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糯米雞

芡實糯米雞

烏骨雞去內臟,洗淨,將蓮子、芡實、糯米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口,放在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燉爛熟,調味即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芡實糯米雞
  • 主要食材:芡實,烏骨雞
  • 口味:清香味
  • 功效:健脾補腎,除濕止帶
配方,功效,用法,芡實,蓮子,烏骨雞,糯米,

配方

芡實50克,蓮子50克,烏骨雞1隻(約500克),糯米100克。

功效

健脾補腎,除濕止帶 。

用法

分次酌量食用。連服2周。

芡實

【中文名】芡實
【類 別】種子類
【異名】卵菱(《管子》),雞癱(《莊子》),雞頭實、雁喙實(《本經》),雞頭、雁頭、烏頭(《方言》),艻子(陶弘景),鴻頭(韓愈),水流黃(《東坡雜記》),水雞頭(《經驗方》),肇實、刺蓮藕(《廣西中獸醫藥植》),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江蘇植藥志》),雞咀蓮(《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雞頭苞(《江西中藥》),刺蓮蓬實(《藥材學》)。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
【植物形態】芡(《周禮》),又名:藙(《方言》),芰(崔豹《古今注》)。
一年生水生草本,具白色鬚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後生葉浮於水面,葉柄長,圓柱形中空,表面生多數刺,葉片橢圓狀腎形或圓狀盾形,直徑65~130厘米,表面深綠色,有蠟被,具多數隆起,葉脈分歧點有尖刺,背面深紫色,葉脈凸起,有絨毛。花單生;花梗粗長,多刺,伸出水面;萼片4,直立,披針形,肉質,外面綠色,有刺,內面帶紫色;花瓣多數,分3輪排列,帶紫色;雄蕊多數;子房半下位,8室,無花柱,柱頭紅色。漿果球形,海綿質,污紫紅色,外被皮刺,上有宿存萼片。種子球形,黑色,堅硬,具假種皮。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於池沼湖泊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台灣、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雲南及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芡實根)、花莖(芡實莖)、葉(芡實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9~10月種子成熟時,割取果實,擊碎果皮,取出種子,除去硬殼曬乾。
【藥材】乾燥種仁呈圓球形,直徑約6毫米。一端呈白色,約占全體1/3,有圓形凹陷,另一端為棕紅色,約占全體2/3。表面平滑,有花紋。質硬而脆,破開後,斷面不平,色潔白,粉性。無臭,味淡。以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無碎末及皮殼者為佳。
主產江蘇、湖南、湖北、山東。此外,福建、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四川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種子含多量澱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5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胡蘿蔔素微量。
【炮製】炒芡實:先將麩皮放熱鍋內炒至煙起,再將淨芡實倒入,拌炒至微黃色,取出,篩淨麩皮,放涼。
孟詵:"凡用(芡實),蒸熟,烈日曬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性味】甘澀,平。
芡實糯米雞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平,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甘,性乾溫、鮮涼。"
【歸經】入脾、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腎、脾、胃四經。"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肝三經。"
【功用主治】固腎澀精,補脾止泄。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
(1)健脾止瀉:用於脾虛泄瀉,常配山藥、白朮。
(2)澀精止帶:用於遺精、白帶過多、尿頻或尿失禁,常配金櫻子、蓮子。
①《本經》:"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②《日華子本草》:"開胃助氣。"
③《綱目》:"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④《本草從新》:補脾固腎,助氣澀精。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芡實糯米雞
【宜忌】《隨息居飲食看》:"凡外感前後,瘧痢疳痔,氣鬱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後皆忌之。"
【選方】①治夢遺漏精:雞頭肉末、蓮花蕊末、龍骨(別研)、烏梅肉(焙乾取末)各一兩。上件煮山藥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溫酒、鹽湯任下,空心。(《楊氏家藏方》玉鎖丹)
②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須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兩。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
③治濁病: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元方》分清丸)
④治老幼脾腎虛熱及久痢:芡實、山藥、茯苓、白朮蓮肉、薏苡仁、白扁豆各四兩,人參一兩。俱炒燥為末,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⑤小便頻數及遺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實、蓮子各二兩,共研為末。加蒸棗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⑥白濁。用芡實粉、白茯苓粉。化黃蠟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鹽湯送下。此方甸"分清丸"。

