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難

自然災難

自然災難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難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土石流、海嘯、颱風、洪水等突發性災難;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難;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災難
  • 外文名:Natural disaster
  • 災後預防: 災後消毒 免疫工作 疫情監測
  • 災害疾病:災後疾病 人口遷移 危險因素
  • 災難舉例:地震/海嘯/火山發等
簡述,基本概念,自然變異,誘因,自然災害,種類,災難回顧,災難舉例,冰川災難,災後預防,死亡畜禽,災後消毒,免疫工作,疫情監測,檢疫監督,應急儲備,流浪動物,飼料中毒,人畜共患,災害疾病,災後疾病,人口遷移,危險因素,遺體與疾病,相關疾病,傳播介質,設施中斷,總結,附錄,附表一,附表二,

簡述

基本概念

自然災難是指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難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土石流海嘯颱風、洪水等突發性災難;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難;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難。這些自然災難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複雜的相互聯繫。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自然變異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誘因

我們居住的地球似乎是一個非常穩定、非常安全的地方。在大多數時間裡,萬事的發生似乎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然而,一個偶爾發生的事件會提醒我們,作為構成宇宙的數以億計的天體之一,我們的地球在某些方面又是很脆弱的。地殼會移動和裂開,引起地震和火山爆發。惡劣的天氣,例如颶風和洪水,會突然給我們帶來可怕的災害。要是被來自宇宙空間的其他天體如流星彗星撞上,地球更是不堪一擊。
大災難中,約一半可歸結於同地球的地質、氣候情況有關的大自然的力量。科學家通過對過去的火山噴發或對世界天氣形態分析和研究院後,發現有些災難本來是可以預報的,例如,中國的黃河歷史上曾周期性發生洪災,每次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而另外一些災難完全是突如其來的,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地震之一,於是811年發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新馬德里。而在此之前,該地區歷史上從未有過地震記載。誰也無法預見到,一個天外飛來的龐然大物會於1908年墜落在西伯利亞的通古其卡附近,幸運的是無人喪生。這一件件突發的災難表明,儘管我們對居住的地球已經了解得很多,它還是會出其不意地給我們以無情殘酷的襲擊。
自然災難自然災難
自然災害也可以由別的原因引起。歷史上的一些最大殺手就是各種各樣因無法控制而橫掃世界的疾病。當疾病的起因和傳播途徑還未被搞清楚時,這些傳染病常常會延續數年,奪去數不清的青壯年勞動力的生命,留下羸弱飢餓、孤苦無援的老人和兒童,進而帶來經濟和社會的動盪。如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鼠疫霍亂之類的傳染病已經被消滅或被控制,但愛滋病的出現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研究開發能治癒新病的新藥。本書講述的第三類災難是由人類的活動引起的。除了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它奪去的生命超過任何一次自然災難,人類本身的貪婪和愚昧所造成的災難也是五花八門,不計其數。例如,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就已經使得大片土地荒蕪,海洋被污染,大氣和水源有被毒化的危險,稀有的動植物則瀕臨滅絕。這種危害大都是在漫長的歲月里緩慢地發生的,但偶爾的一次事故,例如1984年印度博帕爾化工廠的泄漏事故和平共處989年“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海上漏油事故,就使得人們立即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那就是為了全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大家應該更加愛護這個世界。

自然災害

種類

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
旱災、洪澇、颱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土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災難回顧

2005年4月1日14:35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0:58:55 (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07:58:55)。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到的強度為6.8級,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芮氏, 芮氏地震規模) 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強度第四的地震。有數萬人在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亡,一些地區的海嘯高達十多米(33英尺)。
這次地震及其引發的大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遠至波斯灣阿曼、非洲東岸的索馬里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島國。印度有大約一萬人死亡、斯里蘭卡有超過四萬人遇難,而印度尼西亞的總死亡人數可能多達二十萬人,傷者可能達三萬人之多。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造成1200多人喪生,成為1928年以來對美國影響最嚴重的颶風。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芮氏7.6級強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萬人死亡,近13萬人受傷,280萬人無家可歸。據世界氣象組織12月15日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世界乾旱、洪水、颶風等極端氣候狀況比以往更為嚴重。

