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蚧殼扁圓錐形,直徑約1.6~1.8毫米。灰白色或暗灰色,蚧殼表面有輪紋。中心鼓起似中央有尖的扁圓錐體,殼頂黃白色,蟲體橙黃色,刺吸口器似絲狀,位於腹面中央,腿足均已退化。雄蟲體長0.6毫米,有一膜質翅,翅展約1.2毫米,橙黃色,頭部略淡,眼暗紫色,觸角念珠狀,10節,交配器劍狀,蚧殼長橢圓形,約1.2毫米,常有3條輪紋,殼點偏一端。
若蟲
初孵若蟲約0.2毫米,橢圓形淡黃色,眼、觸角、足俱全,能爬行,口針比身體長彎曲於腹面,腹末有2根長毛,2齡開始分泌蚧殼。眼、觸角、足及尾毛均退化消失。3齡雌雄可分開,雌蟲蚧殼變圓,雄蟲蚧殼變長。
生活習性
在北方一年發生2~3代,在南方發生4~5代。以2齡若蟲和少數雌成蚧越冬。翌年果樹開始生長時,越冬若蟲繼續危害。在遼寧興城,越冬若蟲到6月份發育為成蟲,並開始產仔;越冬雌成蚧在5月份開始繁殖,由於越冬蟲態不同,產仔期拉得很長,造成世代重疊,第一代若蟲發生期在7~9月,第二代在9~11月。山東煙臺地區,第一代若蟲盛發期在6月下旬,第二代在8月上中旬。河南蘭考地區,第一代若蟲盛期在6月上中旬。成蚧可兩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成蚧直接產卵於介殼下。若蟲出殼後迅速爬行,分散到枝、葉和果實上危害,2~5年生枝條被害較多,若蟲爬行一段時間後即固定下來,開始分泌介殼。雄成蚧羽化後即可交尾,之後死亡。雌成蚧繼續在原處取食一段時間,同時繁殖後代,之後死亡。梨圓蚧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苗木、接穗或果品運輸。近距離傳播主要藉助於風、鳥或大型昆蟲等的遷移攜帶。
分布危害
梨圓蚧的寄主植物是梨、蘋果、棗、桃、核桃、栗、葡萄、柿、山楂、柑桔、檸檬、草莓等果樹和部分林木,寄主植物範圍甚廣,約150餘種。該蟲是世界性危險害蟲,國際檢疫對象,在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地區均有分布,為害則偏於北方,影響出口。
以
成蟲、
若蟲、仔蟲用刺吸式口器固定為害,
果樹枝、乾、嫩枝、葉片和果實等部位,喜群集陽面,夏季蟲口數量增多時,才蔓延到果實上為害。受害枝幹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常引起早期落葉,嚴重時樹木枯死,葉片受害處變褐,同時產生枯斑或葉片落脫,果實受害隨不同寄主植物而異,蘋果果實受害處有的品種表面凹陷,有的品種蟲體周圍產生紫紅色暈圈。梨果受害時果實表面產生黑褐色斑點,嚴重時果實龜裂,影響果品質量和經濟價值。
發生規律
南方每年發生4~5代,北方2~3代,在遼寧、河北發生於蘋果樹上每年可完成3代,在梨樹上可完成2代。在蘋果樹上多以2齡若蟲和受精雌蟲在枝幹上過冬。早春樹體萌動時繼續為害。5月雄蟲羽化,雌雄交尾後雄蟲即死亡,雌蟲繼續取食為害。北方2~3代區,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產仔蟲,以雌蟲越冬的,5月份產仔,可以完成3代。以若蟲越冬的6月份產仔,一般完成2代。產仔期很長,世代重疊,第2代若蟲7~8月發生,第3代若蟲9~11月份發生,河北、遼寧發生在梨樹上的可完成2代,浙江每年可發生4代。梨圓蚧每雌產仔70~100餘頭,以第2代繁殖力最強,若蟲出殼後即爬行分散,一部分在枝、幹上固定為害,一部分爬到果實上,在果面、萼凹、梗凹或葉片上固定為害,不同品種受害程度不一,蘋果以倭錦、國光、紅玉受害較重,梨以秋白梨和西洋梨受害較重,梨圓蚧傳播以接穗、苗木、果實攜帶傳播為主。梨圓蚧天敵種類很多,有紅點唇瓢蟲、寄生蜂等共十多種。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該蟲天敵資源十分豐富,已知有50餘種。其中,重要的種類有:紅點唇瓢蟲,腎斑唇瓢蟲及跳小蜂等。只要很好地加以保護利用,梨圓蚧一般不會造成很大損失。
人工防治
結合冬季修剪,剪除介殼蟲寄生嚴重的枝條,集中燒毀。
加強檢疫
引種及購買苗木要加強檢疫。
藥劑防治
果樹休眠期噴藥,花芽開綻前,噴5度石硫合劑、5%柴油乳油或35%煤焦油乳劑,細緻周到的噴霧可收到良好效果。生長季節噴藥:在越冬代成蟲產仔期連續噴藥,發現開始產仔後6~7天開始噴藥,6天后再噴1次。藥劑種類和濃度:40%樂果乳油1000倍液,20%
殺滅菊酯3000倍液,20%菊馬乳油10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