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簡介,基本信息,物化性質,安全信息,生產方法,用途,藥物說明,分類,劑型,藥理作用,藥代動力學,不良反應,適應症,禁忌症,注意事項,用法用量,藥物相互作用,中毒,專家點評,臨床套用,檢測肝素,
化合物簡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肝素
中文別名:肝素鈉;肝磷脂
英文名稱:Heparin
英文別名:thrombophob;HED heparin;clarin;liquaemin;Enoxaparine;Hepathrom;Lipohepin;Panheparin;Hepsal
CAS號:9005-49-6
分子式:C26H42N2O37S5
結構式:
分子量:1134.93000
精確質量:1134.01000
PSA:652.39000
物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白色或類白色結晶粉末
密度:2.18 g/cm3
沸點:644.9ºC at 760mmHg
閃點:343.8ºC
折射率:1.711
穩定性:吸濕性,可以在室溫下保存至少12個月的鈉鹽。
儲存條件:保存在陰涼、乾燥、密封和避光的容器中。遠離火源。保護容器/鋼瓶免受物理傷害。
安全信息
海關編碼:3001901000
WGK Germany:2
安全說明:S24/25
RTECS號:MI0850000
生產方法
方法一、酶解-樹脂法酶解 取100kg新鮮腸黏膜(總固體5%-7%),加苯酚200ml (0.2%),如氣溫低時可不加。在攪拌下加入絞碎胰0.5-1kg(0.5%-1%),用 300-400g/L(30%-40%)NaOH溶液調節pH8.5-9,升溫至40-45℃,保溫2-3h。pH8,再加5kg粗食鹽(5%)升溫至90℃左右,用6mol/L HCl調節pH 6.5左右,停止攪拌,保溫20min,以布袋過濾,得酶解濾液。腸黏膜[胰漿,NaOH]→[pH8.5-9, 40-45℃, 保溫2-3h]腸黏膜液[NaCl, 6mol/L HCl]→[pH8; 90℃, pH6.5]濾液吸附、洗滌、洗脫 取上述濾液冷至50℃以下,用6mol/L NaOH調節pH7,加入5kgD-254強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攪拌5h左右,交換完畢,棄去液體,用自來水漂洗樹脂至水清,用與樹脂等體積的2mol/L NaCl,攪拌洗滌15min,棄去洗滌液,再加2倍樹脂體積的1.2mol/L NaCl洗滌2次。用約樹脂體積一半的5mol/L NaCl洗脫1h,收集洗脫液,然後用約樹脂體積的1/3的3mol/L NaCl洗脫2次,合併洗脫液。濾液[D-254樹脂, NaOH]→[pH7, 5h]吸附[NaCl]→[2mol/L→1.2mol/L, →5mol/L, →3mol/L]洗脫液沉澱、脫水、乾燥 將洗脫液用濾紙漿助濾,過濾1次,澄清濾液以體積計加入用活性炭處理過的0.9倍的95%乙醇,冷處沉澱8-12h。虹吸上清液棄去,按100kg黏膜加300ml的比例向沉澱中補加蒸餾水,再加入4倍量95%乙醇,冷處放置6h,收集沉澱,用無水乙醇脫水1次,丙酮脫水2次,置P2O5乾燥器中真空乾燥,得肝素鈉粗品。洗脫液 → 沉澱物[無水乙醇;丙酮]→[P2O5]肝素鈉粗品脫色、沉澱、乾燥 用20g/L(2%)氯化鈉溶液配成100 g/L(10%)的肝素鈉溶液,以40g/L(4%)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氧化脫色,每億單位估計加入0.65mol高錳酸鉀。先將藥液調至pH8,預熱80℃,在攪拌下加入高錳酸鉀,保溫2.5h,以滑石粉作助濾劑,過濾,收集濾液。將濾液調節pH6.4,用0.9倍的95%乙醇置於冷處理沉澱6h以上,收集沉澱,溶於10 g/L(1%)氯化鈉溶液中,用量按肝素鈉粗品質量收率60%-70%計,配成50 g/L(5%)肝素鈉溶液,再用4倍量的95%乙醇冷處放置6h以上,收集沉澱物,用無水乙醇、丙酮脫水,乙醚洗滌1次,置P2O5乾燥器中乾燥,得肝素鈉精品。腸黏膜換算成總固體7%計,收率20000U/kg,最高效價141.6U/mg。肝素鈉粗品[20g/L NaCl]→肝素鈉溶液[KMnO4]→[pH8, 80℃, 2.5h]濾液 →[pH6.4, 6h]沉澱物[無水乙醇;丙酮;乙醚]→肝素鈉精品注射劑的製備 取肝素鈉成品溶於一定量注射用水中,封口,滅菌,即得。肝素鈉精品[注射用水]→注射劑
方法二、鹽解-樹脂法提取 取新鮮豬腸黏膜投入反應鍋中,按30g/L(3%)加入氯化鈉,NaOH調節pH9,逐步升溫至50-55℃,保溫2h,繼續升溫至95℃,維持10min,冷卻50℃以下,用30目雙層紗布過濾,收集濾液。豬腸黏膜[NaCl; NaOH]→[pH9; 50-55℃]濾液吸附、洗滌、洗脫、沉澱 取冷卻50℃以下的濾液,加入714型(強鹼性)Cl-型樹脂(新樹脂用量為2%),攪拌8h後靜置過夜。次日虹吸除去上層液,收集樹脂,用水沖洗至洗液澄清,濾乾,用2倍量1.4mol/L氯化鈉攪拌2h,濾乾;再用1倍量1.4mol/L氯化鈉攪拌2h,濾乾;繼續改用2倍樹脂量的3mol/L氯化鈉攪拌洗脫8h,濾乾;再用1倍量3mol/L氯化鈉攪拌洗脫2h,濾乾,合併濾液,加入等量95%乙醇沉澱,過夜,虹吸除去上清液,收集沉澱。丙酮脫水乾燥,得粗品。濾液[714型樹脂]→吸附物[NaCl]→[1.4mol/L, 3mol/L]洗脫液[95%乙醇,丙酮]→粗品溶解、脫色、沉澱、乾燥 粗品溶於15倍10 g/L(1%)氯化鈉溶液中,加入6mol/L鹽酸調pH1.5左右,過濾至清,隨即用5mol/L氫氧化鈉調節pH11,按3%加入過氧化氫(濃度為30%)25℃放置。開始不斷調整pH至11,第2天再按1%加入過氧化氫,調整pH11,繼續放置,共48h。過濾,用6mol/L鹽酸調節pH6.5,加入等量的95%乙醇沉澱。過夜。次日虹吸除去上清液,沉澱用丙酮洗滌脫水,乾燥,即得肝素鈉精品。總收率20000U/kg腸黏膜(按腸黏膜的固體量為5%-7%計算)。粗品[1%NaCl, 6mol/L HCL]→[pH1.5]濾液[NaOH, H2O2]→[pH11, 25℃, 48h]濾液[6mol/L HCl, 95%乙醇]→[pH6.5, 24h]沉澱[丙酮]→肝素鈉精品
