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分布地區,危害症狀,發生規律,發生因素,氣候因素,天敵因素,寄主植物,傳播方式,生殖方式,卵生胎生,生殖力,發育變態,世代生活史,分類,球蚧類,綿蚧類,粉蚧類,盾蚧類,蟲情防治,調查方法,防治技術,
形態特徵
介殼蟲的體壁表面或硬化被覆 1 層硬殼(如盾蚧),或有粉狀蠟質分泌物(如粉蚧),或體被臘質分泌物呈白色粉狀、玻璃狀或棕褐色殼狀,因此能分泌蠟質介殼,雌蟲無眼,無腳,亦無觸角。雄蟲則具發達之腳,觸角及翅,營孤雌或兩性生殖,部分種類是重要害蟲。
常見的外型有圓形、橢圓形、線形或牡蠣形。幼蟲具短腳,幼齡可移動覓食,稍長則腳退化,營固著生活。常見的有紅圓蚧、褐圓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綿蚧殼蟲等。此外,介殼蟲的分泌物還可引起煤煙病。
介殼蟲類昆蟲的雌性成蟲均無翅,頭部、胸部、腹部的分界不明顯,外形看來與若蟲相似,有些只是個體比較大,而有些則是體色明顯不同。
分布地區
分布地區極為廣泛,其中以熱帶、亞熱帶地區為多。
危害症狀
在早春樹液開始流動以後,介殼蟲便開始取食,雌成蟲產卵後,經數日便可孵化出無蠟質介殼的可移動的小蟲,為初孵幼蟲。幼蟲在觀賞植物上爬行,找到適宜的處所後,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體內,吸取汁液,開始固定生活,使寄主植物喪失營養並大量失水。受害葉片常呈現黃色斑點,日後提早脫落。幼芽、嫩枝受害後,生長不良常導致發黃枯萎。介殼蟲在危害觀賞植物的同時,有的還大量排出蜜露,因而導致煙煤病發生,使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受害嚴重的植株,樹勢衰退,最後全株枯死。
發生規律
介殼蟲繁殖能力強,一年發生多代。卵孵化為若蟲,經過短時間爬行,營固定生活,即形成介殼。它的抗藥能力強,一般藥劑難以進入體內,防治比較困難。因此,一旦發生,不易清除乾淨。
不同地區、不同種類,其發生規律各不相同。除了有性繁殖,介殼蟲還可進行孤雌繁殖。繁殖量大,產的卵90%以上均能發育,有的1年發生1代,高的可達3~4代,以1年2代來計算,1隻介殼蟲,1年繁殖量多達90000隻。
發生因素
介殼蟲發生危害與環境條件的關係密切。各種環境因素對介殼蟲的生長發育、繁殖、壽命和數量消長等都有直接影響,通常將這些環境因素分為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大類。非生物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光照、風、雨等
氣候因子,生物因素主要有
寄主植物、天敵和人類活動等。
氣候因素
溫度、降雨和風對介殼蟲的種群數量影響較大。如吹綿蚧適於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條件下生活,雌成蟲在氣溫25~26℃,濕度較高時產卵最多,而在15℃以下時產卵減少;若蟲正常活動的適宜溫度為22~28℃,超過32℃則開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時即大量死亡。褐
盔蠟蚧卵在平均氣溫19.5~23.4℃,平均相對濕度41%~50%時孵化率最高;平均氣溫超過25.4℃,平均相對濕度低於38%時,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濕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低濕條件下介殼蟲的存活率降低。過高的濕度往往有利於介殼蟲發生,很少引起若蟲死亡,而當濕度低於15%時,若蟲會大量死亡,因此,乾旱的年份不利於介殼蟲的發生。此外,大雨對正在遷移的若蟲有較強的沖刷作用,可將若蟲沖刷到地上而不能爬上寄主,小雨則沒有影響。
不同介殼蟲對光照的反應不一。綿蚧科、
蠟蚧科和粉蚧屬的種類,表現為正
趨光性,而生活在地下的珠蚧屬則表現為負趨光性。風對介殼蟲的傳播有一定輔助作用。
天敵因素
介殼蟲的天敵種類較多,對其種群數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捕食性天敵是介殼蟲的重要天敵,主要屬於
鞘翅目、
脈翅目及
蟎類,
革翅目、
雙翅目、
纓翅目中亦有;常見的捕食性天敵有
澳洲瓢蟲Rodalia cardinalis、大紅瓢蟲R. rufopilosa、
小紅瓢蟲R. pumila、紅點唇瓢蟲Chilocorus kuwanae、
黑緣紅瓢蟲C. rubidus、
日本方頭甲Cybocephalus niponicus、
中華草蛉Chrysopa sinica、
晉草蛉Chrysopa shansiens等。寄生性天敵以
膜翅目小蜂總科的天敵為主,國內已經報導的寄生蜂有100多種;優勢種類主要有蠟蚧跳小蜂Anicetus ceroplastis、A. howardi等10多種跳小蜂,以及
矢尖蚧蚜小蜂Physcus fulvus、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arnesi、
蚜小蜂Aphytis sp.等。致病微生物常見的多為真菌類,較重要的有蠟蚧輪枝菌Verticillium lecanli、雙生座殼孢Aschersonia duplex、嗜蚧鐮刀菌Fusarium coccophilum等。
寄主植物
介殼蟲與寄主植物的關係比較複雜。多數介殼蟲的食性為
多食性,可取食多種
