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抗擊契丹
改稱大遼
報復宋朝
委以重任
宋軍追至遂城,取得了重大勝利。總計,殺敵萬餘,俘敵萬餘,獲其將三名、馬萬餘匹;此外,還有其它物品以十萬計。
韓匡嗣棄旗鼓而逃。這次戰役使遼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使得秦翰以英勇善戰而聞名遐邇。
宋太宗予以重賞,並稱讚他可以委以重任。
雍熙中,秦翰出任滋州駐泊,仍然主管先鋒之事,後來又任鎮、定、高陽關三路排陣都監。這幾路乃是抗遼戰爭中的關鍵地段,秦翰在此任職達七八年之久。其間,宋遼雙方多次交鋒,互有勝負。
屢建奇功
對付党項族
淳化四年(993 年),秦翰回宮任押班。不久,又被派往西邊去對付
党項族。
鹹平二年(999 年)七月,由於北邊形勢日趨緊張,宋廷任命大將
傅潛為鎮、定、高陽關三路
都部署,秦翰為排陣都監,
田紹斌、
石普等為先鋒,準備迎擊遼軍。九月,擊敗遼軍於廉良路,殺敵二千餘人,獲馬五百匹,得俘虜及物資甚多。很快,遼
蕭太后與聖宗率兵大舉南下。宋緣邊城堡告急書信雪片般飛來,將士們紛紛自發地厲兵秣馬,要求決一死戰。然而擁兵八萬餘的傅潛卻畏敵如虎,閉門不出,將領如果請戰,他就惡言相向。因此,遼軍未遇什麼抵杭就進入了
祁州、
趙州、
邢州、銘州等地,鎮定路被切斷達一個多月。宋廷屢次遣使從小道去催傅出戰,秦翰、
范廷召等將領也再三催促,可傅潛就是不聽,氣得眾將大罵。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傅潛分出一萬步騎出高陽關迎敵,並答應出兵支援。可是,當他們被重重包圍時,傅潛卻不發一兵一卒,致使
宋軍大敗而歸。遼軍乘勝分
兩路渡過
黃河,直奔淄州、
齊州。
宋真宗聞報大怒,立即將傅潛撤職查辦。
第二年正月,遼兵大肆掠搶後開始回撤。秦翰、范廷召、
張凝等入奉命追殺,在
莫州(今河北
任丘)東三十里處,搶先占據各要道,截斷敵歸路。夜裡,遼軍企圖趁黑逃走,遭到迎頭痛擊,頃刻間便人仰馬翻,潰不成軍。總計此役
宋軍斬首萬餘級,盡數救回被掠百姓數萬人,獲馬匹、兵器及其它物資不可勝計,剩餘的敵軍也是倉皇出境。
重返抗遼前線
宋真宗當即下詔褒獎秦翰等人,並將他提升為
定州行營鈴轄。正在這時,
成都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士兵暴動,秦翰立即被派去鎮壓。同年十月,得勝回朝。
鹹平四年七月,由於遼人集結兵力,準備秋季南下,宋廷任命
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
都部署,秦翰與
楊延朗(即
楊六郎)、
楊嗣、張凝等名將並為前鋒鈴轄,前去設防。十一月,遼軍進至
威虜軍(今
河北徐水西北)。楊嗣、楊延朗先率輕騎登上城西的羊山,準備攔擊敵軍,但是由於兵力單薄,反而為敵所困。秦翰立刻與
李繼宣部合兵一處,急馳增援。雙方展開一場血戰。遼軍漸漸不支,被迫退守羊山。秦、
李二部緊追不捨,在二楊的配合下,大敗遼軍,總計斬首兩萬餘級,包括其大王統軍鐵林
相公以下名王、將軍十五名,繳獲敵
羽林軍大印兩枚,以及許多戰馬和軍用物資。遼軍“餘眾奔北,號勃滿野”,由於河北一帶發生饑荒,
宋軍未加窮追。
此後,秦翰被調至西邊。兩年後,又重返抗遼前線。
發動南侵
景德元年(1004 年)九月,