蓮子

【異名】藕實、水芝丹(《本經》),蓮實(《爾雅》郭璞注),澤芝(《綱目》),蓮蓬子(《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果實或種子。
芡實糯米雞
【植物形態】蓮(《別錄》),又名:荷(《詩經》),芙渠(《爾雅》),芙蓉、水芝(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肥厚橫走,外皮黃白色,節部縊縮,生有鱗葉與不定根,節間膨大,內白色,中空而有許多條縱行的管。葉片圓盾形,高出水面,直徑30~90厘米,全緣,稍呈波狀,上面暗綠色,光滑,具白粉,下面淡綠色:葉柄著生於葉背中央,圓柱形,中空,高達1~2米,表面散生刺毛。花梗與葉柄等高或略高;花大,單一,頂生,直徑12~23厘米,粉紅色或白色,芳香;萼片4或5,綠色,小形,早落;花瓣多數,長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鈍,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多數,早落,花葯線形,黃色,藥隔先端成一棒狀附屬物,花絲細長,著生於花托下;心皮多數,埋藏於花托內,花托倒圓錐形,頂部平,有小孔20~30個,每個小孔內有1橢圓形子房,花柱很短,果期時花托逐漸增大,內堡海綿狀,俗稱"蓮蓬",長寬均5~10厘米。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厘米,果皮堅硬、革質;內有種子1枚,俗稱"蓮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自生或栽培於池塘內。我國大部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細瘦根莖(藕蔤)、肥厚的根莖(藕)、根莖的節部(藕節)、葉(荷葉)、葉的基部(荷葉蒂)、葉柄或花柄(荷梗)、花蕾(蓮花)、花托(蓮房)、雄蕊(蓮須)、種皮(蓮衣)、胚芽(蓮子心)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末、冬初割取蓮房,取出果實,曬乾;或收集墜入水中、沉於淤泥內的果實,洗淨、曬乾。或除去果殼後曬乾。經霜老熟而帶有灰黑色果殼的稱為"石蓮子";除去果殼的種子稱為"蓮肉"。
【藥材】①石蓮子(《別錄》)
又名:甜石蓮、殼蓮子、帶皮蓮子。呈卵圓形成橢圓形,兩頭略尖,長1.5~2厘米,直徑0.8~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後略有光澤,可見密生的淺色小點;頂端有小圓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圓形棕色小突起。質堅硬,不易破開;果皮厚約1毫米,內表面紅棕色。內種子一顆,即蓮肉。氣無,味澀檄甘。以色黑、飽滿、質重堅硬者力佳。
蓮肉(《綱目》)
又名:石蓮肉(《局方》)。呈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0.7~1.2厘米。外皮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紋,緊貼於種仁上,不易剝離;一端有深紅棕色的乳狀突起,多有裂口。有的種子已除去外皮,其表面呈黃白色,種仁2片,肥厚,質堅硬,有扮性,中央有大形空隙,內有綠色的胚芽(蓮心)。氣無,味甘淡微澀。以個大、飽滿、整齊者為佳。
主產湖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江西。以湖南產品最佳,福建產量最大。此外,山東、安徽、山西、河南、遼寧、黑龍江、雲南、貴州、陝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多量的澱粉和棉子糖,蛋白質16.6%,脂肪2.0%,碳水化物62%,鈣0.089%,磷0.285%,鐵0.0064%。子莢含荷葉鹼、N-去甲基荷葉鹼、氧化黃心樹寧鹼和N-去甲亞美罌粟鹼。氧化黃心樹寧鹼有抑制鼻咽癌能力。
【炮製】揀盡雜質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將石蓮子置鍋內水煮後,切開,去皮,曬乾。
【性味】甘澀,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本草蒙筌》:"味甘澀,氣平寒,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微涼,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鮮者甘平,乾者甘溫。"
【歸經】入心,脾、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胃、膀胱三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兼入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脾、肝、腎四髒。"