植物類群,如吹綿蚧的寄主植物就有100多種,其中最嗜好的是澳洲相思樹、柑桔及
木麻黃。有些介殼蟲為
單食性,甚至有些科或屬的種類特化,只能在某一固定的植物類群上寄生,如長盾蚧屬的種類專寄生於竹類,松
牡蠣蚧專寄生於
松樹等。
傳播方式
介殼蟲是一類營寄生生活的小型昆蟲,在植株上不大活動或完全固著在植株上。如
盾蚧科的
若蟲和雌蟲開始取食後就固著在寄主上不再轉移;很多
蠟蚧、
碩蚧和
粉蚧固定於植株上後,可在小範圍內爬行,但爬行距離有限,一般只在植株內不同部位或臨近植株範圍內活動。介殼蟲的雄成蟲雖然有翅和足,但其飛翔和爬行能力很弱。因此,介殼蟲的擴散和傳播主要靠外力,常見的傳播方式有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2類。
自然傳播主要有風傳、水傳和動物傳帶幾種。介殼蟲蟲體較小,大風往往能將介殼蟲從甲樹吹至乙樹,從甲地吹至乙地。沿江河兩岸植物上發生的介殼蟲,會隨落葉進入江河,借水流漂送到遠地。介殼蟲的天敵,如草蛉、瓢蟲等取食介殼蟲時,部分介殼蟲的卵或若蟲會附著其體表,當它們活動或轉移時,將介殼蟲傳播到其他植株或田塊;蟻類因取食介殼蟲的蜜露,也往往傳帶介殼蟲。
人為傳播是介殼蟲的主要傳播方式。各種農事操作可以造成介殼蟲在植株間、田塊間的傳播蔓延。現代交通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各種貨物、農產品、苗木等運輸頻繁,更為介殼蟲遠距離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吹綿蚧原產地是澳洲,以後隨人類活動,逐漸蔓延至世界各國。因此,加強植物檢疫工作,是防止介殼蟲傳播蔓延的根本措施。
生殖方式
介殼蟲的生殖方式有兩性生殖和
孤雌生殖2種,多數種類進行
兩性生殖,即通過雌雄成蟲交配繁殖後代,如梨圓蚧等營兩性生殖,雌蟲不經雄蟲交配不能產卵;有的介殼蟲如
朝鮮球堅蠟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雌蟲必須經數次交配,才能進行繁殖;也有不少種類至今還沒有發現過雄蟲,營孤雌生殖,如褐
盔蠟蚧Partheno1ecanium corni Bouche僅在寄生危害李樹時,才有少數雄蟲分化出來。吹綿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則是兩性和孤雌生殖均有。
卵生胎生
介殼蟲一般以產卵繁殖為主,也有胎生;如梨圓蚧在產卵過程中,由於卵的發育速度較快,在母體的輸卵管中已經孵出,因而產下的是若蟲,這種胎生實際上是
卵胎生。多數介殼蟲產的卵須經l~2周方能孵化。
介殼蟲的
產卵方式獨特。
盾蚧產卵於介殼下,隨著產卵,蟲體向介殼頭端收縮,騰出空間用於貯存卵;許多
蠟蚧則產卵於身體下面,隨著產卵進行腹面
體壁逐漸向內凹陷,空出位置貯存卵;
粉蚧、
碩蚧等產卵時,往往分泌白色棉花狀的卵袋。
生殖力
介殼蟲種間生殖力差別很大。如棗
球蠟蚧Eulecanium giganteaShinji最多可產卵9000餘粒,而
柿絨蚧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最多只產卵300粒。通常介殼蟲能產卵數百粒,產卵數量的多少與氣候和營養條件等也有較大關係。
發育變態
介殼蟲屬於漸變態昆蟲。雌蟲發育經過卵、
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雄蟲發育經過卵、若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雄蛹的翅芽是在體外逐漸形成的,一般經過預蛹和蛹2個時期。雌蟲一生無翅,亦無蛹期,但在
綿蚧科中,在若蟲轉變為成蟲前,往往有1箇中間期,這一階段外形呆滯,有的甚至停止取食(如珠綿屬Neomargarodes),外包球形的前齡蛻皮或其他附屬物,此階段也是新舊器官的更替階段。
雌介殼蟲若蟲通常經過2次或3次脫皮變為成蟲,而雄介殼蟲的脫皮次數一般比雌性多1次。第1齡若蟲很難分出雌雄,在第2齡時出現性分化,雄蟲在此時體形變長,脫皮後進入預蛹,能分出頭,胸、腹,
口器退化,
複眼出現,可見翅芽和
交配器等;脫皮變為蛹後,頭、胸、腹區分明顯,翅、足、觸角、交配器等伸長,複眼更大。
世代生活史
介殼蟲一般1年發生1~3代,少數4~5代,常因種類、地域、氣候條件、寄主及寄生部位等而有區別。不同世代的介殼蟲在生物學、生態習性等方面常存在一些差異,有時甚至在形態方面的差異也十分明顯。
分類
球蚧類
1.1.日本蠟蚧
日本蠟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又稱棗龜蠟蚧、棗虱子。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前蘇聯和東南亞一帶。國內分布普遍,尤其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棗產區發生嚴重。除危害棗外,還可危害柿、梨、蘋果、
栗等。以
若蟲和雌成蟲聚集於枝條和葉上刺吸汁液,其分泌物尚能誘致
煤污病的發生,影響光合作用,發生嚴重時造成樹勢衰弱,芽葉萎縮,產量和品質下降。
二:發生規律。1年產一代,以受精雌成蟲密集在1~2年生的小枝上越冬。寄主發芽時開始取食危害,蟲體迅速增大。北方棗區5月底至6月初開始產卵,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7月中旬為產卵末期。卵產於母體介殼下,每雌產卵1500~2000粒。卵期7~10天。卵於6月中、下旬開始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為若蟲出殼盛期,7月底為末期。若蟲出殼時間多在天氣晴朗的上午9~10時,可借風力作遠距離傳播。出殼若蟲在棗葉正面和嫩枝上固定危害,並分泌蠟質形成介殼。7月底、8月初可從介殼外形區分雌雄。8月底、9月初是化蛹盛期,