災難舉例

按厲害程度:
1.太陽衰亡吞沒地球
2.黑洞撕裂吞沒地球
3.行星撞擊地球
4.地震
5.海嘯
6.火山爆發
7.颱風颶風風暴
8.龍捲風
9.雷暴閃電

冰川災難

冰川期也叫冰河時代,冰川學說專家認為,全球氣候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曾有數次冷暖變化,冰川作用隨之重複發生。氣候寒冷時,降雪量增加,發育大規模的冰川,巨大的冰蓋掩蓋地球,稱為冰期;當氣候變暖時,冰川大規模消退,叫做間冰期
在5.7億到6.8億年前的先寒武紀里,我們的地球經歷了第一紀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規模覆蓋了澳洲、歐洲、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在4.1億到4.7億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紀冰川期。此次冰川覆蓋了非洲、南美洲、歐洲、北美洲北部地區;地球經歷的第三紀冰川期是在2.3億到3.2億年前,冰川覆蓋面積擴大至整個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紀冰川期是從250萬年前開始並一直持續至今,人類就生活在第四紀冰川期里。在第四紀冰川期之初,冰川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第四紀冰川期之後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紀冰川期了。
地球第四紀冰期在12000年前開始退卻時,氣候轉暖,冰河大量融化泛濫,海水不斷上升,吞沒了出露的大陸架和陸橋,並發生普遍的大海浸,淹沒了許多海岸和部分陸地。

災後預防

地震災害後,地面裂縫、山體坍塌,土壤中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病原微生物在屍體上滋生,病原大量擴散。次生災害如暴雨、大風等加劇了病原菌擴散。此外,畜禽舍毀壞,飼養環境惡化,使大部分畜禽抵抗力下降,極易受到疫病的侵襲。防疫設施不健全,制約了防控工作的開展。災後發生的動物疫病中,對人和動物威脅比較大的是人畜共患傳染病,病毒類的有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細菌類的有豬鏈球菌、牛、羊炭疽和破傷風等,寄生蟲類的有耕牛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和豬囊蟲病等。
自然災難自然災難
根據動物疫病發生的特點以及防治環節,當前主要應抓好病死畜禽的處理、飼養場舍以及環境的消毒、免疫接種、畜禽及其產品的檢疫、疫情監測,以及防止動物霉變飼料中毒等工作。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點:

死亡畜禽

病死畜禽體內帶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將死亡的畜禽進行深埋,應選擇高崗地帶,坑深應在2米以上,屍體入坑後,灑上石灰或消毒藥水,覆以厚土。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焚燒。禁止販賣屠宰病死畜,確保災後無大疫。

災後消毒

災後,要對轄區內的養殖環境和畜禽圈舍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與畜禽群體的直接接觸,降低發生動物疫病的風險。其中,消毒的重點地方有畜禽舍、屠宰場(點)、畜禽及其產品加工銷售場地、倉庫、中轉場地、牲畜市場、農貿市場、飲水源、畜禽運輸車輛等。除了清掃、沖刷、洗擦外,消毒方法有日曬、焚燒、堆積發酵等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學消毒。化學消毒方法套用最為廣泛。

免疫工作

必須突擊做好畜禽的免疫工作。災後,特別要加強豬鏈球菌病狂犬病的免疫,對已進行過免疫的畜禽,根據疫情調查情況,可進行一次強化免疫。對可能流行炭疽的地方,牛、羊要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沒有進行豬瘟、雞新城疫免疫的畜禽要立即補免。對於其它畜禽傳染病,也要根據疫情動態,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對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場要及時採集樣品進行免疫抗體監測,發現抗體未達標的畜禽群體,應及時補免,避免疫情的發生。

疫情監測

加強疫情監測和疫情報告的目的,在於及時準確地掌握疫情動態,以便採取防範和撲滅措施。應安排獸醫巡迴小分隊,深入基層調查了解情況。發現疫情要及時診斷,按程式及時上報,並組織力量撲滅。要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有關規定,對疫點進行封鎖,對病畜及同群畜進行撲殺。同時,各地應加強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掌握可能出現的疫情情況。

檢疫監督

震災使種畜禽受到很大損失,災後農民急需補欄,苗豬苗禽普遍不足,需要到外地調運,稍有不慎就會帶進疫病。據此,當前檢疫工作尤為重要,這是切斷疫源傳播、防止疫病傳入和流行的關鍵。檢疫監督工作的重點是把好四道關,即產地檢疫關、市場監督檢查關、收購屠宰檢疫關和交通運輸監督檢查關。嚴禁無檢疫合格證、無免疫耳標的畜禽上市,嚴禁玩忽職守或只收費不檢疫等失職、瀆職行為的發生。對違章經營和調運者要嚴肅查處,對檢疫監督失職者要從嚴從快懲處。