遼聖宗發動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南侵,一直打到澶州,中外震駭。
宋朝廷內一片慌亂,有人建議遷都
金陵,有人建議到成都,宰相
寇準等人則力主皇帝親征。經過主戰派再三剖析利害、極力勸告,
宋真宗這才硬著頭皮決定親赴澶州。他命
李繼隆、
石保吉為前鋒,又派秦翰先赴澶州和魏府(今
河南安陽)主持軍事,特許其便宜行事。
一場惡戰
不久,秦翰又被派往
邢洺路任鈴轄。
宋真宗至澶州後,又調秦翰任駕前西面排陣鈐轄,主管大陣之事。秦翰預料此處必有一場惡戰,而且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所以他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地率兵整修環城的防禦設施。剛剛完工,便得到
張皓密告:遼軍將來偷襲。次日黎明,敵人果然蜂擁而來。遼先鋒、統軍使蕭達覽親自督戰,被宋將
張環用床子弩射殺。蕭是遼名將,智勇雙全,所率皆銳兵,曾奉命設伏擒獲了號稱無敵的
楊繼業,以後又屢敗
宋軍,被封為蘭陵郡王,威名甚著。他一死,遼軍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其它地方也連遭挫折,形勢日益不利,因此遼人決定講和,想通過談判來達到戰場上所未達到的目的。於是,雙方僵持於澶州一帶。秦翰率兵日夜防守,盔甲不卸達七十餘日,直到雙方訂立盟約為止。盟約規定:兩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遺遼“
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
遼軍撤走後,秦翰繼續留守
澶州。一個多月後,才率領所部回京,因功被封為宮苑使、人內都知。
益州平叛
鹹平三年正月初一,
益州(今
四川成都)守兵
趙延順等人為了反抗兵馬鈐轄
符昭壽的壓迫而發動兵變。他們殺掉符昭壽,驚走了知州、轉運使等地方官,推舉都虞候
王均為首領,建國號大蜀,年號化順,並且開科取士,封官建制。其它各部士兵也聞風而動,紛紛來投,叛軍力量迅速壯大起來。他們先克漢州,然後攻打綿州、劍州。
宋真宗聞報大驚,惟恐四川再次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乃立即命令
雷有終、秦翰、
李惠、石普等人率兵八千前去鎮壓。
在雷有終等人抵達前,
蜀州知州楊懷忠已調集眾多的地方兵遏止了王均的攻勢,甚至去攻打益州,因力量太弱,未能得手。雷有終一到就派石普配合地方兵收復了漢州,然後進駐益州城外的升仙橋。一天,王均開城偽遁,雷有終不知是計,率兵徑直入城。一進城,官軍就四出搶劫,一片混亂。這時,叛兵關閉了城門,又在道口設定
路障。官軍衝殺不出,大部被殲。李惠戰死,雷有終、石普等人墜城逃走。
接著,王均發動反擊,但很快便被擊敗,只好回城固守,雙方陷入僵持狀態。正在這時,秦翰以兩川捉賊招安使的身份來到益州。他與雷有終商議在城北再築一
土山以便攻城,之後,親督各軍猛攻。官軍
先克城北羊馬城,接著焚毀敵望樓,叛軍從此心灰意冷,鬥志喪盡,惟築
月城自固而已,秦翰督師五戰五捷,身中流矢而不卻,終於在十月一日凌晨攻入了益州,王均率領殘部兩萬餘人向南逃走。雷有終先派人在城中縱火以防埋伏,然後與秦翰一起登上城門樓指揮肅清殘敵,他們又下令將數百名經確認曾在王均手下做過宮的人一個一個地投進火中燒死,時人以為冤酷。