蛹期約20天。雄蟲羽化盛期在9月下旬,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危害到9月上、中旬打棗前後,大量從棗葉轉移到小枝上繼續危害,蟲體逐漸增大,蠟質增厚。11月中旬以後開始越冬。
1.2.朝鮮球堅蠟蚧
朝鮮球堅蠟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又稱桃球堅蚧、杏球堅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和朝鮮。國內分布於東北、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寧夏等省區。寄主有李、杏、桃、
櫻桃等,在山桃及杏樹上發生普遍。密集在寄主枝條上,終生吸取寄主汁液,受害樹一般生長不良,受害嚴重的枝條枯死,甚至整株枯死。
二、發生規律。1年發生l代,以2齡若蟲固著在枝條上越冬。次年3月上、中旬開始活動,從蠟堆里的蛻皮中爬出。另找地點固著,群居在枝條上取食,不久便逐漸分化為雌、雄性。雌性若蟲於3月下旬又脫皮1次,體背逐漸變大成球形。雄性若蟲於4月上旬分泌白色蠟質形成介殼,再蛻皮化蛹其中,4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4月下旬到5月上旬雄成蟲羽化並與雌成蟲交配,交配後的雌蟲體迅速膨大,逐漸硬化,5月上旬開始產卵於母體下面,平均每雌產卵1000粒左右。卵期7天,5月中旬為若蟲孵化盛期。初孵若蟲從母體
臀裂處爬出,在寄主上爬行l~2天,尋找適當場所,以枝條裂縫處和枝條基部葉痕中為多。固定後,身體稍長大,兩側分泌白色絲狀蠟質物,覆蓋蟲體背面。6月中旬後蠟質又逐漸溶化白色蠟層,包在蟲體四周。此時發育緩慢,雌雄難分。越冬前脫皮1次,蛻皮包於2齡若蟲體下,到12月份開始越冬。雌蟲能
孤雌生殖。
黑緣紅瓢蟲是主要天敵,其成蟲、幼蟲皆捕食朝鮮球堅蠟蚧的若蟲和雌成蟲,1頭幼蟲1晝夜可取食5頭雌蟲,1頭瓢蟲一生可捕食20餘頭,是抑制該蟲大發生的重要因素。
1.3.褐盔蠟蚧
褐盔蠟蚧Parthenolecanium corni(Bouche)又稱扁平球堅蚧、水木堅蚧、糖槭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前蘇聯、
歐洲西部、北非、伊朗、朝鮮、美國、加拿大。國內分布於東北、內蒙古、華北及陝西、青海、新疆等地。寄主有桃、杏、李、歐洲櫻桃、葡萄、梨、蘋果、
沙果、核桃等果樹及數十種林木。以若蟲和成蟲危害果樹和林木的枝葉和果實。危害期間經常排泄出無色粘液,不但阻礙葉的生理作用,還招致蠅類吸食和黴菌寄生,嚴重發生時,枝梢乾枯,甚至引起全株逐漸死亡。
二、發生規律。在黃河故道地區1年發生2代,新疆1~2代,以2~3齡若蟲在枝幹裂縫、老皮下及葉痕處越冬。來年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爬到枝條上尋找適宜場所固著危害。4月上旬蟲體開始膨大,4月末雌蟲體背膨大並硬化。5月上旬開始產卵在體下介殼內,5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卵期1個月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卵孵化盛期,若蟲爬到葉背固著危害,少數寄生於葉柄。在桃樹上寄生時,1年只發生1代,葉上的若蟲一直危害到10月間,爬到越冬場所越冬。在葡萄上寄生時,1年可發生2代,葉片上若蟲於6月中旬先後蛻皮並遷回枝條,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產卵;第2代若蟲8月孵化,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10月間遷回到枝幹裂縫處越冬。雌蟲不論交配與否均能產卵繁殖,1頭雌蟲能產卵1400~2700粒。
天敵昆蟲有
黑緣紅瓢蟲、紅點唇瓢蟲和寄生蜂等。
1.4.棗球蠟蚧
棗球蠟蚧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又稱大球堅蚧、瘤堅大球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國內分布於陝西關中及陝北、寧夏、甘肅、新疆、山西、北京、內蒙古、河北、河南和山東。危害相當廣泛,可危害紅棗、杏、蘋果、梨、
巴旦杏、桃、葡萄、
文冠果、
刺槐、
榆樹、胡楊、野薔薇等20餘種喬灌木。危害輕者影響樹木發芽抽梢,樹勢衰弱,重者形成乾枝枯梢,果品產量嚴重下降,甚至整株死亡。
二、發生規律。1年發生l代,以2齡若蟲在枝條上越冬。4月下旬雄成蟲開始羽化,5月上旬交尾後雌蟲產卵,5月下旬可見初孵若蟲活動,若蟲期自5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雄成蟲羽化多集中在每天上午10~12時,羽化半小時後即起飛尋偶交配,1頭雌蟲l生產卵400~5000粒,最多可達8500粒。初孵若蟲行動活潑,爬出介殼後在寄主枝條或葉片上爬行l~2天,然後多固定在葉片正反面的主脈兩側刺吸危害,若蟲越冬轉移前,一直在葉片上固定取食,10月上旬寄主葉片脫落前,若蟲多遷移到枝條下方或枝杈處越冬,越冬若蟲和雌成蟲只危害枝幹。