應急儲備

災區(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做好應急工作,儲備足夠的防疫物資,保證發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時有充分的疫苗、消毒藥、消毒器械和防護用品等。

流浪動物

要加強對流浪動物的收容,管理工作。必要時予以撲殺,防治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

飼料中毒

防止霉變飼料中毒的根本辦法是禁餵霉變飼料,沒有效治療方法。為防止飼料霉變,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丙酸鈉丙酸鈣雙乙酸鈉等防霉劑,也可採取一些消除毒素的辦法,減輕毒素的危害。一是利用晴天暴曬,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消毒;二是將霉變的飼料用4倍-6倍的清水浸泡6小時-12小時,並充分攪拌,倒去浸泡水再加清水浸泡,連續4次,然後曬乾使用;三是用5%-8%的石灰水浸泡3小時-5小時後,再用清水洗淨,晾曬後飼用;四是用氨水去毒,每公斤飼料加氨水12.5克-20克,均勻攪拌後放大缸內,密封放置3天-7天,啟封后攤晾24小時-36小時再使用。經過脫毒處理的飼料,也要注意搭配使用,並注意增餵青綠多汁飼料,以減輕毒素的危害。豬霉變飼料中毒後,一般體溫正常,糞便乾燥、嘔吐。另外,常見陰戶腫脹,乳腺增大,母豬不孕並有流產現象。有的出現神經症狀,嚴重的發生死亡。

人畜共患

第一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所有溫血動物和人的一種急性致死性腦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為反常、攻擊行為、進行性麻痹和最終死亡為特徵,潛伏期長,致死率幾乎100%。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後,潛伏期一般為2-8周,長的可以達到數月至數年,短的僅有一周。牛和羊狂犬病的平均潛伏期15天,平均發病期4天。
防控措施:採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則。所有犬實行全面強制免疫,每年免疫一次。重點做好城鎮、高發地區犬的免疫。發生疫情時,要對疫區內所有易感動物和被咬傷的動物進行緊急免疫。
(二)其它防疫措施。一是加強飼養管理。加強犬的飼養管理是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養犬要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和免疫標識制度,養犬者要遵紀守法,實行拴養;二是監測。採集新鮮唾液用小鼠和細胞培養物感染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三是引種。異地引種應到非疫區引種。
(三)人群預防狂犬病。一是防止暴露(遠離犬等動物);二是有暴露風險之前,先進行免疫;三是作業時應當穿防護服;四是被犬咬傷後,要及時處理傷口,即擠壓、清洗、暴露傷口,嚴禁做一般性傷口包紮處理。儘快進行暴露後疫苗注射。
第二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炭疽芽孢對環境抵抗力極強,一旦污染,傳染性可保持若干年。本病呈地方流行,家畜吃了被炭疽芽孢桿菌污染的飼料,或飲污染水後就可發病。
防控措施:疫區採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放牧管理。嚴禁牲畜到炭疽桿菌芽孢污染的地方放牧。禁止豬、牛、羊在圈外散養
(二)免疫原則。對豬、牛、羊要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
(三)飼養管理。建立和健全消毒隔離制度,保持圈舍清潔,增強動物抗病能力。
(四)快速處置患病動物。發現疑似炭疽動物,應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檢查等,並採樣送檢。嚴禁在非生物安全條件下進行疑似患病動物、患病動物的屍體剖檢。一旦發現家畜突然發病、死亡,要及時報告獸醫部門,進行診斷、處置。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豬源鏈球菌引起的不同臨診類型傳染病的總稱。豬鏈球菌有35個血清型,危害最為嚴重的是豬鏈球菌2型。該型可引起豬的腦膜炎關節炎肺炎心內膜炎、漿膜炎、流產和局部膿腫。該型可引起人的腦膜炎、敗血症、心內膜炎並可致死。
防控措施:群體預防,結合個體治療,壓縮傳染源,預防人感染髮病。
一)免疫原則。套用疫苗免疫預防本病效果顯著。
(二)飼養管理。建立消毒隔離制度,保持圈舍清潔、乾燥通風。購進苗豬時需隔離觀察。
(三)藥物治療。本病對各種抗生素敏感,可通過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
(四)疫情處置。發生疫情時,要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嚴格隔離、徹底消毒、強制免疫,嚴防疫情擴散。
本病又稱日本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為主的多種動物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也可以感染。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經蚊媒傳播,流行於夏秋季節,高度散發。馬和豬感染後多出現臨床症狀。
防控措施:疫區採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則。對疫病流行地區的豬等易感動物進行免疫。
(二)其它防控措施。一是監測淨化。淘汰病豬,自繁自養;二是加強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改善飼養條件;三是驅蚊滅蚊。控制稻田蚊蟲滋生,在圈舍內噴灑殺蟲劑等。
(三)暴發疫情後的處置措施。一是報告疫情,隔離患病動物;二是應對疫區進行封鎖,並採取強制控制和撲殺措施;三是要對疫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四是要進行緊急預防注射

