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的生理結構
皮膚(skin)分為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hypodermis)
表皮是皮膚的淺層結構,由
復層扁平上皮構成。又內向外依次是: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和
角質層五層。
真皮位於表皮的深面,由緻密性
結締組織構成。分為乳頭層和網狀層。
黑色素細胞的生成黑色素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對黑色素細胞有毒的中間產物,造成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或損傷。白癜風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其原因之一可能與工業上越來越多地生產、使用一些酚類化合物有關。
皮膚表皮的構造和功能
1、基底層:是一層矮柱狀上皮
細胞,位於表皮的最底層,與真皮相連。是表皮中唯一可以分裂複製的細胞。基底層的
細胞分裂比較活躍,不斷產生新細胞並向淺層推移,以補充衰老、脫落的
角質細胞。一個
表皮細胞的產生到逐漸推移至表皮角質層並死亡脫落,需要大約28天的時間,這也是表皮細胞的
新陳代謝周期。基底層內有黑色素細胞,並產生黑色素顆粒。黑色素顆粒的多少與皮膚顏色的深淺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黑色素細胞缺少或者黑色素顆粒生成
障礙就會產生
白癜風。黑色素顆粒能夠吸收
紫外線,使深層組織免受紫外線輻射的損害。
2、棘層(
棘細胞層):位於基底層的淺面,由4-10層多邊形細胞組成,有許多棘狀突起。將基底層的較老細胞向上推送。
3、顆粒層:位於棘層的淺面,由2-3層
梭形細胞組成。老化的細胞繼續被推送到顆粒層里。至此,細胞內已充滿著含角質素的顆粒。隨著角質素的增加,細胞會逐漸地角質化而死亡。
4、透明層:位於顆粒層的淺面,由2-3層無核的
扁平細胞組成。
5、角質層(俗稱死皮):位於表皮的最淺層,由幾層到幾十層扁平無核角質細胞組成,細胞質內充滿嗜酸性的
角蛋白,對酸、鹼,摩擦等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角質層的表面細胞常呈小片脫落,形成皮屑。角質層是表皮的最上層,由已經完全形質化的
死細胞所構成的。這些緊密相連的死細胞,構成了最重要的保護屏障層。角質層會不斷地接受那些剛死亡的細胞,最外層角質細胞也不斷脫落,所以它的厚度卻始終維持不變。在那些經常摩擦的部位(
手掌、腳掌),角質層會加厚而形成繭 。
白癜風的發病原因
這個過程發生障礙時(例如黑色素細胞內
酪氨酸酶中的銅(cu++)減少或硫氫基(---SH增多)導致酪氨酸酶活性減少,甚至消失,繼而使黑色素生成減少、消失,就會形成
色素脫失而產生皮膚白斑。
《
中醫黑色素多元再生》記載在我國古代稱這種病叫白癜風,又因其發病“居無定處“,具有風邪特點,風行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發白,故此命名“白癜風”。
所以,白癜風是一種後天性原發性色素脫失病,是由於皮膚和
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內酶系統的功能減退或喪失而引起,經中國中藥研究中心驗證,它不疼不癢,也不傳染,甚至很少遺傳,但因其影響美觀,所以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
白癜風的症狀及分型
白癜風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的癢痛症狀,只是在皮膚上出現白色的點或片,皮膚組織正常。暴露部位經過日曬後白斑會更加明顯,包括手部、腳部、胳膊、腿部、
面部和嘴唇等等。其常見的發病部位包括
腋窩和腹股溝、嘴周、
眼睛、
鼻孔、
肚臍、陰部。白癜風通常由三種表現形式:
a、局限型:白斑局限於一處或者幾處部位;
b、節段型(單側型) :白斑沿著某一皮
神經節段的皮區,一般為單側分布,多見於兒童,多與神經化學因素有關 ;
節段型白癜風有近半數發生
白髮,通常累及頭髮和眉毛。白髮意味著毛囊
黑素細胞的破壞,因此
節段型白癜風對藥物複色治療的反應較差 ;