宋真宗聽說秦翰督師攻城,五戰五捷,身中流矢而不退,終於攻克益州,非常高興,特下手詔慰勞。
克復益州後,秦翰馬上率兵追擊王均。在廣都澶(今四川
雙流東南),殺敵千餘人,俘虜七千餘人,獲馬數千匹。王均急忙逃往陵州(治今四川
仁壽),不料秦翰隨即也趕到,只得繼續逃竄,進入
富順監。在富順,王均窮蹙自縊,餘部六千餘入被楊懷忠所俘。至此,這場曾令
統治者十分擔憂的兵變,為時僅僅十個月便被徹底平息。秦翰因功被遷為內園使,恩州刺史。
討伐趙保忠
北宋建立後,
宋太祖加封
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興為太尉,繼續承認其地位。彝興貢馬三百匹,表示臣服。當傳至其孫
李繼捧時,党項族內部分裂,貴族們相互爭戰,一片混亂。於是
李繼捧於982 年來見宋帝,獻其所管之地及民戶五萬餘帳,並請求舉家遷居
開封。
宋太宗欣然接受,派兵占領了夏、銀、綏、有四州,又派人護送繼捧家族內徙。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願內徙,他詐稱乳母出殯,率領數十人馬逃入
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宋政府採取堅決鎮壓的政策,一度曾將繼遷打得狼狽不堪。但是,李繼遷很快就利用其家族在党項族中的威望,拉攏各部豪強勢力,使自己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而且與遼人結為同盟。在遼的支持下,李繼遷大舉攻宋,宋將無法遏制。
於是
宋太宗賜李繼捧姓趙名保忠,命他前去夏州抵禦。繼捧到夏州後,起初連連得手,並且射傷了李繼遷。但是沒過多久,李繼遷就轉敗為勝,大舉反攻。宋政府被迫授給繼遷
銀州觀察使稱號,踢姓名趙保吉。李繼捧則因連吃敗仗、進退維谷而叛宋降遼。
李繼遷與宋講和後不久,便尋找藉口大肆擄掠宋邊,又發兵猛攻
慶州、
原州、靈州等地。更令
宋朝統治者優慮的是,李繼遷與李繼捧勾結起來,準備聯合抗宋。因此,宋廷任命李繼隆為
河西都部署,秦翰為監軍,率兵前去討伐。
李繼捧在夏州聞訊,十分不安,他一方面將家眷安排到城外安全的地方,另一方面上書
宋太宗,說他與繼遷願同
宋朝講和,並獻馬五十匹,請求罷兵。
宋太宗聞奏,立即派人督促李繼隆迅速推進。當大軍進至
延州(今
陝西延安)時,秦翰擔心李繼捧逃跑或者頑抗,便乘驛馬先行一步趕到夏州,矯
詔安撫繼捧以穩之。
宋軍臨近時,秦翰又說服繼捧以東道之禮出城迎接。於是,他們一起乘馬出城。夜裡,李繼遷發動突然襲擊,企圖吞併繼捧的人馬。李繼捧見勢不妙,單騎逃回夏州,被指揮使
趙光嗣關押起來。接著,趙光嗣打開城門,迎入李繼隆。李繼遷急忙逃走。
占據夏州後,秦翰建議殺掉繼捧、追剿繼遷,李繼隆卻認為繼捧乃特殊人物,應由朝廷處置;李繼遷遠遺荒漠,不宜窮追。於是決定將李繼捧押送回
汴京。不久,
宋太宗密詔拆毀夏州城以免再次為敵所用。夏州城是十六國時期
赫連勃勃調發十萬民眾所建,城牆原高七丈,底寬三十步,上寬十步,非常堅固。
李繼隆、秦翰等認為夏州乃邊防重鎮,
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保留下來,可以借之禦敵。為此,李繼隆特派其弟繼和陪同秦翰赴京請示:保留夏州城;增兵戍守銀、綏以南的山地,以便切斷敵糧運之道,同時保護內附各族人民。但是
宋太宗偏信宰相
呂蒙正的話,拒不接受。
這次
宋軍能夠順利地占領夏州、俘獲李繼捧,使他未能象李繼遷那樣對北宋構成重大威脅,顯然秦翰是立了一功的。因此,宋廷加封他為崇儀副使。
