域在整個衛藏區的下部,安多縣是語言文化的交叉地帶,江河在衛藏區習慣於稱藏布、在康巴區等習慣於稱,而安多縣的江河習慣於稱曲如爾丁曲、加木采曲等等。
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戶長管轄,隸屬羌基。1959年民主改革後建安多縣,隸屬於那曲專區管轄。
1960年下半年遷往兩道河。1961年9月遷往帕那【一說,1975年安多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安多遷至帕那】。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安多縣即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建縣時臨時駐地在拉日。
1988年撤區並鄉,布曲、措龍2鄉合併為布曲鄉,幫愛、嘎登2鄉和扎莎鄉的7個村合併為幫愛鄉,措瑪、馬登、鐵洛3鄉合併為措瑪鄉,多瑪、當曲2鄉和措龍鄉的一部分村合併為多瑪鄉,德莎、古普2鄉合併為德莎鄉,果租、供加、查曲3鄉合併為果租鄉,崗尼、扎莎2鄉合併為崗尼鄉,吉日、崗龍2鄉合併為吉日鄉,加傲、曲田、果龍3鄉合併為加傲鄉,馬曲、嘎曲2鄉合併為馬曲鄉,納色、巴頓、查勤3鄉合併為納色鄉,強瑪、駛馬2鄉合併為強瑪鄉,灘堆、龍卡2鄉合併為灘堆鄉,扎龍、腰恰、杜勤3鄉合併為腰恰鄉,馬榮鄉未作變動。
安多縣安多縣
1997年,全縣轄17鄉:布曲鄉、幫愛鄉、措瑪鄉多瑪鄉德莎鄉、果祖鄉、崗尼鄉、吉日鄉、加傲鄉、馬曲鄉、瑪絨鄉、納色鄉、強瑪鄉、色務鄉、灘堆鄉、腰恰鄉、扎曲鄉,縣政府駐帕那。
2002年,安多縣由1區,17鄉,136行政村調整為4鎮、9鄉,30居委會、35行政村:帕那鎮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瑪曲鄉、措瑪鄉、幫愛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色務鄉、多瑪鄉、瑪榮鄉。
2006年,安多縣轄4鎮、9鄉: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帕那鎮、措瑪鄉、灘堆鄉、扎曲鄉、崗尼鄉、瑪曲鄉、色務鄉、瑪榮鄉、多瑪鄉、幫愛鄉,共有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帕那鎮。(註:雁石坪鎮及其所轄的8個行政村、多瑪鄉及其所轄的7個行政村、瑪榮鄉及其所轄的4個行政村、瑪曲鄉及其所轄的12個行政村、色務鄉及其所轄的3個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內)。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安多縣轄4鎮、9鄉:共有79個行政村(社區)。分別為:帕那鎮扎仁鎮雁石坪鎮強瑪鎮瑪曲鄉多瑪鄉措瑪鄉幫愛鄉灘堆鄉瑪榮鄉扎曲鄉色務鄉