c、泛髮型:大多數人的白斑位於不同部位,通常是對稱的。常為上兩種發展而致。除了白斑,很多人的
毛髮、睫毛合鬍子也會變白。極少數的情況下,白斑會殃及視網膜,使眼睛失去顏色。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對於白癜風與白斑區別並不是十分了解,可能由於錯誤的認識白癜風與白斑,給自己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白斑的形成過程
白斑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獲得性的。先天性白斑可能是由於胚胎髮育期間的各種原因造成的,一般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皮膚即出現發白的斑片,譬如
無色素痣、
貧血痣、無色素性
色素失禁症等,這些白斑的分布一般比較局限或有一定的特徵性,白斑的顏色也不會非常白。隨著
生長發育,這些白斑在穩定後既不會消退也不會向周圍明顯擴大。後天性的白斑原因很多。由於皮膚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因此皮膚出現白斑既有內在的原因,又可能由於外界環境的因素,如日曬、化學物品、
真菌感染等造成。有許多皮膚
疾病可以出現皮膚
色素減退過色素脫失。有的
炎症性皮膚病可以在皮膚的局部出現白斑,這些白斑在出現前一般都有其他炎症性皮膚病,譬如
濕疹、銀屑病等,破壞了皮膚基底層的黑素細胞,造成了皮膚色素脫失。
白斑的常見分布部位
白斑的範圍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泛髮型的。先天性的白斑既可以是局限性的,如貧血痣、
無色素痣及無色素性色素失禁症等,也可以是全身泛發的,如
白化病、
斑駁病等。但這些白斑在充分形成後,其範圍不會有明顯變化。後天性白斑根據其病因不同分布也不同。如
日光性白斑分布於陽光照射的部位;
單純糠疹多位於
顏面部;
花斑癬多位於軀幹
皮脂溢出較多的部位;
職業性白斑多位於接觸
化學物質的部位。有的白斑可以泛發全身,如
梅毒性白斑、
老年性白斑等,但這些白斑大小比較一致,且不會融合成片。
白癜風的分期及判斷
1、穩定期
白斑停止發展,邊緣
色素加深,與正常皮膚之間境界清楚。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有些患者白斑發生後,許多年都沒有再發展,其致病因素可能僅為一過性的,因而有可能以後也不會再發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而只是就大多數情況而言)。
2、進展期
白斑仍在擴大或其它部位有新發白斑,白斑與正常皮膚之間境界模糊不清。進展期白斑致病因素依然存在,疾病仍在活動。此時的治療應該採用針對病因的方法,如
激素、免疫調節劑、中藥、物理治療等,重點在於迅速用有效藥物將病情加以控制,儘量不要讓白斑進一步擴大。進展期患者不應過度日曬,或使用刺激性藥物以免產生同形反應。
白斑進展期的對策
進展期白斑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治療選擇套用恰當,疾病得到控制,又有以下幾種可能:
經治療白斑完全治癒;白斑縮小,但未能全部消退;白斑停止發展,但也未縮小。
前一種情況無疑是最好的結局,後兩種情況一般認為已比較穩定,可參照穩定期進行治療。
(2)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疾病繼續進展。這說明治療還是不對路,應該分析原因,更換其他治療方法。
白斑有哪些特點
各種原因造成的白斑,其白斑本身都有不同的特點。首先,根據白斑的顏色可以分為
色素減退斑和素色脫失斑。色素減退斑的顏色較正常
膚色淺,但不會變為瓷白色。這些白斑主要見於一些先天性白斑及
單純糠疹、
花斑癬、日光性白斑等。色素脫失斑是指白斑顏色呈純白色或瓷白色,主要見於白癜風以及一些對黑色素細胞破壞比較嚴重的炎症性
皮膚病之後出現的白斑,如
白色萎縮、
紅斑狼瘡等。其次不同的白斑其皮膚質地也各有各的特點。有的白斑處皮膚有不同程度的
鱗屑附著,如
單純糠疹、
花斑癬等;有的白斑處皮膚有萎縮,如
潰瘍後色素脫失、
盤狀紅斑狼瘡等;有的白斑處
皮膚乾燥、無汗、沒有毛髮,如
麻風白斑;此外,不同白斑的邊緣也有各自的特點。有的白斑邊界清晰,周圍可有色素加深,如
白色萎縮、盤狀紅斑狼瘡等;有的白斑邊界模糊,一般都為色素減退斑。
外陰白斑的特徵
