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nervous regulation)是指在神經系統的直接參與下所實現的生理功能調節過程,是人體最重要的調節方式。

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作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結構基礎為反射弧,包括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感受器是連線神經調節受刺激的器官,效應器是產生反應的器官;中樞在腦和脊髓中,傳入和傳出神經是將中樞與感受器和效應器聯繫起來的通路。例如當血液中氧分壓下降時,頸動脈化學感受器發生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將信息傳至呼吸中樞導致中樞興奮,再通過傳出神經使呼吸肌運動加強,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壓回升,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反射調節是機體重要的調節機制,神經系統功能不健全時,調節將發生混亂。

神經調節是一個接受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作出反應的連續過程,是許多器官協同作用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調節
  • 外文名:neuromodulation
  • 學科:生物學
引言,基本方式,傳遞途徑,興奮傳導,感受器,神經纖維傳導,細胞間傳遞,提出者,實驗,

引言

人和動物的生理活動除受體液調節自身調節之外。還有一種主要調節形式---神經調節。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的調節,人和動物體內各個器官、系統才能協調統一,成為—個整體。

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作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分為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前者為在生活過程中訓練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而後者為通過遺傳而獲得的先天性反射。然而條件反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條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
兩種反射的區別: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1.是在長期種族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
1.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建立的獲得性反射
2.中樞是腦幹脊髓
2.中樞是大腦皮層
3.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須是直接刺激
3.任何無關刺激都可變為條件反射的刺激
4.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
4.反射弧是暫時的、易變的
5.適應的範圍小,只適應不變的環境
5.適應的範圍廣,可以適應多變的環境
根據反射的不同特點,可以將反射分類如下:
1.按照反射形成過程分類,反射可分為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
2.按照生理功能分類,反射可分為防禦反射(如咳嗽反射)、食物反射(與攝取和消化食物有關的反射)、探究反射(如由新異刺激引起,並且表現為警覺和面向該刺激物運動的反射)和與延續種族有關的性反射等。
3.按照感受器作用特點分類,反射可以分為外感受性反射(即由外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視覺反射)和內感受性反射(即由內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肌肉牽張反射)。
4.按照效應器作用的特點分類,反射可分為軀體反射(如屈肌反射)和內臟反射(如血管舒縮反射)。
反射的結構基礎為反射弧。它是從接受刺激到發生效應,興奮在神經系統內運行的整個路徑。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

傳遞途徑

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夠產生興奮,並且把興奮傳導出去。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的狀態的過程。
刺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機體活動

興奮傳導

感受器

是指分布在體表或組織內部的一些專門感受機體內、外環境改變的結構或裝置。
感受器的分類
①根據其特化程度分為:
一般感受器:分布於全身各部,如痛、溫、觸、壓等感受器。
特殊感受器:如視、聽、平衡、嗅、味的感受器,僅分布於頭部。
②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和刺激的來源分為:
內感受器:分布於內臟,接受心血管等處來的物理和化學刺激,如滲透壓溫度離子化合物濃度等的刺激。嗅黏膜的嗅覺感受器及舌的味蕾,其刺激雖來自外界,但這兩種感受器與內臟活動有關,通常也將其列入內感受器。
外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膚、黏膜、視器和聽器等處,刺激主要來自外界,如觸、壓、痛、溫、光、聲等。
本體感受器:主要分布於肌、肌腱關節內耳位置覺感受器,接受主要來自機體運動時所產生的刺激。
更常用的是結合刺激物和它們所引起的感覺或效應的性質來分類,據此所能區分出的人體的主要感覺類型和相應的感受器。
感覺類型
感受器結構
視覺
視桿和視錐細胞
聽覺
嗅覺
味覺
味覺細胞
旋轉加速度
毛細胞(三半規管)
直線加速度
毛細胞(橢圓囊和球囊)
觸-壓覺
神經末稍
溫覺
神經末稍
神經末稍
游離神經末稍

神經纖維傳導

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即膜電位)表現為膜外正電位膜內負電位(即靜息電位)。當神經纖維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產生興奮時,興奮部位的膜就發生一次很快的電位變化,膜外由正電位變為負電位,膜內由負電位變為正電位(即動作電位)。但是,鄰近的未興奮部位仍然是膜外正電位膜內負電位。這樣,在細胞膜外的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之間形成了電位差,於是就有了電荷的移動;在細胞膜內的興奮部位與領近的未興奮部位之間也形成了電位差,也有了電荷的移動,這樣就形成了局部電流。該電流在膜外由未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在膜內則由興奮部位流向未興奮部位,從而形成了局部電流迴路。這種局部電流又刺激相鄰的未興奮部位發生上述同樣的電位變化,又產生局部電流。如此依次進行下去,興奮不斷地向前傳導,而已經興奮的部位又不斷地依次恢復原先的電位。興奮就是按照這樣的方式沿著神經纖維迅速向前傳導的。
神經細胞神經細胞

細胞間傳遞

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
一個神經元與另一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一個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這些突觸小體可以與多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而形成突觸。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突觸是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三部分構成的。突觸前膜是軸突末端突觸小體的膜;突觸後膜是與突觸前膜相對應的胞體膜或樹突膜;突觸間隙是突觸前膜與突觸後膜之間存在的間隙。突觸小體內靠近前膜處含有大量的突觸小泡,泡內含有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當興奮通過突觸傳導到突觸小體時,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就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里,通過擴散通過突觸間隙,然後與突觸後模(另一個神經元)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這樣,興奮就從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而傳遞給了另一個神經元。
由於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內,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通過胞吐作用於突觸後膜上,使後一個神經元發生興奮或抑制,所以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就是說興奮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遞。
外界刺激傳入神經中樞後,通過神經中樞的分析與綜合,再由神經中樞對機體的各項活動進行調解。雖然各級神經中樞對機體的活動都有調解作用,但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起著主導的作用。

提出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2)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將反射分成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兩類。非條件反射是先天遺傳的,同類動物都具有的,是一種初級的神經活動。上述呼吸反射就是一種簡單的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後天獲得的,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按照它的生活條件而建立起來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例如,工人進入勞動環境中就會發生呼吸加強的條件反射,這時雖然勞動尚未開始,但呼吸系統已增強活動,為勞動準備提供足夠的並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條件反射是更具有適應性意義的調節。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

實驗

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時淌口水,或者說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種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還觀察到,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嘗到食物的刺激,也就是說,單是視覺就可以使狗產生分泌唾液的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