在西藏的全權鄉鎮

安多縣屬於西藏那曲市,本來區域的鄉鎮在那曲市,有地理權力又有人群管理權力,是全權鄉鎮。

在青海的移民管理鄉鎮

百度地圖搜尋、搜狗地圖搜尋顯示,西藏那曲市安多縣雁石坪鎮的下面註明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南部(即唐古拉山鎮),安多縣的多瑪鄉瑪榮鄉等也是如此。中國這些門戶搜尋地圖嚴格依據國家行政區劃地圖,異於依靠網友提供信息而來的谷歌地圖。
安多縣(安多(西藏自治區安多縣))
怎么回事?安多縣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設有幾個鄉鎮,地理許可權仍屬青海省,但移民人群管理權屬安多縣。
原因:1962年冬 安多縣遭特大雪災,1963年起借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一些地方安置大批災民,後來設定幾個移民管理體系,稱鄉鎮(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全權鄉鎮)。相關地方特殊,一方面地理許可權一直屬青海省,青海省接納移民而非讓出整個地盤,涉及省級界線,是省級大事,青海省還有自己的許可權和利益,例如區域建設規劃、單位安排、資源協調、資源開發等,另一方面移民管理目前仍屬安多縣,不影響 安多縣財政。
具體過程見《超巨星:問答海西州》第九部分的介紹。青海、西藏兩省區多次協商協調。2001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於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行政區域邊界部分地段劃分及有關問題的批覆》(國函[2001]51號)裁決,明確劃定青海、西藏兩省區的法定邊界走向(基本以唐古拉山主脈傳統習慣線為界),同時確認西藏安多縣在唐古拉山以北青海境內所設鄉鎮及牧民仍歸西藏安多縣實際管轄。
2001-05-25新聞《青海省與毗鄰四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報導:“日前,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青藏界線唐古拉山段和青甘界線花海子地段這兩處省際勘界遺留問題的解決,標誌著青海省與四川、甘肅、新疆、西藏四個省區之間總長7360公里的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從而結束了青海省與友鄰省區之間無全面的、確切的行政區域界線的歷史,也從根本上消除了因界線不清存在的各類隱患。”2001-10-26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同意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定書的批覆》(國函[2001]141號)批覆說:”西藏自治區、青海省人民政府:你們《關於報批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行政區域界線協定書的請示》(青政〔2001〕83號)收悉。同意《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定書》。請你們認真遵守協定書的各項規定,共同維護兩省(自治區)邊界地區的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網上搜尋就有)——可見,青海省的省際行政區劃以2001年勘定線為準,據此出版的中國行政地圖是權威地圖。
到2005年,安多縣的雁石坪鎮、多瑪鄉、瑪榮鄉、瑪曲鄉、色務鄉等鄉鎮(整建制)位於唐古拉山以北青海省境內(註:參見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西藏自治區地圖冊》。經比對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青海省地圖冊》,多瑪鄉位於玉樹州治多縣雜多縣境內,瑪榮鄉位於玉樹州雜多縣境內)。
2006年後有的鄉鎮的駐地有改變,新版地圖有相關註明。
2013-09-26新聞《玉樹州與西藏那曲簽訂平安邊界友好協定》報導:“會議就兩州地進一步貫徹落實《關於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行政區域邊界部分地段劃分及有關問題的批覆》(國函2001{51}號)和《青藏勘界第七次協商會議紀要》精神,妥善解決安多縣治多縣混居混牧區出現的矛盾糾紛,共創平安邊界問題進行了友好協商,簽訂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與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共建平安邊界友好協定》、《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與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行政區域界線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為進一步加強雙方邊界地區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地理環境

位置

安多縣
安多縣地處西藏那曲市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脈南側(北方屬青海省轄區,青海省1963年起借地予安多縣安置災民並非讓出整個地盤),東與青海省治多縣雜多縣、西藏聶榮縣為鄰,南與色尼區接壤,西與班戈縣雙湖縣搭界,北靠青海省格爾木市,是西藏的北大門。

地形地貌

安多縣地形屬高原山川類型。以唐古拉山主脈為脊,無數大小山峰造迄連綿,高低起伏,由西向東,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爾肯烏拉山,中部有托爾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脈,是中間高南北低、西高東低之勢,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脈的6604米逐漸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狀。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或當拉嶺,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它與喀拉崑崙山脈相連,在蒙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為藏北內陸水系與外流水系的分水嶺,東段則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怒江瀾滄江和長江都發源於唐古拉山南北兩麓。
可可西里山西端
可可西里山是崑崙山脈南支,或稱可可稀立山,蒙古語為“青山”之意。橫貫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東止楚瑪爾河與沱沱河間的青藏公路以西,呈東西走向。它的西端在那曲市,原來設立特別區域,後來劃歸安多縣,即在那曲市內部,治多縣的地圖有過調整。

水文

安多縣境內主要有三條水系:即長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錯源流水系。
主要河流有 爾丁曲、加木采曲等。值得了解:實際上,安多縣是語言文化的交叉地帶,江河在衛藏區習慣於稱藏布、在康巴區習慣於稱,而安多縣的江河習慣於稱曲。
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匯縱橫,河床均屬第四系全新統現代河床。縣境西南多湖泊,較大的有錯那、茲格塘錯、懂錯、蓬錯等。
安多縣安多縣
錯那湖
錯那湖位於西藏安多縣境內,面積400多平方公里,被當地藏族民眾奉為“神湖”。錯那湖是怒江的源頭湖,海拔4800米,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脈南部河溪均匯入錯那湖流入怒江。
茲格塘錯
茲格塘錯距離公路有4公里,湖畔草叢稀疏,鋪蓋無數小石子,黑、白、灰、紅、綠,五彩繽紛。一條寬約3米的河流通往湖泊,但已完全乾涸,河床正逐漸沙化。