方法三、CTAB*提取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為長鏈季銨鹽)提取、絡合 按豬腸黏膜液(V):Na2SO4(m):硫酸鋁(m):CTAB(V)=1:0.15:0.04:0.001的配料比投料。取新鮮豬小腸黏膜投入反應罐中,攪拌下加入硫酸鈉,溶解後,用鹼液調節pH11-11.5,升溫50℃,保溫攪拌2h,再加硫酸鋁,溶解後,用氫氧化鈉調節pH7.5-8,升溫至95℃,保溫10min,趁熱過濾,待濾液冷卻至60℃以下時,緩緩加入CTAB和硅藻土,攪拌吸附1h,靜置過夜,濾餅用40℃熱蒸餾水洗至無色,抽乾即得絡合物。豬腸黏膜液[Na2SO4,鹼液, Al2(SO4)3]→[pH11-11.5, 50℃, 2h; pH7.5-8, 95℃, 10min]提取液[CTAB, 硅藻土]→[60℃以下,1h]濾餅[蒸餾水]→ 絡合物解離、沉澱 取絡合物溶於適量氯化鈉溶液中,以冰醋酸調pH4,升溫60℃,保溫30min,靜置過濾。
用途
該品是制抗凝藥肝素劑的原料。
藥物說明
分類
循環系統藥物> 抗血栓藥物>抗凝劑
劑型
注射液:每支2ml(100U),2ml(500U),2ml(1000U),2ml(5000U),2ml(12500U)。
藥理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為1.5~4.0,而普通的肝素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險。具有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等優點,正廣泛套用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優於普通肝素,量效關係明確,可用固定劑量無需實驗室監測調整劑量,套用方便。有實驗證明:來自水蛭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腎臟免疫活性 。方法:異體移植受體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續24周。結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療後移植腎單核吞噬細胞,T細胞的浸潤減少,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達降低。實驗結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腎臟免疫活性從而減輕移植腎臟慢性排斥反應。
1、抗凝血:
(1)增強抗凝血酶3與凝血酶的親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
(2)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3)增強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抗凝物質和纖溶物質。
2、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並可調控血管新生。
3、具有調血脂的作用。
4、可作用於補體系統的多個環節,以抑制系統過度激活。與此相關,肝素還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藥代動力學
肝素口服不吸收,皮下、肌內或靜脈注射均吸收良好,吸收後分布於血細胞和血漿中,部分可彌散到血管外組織間隙。其靜脈注射後能與血漿低密度脂蛋白高度結合成複合物,也可與球蛋白及纖維蛋白原結合,由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攝取到肝內代謝,經肝內肝素酶作用,部分分解為尿肝素。肝素靜脈注射後半衰期為1~6h,平均1.5h。並與用量有相關性;按體重靜脈注射100U/kg、200U/kg或400U/kg,其半衰期分別為56、96、152min。慢性肝、腎功能不全及過度肥胖者,肝素的代謝、排泄延遲,並有體內蓄積的可能。由於分子較大,肝素不能通過胸膜和腹膜,也不能通過胎盤。血漿內肝素濃度不受透析的影響。肝素起效時間與給藥方式有關。直接靜脈注射可立即發揮最大抗凝效應,以後作用逐漸下降,3~4h後凝血時間恢復正常。一次靜脈滴注給予負荷量可立即發揮抗凝效應,否則起效時間則取決於滴注速度。皮下注射一般在20~60min內起效,且有個體差異。肝素的代謝產物一般為尿肝素,經腎臟排泄,大量靜脈注射後其50%可以原形排出。