災害疾病

災後疾病

災害之後的疫病爆發的危險因子主要是與被安置的人群有關.包括人群能否得到安全的水源和衛生設施,擁擠的程度,人群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醫療救治的狀況等 .這些因素與當地的疾病生態學相互作用,從而影響了人群罹患傳染病及死亡的風險。自然災害是一種大氣地質水文相關的災害性事件.這些災難包括地震,火山爆發,坍坡(LAND SLIDES),海嘯,洪水以及乾旱等,災害的發生有快有慢,他們對人們的健康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在過去的20年裡自然災害奪去了百萬計人的生命,對至少1億的人口造成惡劣的影響.開發中國家由於缺乏資源,基本的醫療設施和災難預防機制,所遭受的損失更為慘重。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相關的死亡尤其是突發災害之後相關的死亡通常是由鈍挫傷,擠壓傷,或者淹溺所造成的,而由於傳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很少見。
自然災害是指大氣、地理或者文等成因造成的災變,包括地震、火山爆發、土石流、海嘯、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可能會突然爆發,也可能緩慢發作,並對安全健康、社會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在過去二十年中,自然災害已經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並影響到十多億人的生活,造成了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1)。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較弱、缺少災前應急方案的開發中國家在災難中往往會受到更大創傷。與自然災害相關、尤其是突發災害引起的死亡,大多來自於砸傷、壓傷,或者溺水。與之相比,災後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並不是那么常見。

人口遷移

災後疫病的傳播風險與被安置人員的規模和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飲水安全,公共廁所衛生,被安置人群的身體狀況,對於預防接種性疾病的免疫力,以及得到醫療救治的情況等, 雖然與其他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比起來,有關洪水之後疫病爆發的資料較為詳實,但是那些不會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的自然災害(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自然災害)通常都不會引起疫病爆發。
災後傳染病的傳播風險主要與遷移人口的數量和特徵有關,具體包括是否有鄰近的飲用水及可用的廁所,遷移人群的營養狀況,人群接受過如麻疹之類的傳染病免疫接種的比例,以及是否有衛生保健服務等等。(8).疫病在遭受自然災害的人群中爆發的風險要低於遭受戰爭衝突的人群,後者中2/3的死亡可能是由疫病引起。(9)營養不良會增加因疫病死亡的風險,而這一情形在戰爭衝突中更為普遍,對於長期戰亂導致的人口遷移來說尤為如此。(10)儘管沒有水災後(11)的疫病爆發那么完整的記載,諸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12)等不會導致人口遷移的自然災害(無論哪種類型)後幾乎沒有疫病爆發。(8)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災害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並不常見,這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疫病爆發並不頻繁的原因之一(8),也能解釋不同災害後的疫病爆發風險的各異。

危險因素

為了有效地援助受災人群,我們需要準確地評估疫情風險。基於疫情風險評估,我們可以有側重有先後的分配賑災捐款。
系統全面的評估疫情風險需要確定以下幾點: 1)受災地區常見的地方病和流行病; 2)災區的人群生活狀態。包括人口數量,分布規模,居住地點,和住宅密度; 3)衛生用水的補給狀況,衛生保健設備是否足夠; 4)災區人群的基本營養狀況和疫苗接種率; 5)醫療保健和病歷管理狀況。

遺體與疾病

在災難的突發地區會突然出現大量的遺體.這可能會加劇疾病的爆發,雖然目前尚沒有證據表明災害之後的遺體具有傳染疾病的風險. 當自然災害直接造成死亡時,人門的遺體沒有爆發疫病的風險,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遺體才具有風險,如由於 霍亂出血熱導致的死亡。

