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是一種關係,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存在著能夠滿足一種文化需要的客體。另一方面存在著某種具有文化需要的主體,當一定的主體發現了能夠滿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對象,並通過某種方式占有這種對象時,就出現了文化價值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價值
  • 外文名:Cultural Value
  • 屬性:歷時性、公時性等
  • 釋義:文化價值是社會產物
  • 屬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
簡介,三維屬性,意義,

簡介

文化價值是社會產物,不能把文化價值僅僅理解為滿足個體文化需求的事物屬性。人不僅是文化價值的需求者,而且是文化價值的承擔者。文化價值任何時候都是為人服務的,人類不需要的東西不具有文化價值。同時,文化價值又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不管是人的文化需要,還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文化產品,都只能在人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人們創造文化需要和文化產品的能力,本身也是文化價值,而且是最本質的文化價值。任何社會形態都有該社會特有的文化需要,這種文化需要只有通過人們的文化創造活動來滿足。
因此,在社會文化價值中,發展人的文化創造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文化創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由於文化需要的複雜多樣,所形成的文化價值關係也是形形色色的。對於某個社會生活共同體具有文化價值的事物,對於另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可能不具有文化價值,甚至具有反面價值。例如,等級制度對於封建統治階級具有文化價值,拜金主義對於資產階級具有文化價值,但它們對於無產階級和勞動民眾卻只有文化壓迫的作用。克服文化價值的分裂和對抗,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任務。

三維屬性

文化價值的三維屬性,是指人們正面對著文化發展的三大矛盾,即在歷時性上表現為傳承與轉換的矛盾,在共時性上表現為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矛盾,在現時性上表現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
(一)文化價值的歷時性
文化價值的歷時性,是指經由大浪淘沙的洗禮,中國文化歷史表現為借鑑價值、歷史價值、永恆價值三種狀態。歷史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永恆價值標誌著這種文化無論在過去或現在還是將來,它都將存在於人們的生活當中,永遠不會褪色,永遠光照人間,從而以其連續性構成了人類歷史的永恆發展;歷史價值標誌著這種文化只能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作用,它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文化精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從而以其階段性瞬間在人類歷史記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借鑑價值標誌著這種文化曾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是文化災難,它對歷史的發展雖然起過阻礙作用,但既然已經歷史性地出現過,那么就會給人們留下以史為鑑的文化價值,通過總結歷史教訓,可不再重蹈覆轍。
(二)文化價值的共時性
文化價值的共時性,是指經由西風橫卷的風暴,世界文化聯繫表現為民族化與國際化共存、對抗與合作同在、西方的科學主義與東方的人文主義互補,從而形成了求同存異的文化板塊,使各種不同的文化衝突得以整合,使極端的文化選擇得以制衡,從而使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價值選擇能納入到平衡發展的軌道。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文化的三大板塊。毛澤東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這三大板塊的劃分,有助於我們把握文化價值的共時性。
(三)文化價值的現時性
文化價值的現時性,是指經由面向未來的思考,中外文化體系在現實生活當中,其自我實現、群體實現、以及各種各樣的價值選擇及其實現中,作為分散的、帶有盲目性或偶然性的價值力量,它們與共同理想及未來目標既相矛盾又相一致。這就涉及到了現實性與理想性如何統一起來的文化選擇問題。

