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播公司

中國廣播公司

中國廣播公司是中國廣播事業的先驅,1928年成立於南京丁家橋,當時稱為“中央廣播電台”,後改名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1947年,再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BCC)。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內戰失利遷往台灣,中廣公司隨遷。中國廣播公司是台灣最大的廣播業者之一。該公司原先為中國國民黨之黨營事業,後先後經國民黨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中國時報系控股之“榮麗投資公司”擁有,現由著名媒體人趙少康經營。中廣的運作體制完整,在董監事會、董事長之下,共設四部三處、一中心及九個地方分台。“四部”為節目企劃部、新聞部、業務行銷部、廣告管理部;“三處”為工程處、管理處、財務處及制播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廣播公司
  • 外文名: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BCC
  • 成立年份:1928年
  • 董事長趙少康
  • 產業:媒體業
  • 子公司:中廣國樂團、中廣兒童合唱團等
歷史沿革,草創,企業化,遷往台灣後,民營化,節目特色,社會服務,經營發展,負責人,

歷史沿革

草創

1928年2月初,國民黨召開第二屆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國國民黨大老陳果夫與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戴傳賢及國民黨中央委員葉楚傖討論後決定設立一家廣播電台,陳果夫設法墊款關銀一萬九千兩,委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海無線電機製造廠向美國開洛公司訂購一台500瓦中波播音台(包括發射機、放大機、增音機、傳話器、電話機、發電設備、天線鐵塔、重要備貨等),並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交通處處長李范規劃一切。後經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委任徐恩曾籌辦建台業務,歷時數月。
1928年6月,國民黨中央決定該台定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台”,簡稱“中央廣播電台”或“央廣”,隸屬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 1928年8月1日17時,央廣成立於南京丁家橋,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禮堂舉行開播典禮,呼號為XKM,波長為300米。
1931年7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屆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央廣改名為“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隸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1932年8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屆第35次常務會議核准修正《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組織條例》,其第1條規定:“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直接隸屬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36年1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屆第二次中常會決議,“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改名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隸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對日抗戰時期,央廣先後遷至漢口、重慶播音,以“中央廣播電台”(呼號為XGOA)對國內廣播,以“國際廣播電台”(呼號為XGOY)對國外廣播;抗戰勝利後,央廣遷回南京。

企業化

1943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奉命擬定戰後工作方案,以企業化為依歸,並依據蔣介石著書《中國之命運》,配合國際情勢與國防需要,草擬五年計畫綱要,分為甲乙丙三種方案以備選擇。1944年1月5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完成擬定《發展戰後廣播事業計畫綱要草案》與《中國廣播公司組織章程草案》。 1944年4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委員會審查小組研究廣播事業企業化計畫,作成6點意見。 1944年8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委員會例會討論,採取審查小組意見,將草案由中央宣傳部連同電影出版兩事業企業化計畫送中央設計局統籌。1944年12月18日,中央設計局致函中央宣傳部,請將原草案參酌綜合意見修訂後送去,以便研討。1945年10月19日,依據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擬定的廣播事業三原則,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仿效英國,由國家經營廣播事業。1945年11月,仿照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的設定規則及英國廣播公司的專營章程,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擬定《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條例草案》。
1946年1月,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三位委員吳敬恆陳果夫居正提議,參酌各國廣播公司辦法,請國民政府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廣”);三人並附上中廣組織條例草案,送交國民政府辦理;同月,國防最高委員會第184次會議決定刪除組織條例草案中“專營”字樣,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一特種公司,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依《公司法》草擬公司章程後送國民政府討論。 1946年2月25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完成擬定《中國廣播特種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函送行政院核議。1946年3月6至7日,行政院召集財政部、經濟部、教育部、交通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逐條討論《中國廣播特種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因當時國民政府正忙於還都南京,雖然政府要員對於草案內第3、6、9、10條的文字頗多意見,但草案經討論而未決,暫行擱置。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以後,陳果夫多方洽談,採用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一普通公司且和國民政府簽訂契約的方式來奠定《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後中廣的基礎,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契約草案。1946年8月7日,陳果夫以自己名義將契約草案函送行政院秘書長蔣夢麟,請蔣夢麟轉請行政院長宋子文核定。1946年9月27日,行政院召集各有關機關舉行審查會,審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一普通公司且和國民政府簽訂契約一案。1946年10月8日,行政院決議將已審查的契約草案送交通部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再加研究後提交院會討論。1946年11月29日,交通部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函送研究結果:⑴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一普通公司,依法向交通部與經濟部聲請立案;⑵國民政府與該公司訂立契約,委託該公司代辦政令宣導,期限五年,政府並給予補助;⑶該公司每年將其會計報告送國民政府查核。
1946年12月初,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從“協助及服務廣播事業15年以上者”與“目前和將來有聯繫必要者”中選定17人為股權代表人。1946年12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在南京湖南路18號召開“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會議”,通過《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並將其送交經濟部立案,且選出董事21人、監察人7人,公推陳果夫國民政府洽辦供應節目事宜,但一切任務仍交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負責。1947年1月8日,行政院第771次院會決議,關於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普通公司一案,照交通部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所擬辦法辦理。 1947年1月10日,陳果夫代表中廣,蔣夢麟代表行政院,雙方簽約;依照契約,國民政府每月補助中廣經費國幣20億元,相當於20萬美元。 1947年4月18日,經濟部核准《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並發給中廣“設字第3629號”執照;當時除了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本身(設在南京)以外,中廣擁有“修造所”(總所設在上海,分所設在北平與重慶)、唱片廠(設在上海)與39個廣播電台。