駐守西陲
至道元年
至道元年(995 年),秦翰被任命為靈、環、慶三州和
清遠軍四路都監。他配合守將
張延擊退了李繼遷對
清遠軍的進攻。次年初,
宋軍運往靈州的四十萬石糧草在浦
洛河被李繼遷全部劫去,
宋太宗大怒,立命李繼隆為環、慶、靈等十州都部署,指揮五路大軍圍攻李繼遷,準備一舉全殲。但是,由於指揮不當,多數將領又誤期,目的未能達到。一年後,李繼遷遣使求和,且請以其為藩屬,宋許之。在此期間,秦翰多次奉命赴繼遷帳中談判,甚得對方好感,因此他向太宗建議願乘其無備之機,“手刺此賊,死無所恨!”太宗深嘉其忠勇,但不許所請。
鹹平四年底
鹹平四年底,李繼遷攻占
清遠軍,氣焰十分囂張。宋廷立即將秦翰從抗遼前線調任為西面行營鈴轄,與
都部署王超一同率兵六萬,前去抵禦。次年正月,
宋軍深入敵境,焚毀廬帳二百餘、糧草八萬餘石,生擒敵將多名,斬首五千餘級,俘虜九百餘人,獲牛羊、器甲二萬餘。
不久,李繼遷攻占靈州,準備以此為進一步進取的基地。為了防止其繼續深入,宋廷將王超調任
永興軍(治今
西安)駐泊都部署,任命秦翰為那寧
涇原路(一說環慶涇原路)鈐轄兼安撫都監。秦翰率領所部嚴密防範敵人來襲,同時巡視
隴山以外,召集各部族首領,諭以恩信。由於秦翰生性溫良謙謹,不拘小節,而且勇猛頑強,言而有信,贏得了邊民的高度信任,因此不久就有三千餘帳相繼內附。可是,曾隨李繼遷在浦洛河劫奪
宋軍糧草的康奴族卻自恃地勢險要、人口眾多,拒不內附。
秦翰便會同涇原儀渭
鎮戎軍部署
陳興、涇州駐泊部署
許均,長驅直入,搗毀了康奴族的巢穴,斬首數千,獲其牲口及馬牛羊甚多。之後,秦翰又帶領涇原路都鈴轄兼知渭州
曹瑋以及
陳興去攻打桀驁不馴的章埋族。在鎮戎軍(治今
寧夏固原)西北的武延鹹泊川,擊殺了章埋族酋長及其部屬二百餘人,生摘三百餘人,奪愷甲、牛羊、駱駝、馬以三萬計。隴山內外諸部族受到極大震動,紛紛納地投降,惟恐落後。
宋真宗下詔嘉獎秦翰,並賞賜錦袍、金帶、白金五百兩、帛五百匹。
景德元年,秦翰被調至抗遼戰場。
澶淵之盟訂立後不久,又重返西邊,任涇原儀渭路鈴轄。當時李繼遷已於一年前攻打
吐蕃時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初立。
宋朝邊將一部分主張乘此良機攻滅德明,另一部分主張招降他。
宋真宗傾向於後者,德明也有和好的願望,於是雙方開始接觸。景德三年七月,
李德明為了在談判中處於有利的地位,調集各部兵馬以為威懾,秦翰隨即通知守軍和各部族嚴加防範。兩個月後,雙方訂立了和約。
提供條件
此後幾年,秦翰一直在西邊。鑒於這一帶一向缺少一道可資防禦的屏障,以致敵人可以經常深入場擾的教訓,他決定在要害地段開鑿一條巨大的壕溝。秦翰擔心延誤農時,增加百姓的負擔,就只使用士兵勞作。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大功告成,總計用工三十萬個。它為後來
宋軍的戍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秦翰因功升遷為皇城使、入內都知。
皇城使,是
皇城司的主官,由皇帝的親信擔任,主要職責是拱衛皇宮,以及周流民間,刺探臣民動靜,位置十分重要。宋代實行以官寄祿之法,皇城使多數情況下僅為武官的升轉之階,並無實掌。真正負貴本司事務的官員,一般以內侍都知、押班等充任。由於秦翰長期忠心守邊,勞苦功高,
宋真宗特意授之以示特別寵信。秦翰上表辭讓,真宗堅決不許。