【功用主治】養心,益腎,補脾。澀腸。治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石蓮子並能止嘔、開胃,常用治噤口痢。
①《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②盂詵:"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
③《本草拾遺》:"令發黑,不老。"
④《食醫心鏡》:"止渴,去熱。"
⑤《日華子本草》:"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
⑥《日用本草》:"止煩渴,治瀉痢,止白濁。"
⑦《滇南本草》:"清心解熱。"
⑧《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⑨《本草備要》:"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淋濁諸證。"
⑩《隨息居飲食譜》:"鎮逆止嘔,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①《本草拾遺》:"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
②《綱目》:"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子良。"
③《本草備要》:"大便燥者勿服。"
④《隨息居飲食譜》:"凡外感前後,瘧、疸、疳、痔,氣鬱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後皆忌之。"
【選方】①治久痢不止:老蓮子二兩(去心),為末,每服一錢,陳米湯調下。(《世醫得效方》)
②治下痢飲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鮮蓮肉一兩,黃連五錢,人參五錢。水煎濃,細細與呷。(《本草經疏》)
③治噤口痢: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並心,碾為細末。鍘艮二錢,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火上炎,濕熱下盛,小便澀赤,淋濁崩帶,遺精等證: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芪(蜜炙)、人參各七錢半。上銼散。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蓮子飲)
⑤治心經虛熱,小便亦濁:石蓮肉(連心)六兩,炙甘草一兩。細末。每服二錢,燈心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蓮子六一湯)
⑥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五色者)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蓮肉散)
⑦補虛益損:蓮實(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豬肚內,用水煮熟,取出焙乾。上為極細末,酒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醫學發明》水芝丸)
⑧治病後胃弱,不消水谷:蓮肉、粳米各炒四兩,茯苓二兩。共為末,砂糖調和。每用兩許,白湯送下。(《士材三書》蓮肉糕)
⑨治翻胃:石蓮肉,為末,入些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仁齋直指方》蓮子散)
⑩治產後胃寒咳逆,嘔吐不食,或腹作脹:石蓮肉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薑湯或米飲調下,日三服。(《婦人良方》石蓮散)
【名家論述】①《綱目》:"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②《本經逢原》:"石蓮子,本蓮實老於蓮房,墮入淤泥,經久堅黑如石,故以得名。為熱毒噤口痢之專藥。……補助脾陰而滌除熱毒,然必兼人參之大力開提胃氣,方始克應。若痢久胃氣虛寒,口噤不能食,則為戈戟也。"
③《玉楸藥解》:"蓮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④《醫林纂要》:"蓮子,去心連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煩、止渴、澀精、和血、止夢遺、調寒熱。煮食僅治脾泄、久痢、厚腸胃,而交心腎之功減矣。更去皮,則無澀味,其功止於補脾而已。"
⑤《重慶堂隨筆》:"蓮子,交心腎,不可去心,然能滯氣。"
⑥《王氏醫案》:"蓮子,最補胃氣而鎮虛逆,若反胃由於胃虛,而氣沖不納者.但日以乾蓮子細嚼而咽之,勝於他藥多矣。凡胃氣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至痢症噤口,熱邪傷其胃中清和之氣,故以黃連苦泄其邪,即仗蓮子甘鎮其胃。今肆中石蓮皆偽,味苦反能傷胃,切不可用。惟鮮蓮子煎之,清香不渾,鎮胃之功獨勝,如無鮮蓮,乾蓮亦可。"