綿蚧類
2.1.草履蚧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又稱草鞋介殼蟲。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和原蘇聯。國內分布於陝西、新疆、河北、河南、山東、山西、西藏和雲南。寄主植物有蘋果、梨、杏、桃、李、桑、板栗、核桃、柑桔、楊、柳等。若蟲早春上樹,群集於嫩芽上吸食,造成芽枯萎,樹勢衰弱,產量降低。
二、發生規律.1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下土壤中、雜草下、土石縫等處越冬。翌年2月樹液流動時若蟲開始孵化,初孵若蟲在卵殼附近停留數日,遇氣溫較高的中午,部分若蟲沿樹幹往返爬行,晚間則群集在樹杈、樹洞裡。若蟲極耐低溫,在冰雪中數日也不會凍死。若蟲大量上樹危害的時期,因各地氣溫不同而有差異。在河南孟州,若蟲2月上旬開始沿樹幹爬到小枝上吸取汁液危害,2月下旬若蟲大量上樹,3月下旬結束。在河北昌黎,若蟲3月上旬開始上樹,3月中旬達盛期。若蟲上樹時間多集中於午前10時至午後2時,由樹幹陽面爬行至嫩枝和芽旁。1齡若蟲期長達70~90天,經第1次脫皮後開始分泌灰白色蠟質物和粘液;第2次脫皮後,雌雄若蟲分化。雄若蟲尋找樹皮、土縫等隱蔽處做薄繭化蛹,前蛹期約8天,蛹期7~10天,至5月上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數小時至10天。雌若蟲經過第3次脫皮後,於5月上中旬變為成蟲,5月中下旬開始下樹,尋找適宜場所產卵越夏、越冬。
2.2.吹綿蚧
吹綿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又稱綿團蚧、棉子蚧、吐綿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紐西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德國、瑞士、義大利、法國、美國、非洲、小亞西亞等地。國內遍布各柑桔產區,在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新疆等省區亦有分布。
吹綿蚧為多食性害蟲。除嚴重危害柑桔類果樹外,還危害蘋果、梨、葡萄、
櫻桃、柿、栗、
枇杷、楊梅、玫瑰、石榴、刺槐及多種豆科農作物等250餘種植物。以若蟲和雌成蟲群集在柑桔類的葉、芽及枝條上危害,引起葉色變黃,枝梢枯萎,果實大量脫落;其排泄物誘致煤煙病,葉、枝、果污黑成片,光合作用減弱,樹勢衰竭,提早落葉,甚至枝枯樹死。
二、生活史及習性.吹綿蚧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在河南南部、陝西南部大多1年2代,少數3代;華北地區1年2代,以若蟲及雌蟲在枝條、主幹或葉片上越冬。在陝西南部,第1代卵和若蟲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若蟲發生於8~9月。大多數以第2代若蟲越冬,少數發育為成蟲。吹綿蚧卵和若蟲的歷期因季節而異,在春季卵期14~26天,若蟲期46~54天;在夏季卵期約10天,若蟲期46~108天。
若蟲孵化後在囊內停留很短時間即開始分散活動,在葉背、枝上緩緩爬行尋找適當位置,然後定居下來。一般在新葉背面主脈兩側定居者為多,到蛻皮時再更換位置。2齡時,逐漸移居於枝幹的陰面群集危害。雌若蟲固定取食數日後終生不再移動,到成蟲時分泌絲綿狀蠟質物形成
卵囊,產卵於其中,產卵歷期可達1個月左右。每雌一般產卵數百粒,有的多達2000粒左右。雌成蟲壽命40天左右。雄若蟲行動活潑,經過2次蛻皮後,口器退化,不再吸食危害,躲藏在樹幹裂縫等處結薄繭潛伏其中化蛹,蛹期約7天。在自然條件下,雄蟲的數量遠比雌蟲為少,故一部分雌蟲可營孤雌生殖。
三、發生與環境的關係.吹綿蚧適於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條件下生活。氣溫的高低影響著發生期的早晚和發生數量的多少,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5~26℃,若蟲正常活動適宜溫度為22~28℃,超過32℃則開始死亡,當溫度達40℃以上或-12℃以下時大量死亡。
吹綿蚧的重要天敵有澳洲瓢蟲、大紅瓢蟲 、小紅瓢蟲和紅緣黑瓢蟲等。其中前2種瓢蟲對吹綿蚧的控制作用最大,特別是
澳洲瓢蟲,通過引種馴化,已經在國內許多地區定居下來,它的適應力極強,在浙江、廣東、福建、湖北、四川、陝西等省已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3.柿絨蚧
柿絨蚧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又稱柿綿蚧、柿毛氈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國內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只取食危害柿樹,以
若蟲和雌成蟲固著寄生於柿樹的枝條、葉片背面、葉柄、果實和
果蒂的表面,刺吸汁液,蟲體固著處組織凹陷變為黑色,蟲口密度過大的柿果,往往提前乾腐脫落。
二、發生規律. 在山東1年發生4代,以被有薄層蠟粉的初齡若蟲在3~4年生枝條的皮層裂縫、樹幹的粗皮縫隙及乾柿蒂上越冬。春季4月中下旬離開越冬場所爬到嫩芽、新梢、葉柄、葉背等處吸食汁液,以後在