不良反應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應是易引起自發性出血,表現為各種黏膜出血、關節腔積血和傷口出血等,而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藥物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是肝素治療中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藥物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症主要分為兩型 :
(1)骨髓被藥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藥物通過免疫機制破壞血小板所致。後者中以肝素、奎寧、奎尼丁、金鹽與磺胺類藥物發病較高。臨床症狀極不一致,血小板減少至(1.0~80)×10 9 /L,輕者無症狀,重者可因顱內出血或因肝素導致內皮細胞的免疫損害,合併危及生命的肺栓塞與動脈血栓形成致死。診斷主要依靠:
(1)藥物治療期間血小板減少;
(2)停藥後血小板減少消除。嚴重患者血清中可檢出藥物依賴性血小板抗體,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陰性。治療的關鍵是:立即停用相關藥物,嚴重病例可使用輸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漿置換。肝素不宜用於溶血尿毒綜合徵。溶血尿毒綜合徵(HUS)是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常見病因之一。兒童期典型腹瀉後HUS90%由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引起。目前認為 HUS發病的中心環節是內毒素啟動內皮細胞受損,繼而出現凝血系統激活,炎症介質釋放,內皮素-一氧化氮軸紊亂等多環節參與發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腎臟,其次是腦。治療上強調支持療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療不提倡套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適用血漿置換,有一定療效。
應對措施:輕度過量時,停藥即可;重度過量時,除停藥外,還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劑——魚精蛋白
偶見過敏反應。長期套用可致脫髮、骨質疏鬆和自發骨折。
適應症
1.羊水栓塞、死胎綜合徵、異型輸血反應、暴發性紫癜、膿毒血症、中暑及轉移性癌腫;但對蛇咬傷所致DIC無效。
2.作為體外(如輸血、體外循環,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樣標本體外實驗等)抗凝劑。
3.有報導,肝素能促進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從組織釋放,後者再催化三醯甘油水解,從而清除血脂;還能增強抗凝血酶Ⅲ對血管舒緩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的急性發作。
禁忌症
1.不能控制的活動性出血。
2.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機制障礙(包括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
3.外傷或術後滲血。
4.先兆流產。
5.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6.胃、十二指腸潰瘍。
7.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8.黃疸。
9.重症高血壓。
10.活動性結核。
11.內臟腫瘤。
注意事項
1.(1)有過敏性疾病及哮喘病史;(2)口腔手術等易致出血的操作;(3)已口服足量的抗凝藥者;(4)月經量過多者;(5)妊娠及產後婦女(因妊娠最後3個月或產後,肝素有增加母體出血的危險)。
2.藥物對老人的影響:60歲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對肝素較為敏感,用藥期間容易出血,因此應減少用量,並加強隨訪。
3.藥物對檢驗值或診斷的影響:(1)肝素可延長凝血酶原時原時間,使磺溴酞鈉(BSP)試驗瀦留時間增長而呈假陽性反應,導致T3、T4濃度增加,從而抑制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的釋放;(2)肝素用量達15000~20000U時,血清膽固醇濃度下降。
4.治療前宜測定全血凝固時間(試管法),一期法測凝血酶原時原時間;治療期間應測定全血凝固時間(試管法)、血細胞比容,大便潛血試驗、尿潛血試驗及血小板計數等。
5.臨床上均按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調整肝素用量。凝血時間要求保持在治療前的2~3倍,APTT為治療前的1.5~2.5倍,隨時調整肝素用量及給藥間隔時間;治療第1天,應在每次用藥前觀察上述觀測值,以後每天測定數次,用維持量時則每天測定1次;對於老年人、高血壓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因其對肝素反應敏感,更需注意監測。
