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鶴拳(白鶴拳)

永春白鶴拳

白鶴拳一般指本詞條

永春白鶴拳是古老的中國拳術之一,屬於南拳。仿生象形白鶴腳,鶴舞長空展英豪。練武健身功效大,攻防技擊價值高;內涵樸實而豐富,拳理辯證又精妙。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稱以雅。

《永春白鶴拳》動漫電視劇,通過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和現代動漫形式再現白鶴拳傳奇故事,同時在該劇中融入閩南文化和永春特點的文化元素(如永春旅遊特產、永春名小吃等),將其製作成為一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卡通片,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形式的相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春白鶴拳
  • 分類:中國拳術
  • 地區:中國南方
歷史發展,起源時期,成形時期,繁榮時期,繁衍時期,鼎盛時期,傳承時期,主要活動,研究機構,武術館,研究會,歷史館,詩文碑賦,武術專著,史料研究,影視作品,系列動畫,獲得授權,

歷史發展

起源時期

永春白鶴拳是中國南派武術發展歷程中誕生的一個主要拳種。在其脫胎成形之前,構成永春白鶴拳的武技基因、風格基因、養生基因三大主要成份都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成為永春白鶴拳的傳統組成部分。
構成永春白鶴拳武技基因――攻防動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體系又經一千多年發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
追溯永春白鶴拳的發展歷史,可推演至明朝中葉年間,(即公元1500年左右)《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記曰:“永人尚技擊”,據此可見,在明朝中葉年間永春已是武風極盛之地。《明史》的記載,充分地證明了永春白鶴拳武技基因構成的年代為明朝中葉年間,因此我們將明朝中葉年間至清康熙年間方七娘時代稱為永春白鶴拳的雛形時期。這一時期,源自唐、宋已成體系又經一千多年發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已風靡八閩大地,永春一地更是盛行。當時的顏起誕、鄭明皆為名著當時的南少林拳師。其所傳承的南少林拳械技法在永春從學者甚多;方七娘自幼隨父方仲公習武,其所傳承的亦是南少林拳法;隨著顏起誕、鄭明先後與方七娘比武,敗於方七娘之手;其門下弟子曾四、鄭禮等人皆先後師從方七娘,致使永春白鶴拳至今仍然保留著“猛虎擒豬”、“猛虎出澗”、“螳螂照日”、“金刀出鞘”、“利刀削竹”、“大門”、“小門”、“天關”、“地掃”、“進步刺殺”等大部分唐、宋已成體系的南少林拳械技法。故構成永春白鶴拳武技基因――攻防動作素材的,是源自唐、宋已成體系又經一千多年發展完善的南少林拳械技法。

成形時期

在冷兵器時代,武術通常是服務于軍事,直接用於戰爭,武術也因此在戰爭中得到成長。縱觀中國眾多武術門派的發展歷程,幾乎都與戰爭相伴相隨,凡服務於當代統治階級的、則建碑立傳、名垂青史,凡與當代統治階級對抗的、則以匪論處、將其剿滅。我們不妨從明末清初福建的幾場戰事入手,進入永春白鶴拳發展的成形時期,沿著方七娘時代的路線,繼續找尋永春白鶴拳的先輩們。
白戒與施琅將軍入永的史實證明了永春白鶴拳的先賢們曾介入鄭成功反清復明和收復台灣的戰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農曆六月,康熙命大清水師提督施琅進兵台灣。八月台灣光復,隸屬福建省,海峽兩岸自由往來,鄭成功帳下將軍白戒與施琅將軍一起入永,同宿閩南小泰山百丈岩。(施琅將軍曾在此研讀《孫子兵法》,有施琅將軍題詩為證。)白戒據《桃源拳術》記載:“……方七娘設教於白蓮寺,曾四、白戒、呂維、劉青雲等皆為其門下弟子。後方、曾二師入永將此法傳於樂叔、參叔、喜叔、禮叔等二十四英俊。”
據傳,白戒叔入永後,時常與師弟樂叔、參叔、喜叔、禮叔一起研習武技,傳授武藝,其所傳承發展的“寸勁節力”,進一步地完善了永春白鶴拳的技術內容,使永春白鶴拳的勁力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故民間有稱曾四為“前永春名師”,稱白戒為“後永春名師”的傳說版本。
從白戒入永傳授“寸勁節力”,施琅將軍題詩百丈岩這段史實的時間可以推斷,方、曾二師入永之前於福寧府白蓮寺所教的徒弟介入了鄭成功反清復明和收復台灣的戰事。這段史實與《永春縣誌》中“方七娘與其夫曾四罪謫永春”的記載相互印證,完全可以證明方七娘、曾四當年是與清政府相抗衡的,方七娘、曾四當年是以開館授徒為名,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爭招募兵丁,白蓮寺就是反清復明的據點。
“千門一路、萬法歸宗”的技擊理論促使永春白鶴拳進入一個高級發展的時期,同時標誌著永春白鶴拳從雛形時期進入到成形時期。據《永春縣誌》……人物誌記載:“鄭禮,和風裡大羽人,康熙間,有方七娘者與其夫曾四罪謫永春,於西門外之後廟(金峰殿)、辜瘄開館授徒,禮父明與角、不敵,病將死,遺言命其子禮師七娘,方、曾二師感其誠,悉其術授之,禮精勤不懈,具工力心神,奮練不忘,……鄭禮一生授徒無數,晚年深自韜晦有問者皆辭以疾唯林全賞師事焉,頗得其術。全傳之林賢、林董,均名著一時,故二百多年來永地以拳為名者大羽禮之徒所授也”。據林賢所著的《鄭禮叔傳教拳法》一書記載:“鄭禮叔所傳拳法,分初級、中級、高級三級拳法,……”
據鄭樵陵所著的《鄭樵陵自述切要》一書記載:“余自幼與鄭義、鄭松、林全、林賢、林董、士君隨禮叔習武,雖無善盡之稱,卻略知拳之始終有十二法系拳中之精要,特將此自述如下……”。據永春白鶴拳第五代傳人肖伯實於乾隆丁丑年(1796年)所著的《論敵法》一書記載:“余問鄭公曰:常聞方、曾二師有雲……,鄭公曰‘禮叔有雲’……”。屬名梅山主人、佚名等先賢所著的拳譜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鄭禮叔所傳之拳法。這些拳譜的記載與《永春縣誌》對鄭禮叔的評述,充分地證明了鄭禮大師是永春白鶴拳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鄭禮大師在這一時期全面地繼承了方、曾二師的拳法,其以“三十六骨節搖動,七十二筋脈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節、筋脈連成一片,以內外交接催送,促於身體內部宗氣運行,催附身體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勢,若虛若無,萬搏歸中,千門統歸一路……”。(祥見《鄭禮叔傳教拳法》)的技術,全面地體現了永春白鶴拳的技術風格,同時又較好地傳播了方、曾二師的拳法,故《永春縣誌》對其記曰:“永地以拳為名者,大羽禮之徒所授也”。綜上史料,我們梳理出永春白鶴拳成形時期的主要傳承脈絡。