柿蒂和果實表面固著危害,逐漸長大分化為雌雄兩性。5月中、下旬成蟲交尾,以後雌蟲體背面逐漸形成卵囊,並開始產卵,隨著卵不斷產出,蟲體漸縮向前方。雌蟲
產卵數與寄生部位有關,以寄生在果實上的產卵最多,可達300粒左右,寄生葉上的次之,寄生枝上的較少,約100粒左右。卵期12~21天。第1代
若蟲的出現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2代在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第4代在9月中下旬。各代的發生期不整齊,互相交錯,前2代主要危害
柿葉及l~2年生枝條,後2代主要危害柿果。
2.4.棉根新珠碩蚧
棉根新珠碩蚧Neomargarodes gossypii Yang又稱珠綿蚧、棉珠蚧等。
一、分布與危害。國內分布於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省。主要危害棉花、大豆、
豇豆、綠豆,也危害穀子、玉米、
甘薯、
蓖麻等作物和
酸模、
三棱草、
蒼耳、刺兒萊、苦蕒菜等雜草。但只能在豆類、蓖麻等作物和蒼耳、酸模、
刺兒菜、
苦賣菜等雜草的根部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以成蟲和若蟲刺吸棉花、大豆等根部的汁液,植株被害後下部葉片發黃,逐漸變紅而脫落;中部葉片發紅下垂;上部嫩綠色減退。根部有魚鱗狀橫裂紋,或根部腫大,根尖發黑腐爛,根的木質部上有許多小黑點。受害重者棉株和豆株枯萎死亡,造成大量減產。
二、發生規律。在山東、河北等地1年發生1代,以珠形體集中在寄主根部附近約15cm深的土中越冬。在山東鄆城,越冬的大、中型珠形體於5月上旬開始脫殼羽化為雌成蟲,小型的珠形體脫殼較早,脫殼變為前蛹,約經8天再脫皮變為蛹。蛹經14天羽化為雄成蟲。雌雄成蟲於5月中旬交尾,雄成蟲交尾後約24小時死亡,壽命僅8.6天。雌成蟲在土中10~15cm處作一土室,5月中旬開始產卵其中。產卵期一般為15~25天。卵堆產於母體後邊,每頭雌成蟲產卵數十粒至數百粒,多的可達1000餘粒。卵堆外覆蓋有白蠟絮,土室內壁也有一層白蠟粉。卵經25~30天孵化,孵化盛期在6月下旬。初孵化的若蟲在土室內活動。約經4天左右開始分散,1齡若蟲在地面爬行,尋找寄主,是擴散危害的主要蟲期,若在5~7天內找不到
寄主植物即死亡。找到寄主後在土中約10cm深處將口針刺入根部吸食汁液危害,7月份為取食危害盛期。此後蟲體逐漸膨大,體壁加厚,顏色加深,並分泌蠟質,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形成珠形體。在不良環境中,珠形體可長時間休眠,隔年再羽化。
棉根新珠碩蚧適宜於在乾燥疏鬆的土中生活。發生嚴重的地區均為乾旱的沙土地或輕度
鹽鹼地,而在水濱地、粘壤土則沒有,黃壤土雖有,但數量很少,發生較輕。
粉蚧類
3.1.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又稱梨粉蚧、李粉蚧、桑粉蚧。
一、分布及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前蘇聯、澳洲、美洲和歐洲。國內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等省。食性較雜,除危害梨外,還危害蘋果、桃、李、杏、櫻挑、葡萄、山楂、柿、石榴、栗、核桃、梅、棗、桑、楊、瓜類和蔬菜等多種植物。以成蟲和
若蟲刺吸寄主植物的幼芽、嫩枝、葉片、果實和根部的汁液。嫩枝被害後,常常腫脹,樹皮縱裂而枯死,前期果實被害呈畸形。
二、發生規律。在河南、河北1年發生3代;在吉林發生2代,以卵在被害樹幹、枝條粗皮縫隙、石縫、土塊中以及其它隱蔽場所越冬。翌春梨樹發芽時,
越冬卵孵化為若蟲,食害
寄主植物幼嫩部分。第1代若蟲發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第3代在8月下旬。雌性若蟲的發育期35~50天,蛻皮3次變為雌成蟲。雄性若蟲發育期25~37天,後期生活在長形的白色繭中,蛻2次皮後進入前
蛹期,進而化蛹。雄成蟲羽化時適值雌蟲剛蛻完第3次皮變為雌成蟲,雌雄交尾後,雌成蟲爬到枝幹粗皮裂縫內或果實萼窪、梗窪等處產卵,有的將卵產在土內,產卵時雌成蟲分泌大量似棉絮狀蠟質,形成
卵囊,卵產在囊內。每雌產卵200~400粒,成蟲產卵後皺縮死亡。
3.2.柿粉蚧
柿粉蚧Phenacoccus pergandei Cockerell又稱柿長綿粉蚧。
一、分布及危害。國內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危害柿、蘋果、梨、
枇杷、無花果及桑等。成蟲和若蟲吸食柿樹嫩枝、幼葉和果實,對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
二、發生規律。在河南、山東1年發生l代,以
若蟲在枝幹和樹皮裂縫中越冬。來年5月開始
出蟄,轉移到嫩枝、幼葉、果實和
柿蒂上吸食汁液。若蟲於5月中旬變為成蟲,5月下旬大多轉移到葉背面,分泌白色綿狀物,形成長20~65mm、寬5mm左右的白色帶狀卵囊,卵產於其中。每雌可產卵500~1500粒。卵期20餘天。若蟲孵化後,爬出卵囊,沿葉背面的葉脈、葉緣寄生危害。10~11月間若蟲轉移到枝幹及裂縫中越冬。
3.3.玉米耕葵粉蚧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stis Wang et zhang。
一、分布及危害。國內分布於河北各縣。除危害玉米外,還危害小麥、高粱及