相關疾病

以下幾種類型的傳染病與災後人群關係密切
1、水源性傳染病
在自然災害時,用水安全是受到威脅的,洪水之後飲用被污染的水爆發腹瀉已經有報導,.2004年在孟加拉洪水之後,腹瀉的病例多達17000以上,
在缺少安全用水和衛生環境不好是,A肝和戊肝也容易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夾肝在很多開發中國家流行,很多兒童都感染過而且形成了免疫力.因此在這些地方夾肝的爆發風險就很低了,戊肝的爆發通常是在暴雨或者洪水之後發生,病情通常是輕微的,而且具有自限性,但是對於孕婦來說致死率達到25%,.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之後,戊肝的病例急劇上升,在無安全飲水的地方聚集發生的情況很相同.在被安置的人群中超過1200例有黃疸並確診為戊肝.2004年12月的海嘯,A肝和戊肝的聚集發生也引起了關注。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動物易感性的細菌,通過與污染的水源直接接觸可以導致傳播,齲齒類動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夠端螺旋體,他們的皮膚或者黏膜與水源,潮濕的土壤,一些蔬菜如甘蔗接觸之後就發生了傳播,或者一些被尿液污染的土壤也可以傳播,洪水時由於齲齒類動物的擴散以及開闊的高地上人與動物的近距離接觸,為有機物的廣泛分布提供了便利,2001年NALI颱風就造成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鉤端螺旋體的爆發, 1998年阿根廷1997年俄羅斯的Krasnodar地區,以上這些地區洪水之後都發生了鉤端螺旋體的爆發。
2、擁擠相關的傳染病
自然災害中被安置的人群中出現擁擠是很常見的,這為疾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麻疹以及災後傳染的風險是由受災人群的基本免疫水平決定的,尤其是15歲以下的兒童。擁擠的居住環境有助與麻疹的傳播,為了避免麻疹爆發就需要提高人群的免疫接種覆蓋率水平l以防止爆發。1991年在菲律賓的Mt. Pinatubo火山爆發時,被安置的人群有18000例感染了麻疹。亞齊省海嘯中在Aceh Utara 地區有35人群體發病,雖然對人群進行了大規模的接種,但斷斷續續還是有零星的或群集的發病。2005年南亞地震之後在在巴基斯坦 在地震之後的六個月有總計400人零星或群集感染了麻疹
腦膜炎奈瑟菌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 ,尤其是在擁擠的情況之下,在亞齊和巴基斯坦的災害中有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的記載。就像在亞齊和巴基斯坦發生過的一樣,用抗菌藥物快速預防能夠阻斷傳播。
在災後被安置的人群中呼吸道的急性感染是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兒童,。由於缺乏醫療救助和進一步的抗菌治療增加了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的風險。人群中的危險因素包括擁擠,在室內用明火烹飪,營養不良。在1998年Mitch的颶風,30天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增加了四倍,在2004亞齊的海嘯中, 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在被安置人群的罹患疾病和死亡中占了很大比例。
破傷風不是經過人與人相互傳播的,是由破傷風厭氧桿菌釋放的毒素引起的。尤其是在接種覆蓋率低的人群中,污染的傷口,與破傷風引起的疾病和死亡關係緊密。在亞齊的海嘯中,2.5周之後106例破傷風中有20例死亡。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也要類似的報導。

傳播介質

自然災害特別是氣象相關的災害如龍捲風,颶風,洪水等,這些災害會影響蟲煤育種的地點,源於這些介質的疾病就傳播開了。一開始洪水會吧已有的蚊子巢穴衝散,在由於暴雨或者河流滿溢形成的深水中又形成了新的巢穴,這就導致了(尤其是幾周之後)傳播介質的大量繁殖,以及傳播疾病的巨大潛力,而這些又取決與當地蚊子的種類和他們的生活習性。擁擠的感染人群以及易感的宿主,薄弱的衛生基礎設施,一些控制措施的中斷都是介質傳播性疾病播散的危險因素。
在洪水的後期瘧疾的爆發是常見的現象。在1991年大西洋的哥斯大黎加地區的地震時發生的改變有助於蚊子的繁育使得瘧疾病例急劇上升。此外厄爾尼諾-相關的周期性洪水與秘魯北部的瘧疾流行關係密切。
登革熱的傳播是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包括降雨和潮濕度,常有明顯的季節性。然而,登革熱的傳播並不是直接通過洪水。但是這些事件常常與傳播的高危期伴隨。基本供水的中斷和固體垃圾的處理所引起的蟲煤介質大量繁殖能夠加劇其傳播。爆發的風險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比如人類行為的改變,(戶外睡覺時受到蚊子叮咬,從非登革熱流行區到流行區,控制措施的中斷,過度擁擠等),居住地環境的改變有利於蚊蟲的繁殖(滑坡,砍伐森林,造河堤,河流改道等,)。
在 1994年南加利福尼亞的地震中爆發了介殼蟲真菌感染。這種感染不是經過人源傳播的,而是由真菌引起的,發現這種真菌存在於南北美半乾旱的地區,這次爆發是由於過度暴露於地震後造成的山體滑坡空氣塵埃中。