繁榮時期

公元1700年――1800年,永春白鶴拳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永春白鶴拳的發展開始從成形時期進入到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鄭禮的弟子鄭樵陵、鄭延義、鄭延松、林全、林賢、林董、鄭士君,永春白鶴拳史稱這七人為“永春白鶴拳七傳人”。這一時期的永春白鶴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永春白鶴拳八大技擊理論的問世進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鶴拳的技擊水平,奠定了永春白鶴拳攻守合一的技擊特點,標誌著永春白鶴拳的發展從成形時期步入到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的永春白鶴拳在“前五虎”、“後五虎”、“二十四英俊”(據《永春縣誌》記載)、“永春白鶴拳七傳人”這幾代弟子們百餘年間的傳播下,已是風靡八閩大地。經過不斷實踐檢驗,先後提出了“逢進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則打、蹀頓相連”、“蹀剪相伴、空實互動”、“父子相隨、陰陽互轉”等八大技擊理論。這八大理論的問世,在充實了永春白鶴拳技擊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鶴拳的拳械套路運動,使永春白鶴拳拳械套路的演練彰顯攻守合一的技擊特點,也使永春白鶴拳在武林中贏得“性是風雨雷電”的口碑。這標誌著永春白鶴拳的發展已經從成形時期步入到繁榮時期。
其二、出現了永春白鶴拳的各種經典拳論,進一步完善了永春白鶴拳的理論體系。
筆者收集的永春白鶴拳古拳譜筆者收集的永春白鶴拳古拳譜
在永春白鶴拳發展的雛形時期,成形時期,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身授,較少以文字形式進行敘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以“永春白鶴拳七傳人”為主著作的永春白鶴拳書稿拳論的問世,較為完整地總結了永春白鶴拳的理論體系。這些書稿拳論主要有清代總兵鄭樵陵所著的《鄭樵陵自述切要》,林董所著的《白鶴仙師真言》(又稱《白鶴仙家祖傳拳法》),清代總兵林賢(人稱林前賢)所著的《鄭禮叔傳教拳法》,肖伯實所著的《論敵法》,梅山主人所著的《白蓮寺傳出拳法》(又稱《教練寺傳出拳法》),佚名所著的《桃源拳術》、《拳傷醫書》等多篇書稿拳論。這些書稿拳論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於民間,隨著永春白鶴拳的繼續發展和傳播,受傳播區域、(拳論中出現一些地方方言)抄書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師承等因素的影響,開始出現了由某某人所“傳承”的各種拳譜版本,這些書稿拳論的記載基本上大同小異。從今天的角度看,這無疑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素材,為我們梳理“永春白鶴拳七傳人”以後幾代人的傳承脈絡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其三、蘇欽子、鄭樵陵、林全、林賢等人的軍旅生涯,推動了永春白鶴拳的傳播與發展。
公元1680清代名將施琅為實施康熙的平台戰略,在永春百丈岩研讀《孫子兵法》時,廣招兵丁入伍,重新組建福建藤牌兵。永春白鶴拳師蘇欽子、鄭樵陵、林全、林賢等人應徵入伍,因此四人武功了得且英勇善戰,佷快被提升為千總。1683年農曆6月,蘇欽子、鄭樵陵、林全、林賢率部隨施琅大軍收復台灣,8月隨施琅、白戒兩位將軍返回永春。由於此四人頗有戰功,故先後受到康熙王朝的提拔。1683年九月蘇欽子被提升為標統率部駐守漳州,(後升為總兵)於1690年告老還鄉,在老家永春蓬壺白鸛村開館授徒,廣傳弟子;鄭樵陵被提升為標統率部駐守福州,(後升為總兵)於福州一帶傳授弟子,於1728年返回永春大羽,厚葬於德化與永春介福交界處;林全被提升為標統率福建藤牌兵隨施琅將軍進京,(後升為總兵)後率部與林興珠一起隨康熙出征抗擊沙俄入侵,駐守鄂爾多斯;林賢被提升為標統率部駐守浙江,(後升為總兵)在浙江寧波一帶廣收門徒,於1735年返回永春桃城外丘老家。伴隨著蘇欽子、鄭樵陵、林全、林賢等人的軍旅生涯,永春白鶴拳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同時也使大批的永春白鶴拳師喪生於軍旅生涯中,使其生平無從考證。