禾本科雜草等。以若蟲和雌成蟲群集於地表下寄主莖基部吸食汁液,受害小麥、玉米葉脈發黃、生長緩慢或枯萎,植株矮小細弱。嚴重時根莖變粗畸形,不能結實。
二、發生規律。在河北1年發生3代,以卵在玉米根莖上及周圍土壤中越冬。第1代發生於4月下旬至6月中旬,以
若蟲和雌成蟲群集在地表以下小麥莖基部吸食汁液,被害部位可見白色絮狀物。第2代發生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危害夏玉米幼苗,常年發生危害嚴重,為主要危害世代。第3代發生於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危害玉米和高粱,此時玉米和高粱已近成熟,危害不大。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雌成蟲開始做卵囊產卵越冬。
盾蚧類
4.1梨圓蚧
梨圓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又稱梨齒盾蚧、梨丸介殼蟲、輪心介殼蟲。
一、分布及危害。梨圓蚧是國際檢疫對象之一,國內分布普遍,危害區偏於北方。梨圓蚧食性極雜,已知
寄主植物有150多種,主要危害果樹和林木。主要果樹有梨、蘋果、棗、核桃、桃、杏、李、梅、
櫻桃、葡萄、柿和山楂等。可寄生果樹的所有地上部分,特別是枝幹被害後,引起皮層
木栓化和
韌皮部、導管組織的衰亡,皮層爆裂,抑制生長,引起落葉,甚至枝梢乾枯和整株死亡。在果實上寄生時多集中在萼窪和梗窪處,圍繞介殼形成紫紅色斑點,降低果品價值。
二、發生規律。在遼寧南部、山東和陝西蘋果園1年發生3代,以2齡
若蟲及少數受精雌蟲在枝幹上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取食危害,雄蟲4月中旬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交尾後死亡;越冬雌蟲繼續取食約1個月,到6月上中旬胎生若蟲,可延遲到7月上旬。第1代雌蟲產仔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雌蟲產仔期在9月至11月上旬,世代不整齊。
梨圓蚧營兩性胎生繁殖。各代雌雄
性比不同,第1代為1.7∶1,第2代為1.0∶1.2。各代產仔數在54~108頭之間,以第2代產仔數最高,最多單雌產仔362頭。初齡若蟲產出後向嫩枝、果實、葉片上爬行,在1~2日內找到合適部位,將
口器插入寄主組織內,則固定不再移動,分泌
蠟絲,逐漸形成白色介殼。危害果實時,晚熟品種受害重,早熟品種受害輕。梨圓蚧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苗木、接穗和果品調運。
自然抑制因子較多,主要包括越冬期死亡、自身密度擁擠性死亡和天敵的寄生與捕食等。在東北地區,越冬期死亡可達36.4%。捕食性天敵以紅點唇瓢蟲和腎斑唇瓢蟲Chilocorus renipustulatus最常見,1頭瓢蟲成蟲在1個月內可捕食梨圓蚧成蟲和
若蟲700頭,幼蟲每月捕食350頭。寄生性天敵有
小蜂Prospaltella aurantii和短緣毛蚧小蜂Aphytis proclia等。
4.2.矢尖蚧
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又稱矢尖盾蚧、矢堅蚧、箭頭蚧和矢根介殼蟲。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日本、印度、大洋州和北美洲各地。國內各柑桔產區普遍發生,北方主要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和山東等省。除危害柑桔類植物外,還危害茶、山茶、
連翹、
白蠟樹、龍眼等,在北方溫室內危害多年生木本觀賞植物。危害果樹時,主要危害果、葉和枝條等部位,受害處形成黃斑,引起葉片變黃捲曲枯死,枝條幹枯,著果率大大下降,果實不能成熟,對果實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
二、生活史及習性。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在陝西漢中1年發生2代,主要以受精雌成蟲在葉片和嫩枝上越冬,也有少數以2齡
若蟲越冬。來年5月中下旬產卵,第1代若蟲盛發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1代成蚧盛發期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代若蟲盛發期,10月上、中旬為第2代成蚧盛發期,交配後以受精雌蚧越冬。
各蟲態的發育歷期差別較大。卵期極短,據觀察僅28~256.8分鐘,平均142.5分鐘。1、2齡若蟲歷期均為20天左右;第1代3齡若蟲期為38天;第2代為50天。雌成蟲產卵前期第1代為24~33天;第2代為183~234天。產卵歷期差異很大,一般7~74天。
矢尖蚧若蟲多集中在上午6~12時孵化。剛孵出的
若蟲經10~15分鐘即開始爬行活動。雌若蟲行動活潑,爬行距離遠,爬行時間可持續16小時,最後多集中於幼嫩枝葉或果實上固定取食。雄若蟲爬行距離近,時間短,一般僅4小時左右,有聚集性,多集中於葉片背面。雌雄性比因代別而異,第1代為1∶1.65,第2代為1∶3.75。矢尖蚧必須經雌雄交配才能產卵,單雌平均產卵量為74.6粒。研究表明,矢尖蚧成、若蚧均呈
聚集分布,雌成蚧符合
負二項分布,最佳取樣方式為棋盤式。
