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1100米之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
藥用價值
國內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根莖藥用。中藥材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其表面烏黑有光澤,質軟而柔韌,味甘,性微溫,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等功效。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眩暈耳鳴、鬚髮早白等症。
生地黃熏蒸至黑潤,為熟地黃,該品為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內外均是漆黑色,有光澤,外表面皺縮不平。斷面滋潤,中心部可見光亮的油脂狀塊,粘性大,質柔軟,氣微,味甜。經過九蒸九曬,以塊根肥大,軟潤,內外烏黑有光澤者為佳。
作用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主治肝
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熟地黃補充信息:熟地黃均為統貨,一般不分等級。以個大,體重,質柔軟油潤,斷面烏黑,味甜者為佳。尤以河南產懷慶地黃最佳,為
四大懷藥之一。熟地黃根據不同炮製方法可分為蒸熟地黃、酒熟地黃、姜酒制熟地黃、砂仁制熟地黃、熟地黃炭,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制熟地黃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霉,陰蛀。
適合人群
該品性質粘膩,有礙消化,凡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脘腹脹滿及食少便溏者忌服。
食療作用
甘,微溫。歸肝、腎經。入血分,質柔潤降。
熟地黃有強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
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做法指導
凡血虛心脾失養,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者,宜與當歸相須為用;凡肝腎陰虛,頭目昏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盜汗,遺精者,可與
山茱萸,
山藥,
牡丹皮等配伍;若在此基礎上,加知母、
黃柏,可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夢遺,尺脈有力者。
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補血滋潤;益精填髓;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月經不調;崩不止;肝腎陰虧;潮熱
盜汗;遺精
陽痿;不育不孕;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鬚髮早白;消渴;便秘;腎虛喘促。
藥用配方
(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及月經不調、崩漏等症。
熟地黃能補血滋陰而養肝益腎,凡血虛陰虧、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均可套用。補血常與
當歸、
白芍等同用;補肝腎常與
山茱萸等同用。此外,如配黨參、
酸棗仁、茯苓等品,可用於心悸、失眠;配當歸、白芍、川芍、
香附等藥,可用治月經不調;配
阿膠、
當歸、
白芍等,可用於崩漏。
(2)用於腎陰不足,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及消渴等症。
該品滋腎益陰,適用於腎陰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常與山茱萸、
丹皮等配伍套用;如屬
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等症,可與龜板、知母、
黃柏等同用。不可少者,則以薑汁拌炒可也。
(3)《本草正》: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於多血之髒為最要,得非脾胃經藥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芪、術但可為之佐輔一卜血以熟地為主,而芎。歸似叮為之佐。然人蔑、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入參、熟地黃,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
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明血虛者,非熟地不可。凡諸真陰虧損者,有力發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於口鼻,或水泛於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黃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汗,何也以汗化於血,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阻生於下,而無復不成乾也,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而個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九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澤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腎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薑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後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後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後可。使無此數者,而必欲強用製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之法不宜滲;即有用之補血而復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旱極望雲霓,而枯竭之腸極喜滋(潤),設不明此,則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單用之而任之以多;單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盡其所長,是又何異因噎而廢食也!