繁衍時期

公元1800年以後,永春白鶴拳已經進入繁衍時期,這一期間永春白鶴拳名師鄭志寵的傳人林世嵅常年在福州地區傳授武藝,將永春白鶴拳傳給林達崇(潘嶼八)、方世培等人。林世嵅之後,其弟子們先後將永春白鶴拳發展衍化成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五種風格各異的福州鶴拳。而1853年爆發的林俊相應太平天國起義,成為永春白鶴拳在廣東的一次重大傳播,與先前鄭三娘的“永春講武堂”和周志超的“軍營傳播”相互結合,將永春白鶴拳衍化成現今的廣東詠春拳。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源於永春白鶴拳,基本上保留了永春白鶴拳的技術理論特點。
縱觀林世嵅傳人所發展衍化的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這五種風格的鶴拳分支流派只是在鄭寵所傳拳法的基礎上增進一些鶴類撥水、鳴叫、飛躍、啄食、宿巢等形象動作。福州鳴鶴拳一代宗師謝崇祥將福州鳴鶴拳做了廣泛的傳播,林科題(魚丸乾)、潘家乾、陳依角(繼泉)、吳福官、肖鑠德(老和尚)、肖洪亮(蕃仔)、林貞蘭、王仕安(二俤)、陳寶清(麻伙)、陳世鼎、林天水(矮和尚)、蔡學務、陳玉村、林來來、余寶炎、黃性賢等人皆為其門下高徒。另日本人東恩納寬亮拜學其門下,三年(1880前後)藝成回國,創立剛柔流空手道,成為日本剛柔流空手道的鼻祖。經過百來年的傳播與發展,日本剛柔流空手道成為日本空手道的一大流派,風靡世界。目前日本剛柔流空手道仍然傳承著福州鳴鶴拳的套路,從中可以捕捉到永春白鶴拳的身影。
流傳於日本的《沖繩武備志》即是早年傳抄到日本沖繩的永春白鶴拳古拳譜。從中日兩國恢復邦交以後,沖繩與福建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日本剛柔流泊手空手道協會會長渡嘉敷唯賢先生通過省旅遊局局長南江、省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溫附山等省領導尋找東恩納寬亮在中國的武術師傅,當時筆者(陳君琬,時任福建省武術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正好在參與福建武術挖整工作,根據渡嘉敷唯賢先生提供的資料和福建武術挖整組的資料,經過多方取證,輾轉多年,終於找到了東恩納寬亮的中國武術師傅……福州鳴鶴拳一代宗師謝如如。(謝崇祥)為了向世界人民宣布剛柔流空手道的鼻祖東恩納寬亮的中國武術師傅就是謝崇祥,特捐資三百萬日元在福建省體育中心西南端建立一座“顯彰碑”,以志永遠!
由林世嵅所傳拳法發展衍化而成的縱鶴拳則擅長“搖身駿胛”催叫一身之力俱全,講究“開合運氣”,強調“舉意不舉力”,譽有“南太極”之稱。其高徒朱宅二於民國時期到達台灣,將縱鶴拳傳播到台灣。黃性賢(福州前嶼人)則在鳴鶴拳與縱鶴拳的基礎上,吸收了鄭曼清的楊式太極拳,創立了黃式太極拳,旅居星馬期間,廣傳黃式太極拳,並發展成遍布五大洲的“黃式太極拳總會”。目前我們仍然可以從黃式太極拳的“松身五法”與縱鶴拳的拳架中看到永春白鶴拳傳統“鶴椿樁”的身影。綜上史料,我們梳理出從鄭寵到福州鶴拳的傳承脈絡。
林俊起義成為永春白鶴拳在廣東一帶的一次重大傳播,與先前鄭三娘的“永春講武堂”和周志超的“軍營傳播”相互結合,將永春白鶴拳傳承成為廣東詠春拳。
鹹豐三年五月,(公元1853年)永春武舉林捷雲之子林俊(學名萬青、1828年――1858年)為回響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成立了“紅線會”和“黑線會”在永春萬春寨金峰殿宣布起義,被洪秀全封為烈王。起義軍先後攻克了永春、德化、大田永安、游溪、沙縣南平、建歐、邵武、莆田、仙遊、安溪、南安、晉江、惠安、廈門、泉州、漳州等二十幾個府縣。起義期間在廣東、江西、浙江、福建一帶廣開“大廣貨店”作為“紅線會”與“黑線會”的聯絡地點,為起義軍的南北擴張奠定基礎。據《請奉碑記》與《郭山廟志》記載:林俊於1858年率部北上,欲與率部入閩的太平天國將領楊輔清會師,途徑順昌縣仁壽橋時,遭受地主武裝的襲擊,負傷犧牲。林俊死後,其在閩北一帶的將領則跟隨楊輔清進入浙江一帶做戰,其在閩南一帶的將領則齊集漳州南山寺,進入廣東與廣東一帶的李文茂起義軍一起繼續作戰。(太平天國起義的將領)起義失敗後,大部分起義軍將領流落四方,隱姓埋名以開館授武為業,企圖東山再起。這一事件促以傳說頻生、附會四起,部分民間說客將這段歷史與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一些故事情節相互串編、流傳於世,加上民國初年永春白鶴拳眾多稱謂的出現,因此形成了現今的廣東永春白鶴拳分支流派。
這一文化現象主要表現在《萬年青》與《乾隆下江南》這兩部民國版白話小說,我們與《廣東武術史》的觀點是一致的,《萬年青》與《乾隆下江南》同為民國版白話小說,書中的人物往往是虛構的,因此不能作為考史的主要依據,這兩部小說中的五枚師太、方世玉胡惠乾等人物的傳說只能作為部分廣東詠春拳流派自己的傳承記載。當我們橫向地展開挖整工作的時候,這些史實也就相應地成為他們自己的縱向傳承。1985年福建省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期間,我們也曾依照林俊起義這一史實入手,對永春白鶴拳在廣東一帶的傳播情況作了部分梳理工作,二十多年來,在與廣東武術界的交往中,我們又相互積累了一些相關資料。2002年金秋十月,中國武術研究院傳統武術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專程就廣東詠春拳源自永春白鶴拳這一課題到福建省永春縣調研,從這兩種拳術的師門禮節、風格特點、技法名稱入手與永春武術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印證後,從理論上找出了廣東詠春拳源自永春白鶴拳的理論支撐。
2008年元月17日,廣東古勞詠春拳梁煥枝先生委託其弟子陳巍巍、吳永忠等人到永春白鶴拳發源地……永春縣五里街鎮謁祖,在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籌備室成功地召開了廣東古勞詠春拳來永尋根揭祖座談會,隨後,廣東古勞詠春拳古修賢老師專程寄來從廣東詠春拳大師梁贊故居發現的古拳譜複印件,請求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幫助考證。2008年9月廣東詠春拳傳人李小龍的故鄉……廣東省順德市向永春縣人民政府申請“永春拳之鄉”。經過多年的努力,多方的調查取證,我們認為歷史上永春白鶴拳在廣東曾經有過三次重大傳播。
其一為“永春講武堂”在廣東一帶的傳播。清乾隆初年,永春白鶴拳大師鄭禮胞妹鄭三娘與其夫江西人嚴博濤應連城武術界邀請,前往連城參加“天川盛會”。隨後在廣東“嶺南七雄”的盛邀下經汕尾進入廣東,在廣東一帶開辦“永春講武堂”。(“永春講武堂”詳見《桃源雜記》)嚴博濤乃清代名將鄭樵陵的高徒,鄭三娘嫁與嚴博濤,隨夫姓,稱“嚴三娘”。夫婦倆曾於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於金峰山之後廟辜厝(原方、曾二師授武之地)開館授徒,在連城期間,夫婦倆又從蛇鶴的爭鬥中得到啟發,改良了永春白鶴拳的“盤手技藝”,形成了現今流傳於廣東一帶的“詠春黏手”,並回傳永春,形成目前流傳於永春一帶的“粘離手。
永春白鶴拳發源地金峰山考證史跡永春白鶴拳發源地金峰山考證史跡
其二為周志超的“軍營傳播”。清嘉慶、道光年間永春人武探花周自超任虎門總兵,此時的廣東一帶社會較為安定,民間崇武之風較盛。因此周自超利用這一社會安定背景,在其軍營中傳授武術,並時常與廣東武術界人士一起切磋技藝,許多“永春講武堂”弟子也都紛紛前往學藝,從而構建了“軍營傳播”與“民間傳承”之間的橋樑,使得永春白鶴拳在廣東軍營與民間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著廣東一帶武術的發展。(周志超祥見《永春州志》——人物誌)
其三為上述的林俊起義。清鹹豐年間,永春白鶴拳名師林俊回響太平天國起義,在廣東、廣西一帶開辦“大廣貨店”為“紅線會”、“黑線會”等太平天國秘密會社組織提供據點,起義失敗後,林俊的部將在廣東一帶利用這些據點組織會眾練武,使得永春白鶴拳在廣東一帶得到空前的傳播。(林俊祥見《永春州志》——人物誌及《請奉碑記》、《郭山廟志》)
從“永春講武堂”到“周探花的軍營傳播”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周志超以其虎門總兵的身份,構建“民間傳承”與“軍營傳播”之間橋樑的同時,提升了永春白鶴拳在廣東武術界的地位,同時為“大廣貨店”在廣東一帶的傳播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周志超與林俊的父親林捷雲同為清代武舉人,乃至交密友,因此林俊在起義之前,利用周志超在廣東一帶弟子的社會關係廣開“大廣貨店”,成為廣東一帶具有影響力的商行。因此起義失敗後,林俊的部將方能利用這些複雜的社會背景做掩護,繼續以“大廣貨店”為據點,廣傳永春白鶴拳。所以說這三次重大傳播是有相互連帶關係的,正是在這種師承人脈關係的催化下,永春白鶴拳方能在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三種不同形式在廣東一帶得以傳遍。永春白鶴拳正是通過林俊起義這次重大傳播,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廣東一帶與先前鄭三娘的“永春講武堂”和周志超的“軍營傳播”相互結合,將永春白鶴拳傳承成為廣東詠春拳。
乾德源、鄭業佐、李載鸞等永春拳師出洋授武的經歷是冠於“少林白鶴”、“少林永春”等永春白鶴拳眾多稱謂出現的主要原因。永春白鶴拳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種稱謂。“永春拳”這一稱謂,始於明代,《明史》九十一卷兵志三記曰:“永人尚技擊”,閩南處處少林風。明代“技擊”一詞即為現代的“武術”、“拳術”用詞。隨著永春人出外授武,人們便開始稱“永春師傅”所教的武術為“永春拳”,這就是“永春拳”稱謂的由來。而冠以“少林”的“少林白鶴”和“少林永春”等稱謂則是永春白鶴拳在其發展歷程中,融匯南少林武術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永春白鶴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不同的區域裡,其傳承都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因此我們不能以其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同的稱謂,而本末倒置。筆者認為辨別永春白鶴拳的標準應當為:師承上敬奉的祖師必須是清代傑出女性方七娘,誕辰日為農曆6月24日;從拳種分類上其必須是南少林拳法;從技術上其必須是以三戰為根基,遵循宗系催節、節須捆守、三曲對三池、出箭對平肩、起牙關夾尾椎、獻八卦落大椎的原則,強調子午歸中、千門統歸一路的拳法。
民國時期,武術被稱謂“國術”、“國粹”。當時,“少林”有如一個武術大家庭,許多武術拳社皆冠於“少林”之名,以示本家,乾德源、鄭業佐、李載鸞等永春拳師也不例外。另外民國版的《永春縣誌》――方技傳對永春白鶴拳的記載也只有“拳術”、“少林”等名詞,就連1928年――1936年間《崇道報》的報導也只是採用“永春拳師”、“永春師傅”、“國術”、“拳術”等名詞。就是說在1936年以前的正史典籍中都沒有出現過“永春白鶴拳”這個名詞。只有在永春白鶴拳的古拳譜和日本的《沖繩武備志》中出現過“白鶴拳”這個名詞。因此新版的《永春縣誌》將這一古老拳術稱為永春白鶴拳更具永春人文地理的特點。