6.需長期抗凝治療時,可在肝素套用的同時,加用雙香豆素類口服抗凝,36~48h後停用肝素,而後單獨用口服抗凝藥維持抗凝。
7.肝素口服無效,可採用靜脈注射、靜脈滴注和深部皮下注射,一般不主張肌內注射,因可導致注射部位血腫;皮下注射應深入脂肪層(如髂嵴和腹部脂肪組織),注入部位需不斷更換,注射時不要移動針頭,注射處不宜搓揉,而需局部壓迫。
8.給藥期間應避免肌內注射其他藥物。
9.肝素代謝迅速,輕微過量,停用即可;嚴重過量套用魚精蛋白緩慢靜脈注射予以中和,通常1mg魚精蛋白能中和100U的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後已超過30min,魚精蛋白用量需減半。
10.肝素可干擾凝血酶原時原時間的測定,因此必須在使用肝素4h後重複該項試驗。
11.若血漿中AT-Ⅲ降低,肝素療效較差,需輸血漿或AT-Ⅲ。
12.臨床上通常以小劑量肝素作為預防血栓形成,而大劑量則作為治療血栓的劑量。
13.下列藥物與肝素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頭孢噻啶、頭孢孟多、頭孢哌酮、頭孢噻吩鈉、硫酸慶大霉黴素、卡那毒素、妥布黴素、乳糖酸紅黴素、萬古黴素、多黏菌素B、阿黴素、柔紅黴素、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麻醉性鎮痛藥、氯丙嗪、異丙嗪等。
14.對肝素反應過敏者應提高警惕,遇有過敏素質者,特別對豬肉、牛肉或其他動物蛋白過敏者,可先給予肝素6~8mg作為測試量,如0.5h後無特殊反應,才可給予全量。
15.肝素與溶栓藥物(如尿激酶等)不同,對已形成的血栓無溶解作用。
16.因肝素容易導致眶內及顱內出血,在眼科及神經科手術時以及有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為預防用藥。
17.自發性出血傾向是肝素過量使用的最主要危險。早期過量的表現有黏膜和傷口出血,刷牙時齒齦滲血,皮膚淤斑或紫癜、鼻出血。月經量過多等;嚴重時有內出血徵象,表現為腹痛、腹脹、背痛、麻痹性腸梗性腸梗阻、咯血、嘔血、血尿、血便及持續性頭痛。
18.靜脈給藥時最好用微量輸液泵泵入,按100U/kg泵入,隨時測APTT以調整用量。
用法用量
1.(1)深部皮下注射:①一般用量:首次給藥5000~10000U,以後每8小時注射8000~10000U或每12小時注射15000~20000U,每天總量約30000~40000U。也有如下用法:首次給藥5000~10000U,以後每8~12小時注射。每天總量約12500~40000U。每天總量如控制在12500U,一般不需測APTT,量大時需用APTT監測。②預防高危患者血栓形成(多為防止腹部手術後的深部靜脈血栓):手術前2h先給藥5000U,以後每隔8~12小時給藥5000U,共7天。(2)靜脈注射:每次給藥5000~10000U,每4~6小時1次,或按體重每4小時給藥100U/kg,用氯化鈉注射劑稀釋。(3)靜脈滴註:每天給藥20000~40000U,加入1 000ml氯化鈉注射劑中持續滴注,但滴注前應先靜脈注射5000U作為首次劑量。
2.兒童:(1)靜脈注射:按體重首次給藥50U/kg,以後每4小時給藥50~100U。(2)靜脈滴註:按體重首次給藥50U/kg,以後每天按體表面積20000U/m給藥,加入氯化鈉注射劑中緩慢滴注。
藥物相互作用
1.甲巰咪唑(他巴唑)、丙硫氧嘧嘧啶等與肝素有協同作用。
2.肝素與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合用,可導致嚴重的凝血因子Ⅸ缺乏而致出血。
3.肝素與阿司匹林及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包括甲芬那酸、水楊酸等)合用,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誘發胃腸道潰瘍出血。
4.肝素與雙嘧達莫、右旋糖酐等合用,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5.肝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合用,易誘發胃腸道潰瘍出血。
6.其他如依他尼酸、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鏈激酶等藥物與肝素合用,有加重出血的危險。
中毒
肝素(肝素)是一種黏多糖硫酸酯,其相對分子量為6000~20 000。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經過物理分離法,化學裂解法與合成法等使標準肝素解聚而成。主要用於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療各種原因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以及其他體內外抗凝血,如心肌梗死及肺、腦、外周血管栓塞,體外循環等。
肝素口服不吸收,靜脈注射後作用迅速,持續時間短,血漿半衰期1.5~2.5h,3~4h作用消失。當患者肝、腎功能不良時,在體內的留存時間延長。肝素在體內、體外都具有很強的抗凝作用,主要阻滯激活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阻滯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以及阻滯血小板凝集等,達到抗凝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相對分子量為3000~7000,在肝素輔因子和抗凝血酶Ⅲ的介導下,可抑制凝血因子Ⅱa、Ⅶa、Ⅸa、Ⅹa,與抗凝血酶Ⅲ有強親和性,通過內皮細胞介導作用,促進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和前列環素樣物質釋放,增強纖溶活性。用藥量過量易導致出血。