遷往台灣後

1949年6月,國民政府下令撤退至台灣,中廣與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一同隨中央政府遷至台灣,中廣總部遂設址於台北新公園內;同年,設於原台灣放送協會台中放送局內的台灣廣播電台移交中廣,改名為“中國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簡稱“中廣台中台”。 1949年6月,中廣完成20千瓦短波發射機的裝設,設立“海外廣播部”。1949年10月10日,中廣海外廣播部正式開始以“自由中國之聲(Voice of Free China)”呼號對海外播音,最初僅以國語及英語播音,奠定了中華民國海外廣播的基礎。
1949年11月16日,中廣在台北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電台召開第一次股東大會與第一次董事會,股東77人出席46人,選出董事21人、監察人7人,通過中廣現階段業務方針及組織規則,推選陳果夫張道藩陶希聖董顯光余井塘、吳道一、沈昌煥等7人為常務董事,常務董事互推張道藩為董事長,監察人互推李文范為常駐監察人,董事會聘請董顯光為總經理,中廣接收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正式走入歷史。 1949年11月20日,中廣正式以中廣名義對外。 1949年12月,中廣正式由董事長與總經理負責推行業務,原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英文簡稱“CBA”被廢止,中廣英文簡稱定為“BCC”。
  • 1950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運用中廣的一台中波廣播發射機,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直接指導,繼續使用中央廣播電台呼號,每日對中國大陸播音6小時。12月18日,中國廣播公司“正式開始對大陸廣播”。
  • 1951年5月,中廣開始使用“中央廣播電台――自由中國之聲”呼號對中國大陸播音。
  • 1951年8月,中廣成立“大陸廣播組”,獨立作業,負責編播對中國大陸播音的心理戰節目。
  • 1954年5月20日,中廣大陸廣播組擴大為“大陸廣播部”。
  • 1958年6月1日,中廣四開報紙型周刊《中廣周刊》創刊,隸屬於節目部,張數為一張半:一張為文字版,半張為畫頁。
  • 1960年2月,中廣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183次常務會議指示,負責創辦台灣的電視事業。
  • 196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第三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中廣與日本電氣(NEC)合作以10瓦發射機試播現場實況電視節目,並布置50台電視機在各公共場所;這是台灣無線電視之始。
  • 1961年12月31日,《中廣周刊》改版為32開版書本型周刊《空中雜誌》,篇幅為48頁:文字版40頁,畫頁8頁,封面印套版三色。1962年1月,《空中雜誌》一度改為雙周刊;1966年1月1日,《空中雜誌》恢復為周刊。
  • 1965年7月1日,中廣國內廣播業務開始受理托播廣告。
  • 1966年7月1日,中廣應韓國政府邀請,開始轉播韓國放送公社節目,服務駐南越的韓國軍隊。
  • 1968年,中廣台中台改名為“中國廣播公司台灣廣播電台”,簡稱“中廣台灣台”。
