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全新世是地質時代最新階段,
第四紀 二分的第二個世,開始於12000~10000年前持續至今。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
全新統 ,它覆蓋於所有地層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爾瓦(P.Gervais)提出的,並為1885年
國際地質大會 正式通過。全新世時間短,沉積物厚度小,但分布範圍廣。由於距今時代短,可套用幾種有效的年代測定方法,因此,其
地層劃分 比較詳細、精確。全新世與
更新世 的界限,以
第四紀冰期 一次亞
冰期 結束、氣候轉暖為標誌,因此又稱為
冰後期 。全新世氣候有輕微波動。海面變化與氣候相一致,冰後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現今位置,其後僅有輕微的變化。全新世時,人類已進入現代人階段。
全新世 模擬圖 全新世的
氣候 變化與
人類 社會 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詳細研究全新世的氣候和
環境 變化至關重要。研究全新時氣候變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緯度和高海拔
冰芯 ,湖泊沉積物紀錄,
樹輪 ,
石筍 及其他洞穴沉積物,高沉積速率的深海沉積物等。
格陵蘭島 的冰芯記錄提供了年紀解析度的氣候變化,它顯示了自
新仙女木事件 以後全新世氣溫很穩定。但這種穩定的氣溫變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有很多研究表明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同樣很明顯,並且呈現一定的周期性。
目前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原因仍在進一步探討之中。
紀 世 期 年代 (萬年) 全新世
0-1.17
晚更新期
1.17-12.6
中更新期
12.6-78.1
早更新期
78.1-180.6
格拉斯期
180.6-258.8
皮亞琴察期
以前
時代劃分 第四紀最新的一個世。約11000年前至今。其地層稱全新統。下限年代有一定爭議。國際地層委員會將格陵蘭島GRIP冰芯記錄中新仙女木事件結束的時間定為全新世的開始。根據該冰芯的紋層計數,其年齡為距今(“今”指公元1950年)大約11,700年前(Walker et al.,2009;並 參見2010 年國際地層表)。
因處
晚更新世 武木(Würm)冰期結束之後,又稱冰後期。英國地質學家
萊伊爾 (C.Lyell)1839年稱這一時期為近代世(Recent Epoch)。由於生物界已近現代面貌,法國古生物學家哲爾瓦(P.Gervais)於1860年提出“全新世”一詞,並於1885年國際地質學大會上通過。全新世氣候普遍轉暖,中、高緯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動植物逐漸向較高緯度和較高山遷移,全球
自然地理環境 完全演進到現代面貌。農業的出現以及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日益密切。全新世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波動性。
斷裂全新世 挪威 人布利特(A.Blytt)和瑞典人塞南
德爾 (R.Sernan- der)根據北歐沼澤地層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譜研究,1909年建立北歐冰後期氣候分期,包括:
①
前北方期 (距今 10300~9500年前),由寒冷轉向溫涼;
這一分期方案至今仍被各國採用,並不斷得以補充。為概括上述變化,孢粉學家波斯特隊(L.von Post)在1946年把全新世氣候變化分作3個時期,即Ⅰ期——溫度上升、Ⅱ期——溫度最高、Ⅲ期——溫度下降。1953年安蒂夫斯(E.Antevs)也作了類似的劃分,分別稱為升溫期、高溫期和中溫期,相當於全新世早、中、晚期。在高溫期,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年均氣溫高於現今3~5℃,沿海地帶海侵達最大規模。在降溫期或中溫期,氣溫稍呈波動式下降,許多山嶽冰川有不同程度的前進。20世紀60~80年代,許多學者利用歷史和考古材料,進一步揭示亞北方期和亞大西洋期以世紀為時間尺度的氣候、環境變化。中國科學家
竺可楨 按考古時期(公元前3000~1000年)、物候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1400年)和方誌時期(公元1400~1900 年),總結了近5000年來中國的氣候變化。隨著測試、分析手段的進步,全新世氣候、水文、植被及各種
地貌過程 的變化,已趨向定量分析和預測研究。
摩索水母化石圖 氣候變化 過去認為全新世(Holocene)開始於1萬年前(10kaBP),那是根據
14 C測定的,稱為
14 C測年。後來發現
14 C年要經過樹輪校正,才能得到正確的實際的年代,即日曆年。校正後全新世開始的日曆年為11.5kaBP。全新世對於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的文明社會,當前社會的一切繁榮、富強、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因此,認識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說明全新世在地球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簡略回顧一下地球氣候的歷史,至少近兩百萬年的歷史。儘管這對於有46億年歷史的地球而言幾乎只相當於一天中幾分鐘短暫時間。
全新世中國火山分布圖 第四紀 大約240多萬年前地球進入所謂第四紀,其氣候特點是冰期-
間冰期 交替,地質學家稱之為旋迴。旋迴的時間即周期以萬年計,但是並不穩定。近70萬年來以10萬年周期為主。在南極的冰芯氧同位素變化中表現最清楚,在深海沉積、黃土堆積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認為冰期-間冰期旋迴的形成與
地球軌道 要素的變化有關。由於這是