臨床表現
套用劑量過大,可發生自發性出血,如皮膚、口腔及鼻黏膜、關節、內臟均可發生出血,大量出血可導致休克,甚至可發生腦、脊髓、腎上腺等重要器官出血。對肝素過敏者,可出現急性鼻炎、嚴重哮喘、蕁麻疹、結膜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熱等,偶見過敏性休克。此外,部分病人尚可有血管痙攣性反應,表現為患肢疼痛、缺血或青紫;或有四肢感覺異常;全身血管痙攣、表皮淤血、頭痛、呼吸急促等症狀。治療4個月以上時可有骨質疏鬆及自發性骨折。偶有脫髮、肌注局部疼痛、脂肪萎縮、皮膚壞死。少數病人可有心律失常。極少數病人用肝素後體內形成肝素性的抗血小板抗體,由此可造成嚴重血小板缺乏症而發生出血。
實驗室檢查
1.血小板減少。
2.凝血時間延長,可達20~30min。
3.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達正常2倍以上。
4.高鉀血症。
診斷
肝素中毒的診斷要點為:
1.病史:明確套用肝素史。
2.具有肝素中毒的臨床表現。
3.實驗室檢查證實。
治療
肝素中毒的治療要點為:
1.出現中毒症狀後立即停止用藥。
2.有明顯出血傾向者,應立即用魚精蛋白加入生理鹽水靜注,其用量可按最後一次肝素用量,以1:1的比例給予,即1mg的肝素用1mg的魚精蛋白。注入時間要10min以上,以免發生低血壓。必要時輸新鮮血或凝血因子。過敏者用抗組胺藥物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出現過敏性休克時應積極搶救。內臟出血時,應做相應的處理,如消化道出血,可口服雲南白藥。
專家點評
肝素系自豬的腸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萄糖鈉鹽,屬黏多糖類物質,通過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而發揮抗凝作用,對凝血過程的三個階段均有影響,在體內、外均有抗凝效果,可延長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原時間和凝血酶時時間。口服不吸收,皮下、肌內均吸收良好,靜脈注射後抗凝效果更佳。
臨床套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達到抗凝作用的首選藥物,可用於外科預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療,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預防病人發生靜脈栓栓塞病,並可預防大塊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生動脈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臨床套用是在心臟、手術和腎臟透析時維持血液體外循環暢通。
3、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也用於治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肝素天然存在於哺乳動物的肥大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中,在過去幾十年內,歐美國家所使用的肝素原料主要從牛肺、牛腸或豬小腸黏膜中提取。然而,由於近年來“瘋牛病”的傳播,且研究表明牛來源的肝素引起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的可能性是豬來源肝素的兩倍,許多國家都更傾向於使用豬來源的肝素。
標準肝素:臨床上最初套用的肝素稱為標準肝素、普通肝素或未分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臨床上主要用於抗凝血和抗血栓,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抗血栓,以及血液透析、體外循環、導管術、微血管手術等操作中的抗凝血處理等。同時,臨床套用及研究顯示,標準肝素還具有其他多種生物活性和臨床用途,包括抗炎、抗過敏、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中膜平滑肌細胞(SMC)增生、抗病毒、抗癌等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為了減少肝素的易導致出血、血小板減少和骨質疏鬆等副作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歐洲首先研發出了低分子量肝素。經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強而副作用小等優點,具有更為廣泛的醫學用途,成為治療急性靜脈血栓和急性冠脈綜合症(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首選藥物。