  • 1968年7月31日,中廣調頻廣播系統(亦是台灣地區第一座調頻廣播系統)正式營運,運用該系統的中廣首座調頻電台(台北地區調頻電台,即中廣流行網)由時任副總統嚴家淦於該日下午按鈕開播。該廣播系統突破了過去全用調幅播音的界限,將台灣廣播帶入調頻立體聲的新紀元。
  • 1969年6月14日,中廣耗資新台幣6000多萬元興建的廣播電視大廈開工。
  • 1970年,中廣成立“電視製作部”展開自製電視節目,當時中廣新聞部主任王大空兼任電視製作部第一屆主任。
  • 1971年2月16日,《空中雜誌》出版第390期,自該期起改為半月刊,擴版為16開版,封面改為彩色印刷。 同日9時整,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三段53號的廣播電視大廈落成啟用,中廣總部從原址遷至此地,並與中視合用該大樓。該大樓的6至10樓,是由中廣自行使用;剩餘的空間,則由中廣租給各機關團體,作為辦公場地。中視與中廣相繼搬離該大樓之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租借該大樓至1998年9月30日止。
  • 1971年3月7日,中廣電視製作部製作的第一個電視節目《快樂兒童》在中視頻道開播。
  • 1972年7月1日,中廣大陸廣播部正式恢復中央廣播電台建制。
  • 1973年8月1日,中廣新聞專業電台開播(現為中廣新聞網)。
  • 1975年,中廣與中央廣播電台皆奉令改組為獨立經營單位,總部皆仍設於廣播電視大廈。
  • 1975年8月3日,中廣台灣台彰化芬園鄉轉播站開播,提供大台中、彰化縣南投縣調頻廣播服務。
  • 1979年,在政府支持下,中廣成立“亞洲之聲(Voice of Asia)”,主要對亞洲地區播音,同時辦理其它相關之海外廣播業務。
  • 1987年1月1日,中廣首先推出調幅立體廣播節目。
  • 1987年8月1日,中廣音樂網開播。
  • 1990年3月1日,中廣新聞部成立“大陸新聞組”,派員赴中國大陸採訪報導當地新聞。
  • 1993年8月,中廣“廣播文物館”開館。
  • 1994年,中廣與財團法人世界基金會設定“世界廣播獎助學金”,獎助各大專院校的新聞及廣播電視相關科系學生。
  • 1994年7月1日,中廣青春網停播,部份節目移到中廣服務網(AM 1458)播出。
  • 1994年8月,中廣流行網啟用“多功能錄音室”,中廣音樂網啟用“數位式全自動電腦播出系統”。
  • 1996年3月,中廣“聽友服務中心”落成啟用。
  • 1996年5月,中廣網站開站,並推出RealAudio網路即時廣播。
  • 1998年,中廣各頻道節目陸續兼以衛星與微波傳輸至全國各地,並率先研發國內數位廣播革新方案。同年,中廣台灣台搬遷,原台中放送局及其土地歸還台中市政府,台中放送局成為台中市政府拆除隊辦公室。
  • 1998年1月1日,中廣海外廣播部與中央廣播電台合併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中廣旗下“自由中國之聲”與“亞洲之聲”的海外廣播業務,自當日及2002年元旦起陸續轉移至中央廣播電台執行。
  • 2000年,中廣總部遷至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的中廣松江大樓。
  • 2000年4月26日,“中國廣播文物館”開館,館內陳列著中廣過去的歷史資料及骨董級廣播器材。
  • 2001年6月8日,中廣董事長黃昆輝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志剛與中廣主持群共同按鈕,“中廣網路電視”開播(現已停播)。
  • 2005年1月,中廣組織架構調整為“3部、3處、3中心”,新成立北部營運中心、中部營運中心與南部營運中心,讓中廣各分台自負盈虧。北部營運中心管轄中廣總部、宜蘭台、花蓮台與新竹台,中部營運中心管轄苗栗台、嘉義台與台灣台,南部營運中心管轄括台南台、高雄台與台東台。

