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膀胱疼痛綜合徵
- 外文名:Interstitial cystitis, or bladder pain syndrome
- 第一條:疾病簡介
- 第二條:發病原因
- 第三條:流行病學
疾病簡介,發病原因,流行病學,診斷鑑別,疾病治療,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
疾病簡介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Interstitial cystitis, or bladder pain syndrome , IC/BPS)是以膀胱慢性疼痛為特點、嚴重的、原因不明(診斷排除任何已知的病因)的膀胱炎症綜合徵。往往伴有尿頻(92%)、尿急(92%)、尿痛(70%)、起夜(夜尿),而尿培養則無菌。間質性膀胱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膀胱功能異常症狀相重疊:如尿道感染、膀胱過度活動症、輸尿管炎、尿道綜合徵以及前列腺炎。該綜合徵往往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嚴重降低生活質量的程度不亞於類風濕關節炎、慢性癌症疼痛或腎臟透析。至今所套用的包括膀胱切除在內的各種治療方法效果均不十分滿意。
發病原因
IC/BPS目前的發病原因不明。儘管如此,目前醫學界研究已經提出了一些解釋,其中包括:自身免疫學說、感染學說、神經學說、肥大細胞學說、襯裡滲漏學說和尿毒物產生學說,其他的發病原因涉及到變態反應、遺傳和應激-心理機制。最近的研究表明,IC/BPS病人的尿內含有一種抑制膀胱上皮細胞增殖的物質,可使膀胱易於感染,從而發生IC/BPS。臨床和實驗室證據確認肥大細胞在IC/BPS的發生中起著關鍵作用,因為該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疼痛、腫脹、疤痕並干擾癒合過程。研究表明,IC/BPS病人膀胱的神經纖維顯著增生。不管初始原因如何,業已明確的是病人膀胱襯裡或輸尿管上皮受損,當表面的氨基糖苷由於感染、過量咖啡或碳酸飲料等原因損傷脫落後,尿中的化學物質滲漏到周圍組織,引起疼痛、炎症和尿路症狀,大多文獻支持這一觀點。口服或通過導管使用硫酸聚戊糖可修復或重建損傷的膀胱襯裡,減輕症狀。很多研究已經注意到焦慮、應激和高反應性與IC/BPS的關聯。
流行病學
儘管最早認為該病是絕經期婦女的特發疾病,但越來越多的男女在二十幾歲被診斷。事實上,IC/BPS影響所有年齡、性別、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群,其發生並不少見。從1887年Skene第一次套用間質性膀胱炎這一定義到目前的膀胱疼痛綜合徵;從最早認識膀胱內的Hunner’s潰瘍,到1978年發現膀胱黏膜集簇狀出血;從50年代認為這類患者為精神疾患,到目前認識它是由於膀胱黏膜功能障礙引起的症狀;從最初Oravisto在芬蘭赫爾辛基調查其發病率僅為10/10萬,到1994年報導發病率可能高達865/10萬,乃至認為每10萬人群中存在IC/BPS類症狀的患者可能高達5千人。這一百餘年來,人類對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近研究揭示 美國有270萬~ 653萬女性有 IC/BPS症狀,高達12% 女性有早期IC/BPS的表現。進一步的研究估計該綜合徵在男性也遠比早期認為的高。
診斷鑑別
IC/BPS的診斷是根據臨床症狀進行排除的過程。美國泌尿學會(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指南建議仔細檢查病史、查體和實驗室檢查評估IC/BPS症狀和其他潛在異常。KCl試驗,又稱為鉀敏感試驗,已不再建議實施。對於複雜病例,經過膀胱鏡下膀胱灌水膨漲(hydrodistention)試驗有助於診斷,但該試驗對IC/BPS並非特異,而且試驗本身可能導致與IC/BPS相似的膀胱出血點(glomerulations)。因此,IC/BPS的診斷主要靠排除法。
疾病治療
主要通過藥物、飲食、心理調節或手術等方法。
藥物治療
1、阿米替林為三環類抗抑鬱藥物,是治療IC/BPS最有效的藥物之一。
2、西米替丁為H2受體阻滯劑,適用於非潰瘍型IC/BPS患者。
3、羥嗪為H1受體拮抗劑,抗過敏藥物,在使用鹽酸羥嗪治療IC/BPS的過程中,患者的偏頭疼、腸易激綜合徵和變態反應性疾病也可以得到改善。
4、硫酸戊聚糖鈉(Elmiron)是目前為止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唯一口服藥物。
5、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孢素A和氨甲喋呤等,據報導療效好,但副作用較大。
6、非甾體抗炎藥物和糖皮質激素,短期效果明顯,停藥後復發。
7、鎮痛藥物:曲馬多、嗎啡、芬太尼、顛茄等阿片類藥物以及罌粟鹼均可暫時緩解症狀,但爭議較大。膀胱內灌注利多卡因也是一種可以選擇的鎮痛治療方法。
8、維生素D3類似物BXL628可改善由於平滑肌收縮引起的尿急尿頻症狀,但效果欠佳。
9、槲皮素可能對IC/BPS有效。
10、右旋苯丙胺,對疼痛和尿頻症狀有效。
11、二甲亞碸(DMSO)是迄今為止美國FDA批准用於IC治療的唯一一種膀胱灌注藥物。DMSO灌注後多數患者會出現大蒜樣臭味,是不少患者拒絕該治療的原因。
12、辣椒拉素類似物(RTX)通過耗竭C神經纖維末梢的神經胺類物質而達到阻滯C纖維的作用。
13、透明質酸鈉,作為膀胱黏膜保護層的主要成分,總體治療效果較好。
14、肉毒素A具有止痛作用,但是需要反覆注射治療。
15、硫酸軟骨素是另一種膀胱黏膜保護層的主要成分,對IC/BPS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16、肝素用於IC治療的主要作用機理是作為膀胱黏膜保護層成分,來替代可能損傷的膀胱黏膜保護層。