鼎盛時期

自清末以來,永春白鶴拳不斷地在繁衍中發展著,前清太學生武秀才潘團、鄭美康與蘇顯忠等人對永春白鶴拳進行全面傳承發展。使之套路日臻完善、功法更加合理、技法更加簡潔實用。到了民國時期,永春白鶴拳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南京國考、“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的成立以及“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團”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民間武術團體出訪海外的先河,標誌著永春白鶴拳鼎盛時期的出現。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辦全國第一屆國術考試(亦稱國考)永春武術界選派十人參加,均獲嘉獎,林寶山參加擂台賽獲勝。此次國考,全面地體現了永春白鶴拳的實力。
清朝末年以來,朝廷日益腐敗、國勢日衰,外敵入侵,視我中華民族為“東亞病夫”。因此清末民初的國術界掀起了一股“強種自衛”的習武高潮,當時的永春,這種尚武之風受到軍界的大力支持。永德大(即永春、德化、大田三縣)警備司令部時常舉辦國術和出獅比賽。1926年重陽節午後,永德大警備司令“吳威請永春著名拳師二十餘人,在西校場比賽拳術及出獅等法,觀者人山人海,頗極一時之盛。當場賞金質獎章八面,重量至錢三至三錢為限,其形式團圓中鐫‘永德大警備司令吳’等字樣,計得獎者為潘團老師(八十二歲)、潘世諷、潘嗣清、蘇顯忠(前任集美學校拳師)、林青、鄭教、李萬銳、邱慶等;得銀獎者為宋忠達、王聘。王和智拳佳,為眾所知,因事未到不獲與選耳”。(據崇道報一九二六年第四十一期之報導)此類形式比賽在一定時期里有力地推動著永春白鶴拳的傳承與發展。
1928年農曆7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要員宋淵源先生從南京致函李萬銳,請其邀集著名拳術家赴京與試。訊息傳來,永春國民政府縣長呂角劍與駐軍師長高特聯,當即聯名邀請全縣武術行家在永春縣西校場進行表演,從中選派潘世諷、潘嗣清、潘孝德、李萬悅、宋忠達、陳世德、鄭譽金、王忠英、林寶山考員九人,以王世英為秘書長,“經呂縣長出資保送晉京會試”,於八月初十成行。此次國考永春竟占福建參賽人數的一半,《崇道報》對此載曰:“吾永之拳術素不稱弱,久為各處所推許,……想此番吾永國技當能起色雲”,從中可以看出,永春各界人士對此行寄予深切的厚望。十月十五日國考開始,永春拳師果然不負眾望,全部榮獲嘉獎,永春拳師們得到了中央國術館館長、本屆國考委員長張之江、評判長馬良、李烈鈞等人的高度肯定。其中七十高齡的潘世諷被選為最先表演者,以精湛的技藝榮獲金牌嘉獎並獲張之江親題“國術超群”牌匾一塊;林寶山參加擂台賽擊敗對手,榮獲金牌嘉獎,被中央國術館任命為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首任館長,負責籌辦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的相關事項。此次國考為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屆國術考試,其影響是深遠的。
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的成立成為永春各方師傅相互交流、學習和開展活動的場所,一改以往的私家傳授為集體傳授。
十一月一日,赴京國考的考員載譽而歸,途中受到各地軍民工商的夾道歡迎,廈門與泉州的工商界人士還特地為他們準備了專門的歡迎儀式。一到永春,人們更是奔走相告,一時永春各界人士治筵設宴、搭棚唱戲為赴考人員掛匾揚名。為答謝家鄉父老深情,赴考人員們特地在永春潤中公學進行匯報表演,表示發揚國粹的精神。在永春縣國民政府的支持下,擇址五里街“翁公祠”為館址,創辦“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林寶山出任首任館長、李萬銳出任副館長,其它赴考人員為教員,報呈中央國術館備案。“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的創辦,乃永春武術界之盛舉,在潘世諷、潘嗣清、潘孝德、林寶山等人的盛情邀請下陳桂芳、林青、鄭教、邱慶、王聘、王和智等名師紛紛加入到教員的行列,大大地增進了國術館的師資力量。國術館先後開辦兩期,每期四個月,共招收學員一百六十八人,系統地傳授永春白鶴拳。學員期滿進行考核,成績及格者即可結業,列在前十名者,分別授於獎章。
第二期開業期間學員爆滿,由於“翁公祠”場地不夠,為滿足國術館教學的需要,館長林寶山一方面奔走四方,聯繫場地設立教學點。另一方面與“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的名譽成立“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同道公會”在閩南地區設立十幾個教學點,然後由“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派出教練執教。為支持師弟陳桂芳在東平一帶的教學點,林寶山以“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同道公會”主席的身份親任“永春國術館東方國術第一館”主席,“翁公祠”館址則由潘世諷擔任館長。林寶山出洋授武之後,其師弟陳桂芳接任“永春國術館東方國術第一館”館長。
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林寶山先生毅然回國,與師弟陳桂芳組織起“抗敵大刀後援隊”,林寶山任隊長,陳桂芳任副隊長。所有受訓隊員全部參軍,開赴前線。此舉真正體現了永春人的民族氣節,顯示了真正的武人風範。(詳見《崇道報》1937年版)“永春國術館東方國術第一館”與“抗敵國術後援隊”的主要傳人有白玉雲、白玉清、白玉山、顏金榜、陳金玉等。“翁公祠”館址由於“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團”的出訪以及潘世諷館長去世、林寶山留教新加坡“中華武術協進社”等原因,停辦兩年。
1931年,永春白鶴拳一代名師潘孝德回國後應各方要求,出任館長,復辦“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2年後因政局動盪而停辦,然常年利用國術館址練拳習武,參加以後歷屆各種武術比賽,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潘孝德全面繼承了潘團老師的傳承,潘成廟、張衡山、顏拱堪、顏樹炳、黃時芬等一大批當代永春白鶴拳師皆為其門下弟子。在潘孝德的主持下,“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於民國時期,重修了《永春白鶴拳譜》。