三、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矢尖蚧喜歡在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下生活。據西北農業大學調查,當日均溫度13℃以上時,才開始取食危害;19℃以上開始產卵、繁殖;23~28℃條件下對生長發育和繁殖最有利;相對濕度在60%以上適於其生活。低溫或高溫乾燥對其發生不利,當冬季氣溫降至-5℃時,
若蟲大量死亡,-9℃時若蟲幾乎全部死亡。春季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越冬成蚧產卵期和第1代若蟲出現的早晚,以4月1日至5月31日的平均溫度19℃為標準,若平均溫度下降1℃,其發生盛期推遲3~4天。
若蚧發生期的雨日和雨量對種群數量有一定影響。雨日多、雨量大有利於若蚧生長發育,且對天敵的捕食和寄生不利。
寄主桔樹的樹齡大小與蟲源的多少密切相關,也直接關係到矢尖蚧食物營養狀況,從蟲口數量和受害程度看,盛果期>衰老期>初果期>零星掛果期。
4.3.桑盾蚧
桑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Tozzetei)又稱
桑白蚧、桃介殼蟲等。
一、分布及危害。國外分布於西班牙、法國、義大利、
南斯拉夫、希臘、英國、瑞典、匈牙利、土耳其、
敘利亞、以色列、印度、斯里蘭卡、日本、非洲、美洲、前蘇聯、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內分布較廣,北方的東北、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新疆和南方多數省區均有發生。寄主有蘋果、梨、桃、杏、李、梅、
櫻桃、醋栗、批把、葡萄、核桃、柿、
無花果、桑、茶、丁香、
棕樹等,其中以核果類果樹受害較重,特別是
桃樹受害最重。以雌成蟲和
若蟲群集固著在果樹枝幹上吸食,偶爾危害果實和葉片。嚴重發生時介殼密集重疊,枝條表面凹凸不平,削弱樹勢,甚至引起枝條或全株死亡。桃園發生後,若不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3~5年可將桃園毀壞。
二、發生規律。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北方各省1年2代,以第2代受精雌蟲在枝條上越冬。不同地區來年開始危害的時間和產卵日期不同,在山西太谷,3月中旬桃樹萌動後開始吸食危害,蟲體迅速膨大,越冬代成蟲4月下旬開始產卵,4月底至5月初為產卵盛期,5月上旬為末期。雌蟲產卵後乾縮死亡。第1代卵期15天左右,5月上旬開始孵化,5月中旬為孵化盛期。6月中旬第1代成蟲開始羽化,6月下旬為羽化盛期,交尾後雄蟲死亡,雌蟲腹部逐漸膨大,至7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下旬為產卵盛期。第2代卵期10天左右,7月下旬開始孵化,7月末為孵化盛期。第2代成蟲8月中、下旬開始羽化,8月末為羽化盛期,交尾後雌蟲繼續危害至秋末越冬。
雄成蟲羽化後便尋找雌蟲交尾,壽命極短,僅l天左右。雌蟲產卵於介殼下,常相連成念珠狀,產卵後蟲體腹部縮短,顏色變深,不久乾縮死亡。越冬代雌蟲產卵量較高,平均每雌產卵120餘粒,最多183粒,最少54粒。若蟲孵化後在母體介殼下停留數小時,然後逐漸爬出分散活動1天左右,多固定在2~5年生枝條上取食,以枝條分杈處和陰面密度較大。約經5~7天開始分泌綿狀白色蠟粉覆蓋於體上,並逐漸加厚,不久開始蛻皮,蛻皮時自腹面裂開,蟲體微向後移,繼續分泌蠟質形成介殼。
降雨和天敵是限制桑盾蚧發生危害的重要因子。若蟲分散轉移期降雨,特別是暴雨可大量淋洗掉若蟲,減輕發生程度。山西太谷觀察有1種軟肋
蚜小蜂Cocclophagus sp.
幼蟲寄生於桑盾蚧雌蟲體內,
紅點唇瓢蟲和
日本方頭甲對桑盾蚧捕食能力較強,是控制桑盾蚧的有效天敵。
4.4.榆牡蠣蚧
榆牡蠣蚧Lepidosaphes ulmi Linnaeus又稱榆
蠣盾蚧、茶牡蠣蚧。
一、分布與危害。國外分布於歐洲、日本、伊朗、以色列、
伊拉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國內分布於東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河北和南方各省區。食性較雜,寄生植物有梨、蘋果、杏、桃、李、葡萄、梅、
櫻桃、山楂、
海棠、核桃、棗、沙棘、榆、柳、楊等,主要危害植物的枝、梢、葉及果實,受害果實上布滿介殼蟲,果品表面凹凸不平,喪失商品價值。
二、發生規律。1年發生1~2代,以卵在介殼下越冬。
越冬卵4月底開始孵化,4~5天孵化完畢。初孵若蟲爬行約1天后固定在樹體上,第2天蛻皮,並分泌介殼。第1代雄蟲於6月初開始羽化,雄性若蟲及其蛹的全部發育期為34~39天。第1代雌蟲發育成熟約需50天,6月中開始產第1代卵,單雌產卵50餘粒,7月上旬開始孵化,卵期約18天。第2代雌蟲於8月下旬開始產卵,9月上旬為產卵盛期,第2代雌蟲發育歷期45天以上。若蟲近距離傳播通過自身爬行,或通過風和農事操作傳播;遠距離傳播通過苗木、果實的調運。
榆牡蠣蚧的優勢天敵有孿斑唇瓢蟲Chilocorus geminus和桑盾蚧黃金蚜小蜂Aphytig proclia等。
蟲情防治
調查方法
介殼蟲的調查,根據調查目的和調查內容的不同,可分為概況普查和詳細調查2個方面。通常以整株或植株的某一部分作為調查單位,如某一部分的枝幹、葉片、果實等,甚至以一定的葉片面積或枝葉上一定長度為調查統計單位。如果調查果樹,每棵樹最好分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調查,以反映各個方位葉片、枝幹、果實等的受害情況。