(4)《藥品化義》:熟地黃,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涼變溫,專人肝臟補血。因肝苦急,用甘緩之,兼主溫膽,能益心血,更補腎水。凡內傷不足,苦志勞神,憂患傷呶,縱慾耗精,調經胎產,皆宜用此。安五臟,和血脈,潤肌膚,養心沖,寧魂魄,滋補真陰,封填骨髓,為聖藥也,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濁品,以補盯腎,故凡生熟地貪。天冬。
麥冬、炙龜板。當歸身、山萊萸、枸杞、
牛膝皆粘膩儒潤之劑,用滋陰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5)《本經逢原》:熟地黃,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必須蒸曬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雖服奚益。臍下癰,屬腎臟精傷;脛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無所見,乃水虧不能鑒物,皆腎所主之病,非熟地黃不除。
(6)《本草求真》:景岳尚論熟地,最為明確,獨中所論脾腎寒逆為嘔,可用地黃以治,是亦千慮之一失耳,夫既脾腎虛寒,則脾與腎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如太陽既至,堅冰自解,乃復墜以霜雪,投以陰劑,不更使寒滋甚乎。雖曰熟地性溫,寒從溫散,然寒至上逆為嘔,則寒已甚,豈有熟地之溫,而可令寒外散平。但或陽盛陰微,陽藉陰化,偶有
感冒,用此雜於溫散之中,或有見效;若真純陰無火,厥氣。上逆則嘔,則此又為深忌。
(7)《本草經讀》:張景岳以百病之主俱從腎治,誤以《神衣本草經》上品服食之地黃,認為治病之藥,滋潤膠粘,反引邪氣斂藏於少陰而無出路。
(8)《本草正義》:地黃,為補中補而良劑,古恆用其生而乾者,故曰千地黃,即今之所謂原生地也。然《本經》獨於此味用一千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則指鮮者言之,可知乾地、鮮地,六朝以前,本已分為兩類,但辨別主治,猶未甚嚴,至《名醫別錄》,則更出生地黃一條,顯與乾地黃區別,其主治則乾者補血益陰,鮮者涼血清火,功力治療,不復相混。然究屬寒涼之品,惟虛而有熱者為宜,若真陰不充,而無熱證,則用於地,猶嫌陰柔性質,不利於虛弱之脾胃。於是唐、宋以來,有制為熟地黃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曬多次,至中心純黑,極熟為度,則借太陽之真陽,以變化其陰柔性質,俾中虛者服之,不患其凝滯難化,所以熟地黃且有微溫之稱,乃能補益真陰,並不虞其寒涼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變而為滋養肝、脾、腎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質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脫汗失精,及大脫血後。產後血虛未復等證,大劑頻投,其功甚偉。然粘膩濁滯,如大虛之體服之,亦礙運化,故必胃納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則窒滯中州,必致脹悶,雖有砂仁拌蒸,亦屬無濟,則中氣大弱,運動無權之弊也。熟地之補陰補血,功效固不可誣,然亦惟病後元虛,及真陰素薄者,可以為服食補養之用。今人多以人之滋補膏方中,正是恰到好處,苟其人胃納素薄,及虛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滿訪食,甚且作脹,其為害亦頗不淺,而痰飲瀰漫,或兼挾外感者,固無論矣。
(9)《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10)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無所見。
(11)《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12)《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髮烏須。又能補肺陰,上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熱,千咳痰嗽,氣短喘促,胃中空虛覺餒,痘證心虛無膿,病後脛股酸痛,產後臍腹急疼,感證陰虧,無汗使閉,諸種動權,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關於熟地黃和生地黃對血管內血栓形成綜合徵作用的藥效比較表明:中國產的豬膽狀的粗熟地黃能夠強烈抑制肝臟出血性壞死灶及單純性壞死。而熟地黃抗凝血酶的作用較弱。套用纖維蛋白平板法通過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作用探討對纖溶系統的活化作用,發現熟地具有活化作用,而生地黃無此作用。亦有報告認為,地黃炒炭前後均有止血作用,且地黃制炭後止血作用並未增強。對生地黃、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液止血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發現: 懷慶熟地黃水煎劑灌服,能使甲亢型陰虛大鼠的體重減輕得以緩解,24小時飲水量及尿量明顯減少,血漿T3、T4濃度水平有顯著改善(即T3降低、T4升高)及AD(血漿中醛固酮)水平明顯升高。證明其確有較強的滋陰作用。並初步認為,熟地滋陰補腎的作用與改善體內AD水平有關。