烏骨雞

【異名】烏雞(《普濟方》),藥雞(《動物學大辭典)),武山雞、羊毛雞、絨毛雞、松毛雞、黑腳雞、叢冠雞、穿褲雞(《中藥志》),竹絲雞(《陸川本草》)。
【來源】為雉科動物烏骨雞的肉或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烏骨雞,為家雞之一種。
休軀短矮而扎頭小,頸短,具肉冠,耳葉綠色,略呈紫藍。遍體毛羽色白,除兩翅毛羽外,全呈絨絲狀;頭上有一撮細毛突起,下頜上連兩填面生有較多的細短毛。皮、肉、骨、嘴均烏色。翹較短,而主翼羽的羽毛呈分裂狀,致飛翔力特彆強。毛腳,5爪。跖毛多而密。
本種除白毛者外,尚有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及肉白骨烏者等。多為人工飼養。原產江西泰和縣。現其它地區亦有飼養。
【性味】甘,平。
芡實糯米雞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草匯》:"味甘鹹,平。"
③《醫林纂要》:"甘,溫。"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經疏》:"走肝、腎血分。"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養陰退熱。治虛勞骨蒸羸瘦,消渴,脾虛滑泄,下痢口噤,崩中,帶下。
①《滇南本草》:"補中止渴。"
②《綱目》:"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益產婦,治女人崩中帶下虛損諸病,大人小兒下痢噤口。"
③《本草通玄》:"補陰退熱。"
④《本草再新》:"平肝祛風,除煩熱,益腎養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燒存性研末,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怯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膿血:人參、黃芪柴胡前胡黃連黃柏當歸白茯苓熟地黃生地黃白芍藥五味子知母貝母川芎、白朮各五錢。上為粗末,用雄雞烏骨者,重二斤以上一隻,須新生肥壯者,去毛、血洗淨,入前藥在肚,以線縫定,用好臘酒入鍋中,放雞在內,酒約過雞背上一寸為度,腸臟放在雞外,同煮極爛,拆開,同藥曬乾,研為細末,用原汁打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米湯或沸湯送下。(《杏苑生春》烏雞丸)
②治噤口痢因澀藥太過傷胃,聞食口閉,四肢逆冷:烏骨雞一隻,去毛、腸,用茴香、良姜紅豆陳皮、白姜、花椒、鹽,同煮熟爛。以雞令患者嗅之,使聞香氣,如欲食,令飲食汁內,使胃氣開。亦可治久痢。(《普濟方》烏雞煎)
③治脾虛滑泄:烏骨母雞一隻,治淨。用豆蔻一兩,草果2枚,燒存性,摻入雞腹內,扎定煮熟。空腹食之。(《綱目》)
④治婦人虛勞血氣,赤白帶下:當歸、黃芪各六兩,生、熟地黃、香附子各四兩,茯苓三兩,人參、官桂、地骨皮各二兩。上藥用(雄)烏骨白雞一隻,籠住,將黃芪末和炒麵丸雞頭大餵雞服,生眵,吊死,腸肚洗淨,捋毛椎碎骨,入前藥雞腹內,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骨焙枯,研,共為細末,用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袖珍方》烏雞煎丸)
⑤治亦白帶下及遺精白濁,下元虛憊者: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為末。烏骨雞一隻,如常治淨,裝入雞腹煮熟。空心食之。(《綱目》)
⑥治久疽中朽骨:烏骨雞脛骨,以信砒實之,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皮拈送入竅內,外以拔毒膏藥封之。(《醫學正傳》)

糯米

【異名】稻米(《別錄》),江米(《本草原始》),元米(《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種仁。植物形態詳"粳米"條。
【性味】甘,溫。
芡實糯米雞
①《別錄》:"味苦。"
②《千金·食治》:"味苦,溫,無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①《別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②孫思邈:"脾病宜食,益氣止泄。"
③孟詵:"治霍亂後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飲之。"
④《本草拾遺》:"主消渴。"
⑤《四產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駱駝脂作煎餅服之,空腹與服。"
⑥《食性本草》:"能行榮衛中血積。解芫菁毒。"
⑦《綱目》:"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綱目》:"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選方】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細)等分。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綱目》)
③治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炒熱,磨篩,入懷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
芡實糯米雞
少許,以極滾湯凋食,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劉長春經驗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禾,海服一匙,湯下,三服。(《經驗良方》)
⑤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乾,搗作丸子,日日服之。(《綱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極熱,盛長袋中,縛於痛處,細研八角茴香三錢,以鹽酒隨時服之。(《攝生眾妙方》)
⑦治妊娠胎動,腹痛,或下黃赤汁:糯米一分,黃耆一兩(銼),芎藭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
⑧治小兒頭上生瘡及肥疳瘡: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普濟方》)
【名家論述】①《仁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②《綱目》:"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孟詵、蘇頌,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③《本經逢原》:"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下行矣。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