“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團”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民間武術團體出訪海外的先河,與先前出洋授武的永春拳師一起增進了永春白鶴拳在海外的影響。
1929年8月應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之邀,永春武術屆人士組成以潘世晃為主任的“閩南國術團”,於十月間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巡迴表演。這是我國民間武術團體的第一次出訪。古老的民族瑰寶在愛國華僑的推動下,成為聯結海內外同胞的紐帶。該團一行20人,成員除參加國考成員外,還有潘嗣回、潘瑞盪、潘博微、潘繩武、陳添恩、王信有、王禮篤、柯劍峰、李國祥等人。到達新、馬後,中華武術協進會主席乾德源組織了李載鸞、黃和慶、李妙、李顯、湯有水、湯亞明等一大批僑居當地的永春白鶴拳師一起參與聯合表演,使其陣容更加強大。表演項目有舞獅、斗獅、徒手、器械、對練等,深受海外僑胞的歡迎。陳嘉庚先生更是倡導最力,不僅是資助經費、贈送全套武術器械和服裝,還要求他們衣著太平軍服進行表演,以振奮民族精神。並多次接見他們,對他們關懷備至,使他們的表演獲得圓滿的成功。
10月20日陳嘉庚先生在會見全體團員,與他們合影留念,並滿懷愛國激情,做對聯兩幅,贈送“閩南國術團”。對聯寫道:誰號東亞病夫此恥宜雪;且看中華武術我武維揚。勿忘黃帝兒孫任人魚肉;相率中原豪傑為國干城。勖勉永春白鶴拳師發揚國粹,為國雪恥揚光。
1930年5月20日,馬來西亞檳城閱書報社新聞出版界人士還專門召開歡迎大會歡迎他們,並廣為宣傳。閩南國術團所到馬六甲實兆遠、紅土坎、芙蓉等各埔,各界人士也都開會歡迎,盛況空前。實兆遠、紅土坎埔的永春華僑商會、同鄉會並贈送“宣傳武化”大幅橫幛一面,表示敬意。
應廣大僑胞的要求,閩南國術團留下林寶山潘孝德等部分拳師,先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巴生、實兆遠、馬六甲等地設立國術館,與先前出洋的乾德源李載鸞李妙、李顯、鄭業佐、蘇顯忠、黃和慶、湯有水一起傳授永春白鶴拳。
1930年至1932年,潘世諷、潘嗣清與蘇顯忠再次應陳嘉庚先生之邀請,先後在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擔任武術教員。使永春白鶴拳在大學校園得以廣泛傳播。
捷元堂“賞師”張楊華入主“龍溪(漳州)國術館”,永春白鶴拳成為當時漳州精武體育會主流拳法。
早在康熙年間,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禮的弟子王歐入漳州傳拳。而後,又不斷有其他永春白鶴拳拳師陸續來漳,漳州遂成了白鶴拳對外傳播的一大基地。如嘉慶年間傳到溫州和道光年間傳到台灣的永春白鶴拳,都源自漳州。
光緒二十二年,永春拳師張蒼榮(約1846—1930)攜妻女來漳州定居,受聘於北門街鄭瑞珠香燭店,人稱“蒼師”。香燭店小夥計楊華,聰穎伶俐又耿直寬厚,深受蒼師喜愛。蒼師收楊華為徒弟,並招為贅子。楊華改稱“張楊華”,他就是後來漳州武術界頗負盛名白鶴拳名家——“賞師”。
由蒼師到賞師傳下了永春以“捷元堂”為號的白鶴拳流派。賞師練功刻苦,在工作的同時也不忘練習功力。在磨盤邊豎將軍柱,將軍柱中挖一洞,洞中放置鐵砂,然後用牛皮封起成沙袋。磨香時每繞磨一圈便用手臁或腳臁擊打柱子一次,或插沙袋一次。制香時將兩手所提香桶當沙壺,將滿桶香料當鐵砂,練出了過硬的指掌。他全面繼承了蒼師的白鶴拳法和傷科醫法,特別擅長散手技擊。北門一代不少武術愛好者慕名投到賞師門下,捷元堂白鶴拳開始在漳州地區傳播。從此賞師嶄露頭角,名氣日盛。
民國十四年(1925年),漳州精武體育會龍溪國術館成立,賞師從漳州眾多名家中脫穎而出,被龍溪縣長聘為館長主教拳法,開始了他輝煌的武術教學生涯。在龍溪國術館期間,賞師不負眾望,桃李滿園。其高足鄭文、張日章、鄭文龍、洪明等多次在省、區、縣賽上奪冠。
民國廿一年(1932年),在漳州舉行龍溪縣國術賽,鄭文龍獲第一名。
民國廿二年(1933年),在漳州舉行規模盛大的福建省國術表演賽,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將軍親臨觀摩。賞師高足岱東國術館蔡順良與曾木表演“三股叉、藤牌刀”對練獲獎。
民國廿二年(1933年),鄭文隨福建代表隊參加了“第二屆南京國考”,成績列丙等,獲“勇士”稱號。鄭文,古縣人,母親為賞師親妹楊文定。鄭文原為國小教員,此後被政府吸收為警員,後當至漳州警局局長。
民國廿三年(1934年),福建省國術館舉辦了全省國術擂台賽(省考),應試者128位,張日章(時在漳州師院教習武術)力壓群雄,在半決賽與決賽中分別戰勝兩位好手閩侯黃性賢(亦是方氏七娘鶴法傳人)和古田黃術美,最終奪冠。此後張日章受聘廈門警局教警員拳法技擊。
民國廿四年(1935年),在漳浦舉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區運動會”,洪明獲白鶴拳三節棍兩個第一名。曾木與曾九龍表演空手對單刀獲獎。1949年《大刀報》以“拳打南山官兵、腳踢龍中學生”為題報導了明老的兩件義舉。解放初(1954年左右),先後有福州軍區文工團7名團員和涵江文工隊3名隊員慕名來向明師學習武術器械套路。1957年,省賽許木可與洪明表演“鉤鐮槍、藤牌”對練,獲優秀獎。
民國廿四年(1935年),在廈門舉行第五屆省運會,曾木所在的龍溪國術代表隊獲男子團體第三名。
民國廿五年(1936年),在漳州舉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區運動會”,鄭文龍獲得國術賽第一名。一九五七年入港,先後為“官塘社區中心潮藝會”國術教練和“西貢福潮惠同鄉會”國術教練。一九六九年創立“福建少林永春白鶴拳社”。
與此同時,岳口、古塘、待御巷、黃坑、院後等地紛紛請其開館執教,甚至遠到長泰岩溪、龍海滸茂洲。在賞師的努力下,捷元堂白鶴拳成為當時漳州流行最廣南拳流派。
賞師不僅教學出色,而且心胸開闊,海納百川。他堅持精武精神,拋棄門戶之見,漳州武壇得以百花齊放的格局,台灣的陳九龍、廣東的張昌輝、滸茂洲的康光輝等拳師都在賞師的支持下來漳開館。他也很讚許徒弟學習他派武功,故賞師門下弟子的拳法風格多樣,如鄭文龍向梳頭師學習白鶴拳、洪明向漳廈鐵路站長學習姑娘拳等。捷元堂在與其他門派的交流中,也豐富了器械和舞獅法。
七七事變後,高足張日章等弟子在賞師的教導下,紛紛奔赴抗日戰場,踐行武者“精忠報國”的最高理想。張日章參加救國軍,他操練並率領“閩南抗日大刀隊”,與昔日擂台對手黃性賢帶領的“福州抗日大刀隊”會合,攜手同赴淞滬戰場。
民國卅三年(1944年)農曆七月廿九,七十四歲的賞師仙逝,弟子云集北橋為他送行,由於門徒眾多,一時漳州城裡出租的孝服竟然斷貨。設有龍頭鳳尾的靈柩在賞師高徒張日章的帶領下,尾隨著諸多武館、獅隊、弟子,穿過城裡各條繁華街道,接受全城百姓的瞻仰,最後返回北門外安葬。龍溪國術館主教和北橋捷元堂由賞師高足黃海西和黃金鎮兩兄弟分別繼承。賞師雖然逝去,但他的拳法已被弟子們廣傳四方。現在賞師門下港有“香港永春白鶴拳社”,在粵有“汕頭永春白鶴拳研究會”。
至今,漳州武術界的各派前輩們,每當回憶起那個時代,無不稱讚賞師的精湛拳技和高風亮節。