設施中斷

災害時電力的中斷使得水處理和供給中斷,因此增加了水源性疾病的風險。缺電也影響了一些醫療設備的正常工作,包括一些疫苗的冷凍。2003年紐約大規模停電之後腹瀉的病人明顯增加。斷電使得該地區九百萬人遭受了數小時至兩天的斷電之苦。運用非常規的檢測手段,發現腹瀉的病人分布廣泛。一項病例對照研究作為這次斷電研究的一個部分,腹瀉病例與斷電後食用肉食及海鮮有關,此時大部分的冷凍設備都不能工作了。

總結

歷史上,自然災害後公眾和執政者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就是對重大疾病爆發的恐懼。把死屍與疾病錯誤地聯繫起來,在受災的人群中引起恐慌也引發媒體和其他部門的誤解。
在災難沒有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時,自然災害之後疫病爆發的風險並不高。由於缺乏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沒有安全的飲用水和衛生條件,缺少足夠的防護措施,以及基本的醫療服務,在被安置的人群中傳染性疾病很常見,這些條件有利於疾病的傳播。確保用水安全和基本的醫療服務是至關重要的,及時檢察在以前一些受災地區發生的流行性疾病也很重要。對傳染性疾病進行細緻的風險評估,決定檢測體系中首要檢測的疾病,最佳化免疫和阻斷蟲煤介質的傳播,五個基本的步驟能夠降低受災民眾罹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步驟總結如下:
災害引起的死亡大多數都是由災難過程中的個體外傷所導致。在關注於外傷救治和大量人員傷亡處理的災難應急計畫中,同樣應該把災後倖存者的醫護需求考慮進去。對於災後常出現的大批倖存者聚集而缺少安全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情況,我們必須在救治和預防措施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迅速輸送安全用水、治療脫水的藥品、抗生素,以及接種疫苗等物品到受災地區。
對於受災地區的監控有助於了解自然災害引發傳染病的致病和致死的可能性。然而,獲得相關的監控數據常常並不容易。在災難中,公共醫療設施的損壞使原本脆弱不堪的監控和回響體系更加惡化,甚至被完全破壞。正如,在 2004 年 Aceh 災難中,監控官員和公共醫療人員有可能死亡或失蹤。人口遷移也可能會對普查數據造成扭曲,這使得對比機率的計算更加困難。在緊急災難發生階段,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通常由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這造成了對多方協調工作的挑戰。同時,災前基準監控數據的缺乏,會導致將當下流行疾病從地方性流行性疾病傳播背景進行準確區分的困難。
雖然災後監控系統是用來對當下(災後)易流行疾病快速檢測用的,但缺少基準監控數據和精確的分母參考值,可對檢測數據的解讀造成障礙。地方性流行性疾病的檢測病例可能會被解讀(由於缺少背景數據)為災後流行疾病的趨勢。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檢測到傳染性疾病的病例時,應優先考慮的是快速實施控制措施。儘管面對這些挑戰和困難,對傳染性疾病的持續監測並對其採取相應措施;對於監控疾病的發生、記錄它們的影響,應急控制措施,以及更好地評估災後疾病爆發的風險起著核心的作用。