氣候

安多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風雪天氣。無絕對無霜期。年日照時數為2847小時,年降水量為435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雪災、旱災、風災、凍災、澇災、冰雹等。縣城年平均氣溫—2.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4.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7.8℃,年大風日數在200天以上。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安多縣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家養動物有氂牛、綿羊、山羊、馬匹等,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野氂牛藏野驢藏羚羊、岩羊、盤羊、黃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懶、野兔等。其中:藏野驢、藏羊、野氂牛、盤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種類,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均屬國家保護動物。主要鳥類可分鳩鴿種類、雁鴨種類和雉科種類,聞名世界的藏雪雞、黑頸鶴、白天鵝,在安多所轄的草北草原常能看到。
安多縣安多縣
安多魚類豐富。著名的錯那湖境內主要有裂腹魚、亞科魚類。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安多縣發現的礦產多達30餘種,主事有煤、鐵、鉻鐵、銅、 鋅、銻、鉬、砂金、岩金、硼砂、鉑、銀、水晶石、玉石、 石膏、雲母、鹽、石油等。大部分礦物儲量均屬國內各縣 的首位,且品位高、易開採。

人口

2000年,安多縣總人口32843人,其中:腰恰鄉5283人,布曲鄉1370人,多瑪鄉1482人,瑪曲鄉1595人,吉日鄉1589人,灘堆鄉1016人,強瑪鄉1953人,幫愛鄉1704人,措瑪鄉3279人,果祖鄉2074人,加傲鄉2344人,納色鄉2592人,瑪榮鄉904人,扎曲鄉956人,色務鄉734人,崗尼鄉1534人,德莎鄉2434人,

經濟

安多縣是一個純牧業大縣。改革開放給安多牧民家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牧民家庭的牲畜存欄數和出欄數有了較大的發展,據安多縣計委對腰恰鄉的牲畜統計,1986年牲畜總數為36544隻(匹、頭),1994年為71594隻(匹、頭),四年增加了35541隻(匹、頭),年增長率為24.36%;出欄率占各類牲畜比重為1986年是12.03%,到1994年為27.7%,四年增加了15.67%。
截止2000年底,全縣各類牲畜存欄93萬頭(只匹),全縣牧業總產值5688.36萬元,牧民人均收入2388.54元。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6642.4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為4367.56萬元;第二產業為410.77萬元;第三產業為1895萬元。全縣年財政收入379.6萬元。

社會

交通

國道109線縱貫南北,青藏鐵路在此設有安多站,乘火車可前往全國各地。安多縣緊鄰建設中的那曲機場

教育

安多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992年,是中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安多縣第五中學集中著342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安多縣第五中學今年有1343人考上本科院校。

旅遊景點

安多縣境內可供旅遊的文化古蹟、自然景觀較多,境內有8座古寺廟,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最早的白日寺建於七世紀。
白日寺
位於瓊結縣白日鄉一村東邊的半山腰上,海拔3800米,16世紀,由喜饒溫色創建。
白日寺是西藏佛教寧瑪派的三大主寺之一。白日寺始建時主要建築有大殿、拉讓(私邸)、僧舍、伙房,總占地面積為1196平方米,均系石木結構,藏式平頂。主體建築大殿共高兩層,占地527平方米。經堂為16柱,兩根長柱直通二層,以撐托二層和利於採光。佛堂很小,僅有2柱,供有該寺主尊紅教大師蓮花生,主尊兩側有其二妻門達拉娃和堪珠·益西措傑的塑像。另有大譯師毗盧遮那佛像,銅鑄。創建人喜饒溫色去世以後靈塔也安建在此。靈塔為銀制玉嵌,高約1米。
白日寺白日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