傳承時期

永春白鶴拳經久不衰,當代的永春白鶴拳仍然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被世界各地武術愛好者譽為“武之聖者”的世界“和平大使”。廣東詠春拳傳人李小龍將廣東詠春拳演變成實戰性極強的截拳道並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最終被世界各國武術愛好者譽為“東方神拳”。永春白鶴拳被譽為“東方神拳”的原因不單是李小龍將其演變成實戰性極強的截拳道,而是其獨特的健身功用和德藝雙修的魅力。將道家的呼吸吐吶溶於套路中反覆操練,大大地增進了身體內部器官的鍛鍊,使永春白鶴拳成為一門健身價值極高的拳術,加上永春白鶴拳師高壽的史實(歷代永春白鶴拳師平均年齡為85歲)是永春白鶴拳被譽為“東方神拳”並風靡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因。永春白鶴拳風靡世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其提倡德藝雙修的門規符合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縱觀永春白鶴拳發展史,歷代先賢們都是將永春白鶴拳置於世界人元文化格局的高度上來發展與傳播的。

主要活動

翁公祠武術館恢復活動
十年浩劫,使得永春白鶴拳停滯不前,一些相關的文物古蹟、古籍遭受重創,隨著大批的永春白鶴拳名老拳師相繼過世,搶救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已是迫在眉睫。1985年8月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下,在永春縣五里街翁公祠舉行“中央國術館永春縣分館”恢復活動紀念大會,改名“福建永春翁公祠武術館”。經開會選舉由潘孝德之子潘成廟老師出任館長、張衡山、顏拱堪、蘇贏漢出任副館長。二十多年來,該武術館在潘成廟老師的領導下,積極回響國家體委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號召,積極地參加各項武術活動及賽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6年3月福建永春翁公祠武術館被福建省體委授予“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工作先進館社”稱號。
大羽武術館恢復活動
由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鄭文存老先生於1926年創辦的“大羽武術館”在十年浩劫中同樣遭受重創,聞名中外的“武術之鄉”……大羽村也失去了往日的習武熱潮。1979年永春縣武術協會成立以來,大羽武術館開始恢復了以往的教學活動,同時積極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活動。在積極回響國家體委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號召中,鄭文存老先生捐獻了武術界碩果僅存的《白鶴拳家正法》一書,並親自整理了《永春白鶴拳書稿》,(詳見1984年《武林》雜誌)其孫鄭慶勇於1984年參加在蘭州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獲得傳統項目金牌。1985年鄭文存老先生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同年,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下,大羽武術館經有關部門批准備案,正式恢復活動。鄭文存老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前清武秀才鄭美康所傳承的永春白鶴拳大師鄭禮、鄭寵的拳法,繼往開來地開創了大羽武術的嶄新面貌,使大羽恢復了往日的尚武之風。

研究機構

武術館

桃源武術館
1994年金秋10月,在“永春國術館東方第一館”及“抗日大刀後援隊”傳人們的熱心推崇下,鄭少海先生成立“永春縣桃城鎮桃源武術館”,並出任館長。鄭少海先生全面地繼承了“永春國術館東方第一館”館主陳桂芳之子陳金玉、潘世諷傳人周雙溪和鄭聯甲傳人鄭啟松的傳承。該館成立以來,多次接待了海外的武術團體和電視台的專訪,積極地組織“永春國術館東方第一館”和“抗日大刀後援隊”傳人們參加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活動。1997年該武館被泉州市武協評為“泉州市十佳武術館校”。2004年鄭少海先生參加國際南少林武術比賽,技壓群雄,一舉奪得男子拳術和男子器械雙項金牌。2006年鄭少海先生隨永春縣委書記陳慶宗出訪馬來西亞,其精湛的技藝再次技驚四座。建館十幾年來,培養出多名的省、市武術冠軍。

