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臨湖鎮葉橋)

葉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臨湖鎮葉橋)

玉山縣臨湖鎮的農業大村,古稱葉宅橋,清朝同治時屬三十一都,建國後曾設立葉橋公社。葉橋位於樟村、必姆和臨湖的交界處,距玉山縣城30公里,距信州區40公里,距樟村鎮10公里、必姆鎮14公里,距臨湖鎮不到10公里。

基本介紹

地理交通,社會概括,人文歷史,地圖信息,

地理交通

葉橋村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17°51′00〞~118°25′00〞,北緯28°30′00〞~28°56′00〞。
葉橋部分區域的衛星地圖葉橋部分區域的衛星地圖
葉橋處於中國東南部的江南丘陵,附近高山為懷玉山脈的余脈雞公嶺、沙溪嶺等。
葉橋是信江上游的支流星溪的發源地,河水向南於下塘匯入信江,而後向西流向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最後經湖口隨長江東去流入東海
同治《玉山縣誌》葉宅橋發源星溪同治《玉山縣誌》葉宅橋發源星溪
葉橋地質穩定,森林覆蓋率高,主要為油茶林、竹林和杉樹林等經濟林。
葉橋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6C°~20C°。夏季酷熱,且持續時間長,最熱月均溫27C°~31C°,冬季較暖,最冷月均溫3C°~9C°。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是中國降水豐沛地區之一。5、6月(梅雨季節)降水最多,7、8月(伏旱)降水較少。
交通示意圖交通示意圖
葉橋村是德興婺源等地南下往上饒、玉山路上的重要節點。葉橋北靠沙溪嶺,南鄰恩豐嶺,西有胡村嶺,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隨著交通發展,省道203和德上高速穿村而過,聯繫著玉山、上饒和樟村,同時有鄉道109與上饒和臨湖相連。距玉山縣城30公里,距上饒市區40公里,距樟村鎮12公里,必姆鎮14公里,距臨湖鎮不到10公里,距德上高速玉山西出口不到8公里。從玉山縣城出發到葉橋,可以在玉山汽車站乘坐“玉山-必姆-蘇村-葉橋-樟村”班車(營運時間6:30-17:30,每40分鐘一班),大約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後到葉橋村,或者駕車經省道203,約半個小時後到達葉橋村。從上饒市區出發到葉橋,可以在帶湖汽車站乘坐上饒至臨湖方向的班車,在坊頭下車再另行轉車到葉橋;駕車經省道201到坊頭或經德上高速到玉山西收費站,再經省道203到葉橋。從臨湖鎮到葉橋,可駕車在楊宅轉鄉道109到葉橋。
從葉橋到三清山懷玉山靈山景區,直線距離在20公里左右,駕車一個小時內均能抵達。