由於肝素通過干擾凝血過程的若干環節實現抗凝血和抗血栓的獨特作用機理,其臨床套用價值仍在不斷地被研究和開發的過程中。隨著研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肝素對於新的適應症將不斷開發出來,這也將成為肝素類產品未來的重要發展空間。
在臨床上肝素廣泛套用於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治療及體外抗凝。臨床套用及研究顯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還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臨床用途。現簡述如下。
心絞痛
與阿司匹林合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為觀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單獨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發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險性 ,病人被隨機分為阿司匹林加肝素組和單獨接受阿司匹林組。研究報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發生率。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療與單獨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相比較,隨機治療過程中MI或死亡的總的相對危險性(RR)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療與單獨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病人比較,次要終點的總的RR為:反覆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隨機治療後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術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試驗結果均未發現顯著的統計學異質性。結論: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療比單獨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MI或死亡的危險性下降33%,足夠的證據表明:大部分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應同時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療。
晶體上皮細胞
抑制晶體上皮細胞的增殖或移行 後囊混濁是白內障囊外摘出術的首要併發症,肝素對晶體上皮細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體上皮細胞的增殖、移行和纖維化在後囊混濁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後囊混濁的預防以手術中徹底清除晶體上皮細胞及皮質、植入雙凸或後凸的後房型人工晶體為主。其治療主要靠雷射後囊膜切開。研究發現,Dispase(一種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謝藥5-氟尿嘧啶、柔紅黴素、秋水仙鹼、絲裂黴素等對晶體上皮細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種細胞因子對晶體上皮細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硬腦膜竇血栓
近年來,國外在肝素和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聯用治療硬腦膜竇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進展。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較尿激酶安全,與小分子肝素聯合套用較單用肝素藥物效果好。
潰瘍性結腸炎
對潰瘍性結腸炎(UC)發病機制中免疫異常、感染、氧自由基損傷等研究較多。此外,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體、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複合物、D-二聚體、組織因子途徑抑制劑、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狀態指標與健康對照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並有肝素成功治療難治性UC的報告 ,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
急性腦梗塞
