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原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北宋舊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統轄涇州、原州、渭州、儀州、德順軍、鎮戎軍。熙寧五年,廢儀州。元符二年,增置西安州。崇寧三年,又增加熙河路的會州。大觀二年,又增置懷德軍。共統轄五州三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涇原路
- 所屬類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
- 所屬年代:北宋
- 統轄範圍:涇州、原州、渭州、儀州等
涇原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北宋舊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統轄涇州、原州、渭州、儀州、德順軍、鎮戎軍。熙寧五年,廢儀州。元符二年,增置西安州。崇寧三年,又增加熙河路的會州。大觀二年,又增置懷德軍。共統轄五州三軍。
涇原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北宋舊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統轄涇州、原州、渭州、儀州、德順軍、鎮戎軍。熙寧五年,廢儀州。元符二年,增置西安州。崇寧三年...
諸路投降的西夏人及俘虜,全部說西夏大點集,決趨涇原。詔章楶多方措置備御。章楶以書遺曾布言,賊不來則已,來,必墮吾策中。元符二年(1099年),梁太后與...
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餘人(定川寨之戰)。元昊...
之後,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承制授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康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 [3] 紹興三年(1133年),吳璘被任命為榮州(今四川榮縣)防禦使、知...
陝西用兵,尹洙被起用為經略判官,累遷至右司諫,知渭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為其部吏誣訟,貶監均州酒稅。尹洙臨終託孤 慶曆六年(1046年),尹洙病重,當時...
名稱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地點 涇原路 時間 西夏天儀治平元年 主要事件 西夏與吐蕃聯合進攻宋 目錄 1 戰爭過程 2 戰爭評析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戰爭過程 編輯 ...
折可適,字遵正,北宋邊將。府州(陝西府谷縣)人。名將折克行從子。累官至至皇城使、成州團練使、知岷蘭州鎮戎軍。後遷為東山閣門使、洛州防禦使、涇原鈐轄、...
張中彥,字才甫,中孚弟。文武兼備,多才多藝。少以父任仕宋,為涇原副將,知德順軍。睿宗經略陝西,中彥降,除招撫使。從下熙、河、階、成州,授彰武軍承宣使,...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於定川寨(...葛懷敏不從,會知鎮戎軍曹英、涇原路都監趙珣、兩路都巡檢李良臣、孟淵等部,...
秦鳳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秦鳳路。管轄:府一:鳳翔。州十二:秦,涇,熙,隴,成,鳳,岷,渭,原,階,河,蘭。軍三:鎮戎,德順,通遠。縣三十八。其後增積石、...
曲端(1091年—1131年),字正甫,一字師尹,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人,南宋名將。高宗建炎初年,任涇原路經略司統制官,屯兵涇州,多次擊敗金兵。建炎二年(1128年)...
好水川之戰是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
[3] 北宋末年,尚未滿二十歲的吳玠以良家子身份在涇原路入伍從軍。 [4] 宋徽宗政和(1111年-1118年),西夏犯邊,吳玠率軍鏖戰,因其英勇晉升為進義副尉、權...
戰後,郭逵以功遷為禮賓使,徙荊湖南路兵馬鈐轄、知邵州州。累遷容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部署。 [11] 郭逵經理西疆 治平二年(1065年),郭逵升任檢校太保、同...
[9] 歷任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等職。後入朝宿衛(在宮禁中值宿),又連任天雄軍都總管、真定府定州路...
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準,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干城為軍治。...
王堯臣自己也被委任為涇原路的安撫使,在任上,他妥善地處置了叛將姚貴及其部眾,安定了邊塞,展示他的武略才智。王堯臣後來被仁宗選撥為樞密院副使、參知政事,...
聞元昊徙軍新壕外,懷敏議質明襲之,乃命諸命將分四路趣定川砦:劉湛、向進出西水口,涇原路都監趙珣出蓮華堡,曹英、李知和出劉璠堡,懷敏出定西堡。知和與...
初冬,樞密院收到涇原路另一份報吿,據一名逃俘所說,一支龐大驚人的西夏軍隊,為數多達一百五十萬,在天都山以北安營,距離沒煙峽宋軍堡寨僅五十里。其後,有...
如上所述,慶曆二年(1042)十一月,張亢就任涇原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兼知渭州,當時正是本路宋軍慘敗不久,人心惶惶。張亢顯然是為了增加經費收入,於是命牙吏...
張浚得悉金軍主力入陝,認為決戰時機已到,遂以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為都統制,率涇原路經略使劉錡、秦鳳路經略使孫渥,及趙哲、吳玠等5路大軍,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
為了防止其繼續深入,宋廷將王超調任永興軍(治今西安)駐泊都部署,任命秦翰為那寧涇原路(一說環慶涇原路)鈐轄兼安撫都監。秦翰率領所部嚴密防範敵人來襲,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