社會概括

江西省玉山縣臨湖鎮葉橋村,即葉橋,古稱葉宅橋,屬於玉山縣寶賢鄉三十一都。葉橋下轄徐倉塢(舊稱祠倉塢)、石潭頭、亭邊門、上汪等若干個自然村,有居民約4000人。葉橋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和經商。外出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比如中山市小欖鎮)和長三角(比如杭州台州溫州)等經濟發達區域。未出門的或在附近開店經商,或在家務農。
同治《玉山縣誌》葉橋屬三十一都同治《玉山縣誌》葉橋屬三十一都
葉橋居民其中以葉姓翁姓占比較多。玉山是中國“羅紋硯之鄉”。歷史上葉橋村以出產質地優良的青石(羅紋石)而聞名,有數幾百年的開採歷史,所產的青石(羅紋石)可製作本地特有的羅紋硯,其結構縝密,紋若水波,石面泛著光澤,呵氣成汗;將其沉入水中,則濕潤如玉,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鐘愛。南宋理學朱熹《懷玉硯銘》載“……廣信懷玉之脈,山產石,制之為研,曰懷玉研……蓋歙硯之佳者……”據清朝同治年《玉山縣誌》載:“石之屬有體青而帶白,紋直而理精者,出沙溪嶺,可研。朱子(熹)稱為懷玉研。”沙溪嶺即葉橋和樟村之間的一帶的山嶺。此外它還廣泛用於製作高品質的瓷磚和檯球桌等。由它製作而成的星牌檯球桌是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中式檯球世錦賽指定球桌。以前大量珍貴的青石礦被私人挖采,加工青石過程中產生的乳白色廢水直接排到星溪里,造成了河水污染。為了保護環境,近年來原有的青石礦已陸續關停。
葉橋精雕羅紋硯葉橋精雕羅紋硯
葉橋村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水田普遍可種一年三熟,分別為早稻晚稻冬小麥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茶、臨湖大蒜番薯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和油菜等,其中山茶油臨湖大蒜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玉山縣鴻美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葉橋村徐倉塢(葉橋國小西側),主營當地臨湖大蒜和三清山山茶油等產品,並擁有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定的“鴻美山間”特有商標。
葉橋的方言屬吳語--南部吳語-上麗片(上饒麗水片)-上山小片。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南部吳語各片區之間幾乎不相通。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辭彙和諸多特徵本字,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國語差別大。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葉橋話屬於上麗片區。
因處於玉山西陲,屬於廣義上玉山話上饒話的過渡地帶,受附近玉山、樟村和臨湖等地腔調(更接近上饒腔)影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腔調,但相互交流無礙。例如玉山腔叫“蛇(shé)”是“zhuì”,臨湖腔叫成“xiè”,葉橋腔叫作“zhuài”。
葉橋有葉橋國小和上汪國小。葉橋國小是六年制的完全國小,是附近幾個村莊高年級小學生就讀的地方。葉橋國小的現址原為葉福公祠,即當地葉姓人家的祠堂,後因發展農村基層教育的需要而建為葉橋國小。在六七十年代,這裡還設有國中部,不過後來只保留了國小,國中部合併到山底壟中學(現臨湖中學的前身)。
上汪國小的現址原為翁氏宗祠,即當地翁姓人家的祠堂。上汪國小設有一至四年級,五六年級需到葉橋國小就學。附近的嶺山國小、小西國小等學生同是如此。目前葉橋村還沒有專業的幼稚園。葉橋國小開設了幼兒班,但未配置專門的幼師。
葉橋已有兩家農村診所和兩家藥店。

人文歷史

關於葉橋最早的論述至少可追溯至宋朝。據當地葉氏族譜記載,葉氏先祖彼時從德興通往上饒的路上流連於這方山水寶地,遂遷至此地。葉橋居民基本上是南遷漢族。歷史上南遷漢人的集體生活以祠堂和宗族制度為中心,注重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講究輩分。經社會主義改造和市場經濟的改變後,原有的組織形式逐漸退出。
同治《玉山縣誌》古地圖同治《玉山縣誌》古地圖
葉橋的飲食文化以贛菜-饒幫菜香辣風格為主,融合了部分東面的浙菜,北面的徽菜和南面的閩菜而獨具風格。葉橋人秋天收穫紅薯後會做成紅薯澱粉、紅薯冬粉、紅薯粉皮、紅薯乾、豆豉粿。到年邊,每家每戶還將紅薯切成薄片放在天然山茶油里炸成紅薯片。秋天收穫的大豆這時會做成豆腐,再把豆腐放到山茶油里炸成豆腐泡(“胖豆腐”),或者把豆腐加辣醬醃製成霉豆腐。本地的粿類有清明粿、粽子、千層粿、元宵粿、圓坑粿、麻籽粿、南瓜粿、豆豉粿等;菜乾類有鹹菜乾、蘿蔔乾、乾豆角、南瓜乾、黃瓜乾等;其他常見的醃製品有酸蘿蔔、酸菜、酸辣椒、霉豆腐等;菜餚類有燴芋頭粿、芋頭餃、粉蒸肉、粉蒸菜、鹹菜乾燉肉、清燉臘肉、肉末紅薯粉、豬肝燴粉皮、辣椒炒蛋皮、酸菜炒冬筍、酸蘿蔔炒雞鴨雜、酸蘿蔔炒豬腸、清炒水芹野蕎炒蛋、豬肚包雞、魚腥草燉肉、爆炒河蝦,香辣小河魚、狗肉燉芋頭、泥鰍燉芋頭、泥鰍燉豆腐、紅燒臨湖豆腐、紫蘇燒魚、薄荷炒河螺、蒜苔炒肉、清炒番薯梗、柴豆腐、蒸番薯、板栗燉排骨、紅燒豬腳、霉豆腐、黃豆醃辣椒、炸豆泡燉肉、清炒板栗菇、涼拌豬頭肉、涼拌蘿蔔絲、乾豆角燉肉、蘿蔔乾炒肉、肉末炒青豆、青豆燒湯等。

地圖信息

地址:上饒市玉山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