為觀察低分子肝素的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臨床療效和對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套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30例(觀察組),並以常規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控制血壓、套用鈣拮抗劑、清理自由基、套用腦代謝激活劑等) 。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於對照組的63.3%(P<0.05)。治療前、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觀察組降低數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對觀察組患者治療後全血粘度、血漿比粘度、還原比粘度、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測定,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結論: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臨床套用安全,療效可靠,具有較強的抗凝、抗栓和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嚴重燒傷
嚴重燒傷並發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病死率較高,創面癒合後常留下瘢痕及其攣縮,並發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功能障礙。氨基葡聚糖(GAG)用於治療燒傷已有許多臨床、動物實驗研究 ,已初步揭示其抗凝、抗感染、促進血管再生等作用的機制。這些機制有利於組織修復及再上皮化。GAG有肝素、硫酸皮膚素、硫酸角蛋白、硫酸4、6軟骨素及透明質酸等,肝素含有大量硫酸基,是酸性最強的GAG,主要經腸外途徑、局部外用和吸入等方式給藥,也有製成膠丸口服,或與人工合成皮膚合用,或作為人工合成皮膚的原料。肝素治療燒傷可以緩解疼痛、抗凝、抑制炎症反應、促進血管再生,恢復局部血供,並能影響膠原的合成和降解,創面癒合後皮膚光滑,減輕瘢痕及瘢痕攣縮。肝素還能保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細菌移位的發生;保護肺組織,改善肺功能;保護及改善腎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染。局部套用肝素是治療燒傷的一種有效手段。
其他
肝素在腫瘤套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機制有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抗增生、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等。肝素可與類固醇類藥物合用治療腫瘤,還可用於放療綜合徵、腫瘤併發症的治療。肝素對炎症過程的影響:肝素與肥大細胞的關係、肝素抑制白細胞粘附於血管內皮及其隨後向組織的遷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對炎症的作用機制是有影響的。
檢測肝素
APTT
APTT依然是作為監測UFH的選擇之一。它是非常簡單,快速和便宜的項目。然而,卻難以標準化。APTT檢測需要整個凝血瀑布中的所有蛋白都是完整的,從而可以準確測量肝素水平。有狼瘡抗凝物或抗磷脂綜合症的病人通常都有APTT升高,他們就必須使用肝素試驗來監測。除了不同凝血因子水平的因素,試劑和儀器會影響其對肝素的敏感性,導致在實驗室之間結果最終會有多達四倍的差異。國際血栓與止血協會和標準化委員會(ISTH SSC)企圖建立一個標準方法,類似PT實驗中使用的ISI一樣,給APTT試驗建立一個糾正係數。但是由於磷脂,激活劑和儀器種類的多樣化,這一工作只取得了一點進步。ISTH建議每個APTT的檢測系統都應當採用推薦的方法,通過肝素抗Xa活性來進行定標並獲得相應的APTT監測範圍。
硫酸魚精蛋白中和試驗
該試驗是基於UFH,一個高度負電荷的分子,被硫酸魚精蛋白,一個正電荷的蛋白,中和的原理。配備不同濃度的硫酸魚精蛋白加入血漿中,再加入凝血酶,測量凝固時間。將凝血酶凝固時間恢復至正常的硫酸魚精蛋白濃度就被認為是肝素的濃度,這個過程僅僅用於UFH。
抗Xa活性檢測
發色底物法檢測肝素抗Xa活性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標本中的肝素與AT形成複合物,抑制過量添加的Xa因子。剩餘的Xa因子活性的測量,通過其與特異的底物作用,釋放出pNA來進行。這一反應與肝素濃度成反比。不同的只是反應孵育時間,稀釋用的緩衝液,底物以及是否添加外源的AT。緩衝液中的硫酸葡聚糖可以降低PF4的影響。
一步法檢測
一步法測量肝素使得檢測更加簡單,並縮短了時間。這種方法不添加外源性AT。
檢測是基於競爭抑制原理。加入Xa到血漿中與底物混合,立即同時有2個反應:底物被Xa水解和Xa被肝素-AT複合物抑制。一旦反應達到平衡,底物中釋放出的pNA與待測血漿中肝素濃度成反比。在這個檢測中,沒有添加外源性的AT,完全依賴病人血漿中的AT數量。這就代表了病人真實的肝素功能反應。病人AT水平在35%-130%之間,肝素濃度檢測不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