研究會

怡雲武術研究會
1999年10月9日上午9時,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在永春縣建設大廈舉行成立大會,海內外近兩百嘉朋到場祝賀,可謂盛況空前,正如詩人郭紹哲所賦:“中華鶴拳壯桃源,今立怡雲深討論。四海武林朝與會,一旗揚我炎黃魂”。永春怡雲武術研究會由原翁公祠武術館副館長蘇贏漢先生創辦。該研究會成立以來,積極地參加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賽事和活動,在全國、省、市的比賽均取得可喜的成績;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武術研討活動,多次接待了海內外的武術社團組織;辦起了該研究會自己的交流刊物……《鶴道》,先後出版了《永春白鶴拳》、《原傳永春白鶴拳譜》(一套六本),拍攝出版了永春白鶴拳的部分光碟。
永春白鸛白鶴拳研究會
2005年3月永春縣蓬壺鎮政府在永春白鶴拳一代名師蘇欽子、蘇顯忠的故鄉……著名武術之鄉觀山村成立永春白鸛白鶴拳研究會。該會的創始人為蘇映全,經大會選舉由蘇國基出任會長、蘇祖奮出任副會長。該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在蓬壺鎮政府的領導下,蘇國基會長與蘇祖奮副會長積極地聯絡蘇欽子、蘇顯忠的傳人,組織了多次的武術交流活動;與海內外永春白鶴拳社團組織進行廣泛的交流;親自帶隊參加了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比賽和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培訓了數千名學員,為永春白鶴拳的普及作了突出的貢獻;成為永春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永春白鶴拳孝德研究會
2007年4月永春僑聯主席潘長安先生為弘揚永春白鶴拳一代名師潘孝德的傳承,成立了“永春白鶴拳孝德研究會”。該研究會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向潘孝德的傳人收集了大量的素材照片,出版了永春白鶴拳一代名師潘孝德紀念冊《白鶴聖手》,成為泉州地區第一部武術家紀念冊;湊集資金,在永春金龍城設立了會所;在研究會的走廊里建立了泉州市第一個武術紀念館……永春白鶴拳展廊館;成功地舉辦了(永春白鶴拳孝德功夫研究會)文化交流研究會;積極地組織會員們參加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武術活動和賽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接待了海內外的武術社團組織。
永春聯興武術研究會
2009年5月,永春白鸛武術研究會副會長顏其卓老師發起成立永春聯興武術研究會,該研究會由全軍偵察兵武術顧問、福建飛龍健身技擊運動俱樂部董事長楊升擔當顧問,由顏其卓老師出任會長。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積極地參與了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的挖整工作,為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提供了較多資料和實物,得到了省、市、縣各級武術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同時該研究會還組織人員參加了5月16日——5月20日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海峽兩岸傳統武術交流大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歷史館

200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更好地收集和整理永春白鶴拳史料書稿,永春縣五里街政府抓住“泉州市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在永春白鶴拳發源地……永春縣城西門外的金峰山興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傳統武術紀念館……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該館的建成將成為永春白鶴拳各地傳人溯源揭祖之聖地。
該館自2007年11月9日成立籌委會以來,在永春縣五里街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地組織專家對永春白鶴拳的各種史跡和史料進行考證,組織人員收集了大批的永春白鶴拳相關資料和實物。成功地召集永春各武術館的人員組成“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代表隊”出訪香港,並參加第六屆香港國際武術節,取得了一金三銀四銅的好成績,與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社團組織和機構建立了聯繫。多年來,永春縣五里街鎮黨委、政府以實際行動保護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將為傳承弘揚永春白鶴拳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詩文碑賦

北有武當,南有永春;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白鶴舞姿,少林拳法;強身健體,衛國保家;獨步武林內家拳,蜚聲中外世人j夸;中國武壇瑰寶,南拳武術奇葩!
拳術功夫者,國術之謂也。南派少林五祖拳: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四羅漢,五白鶴。永春白鶴拳,威震南天大門派,盛名遠播海內外。古邑桃源,水秀山清;五里名鎮,薈萃群英;白鶴神拳,應運降生!
清初民間講故事,鶴仙教拳演傳奇:祖師女俠方七娘,福寧方公獨生女。聰明俏麗,好學武藝;婚姻失意,白練為尼;拜師鶴仙,首創絕技。教傳曾四,喜結連理;逃難避災,返鄉永邑。起居後廟辜厝,演練金峰觀音亭;授門徒曾武館,培育二十八英俊。曾四爺、白戒叔,永春名師分前後;前五虎、後五虎,武功出眾稱傑作!
武術之鄉,習武成風;五祖獨尊,白鶴稱雄;武林高手,層出不窮;四海薪傳,寰宇威揚!俊英鄭禮,拜師七娘;精勤不懈,深得秘傳;名揚閩南,雲遊閩贛;以武會友,博採眾長。一代拳師出大羽,行俠仗義任逍遙;東嶽少林打擂台,江西空手拔牛角;南安山嶺多險惡,單枝點穴顯威力;永春南洋眾僑親,安然無恙歸故里!
霞陵武生,林俊萬青;永春豪俠,白鶴名師。秉承家學,苦練如痴;武藝高強,名赫一時。聚義金峰萬春寨,操練魁星山門岩。德化起兵,威震八閩;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攻城略地,開倉濟貧。俠之大者,救世安民;天國烈王,永垂英名!
全國首屆,南京國考;永春組團,十人報到;均合標準,技藝高超。潘氏世諷,金獎奪標;林氏寶山,擂台英豪;潘氏孝德,壯士名高;國術俊選,世人稱好!威武凱旋歌壯舉,光前裕後譜新篇。翁公祠國術館,廣招生徒授鶴拳;永春老牌武館,偉烈豐功史冊傳!
白鶴大師級,閩南國術團;巡演星馬,獻藝傳技;弘揚國粹,為國爭譽。南僑領袖陳嘉庚,合影留念贈對聯。歷史意義重大,現實影響深遠;開創海外武術文化交流之先河,堪稱中國民間首次外訪武術團!
潘老孝德,一代宗師;白鶴聖手,國考壯士;醫牛斗虎,懸壺濟世。杏林春曉傳佳話,古法奇方顯國光!大羽俠裔,鄭老文存;心得獨到,功力高深;閩省武術大賽,雙獲一等嘉獎;整編《永春白鶴拳》,勞苦功高世頌揚!
鶴拳大師蘇瀛漢,武術名家譽中外;首屆世界武術節,武藝超群奪金牌!國際鶴法會,國際武博會;率團外訪,載譽凱歸;弘揚中華武術,展示鶴拳武威!
盛行於世白鶴拳,歷經滄桑三百年。北上南下,內傳外行;開宗垂統,情結祖庭;尋根謁祖,歸宗聯誼;絡繹不絕,氛圍濃郁。於是乎,桃源白鶴任娉婷,天下武林多奇蹟!
二譜功夫二步七,永春處處學鶴拳;後傳閩粵飛海峽,再往南洋日美傳。白鶴奮翮至省垣,衍派福州白鶴拳;拳理技法自成體,五家風格盡超凡。
五枚師太,藝傳嚴氏三娘;鶴翔粵海,舞起詠春新拳;衍於梁贊葉問,名家輩出仰佛山;香港影星李小龍,截拳道詠春拳;詠春拳源永春縣,同出一家白鶴拳
日本東恩納寬量,沖繩首引白鶴拳;空手道即空手拳,空手拳起永春拳。東瀛金城昭夫,永春尋根探源;《空手道傳真錄》,第二故鄉白鶴拳。嗟乎!藍天精靈,功莫大焉!情莫深矣!武之聖者,和平大使,東方神拳。正如騷客詩所贊:白鶴飛四方,名聲四海揚;代代出高手,桃源水流長!
泉院七娘白鶴拳,閩南傳統文化之精華!奇矣哉!永春一縣七武館,桃源大羽翁公祠;喜看怡雲飛白鸛,孝德鶴拳舞南獅。壯矣哉!僑鄉古鎮,盛名遠揚;鶴拳史館,威武亮相;傳承歷史,展現榮光;繼往開來,再鑄輝煌!
白鶴凌空,朝氣蓬勃鼓雄風。何其樂矣!五里街,蓬壺鎮,學練之風最興隆;大羽村觀山村,鶴拳文化正飄紅!何其美矣!央視報導,登堂入室進課堂;僑中校本,崇德習武上操場。何其威矣!電影武俠片,《永春白鶴拳》;永春大俠震天下,白鶴神功名世間!
噫吁兮!神矣妙哉!大鵬山下觀鶴舞,百丈岩畔聞鶴鳴。白雲流水綠樹,拳風步影身形。氣勢銳不可擋,動作栩栩如生;寸勁節力冠武林,鳳眼柳葉顯威靈!噫吁兮!幸甚至哉!欣逢盛世,國運昌隆;白鶴展翅,搏擊長空;清麗飄逸,南國英雄;威震四海,嘯傲蒼穹!