意義

1、文化價值研究能給價值進行合理的定性和定位。在諸價值中,文化價值具有本原性意義,是最基本的價值;反過來說,一切價值都具有文化價值的意義,只有把文化價值理解清楚了,研究其他價值才不致犯“自然主義謬誤”。價值不是自然現象,不是純客觀的現象,而是文化現象。人以實踐的方式展開自己的生命存在,向自由全面狀態發展,向“人”的理想目標升華,一切價值只有放到這個大背景中理解才是合理的。主體基於“人”、“文”的標準和理想改變外部世界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完善自己的品質、生存狀態和外圍環境,這便有了某個對象與這種目標、意向是否順應的問題,也就是價值問題。再說,價值不是預成的某種實體或屬性,價值是在現實生活境遇中、在一定的文化系統中顯現的。離開了人的發展和完善過程說“價值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價值都與文化價值相關,我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它們視為文化價值的具體形式。例如宗教給人提供做人的規範和價值依憑、指出了人追求的目標(雖然是虛幻的)而具有文化價值;道德因建構倫理關係和倫理秩序、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等“人”的規範,因建構善的理想而具有文化價值;審美活動通過創造理想境界、把審美對象潛存的對象性升華為美,又通過欣賞美來使主體的內在品質提高、升華,因此也具有文化價值;科學擴展了人的理性能力,擴展了關於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提高了人的主體性和自由,因而有文化價值;功利價值肯定人的生命存在,為人的文化發展提供基礎,恰如“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一樣,功利價值不僅僅滿足人的生理需要,也滿足人的文化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文化價值。
2、文化價值研究幫助我們確立價值研究以至整個哲學研究的“人學”宗旨。文化是“人化”,文化價值是對象對規範和最佳化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的價值,趨向標準的、理想狀態的人,就是文化價值的核心和實質性問題。這個核心和實質不但是文化價值,而且是全部價值論乃至全部哲學研究環繞的軸心。哲學是從人的生存根基發出的驚異、追思和創意,是人面對陌生的自然(包括自身的自然)狀態時,要求克服這種陌生性、自在性的性靈張力,哲學的這種“感覺”最好是從人的本原性生存中尋找,從文化價值中尋找。只有牢牢抓住人趨向自由、趨向真善美、趨向理想的“人”這個根本,哲學才不至於偏離它的初衷。哲學需要“純客觀”的思考,需要“價值中立”,這是肯定的。但是哲學不應該忘記:“純客觀”的立場和“價值中立”姿態只是相對的和抽象的,它終究擺脫不了人這個軸心,即使中立和客觀,也是具體歷史主體所追求的中立與客觀,而具體歷史主體總是有立場和姿態的;再者,要求“純客觀”的立場和“價值中立”姿態,其實是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對象的尺度,以便成功地把自己的內在尺度與對象的尺度結合,更好地利用價值、創造價值。哲學忘記這個宗旨,就是直觀的唯物主義,就會變得“敵視人”。文化價值的視角讓哲學回到人,回到人以能動的實踐變革現實、創造文化的永恆運動中,回到人不斷否定和揚棄世界的自在性、臻於自覺和自由的無限過程中,回到人追求真善美的無限努力中。哲學如果回到這個原點,就不會遺忘人、遺忘生活、遺忘作為人的生存智慧的初衷;哲學如果回到這個原點,也不難解決真與善、事實與價值、價值中立與價值立場等矛盾了。
3、文化價值研究凸顯實踐和生活這樣一個“一元論”平台。本體論和擬科學的出發點,或者是抽象的自然界,或者是相互分離的主體和客體(雖然二者有一個“誰決定誰”的問題,但思維模式相同),它們的共同問題是實體式思維,即預設實體性的存在,再考慮它們的相互作用。文化價值的前提是行為(“向文而化”的歷史生活)、是過程。文化價值的視角是人“化”自己及其世界的視野,人的生活實踐是惟一現實的樞紐、平台,人把自身及其世界置於這個樞紐和平台上加以“人化”。從文化價值的視野出發理解存在,就不是以主客體分裂為前提,而是立足於這樣的前提:主體在深化自己的過程中深化世界的對象性(外部世界的“人化”)、在深化世界的對象性過程中深化自己的主體性(自身的“人化”),這是一個相互作用、雙向深化的動態過程。這裡不是主、客體二分,而是由生活和實踐構成的“一元論”;不是兩個分離的世界相互作用,而是人和世界都在同一平台(生活、實踐)上交會、顯現、雙向深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人始終處於主體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