附錄

附表一

:屍體處理原則
屍體集中處理往往基於錯誤的觀念:如果這些屍體沒有立即埋葬或火化,將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
在大量傷亡發生時,埋葬優於火化。
應盡所有努力確認屍體的身份。應盡所有可能,避免集體埋葬。
確認家屬應有機會根據社會習俗舉行適宜的葬禮和埋葬儀式。
如果當前沒有適當的設施(如墓地或火葬場),應提供其他可供選擇的地點或設施。
對於處理屍體的工作人員,應確保
接觸血液和屍液的通用防護措施
使用手套並正確處理使用過的手套
如果可能,應使用裝屍袋
在處理屍體之後以及進食之前,應使用肥皂清洗雙手
對運輸工具和設備進行消毒
屍體處置之前無需消毒(霍亂、志賀氏細菌性痢疾以及出血熱疾病除外)
所有墓地的底部應高於地下水位至少 1.5 米,並保留 0.7 米的未滲透區。

附表二

:自然災害後預防流行性疾病工作的優先順序
1.水源安全,衛生條件,場所的安排對持續提供安全飲用水的保障,是大災後最重要的一項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廣泛獲得,廉價易用的藥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數病原菌。人員安置計畫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水源,保證衛生條件,以及每個人都需要有滿足國際標準最低限的空間。
2.基礎醫療護理條件
最基本的醫療護理條件對於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常見病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提供進入二級和三級醫護設施的渠道。以下一些措施可以減輕傳染病的影響。
儘早診斷和治療腹瀉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在那些5歲以下的幼兒。
瘧疾高發區儘早診斷和治療瘧疾,發燒24小時內,用青蒿素為主的綜合療法來治療惡性瘧疾
針對主要傳染性疾病的醫護和防治措置。
正確的傷口清潔和護理。伴隨災後的傷口處理,應予以注射破傷風疫苗(適當選擇有或沒有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的疫苗)。
提供必要的藥品,設定一個醫療應急箱,提供比如處理腹瀉病的口服補液鹽,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素等。
傳播衛生知識,宣教重點在於:
好的淨手習慣
安全的食物準備方式
煮沸水或氯化處理水
發燒的早期診治
瘧疾高發區,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
與當地疾病流行情況相適應的傳病媒介控制
3.監測/早期預警系統
儘早發現有流行傾向的病例是保證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監測/早期預警系統應及早建立,以發現疾病的爆發並監控當地重要的流行病。
監測系統是否應包括某種重點疾病,應基於對該傳染病危險性的系統評估。
醫療工作者應該訓練識別重點疾病,並且迅速向上級衛生部門匯報。
為應對疾病爆發,需要有能迅速進行化驗採樣,儲存和運輸樣本的手段,以便進一步監測研究。比如如果認為有霍亂爆發的危險,則應該準備進行霍亂相關化驗的套件。
4.免疫
在之前沒有進行廣泛接種的地區,大規模麻疹免疫和補充維生素A非常重要。對於那些在小於15歲人群中接種覆蓋率低於90%的區域裡,應該儘快進行大面積的接種麻疹疫苗。接種的優先年齡段應該在6個月到5歲,如果資源足夠的話,可上至15歲。
不推薦傷寒疫苗用於大面積預防傷寒病。根據當地的情況,可以把接種疫苗與其他預防手段結合,來防止傷寒在災區的爆發。
一般來說,不推薦使用A型肝炎疫苗用於防止該病在災區的爆發。
霍亂疫苗的費用、處理使用該疫苗的後勤相關工作的複雜性限制了它的廣泛適用。儘管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是有幫助的,但並不能替代足量水和好的衛生條件。相對於其他公共衛生條件的重要性,霍亂疫苗的有效性還未在災難波及地區得到評估。
5.預防瘧疾和登革熱
對瘧疾需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這應該建立於對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廣泛評估的基礎上,主要包括寄生蟲類別和病菌攜帶源等。
災後的大水可能推遲蚊子數量的滋長,這就給我們時間來實施預防措施,比如在室內噴灑殺蟲劑,或者重新處理和安置經殺蟲劑處理過的捕蚊網,特別是在那些之前已經在使用長效殺蟲劑的地區。
惡性瘧疾發病的地區,應該提供免費的青蒿素為主的綜合治療。而且儘快發現發燒的病例對減少死亡人數也很必要。
對於登革熱,主要的預防措施應該集中於對病原攜帶源的控制。在社區里,應該重點動員民眾消除蚊子的孳生地並進行衛生教育,具體來說:
保證所有儲水的器皿隨時用蓋子封閉。
清除和破壞有可能存水的器皿或殘骸,比如瓶子,輪胎,罐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