米蘭 克維奇發現的,所以也稱為米蘭克維奇周期。一個旋迴開始於約12萬年前,那時地球氣候與現代的溫暖程度相當。到2.3萬年前達到最冷,稱為末次冰盛期。在每個10萬年左右的冰期-間冰期旋迴中,溫暖時期是比較短暫的,一般約1—2萬年。而更多的時間處於降溫過程中。但是溫度的下降不是直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動組成。直到20世紀中葉大多數科學家還相信冰期的氣候是持續的寒冷。但是後來發現冰期中也有相對溫暖的時期。認識到冰期氣候的不穩定性是古氣候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
冰消期 末次冰盛期之後處於冰消期,北美的勞倫泰冰蓋,北歐的斯堪的那維亞冰蓋相繼瓦解。但是,就在氣候已回暖到接近現代的情況下,又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氣候波動,稱為“
新仙女木 ”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為中心,氣候迅速變冷。但是寒冷僅持續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後暖,所以稱為
氣候突變 。溫度變化的幅度達到了冰期-間冰期旋迴的3/4。這是末次冰期中最後1次氣候突變。“新仙女木”事件之後,即進入全新世。
20世紀後期 儘管在20世紀後期人們已經認識到冰期氣候的不穩定性,不再把冰期看成持續的寒冷時期,也不再認為第四紀僅有4—5次冰期。但是,仍認為全新世的氣候溫暖而平和,沒有大的氣候波動。1995年O′Brien等首先根據
格陵蘭冰芯 中
海鹽 與陸源塵粉的變化,指出全新世可能有一系列的冷事件。以後國際上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Bond等(1997)根據北大西洋深海沉積中
冰島火山 玻璃和染赤鐵礦等浮冰碎屑(IRD)確定的冷事件年表。
冰島 及
揚馬延島 等地的冰川下滑到海中形成冰山,冰底攜帶了碎石顆粒,其中包括火山活動形成的玻璃和與赤鐵礦摩擦而染紅的碎石。當冰山融化時,冰底的碎石沉入海底。因此分析北大西洋深海沉積的IRD,可以判斷何時有大量流冰傾瀉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冷事件。在
愛爾蘭 以西的地區沉積率超過了10cm/ka,所以隔0.5—1.0cm取樣,使得沉積記錄的時間解析度達到50—100年。根據Bond等的研究全新世共發生9次冷事件,小冰期約出現於0.4kaBP。
一系列的古氣候研究表明亞非季風區的降水量變化也同冷事件有關。當北大西洋出現冷事件時,季風降水減少,即弱季風事件。例如Gupta等(2003年)對
阿曼灣 沉積的研究就很有代表性。深海沉積中保存了浮游有孔蟲的記錄。有的有孔蟲的紀錄與
海水溫度 有線性關係,而海水溫度取決於涌升,涌升的強度則依賴于海表的風力大小,也就是季風強度。因此,人們可以從過去近萬年的有孔蟲記錄來推測當時季風的強度,確定弱季風事件。用
大氣環流模式 所做的模擬研究表明,THC減弱北大西洋變冷,可能是亞非季風減弱的原因。因此,冷事件與弱季風事件出現時間的一致,可能並不是偶然的。
實際上我國至少是最早注意到全新世氣候不穩定性的國家之一。
施雅風 、孔昭宸主編的《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與環境》(1992年)一書就明確指出4次冷事件,其出現的時間與Bond等在5年之後發表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14C年表十分接近。以後中國的諸多作者,根據
冰芯 、泥炭、
孢粉 、黃土、湖泊、冰川、雪線及考古資料做了大量的研究,並且有不少是高解析度的古氣候序列,證明全新世中國弱季風事件年表與北大西洋冷事件有很大的一致性。
冷事件以及弱季風 全新世中的冷事件以及季風區的弱季風事件是與全新世的基本氣候特徵背道而馳的。全新世作為
間冰期氣候 溫暖濕潤,但是不斷為冷乾氣候事件打斷。這些冷幹事件一般只有幾百年,短的也許只有1-2百年。但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卻有很大的影響。8.2kaBP的冷事件就可能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因為,在全新世中各地先後進入
新石器時代 ,人口也迅速增長。發生氣候突變時,採集、狩獵不再能滿足生活需要,再加上人口的壓力,就可能成為推動農牧業發展的動力。據
吳文祥 、
劉東生 的研究5.5kaBP的氣候變冷在
四大文明古國 :兩河流域、埃及、印度及中國的文明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2—4.0kaBP的氣候變乾正當兩河流域的
阿卡德王國 解體、埃及處於混亂的第1中間期、印度
哈拉帕文明 衰落。中華古文明也處於交替時期,經過動亂,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全新世大約出現於8kaBP、6kaBP以及4kaBP的3次氣候突變有密切的聯繫。
消失物種
在過去1萬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生活的世界上盛產各種植物和動物。至少在沒有現代人類捕獵者定居的地方是如此。僅僅200年以前,巨大的旅鴿群還在北美大陸上空飛翔。龐大的水牛群在曠野上漫遊,不會飛的大型鳥類棲息在南半球的島嶼上。這些生靈對持槍的人類並不感到恐懼,它們要是知道恐懼就好了。在過去的1萬年中,人類消滅動物的速度比地球歷史上任何時候動物消失的速度都快。
人為造成絕滅的原因很多。為了獲得食物、衣著和樂趣而進行的捕獵、捕魚只是我們消滅整個物種的某些最直接的方式。通過引入新的陌生的捕獵動物,我們擾亂了脆弱的環境,尤其是那些生物長時間在隔離狀態下進化的島嶼。但是對於各類生命的最大傷害發生在我們毀壞動物棲息地的時候。城市擴張、污染、耕種、放牧和伐木都毀壞了數千種動物賴以生存的荒野。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巨大的絕滅事件的中期。動物正以自然界正常速率的一百至一千倍的速度永久地消失。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在
熱帶雨林 中,動物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熱帶雨林只占陸地面積的10呈窄的帶狀分布,其中生活了現生生物的一半以上。雨林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在今後的50年中,大部分熱帶雨林很可能永遠消失。如果雨林遭到破壞,多達300萬種的大小動物可能隨之絕滅。
全新世滅絕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