17、卡介苗(BCG)和白介素,其作用機理在於其免疫調製作用。、
18、氧氯苯磺酸鈉,其使用時經麻醉下灌注,本身會引起疼痛。
19、硫酸脫乙醯殼多糖衍生物替代膀胱黏膜保護層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屬試驗階段。
2、西米替丁為H2受體阻滯劑,適用於非潰瘍型IC/BPS患者。
3、羥嗪為H1受體拮抗劑,抗過敏藥物,在使用鹽酸羥嗪治療IC/BPS的過程中,患者的偏頭疼、腸易激綜合徵和變態反應性疾病也可以得到改善。
4、硫酸戊聚糖鈉(Elmiron)是目前為止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唯一口服藥物。
5、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孢素A和氨甲喋呤等,據報導療效好,但副作用較大。
6、非甾體抗炎藥物和糖皮質激素,短期效果明顯,停藥後復發。
7、鎮痛藥物:曲馬多、嗎啡、芬太尼、顛茄等阿片類藥物以及罌粟鹼均可暫時緩解症狀,但爭議較大。膀胱內灌注利多卡因也是一種可以選擇的鎮痛治療方法。
8、維生素D3類似物BXL628可改善由於平滑肌收縮引起的尿急尿頻症狀,但效果欠佳。
9、槲皮素可能對IC/BPS有效。
10、右旋苯丙胺,對疼痛和尿頻症狀有效。
11、二甲亞碸(DMSO)是迄今為止美國FDA批准用於IC治療的唯一一種膀胱灌注藥物。DMSO灌注後多數患者會出現大蒜樣臭味,是不少患者拒絕該治療的原因。
12、辣椒拉素類似物(RTX)通過耗竭C神經纖維末梢的神經胺類物質而達到阻滯C纖維的作用。
13、透明質酸鈉,作為膀胱黏膜保護層的主要成分,總體治療效果較好。
14、肉毒素A具有止痛作用,但是需要反覆注射治療。
15、硫酸軟骨素是另一種膀胱黏膜保護層的主要成分,對IC/BPS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
16、肝素用於IC治療的主要作用機理是作為膀胱黏膜保護層成分,來替代可能損傷的膀胱黏膜保護層。
17、卡介苗(BCG)和白介素,其作用機理在於其免疫調製作用。、
18、氧氯苯磺酸鈉,其使用時經麻醉下灌注,本身會引起疼痛。
19、硫酸脫乙醯殼多糖衍生物替代膀胱黏膜保護層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屬試驗階段。
非藥物治療
1、 膀胱擴張治療IC/BPS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它還有著明確診斷的意義,是一線方法。
2、 潰瘍型間質性膀胱炎經尿道潰瘍電切電灼術可作為首選治療。
3、 骶神經調節(SNM)為治療膀胱疼痛綜合徵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通過植入神經調控系統(膀胱起搏器)調節傳入神經通路,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有文獻報導,骶神經調節術對於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的長期有效率達73%。
2、 潰瘍型間質性膀胱炎經尿道潰瘍電切電灼術可作為首選治療。
3、 骶神經調節(SNM)為治療膀胱疼痛綜合徵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通過植入神經調控系統(膀胱起搏器)調節傳入神經通路,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有文獻報導,骶神經調節術對於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的長期有效率達73%。
4、 脛後神經刺激術(PTNS)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可使一些患者獲益。
5、 針刺治療在IC/BPS的治療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6、 高壓氧治療,可選,但是效果不盡滿意。
7、 膀胱擴大術,適用於尿頻嚴重,但是疼痛較輕的患者。
8、 膀胱全切術和尿流改道,這類治療會切除膀胱,屬於不可逆性治療,需要非常慎重。除非經各種治療後,患者均無效,膀胱攣縮、尿頻和疼痛十分嚴重,否則不建議採用。
大家可以看到,上述這些種類繁多的治療方法,僅屬於治療IC/BPS的部分方法,目前沒有一種上述治療會對患者肯定有效,但是暫時的治療失敗也絕不等同於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換用其它治療方法或者是選擇聯合治療方法,我們對一些重症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患者的症狀顯著改善率高達70%。
5、 針刺治療在IC/BPS的治療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6、 高壓氧治療,可選,但是效果不盡滿意。
7、 膀胱擴大術,適用於尿頻嚴重,但是疼痛較輕的患者。
8、 膀胱全切術和尿流改道,這類治療會切除膀胱,屬於不可逆性治療,需要非常慎重。除非經各種治療後,患者均無效,膀胱攣縮、尿頻和疼痛十分嚴重,否則不建議採用。
大家可以看到,上述這些種類繁多的治療方法,僅屬於治療IC/BPS的部分方法,目前沒有一種上述治療會對患者肯定有效,但是暫時的治療失敗也絕不等同於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換用其它治療方法或者是選擇聯合治療方法,我們對一些重症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綜合徵患者的症狀顯著改善率高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