(13)《本草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又云:“虞搏《醫學正傳》云:生地黃生血,而胃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薑汁炒則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食療套用
由於熟地黃和生地黃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都含有大量胺基酸和微量元素,所以熟地黃也可以用與食療。
熟地酒: 熟地黃60 g,枸杞子30 g,白酒1 000 m L。將熟地黃、枸杞子洗淨,乾燥,切碎,裝入紗布袋內,紮緊袋口,置與瓷壇內,加入白酒,封口。每日振搖1次,浸泡20 d後飲用。每次15 m L,每日2次。可用於精血不足導致的健忘、脫髮、不孕、腰膝酸軟等。
二地膏: 熟地黃500 g,乾地黃500 g,蜂蜜1 000 g。將熟地黃、乾地黃洗淨,切碎,一併放入砂鍋內,加入清水浸漬12 h。分別加水煎煮3次,每次2 h,分次濾取藥液候合併濾液, 再用文火煎熬至膏狀。加入蜂蜜調勻,用文火濃縮成膏。每次15 g,每日2次,白開水化服。可用於治療形體消瘦、腰脊酸楚、腳軟乏力等病症。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選地整地
宜選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於頭年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每畝同時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300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作基肥。然後,整平耙細作畦,一般畦寬1.3米。特別注意的是熟地不宜重茬,這也是選地上應注意的關鍵措施。
選種種植
一般栽培熟地以根莖作為繁殖材料,生產上稱“栽子”。熟地的“栽子”一般選用上一年7-8月栽培的“倒栽”“栽子”,這是因為“倒栽”“栽子”作種用時,熟地產量高、質量好、且能防止品種退化。在栽前,將“栽子”去頭斬尾,取其中間段。然後截成3-6厘米長的小段,每段要留二至三個芽眼,切口沾以草木灰,稍晾乾後下種,一般種植密度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在整好的畦面上挖深3-5厘米的小穴,每穴橫放“栽子”1-2段,覆蓋拌有糞水的火土灰1把,再用細土蓋與畦齊。每畝需“栽子”40-60千克。注意選種時要儘量使用“倒栽”“栽子”,避免使用小商品,同時“栽子”要摘除掉“老母子”。即上旬栽的種栽。
田間管理
(1)及時間苗補苗。當苗高10-12厘米時,開始間苗,每穴留壯苗1株。遇有缺株,應於陰天及時補栽,補栽時應帶土起苗,這樣成活率較高;
(2)中耕除草。熟地根莖入土較淺,中耕宜淺,避免傷根,幼苗周圍的雜草要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後,停止中耕;
(3)追肥。熟地喜肥,除施足基肥外,在間苗後每畝施入過磷酸鈣100千克、腐熟餅肥30千克,以促進根莖發育膨大,封行時,於行間撒施1次火土灰,促植株健壯生長;
(4)灌溉。熟地前期需水量大,應勤澆水,後期為地下根莖膨大期,應節約用水。雨季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止根腐病的發生;
(5)除串皮根。熟地黃除主根外,還能沿地表長出細長地下莖,稱串皮根,這些串皮根損失較多的營養,應及時剷除。
(6)熟地黃的病害主要有斑枯病、輪紋病、枯萎病,這些病一般於5月上旬開始發生,6-7月發生嚴重,應注意及時防治;蟲害有紅蜘蛛、地老虎、蠐螬等,這些按常規方法除治,注意選擇藥劑時應避免使用高毒農藥。
採收加工
春栽熟地黃於當年11月前後地上莖葉枯黃時應及時採挖。採挖時應在畦的一端開35厘米的深溝,順次小心摘取根莖;加工熟地利用專門的烤爐將其加工為熟地,即成商品。
不良反應
久服熟地黃會引起胸悶、氣促、腹脹、輕度腹瀉等不良反應,出現頭面奇癢、頭面頸部出現圓形風團塊的報導。臨床上並沒有服用熟地黃後出現中毒的報導。熟地黃慢性毒性研究顯示,熟地黃高劑量、中劑量、低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體質量差異無顯著性; 大鼠肝臟係數有增高的趨勢, 高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3個劑量組的白細胞計數均低於對照組,血小板計數均高於對照組; 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增高且具有顯著性;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活性均低於對照組; 說明長期服用熟地黃對大鼠的膽固醇代謝有一定的影響,且能升高血中的膽固醇量,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參與膽固醇合成和分解的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