民營化

  • 2005年,由於政府“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政策,國民黨將持有的中廣股權移轉給中國時報集團的控股公司“榮麗投資公司”。
  • 2007年5月17日,最高法院判決中廣應將旗下兩塊位於彰化縣芬園鄉的微波機房土地(共2930平方米)還給交通部,全案定讞。法官也判決,中廣將其中一塊土地還給交通部前,仍須按日給付租金新台幣84元;中廣即使立刻還地,仍須支付約新台幣十萬元。
  • 2006年12月23日,榮麗投資公司將中廣的媒體事業部門賣給趙少康(飛碟電台前任董事長),由趙氏出任中廣的董事長。趙少康說,未來他要營造中廣成為一個超黨派、不沾任何色彩的媒體。
  • 2007年1月,中廣音樂網與其外包製作公司的契約到期,資遣40名員工及8位DJ。
  • 2007年1月12日上午11點,中廣最後一次使用“中原標準時間”報時。
  • 2007年1月31日,中廣音樂網原英文名稱“Wave Radio”劃下句點。
  • 2007年2月1日,中廣音樂網大幅改版,以新英文名稱“i radio FM96”正式開播。
  • 2007年7月2日,中廣流行網節目大幅更動,刪減多數節目,更改多數節目播出時段。
  • 2007年8月7日,中廣流行網正式啟用新名稱為“i like radio”。
  • 2007年9月8日,凌晨發生6級地震,但中廣新聞網未有即時災情轉播。引發聽眾批評轉手後裁撤深夜工作人員、新聞精神不再。
  • 2007年10月24日,因經濟部遲不核准負責人變更登記及“行政院”撤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裁決案等因素,趙少康宣布辭去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退出中廣經營。
  • 2009年5月,趙少康回任中廣董事長,並再度主持節目。
  • 2012年7月,中廣音樂網除了花蓮台及台東台之外的分台音質變差。
  • 2017年4月14日,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勒令中廣音樂網與寶島網於4月15日零點起停止廣播。

節目特色

在節目方面,中廣實施專業分網制度,設計不同類型的節目,以“區隔聽眾”,為不同屬性和需要的聽眾,提供最完善的服務。中廣的廣播節目,共分為五個全省性的廣播網,調頻部分為:流行網、寶島網及音樂網;調幅部份則為新聞網及鄉親網。
除了提供聽眾優質的類比廣播節目外,中廣自2000年3月起斥資上億元新台幣,率先在台灣成立了第一家歐規Eureka 147系統的數位廣播實驗電台,以提供高品質的數位節目,聽眾透過數位接收機可以收聽到六套中廣數位節目,包括古典網、熱門網、大愛網,以及在類比頻道也可同步收聽的中廣流行網、音樂網及新聞網節目。
中廣於1965年至1997年之間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自由中國之聲”與“亞洲之聲”的海外廣播業務,這項業務雖然自1998年起已經轉移“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執行,但中廣從未放棄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廣播公司,除了透過全球資訊網路,以線上收聽方式,將新聞網、音樂網、流行網、台北AM747客家頻道及數位古典網節目同步向全球播送外,並透過衛星傳送,將中廣新聞網流行網寶島網的節目傳送給北美地區八大城市的華人姊妹電台播出,邁向全球廣播網的宏偉藍圖。

社會服務

在加強文化及社會服務方面,除了有“中廣國樂團”及“中廣兒童合唱團”擔負發揚文化薪傳的使命外,中廣每年均舉辦多項聽友聯歡及慈善公益活動;並於1991年成立“財團法人中廣愛心園基金會”、由中廣提拔基金,並接受中廣員工及社會大眾之愛心捐款,對國內及海外需要救助的民眾提供援助,而且時常辦理各項慈善活動。

經營發展

中廣已完成股票發行,公司營運一切公開化,為因應競爭的需求,中廣公司除專注於廣播專業範疇的提升外,更致力於企業多角化經營的發展

負責人

趙少康2006年收購中國廣播公司,並出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中國廣播公司
趙少康1950年11月16日出生於台灣基隆市,祖籍河南省涉縣(現屬河北省)。趙少康是台灣地區前政治家,曾有“政治金童”之稱,先後任台北市議員、台灣“環境保護署”署長、“立法委員”,1994年代表新黨參選台北市長。現任台灣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台灣大學農機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碩士學位。曾任台灣飛碟廣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著名媒體人。1989年曾任國民黨中央文工會副主任。1993年退出國民黨,發起成立新黨並任召集人,1994年參選台北市長,落選後逐漸淡出政壇,專心從事媒體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