武術專著

構成永春白鶴拳風格基因的是南派武學基石――中國第一部武術專著《劍經》。
中國武術自奴隸社會產生後,經過漫長的歷程,直至明朝中葉年間才逐漸露出近代武術運動的雛形。在明朝中葉以前,武術是以軍陣格殺技術為主體的。據俞大猷正氣堂集》中的《新建十方禪院碑》記載:1561年,俞大猷奉命南征之時,曾取道嵩山少林寺,挑選宗擎、普從兩位和尚隨其南征,於南征途中,將《劍經》傳給這兩位和尚,三年後宗擎、普從返回嵩山,《劍經》也因此傳入北少林成為南北少林武術交融的橋樑。
《劍經》的問世,在理論上對這種軍陣格殺技術為主體風格的拳械作了較為完整細緻的總結,提出了“剛於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理論;又提出了“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打一歇,遍身著力”。的觀點;奠定了南派武學的“緩攻型”技擊理論原則。因此明朝中葉以來,所發展演變的南少林拳法大多遵循《劍經》這種以勒馬步為主的南派樁馬風格。
永春白鶴拳的發勁原理系方七娘取白鶴“震翅彈抖”之勁與南少林樁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應之力而別於其他南少林拳法。這一發勁特徵遵循了《劍經》“剛於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理論;延續南少林拳系以勒馬步為主的南派樁馬風格;就連目前永春一帶所傳承的棍法、鈀法,其風格更是與《劍經》如出一轍,故永春白鶴拳的風格基因源自《劍經》。
構成永春白鶴拳養生基因的是吸取白鶴“凝神調息”之法。
“山無氣必絕,水無氣必浮,人無氣必死,氣力不足,英雄何在”!因此歷代拳家均十分重視內氣的修行。白鶴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飛禽,其靜神態安閒,凝神調息,養精蓄銳;其動則有如雷霆震怒,霹靂蹬氰之勢。當年方七娘就是吸取白鶴這種“凝神調息”之法,在《周易》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自己的調息固氣和導引吐納之法,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養生基因。正如永春白鶴拳古拳譜……《白鶴仙師真言》所述,“子者夜也、屬陰,午者日也、屬陽,子午之力乃陰陽之力,陰陽互轉、乾坤定位,陰陽若動、則子午如神、分辯左右。陰陽若靜、則守正子午、以安身為要、待機而動。學者少年健身,壯年養性,能守斯理,著意參求,老年延壽,無虛此法”。一樣。永春白鶴拳以其獨特的調息固氣和導引吐納,加強身體內部宗氣之運行,蓄勁於丹田,催附身體外部手足溶於拳法套路中反覆操練成為永春白鶴拳的一大特色。加上歷代永春白鶴拳師高壽的史實,充分地證明了永春白鶴拳是一門健身價值較高的拳術
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為清康熙初年。
原方七娘授武之地原方七娘授武之地
綜合筆者目前所看到的考證材料,方七娘乃明末清初福寧府北門外少林拳師方尚(方尚、字以游,號掌光居士,人稱方掌公或方種公)之女。其自幼隨父方掌公習練南少林拳法,後取白鶴震翅彈抖之勁與南少林樁馬相互融合,形成上下叫應之力而別於其他南少林拳法。永春人顏起誕與其徒曾四(清代名將林興珠的隨從)行拳棒至福寧府與方七娘比武,敗於七娘之手,曾四隨七娘習武,後結為夫妻。康熙年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罪謫永春,於西門外之後廟(即金峰殿)、辜瘄一帶開館授徒。永春大羽人鄭明不服方七娘,與其比武,敗於七娘之手,臨終前遺言命其子鄭禮師從方七娘。方、曾二師於永春共傳授鄭禮、林淮、姚虎等二十四英俊。(方尚、方七娘、曾四、鄭明、鄭禮等人詳見《永春縣誌》……方技傳、人物誌及《永春鵬翔鄭氏族譜》)通過族譜中對上述先賢的年代記載,推斷出方七娘入永授徒的年代為康熙初年。結合促以永春白鶴拳成形的三大基因的梳理,在得出用於鑑別永春白鶴拳依據的同時,梳理出了永春白鶴拳傳承脈絡的源頭。

史料研究

永春白鶴拳是中國武術百花圃中的一朵奇葩,該拳系由清代傑出女性方七娘所創立。在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後,已繁衍成眾多的分支流派。關於永春白鶴拳發展史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今武術考史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急待梳理。因此在1985年福建省武術挖整組所挖整的成果上,嘗試著以永春白鶴拳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為序,從各個歷史階段所呈現的碑、傳、記及各種文物史料,沿歷史長河上下推研、排查,初次對永春白鶴拳發展史展開探索性研究。
永春白鶴拳(白鶴拳)

影視作品

系列動畫

2014年3月26日,由永春縣人民政府、廈門永春商會牽頭,廈門天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製作的156集大型原創卡通片《永春白鶴拳》在廈門啟動拍攝製作,並舉行簽約儀式。該動漫電視劇將分別拍攝成156集的白鶴拳卡通片連續劇和一部白鶴拳動畫電影,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兒童時期、少年時期及成為一代武術宗師作為背景,總投資2000多萬元。
《永春白鶴拳》動漫電視劇,通過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和現代動漫形式再現白鶴拳傳奇故事,同時在該劇中融入閩南文化和永春特點的文化元素(如永春旅遊特產、永春名小吃等),將其製作成為一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卡通片,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形式的相結合。目前,《永春白鶴拳》第一部《五色羽傳奇》已經成功製作完畢,將於2012年在國內各大電視台及網路同步播出。
永春白鶴拳系清朝順治年間方七娘所創,自清初至今已數百年,流傳到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設有拳館和傳人,習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國,白鶴拳成為目前永春縣向外界展示的一張重量級的文化品牌、旅遊品牌。

獲得授權

《永春白鶴拳》動漫獲央視“通行證”
2012年3月22日,武術動漫巨作《永春白鶴拳》第一部《方七娘與五色羽傳奇》正式取得播放“通行證”,近期將在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有望成為永春縣又一張“文化旅遊名片”。
《永春白鶴拳》由永春縣與廈門市永春商會等聯合出資拍攝,該片講述永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如何從一位懵懂的少女成為一代宗師的傳奇故事。這部動畫融入永春文化傳統元素,具有鮮明的閩南特色。
在《方七娘與五色羽》中,方七娘年幼時為了見到母親,歷盡千辛萬苦尋找五種神鳥羽毛,並在尋找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學到白鶴拳傳奇拳法之一 “寸勁接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