大中祥符三年
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
宋真宗準備到汾陰(今
山西萬榮西南)祭祀后土,命
參知政事王旦、簽署
樞密院事
陳堯叟前去安排。不久,又命秦翰參與其事。次年正月,真宗起駕前往汾陰,命秦翰主管御廚、
翰林、儀鸞等,“凡行在諸司細務,番得裁決,不須中覆(請示)”。在此期間,夏州有人騷擾宋邊,
宋真宗立刻派秦翰前去處理,順便遍巡邊部,秦翰尚未到,事件即告平息。他任務完成,旋即趕回,繼續負責赴夏州前所管的事情,直到四月事畢回京為止,兩年後,
宋真宗計畫到毫州朝拜
太清宮,命秦翰等為行宮使,所掌一如祀汾陰時。
暴病身亡
大中樣符八年(1015年)四月二十三日夜,榮
王元儼宮失火。當時北風正急,風助火勢,火借風威,頃刻間就蔓延開來,內藏左藏庫、
乾元殿、乾元門、
崇文院、秘閣等處也先後被燒著。直到次日中午, 大火才被撲滅。
宋真宗當即命參知政事
丁謂領銜,秦翰、曹瑋等人具體負責,修葺大內。
同年閏六月,當秦翰正在指揮修葺工程時,不幸突發慕病,死於宮內的官署中,終年六十四歲。訊息傳出,禁軍中有不少人為之泣不成聲。
宋真宗也潸然淚下,不勝悼借之至。他下令贈給秦翰貝州
觀察使之職,葬禮加等。大內修葺完畢後,又遣使以襲衣、金帶賜秦家,以示對秦翰的懷念和獎賞。
大中樣符九年,重贈秦翰澎國軍節度使之職,並且詔命
翰林學士、著名
文學家楊億撰寫墓志銘。楊億因為秦翰樂善好施,家無餘財,上表拒收秦家的酬資,雖未得朝廷同意,而時人皆贊之,可見秦翰聲望之隆。
人物評價
趙恆:①翰盡忠國家,不害人,亦不妄譽人。②邊臣有傲很自任、難為謀事者,翰必平之,言無枝葉,但推誠直致而已,故人自樂從。昨
劉承規卒,翰曰:“承規不避眾怨,今必流謗,望悉勿聽!”朕益嘉其為人。
王旦:① 翰廉瑾謙下,人多推其長者。②
雷有終在西川,與
上官正、
石普多不協,賴翰和解,不然,幾致生事。
孫沔:故聖宋已來,明制斯在,太宗著令式之文,真宗述規之訓,能詔近習,各謹吹噓,所系安危,尤加約束,是以先朝秦翰等數人履行端謹,節義深厚,心皆好善,意不害人,出則總邊方之寄,歸則守內庭之職,俾之兼領,亦不侵官,止守使名,終無殊命。
脫脫:翰倜儻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翰性溫良謙謹,接人以誠信,群帥有剛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歡心。輕財好施,與將士同休戚,能得眾心,皆樂為用。其歿也,禁旅有泣下者。
柴德賡:宋代宦官領兵,最收成效者,當推真宗之世,如
張崇貴、
閻承翰、秦翰之流,皆立邊功。翰尤倜儻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史稱其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此則一代之
冠冕,然如翰者亦已鮮矣。
羅煜:有親冒矢石、領兵作戰者。秦翰“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
何冠環:被視為宋初內臣楷模的秦翰,從太平興國四年參預對遼
滿城之戰,到大中祥符三年召回京師執掌禁省,除了數次短暫奉召回朝外,前後在西北兩邊三十多年。他身經百戰,屢立戰功,不愧為宋初的內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