1.葉片枝梢上的介殼蟲調查 一般選擇樣本樹10~20株進行調查。在樹形低矮及
蟲口密度不大時,可進行全株調查。樹高不便於直接統計時,可把樹冠分上、中、下部及不同方位,各取10~20cm長的樣枝或50~100片葉統計蟲口數量。
2.果實上的介殼蟲調查 調查果實上的介殼蟲時,可選擇幾種主栽品種和不同受害程度的果園,用5點式取樣法,各點選3~5株樹,每株樹按樹冠上、中、下部位和不同方位,調查50~100個果實,或採摘後在果堆上隨機檢查3~5大筐,從中檢查1000~2000個果,檢查果面上的蟲數,計算百果蟲數或被害率。
3.地下危害的介殼蟲調查 通常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若干,每6667m2挖查5個樣方,樣方面積1m2,深度則依據調查介殼蟲的棲息深度而定。
防治技術
(一)植物檢疫
介殼蟲常固著寄生,蟲體微小,主要靠寄主枝條、接穗、果品甚至樹幹攜帶而遠距離傳播。因此,對苗木、接穗和果品的採購、調運過程和保護區都應實施檢疫,以防傳播蔓延。
(二)農業防治
加強果園管理,及時中耕鬆土、施肥和灌水,滿足果樹對水肥的需要,可增強樹勢,提高果樹抗蟲能力。結合整形修剪,把帶蟲的枝條集中燒毀,可大大減少蟲口數量。在自然情況下,介殼蟲活動性小,其自身傳播擴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隨著生產的發展,花卉交換、調運頻繁,人為和遠距離傳播病蟲害的機會日益增多。檢疫工作規定花卉不帶危險性病蟲(含各種繁殖材料)方可運輸。如發現病蟲,應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加以消滅,防止進一步傳播擴散。
(三)生物防治
介殼蟲的自然天敵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敵昆蟲,其中以後者最為重要。各地都有一些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控制介殼蟲危害的成功經驗,應注意總結推廣,如
瓢蟲是介殼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通過提供庇護場所或人工助遷、釋放
澳洲瓢蟲、
大紅瓢蟲和
黑緣紅瓢蟲等,可有效防治吹綿蚧、
草履蚧的危害。介殼蟲的寄生蜂、寄生菌種類也十分豐富,如日光蜂是防治
梨圓蚧的有效天敵,已成為國際上引種利用的對象,應進一步加強研究。此外,在採用其它防治措施,特別是進行
化學防治時,儘可能避免殺傷天敵。
(四)物理和機械防治
抓住介殼蟲生命活動中的2個薄弱環節,採用物理、機械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首先,介殼蟲營固著生活,很少活動,在新傳入區常常只在局部植株或枝條上發生,及時採取拔株、剪枝、刮樹皮或刷除等措施,便可收到顯著的效果,如梨圓蚧傳入新疆霍城、伊寧數年後,僅在局部棗園發生,由於當地棗樹苗低矮,栽培間距大,蚧蟲只集中在少數植株上發生,採取拔除燒毀措施,收到了徹底的防治效果。其次,介殼蟲短距離擴散蔓延主要靠初孵
若蟲爬行,此時採用枝幹塗粘蟲膠或其它阻隔方法,可阻止擴散,消滅絕大部分若蟲。粘膠用10份松香、8份蓖麻油和0.5份石蠟配製而成,將它們按比例混在一起,加熱溶化後即可使用,粘性一般可維持15天左右。對於
草履蚧亦可採用樹根附近挖坑的方法,把其消滅在樹下。
(五)化學防治
1、休眠期防治
在果樹休眠期,噴灑3~5.5°Bé石硫合劑,3%~5%柴油ES或5%~6%煤焦油ES,對介殼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並可兼治蚜蟲和葉蟎。
2、生長期防治
應抓住2個關鍵防治時期,初齡若蟲爬動期或雌成蟲產卵前是第1個防治適期, 卵孵化盛期是第2個防治適期,選用低毒的選擇性殺蟲劑進行防治。如“邯科140”1000倍液、毒死蜱600倍液、催殺800倍液等。
3、藥劑防治
根據介殼蟲的各種發生情況,在若蟲盛期噴藥。因此時大多數
若蟲多孵化不久,體表尚未分泌蠟質,介殼更未形成,用藥仍易殺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可用40%
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
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
亞胺硫磷1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3000倍液,噴霧。保護和利用
天敵:如捕食吹綿蚧的澳洲
瓢蟲、
大紅瓢蟲、寄生盾蚧的金黃
蚜小蜂、軟蚧蚜小蜂、
紅點唇瓢蟲等都是有效天敵,可以用來控制介殼蟲的危害,應加以合理的保護和利用。
當介殼蟲發生量大、為害嚴重時,藥劑防治仍然是必要的手段。冬季可噴施1次10一巧倍的松脂合劑或40~50倍的機油乳劑消滅越冬代雌蟲,或冬、春季發芽前,噴波美度3“一5o石硫合劑或3%一5%柴油乳劑消滅越冬代若蟲;在若蟲孵化盛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40%速撲殺乳油或40.7%樂斯本乳油與80%敵敵畏乳油按1:l比例混合成的殺蟲劑1000-1500倍液,連續噴藥3次,交替使用,均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