外陰白斑是女性外陰皮膚發生變性和色素改變的一組慢性疾病,以外陰奇癢、灼痛,病變區域皮膚色素減退或變白,皮膚粗糙增厚或變薄、皸裂及潰瘍等皮膚變化為特徵。
白癜風的發病機理
神經化學因子學說
很多臨床觀察表明精神神經因素和
白癜風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精神、神經和內分泌是統一體,精神因素導致機體的應激,使
神經內分泌激素和神經遞質水平增高,只是精神因素側重主觀方面,而神經內分泌是可測量指標,更客觀。此外,由於神經免疫系統內在的聯繫,神經因素可能通過免疫系統對
黑素細胞產生影響。
白癜風專家
齊書鈞指出精神創傷或生活壓力可能在白癜風發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白癜風的發病或病情的加劇常可發生於緊張性精神事件之後,俗話說“愁一愁白了頭”。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二病例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過度勞累、思慮過度,病後憂心忡忡,甚至寢食不安、徹夜不眠,寐則夢擾等精神過度緊張情況。精神緊張、憂鬱不僅可能誘發白癜風還可使原有皮損擴大。白癜風易發於受摩擦及外傷處。實驗證實,在
白斑附近及遠隔部位的正常皮膚上經搔抓刺激後,可以使該處皮膚白變,且電鏡下觀察白變處有神經纖維退行變化,其程度似和病期長短有關。黑素細胞起源於
神經嵴,損害常沿
神經節段分布。白癜風患者常伴發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白變部出汗異常;伴發斑禿也屢有發現;伴發
皮膚劃痕症的比率也較高。
自身免疫學說
患者或其親屬有時合併其它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有
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甲狀腺瘤)、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惡性貧血、暈痣、斑禿、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惡性黑色素瘤、支氣管哮喘、異位性皮炎、紅斑狼瘡、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眼色素膜炎、局限性硬皮病、乾燥綜合徵等。一些作者測定患者血清中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發現抗甲狀腺、抗胃壁細胞及抗腎上腺組織抗體升高。
中國中醫藥研究中心齊書鈞教授m研究白癜風皮膚的病理變化,發現特別是活動期的白斑邊緣有單核細胞聚集,主要是
淋巴細胞,它們侵及真表皮交界,使基底膜破壞進入表皮,該處的黑素細胞及黑素缺如,說明本病可能是
遲髮型超敏反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電鏡觀察病損表皮的基底層
朗格漢斯細胞有所增加,其周圍有淋巴細胞,提示局部有
免疫反應,此種細胞似積極參與白癜風的發病。
國內近年來利用黑色素多元再生療法,以間接免疫螢光測定尋常型白癜風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體,特別是活動期及家族史
陽性患者抗體陽性率高,認為此抗體和白癜風的發生有關,但此抗體與疾病本身的因果關係尚有待進一步闡明。
有的患者內服或外用皮質類固醇,特別是對不按皮節(dermatome)分布的損害(其發病機理可能是自身免疫)效果較好,間接證明本病的免疫發病機理。
黑素細胞自身破壞
白癜風的基本病變是表皮黑素細胞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
白癜風專家齊書鈞提出黑素細胞自身破壞學說,認為本病好發於暴露及色素加深的部位,其表皮黑素細胞功能亢進,促其耗損而早期衰退,並可能是由於細胞本身所合成的毒性黑素前體物質的積聚所致。不過此類物質未能在白斑皮膚中檢出。
實驗研究某些化學物質對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使皮膚脫色。最早的報告是氫醌單苯醚(屬取代酚類),它常用作橡皮防護手套中的抗氧化劑,工人接觸後可引起手和
上肢皮膚色素脫失。
酪氨酸及多巴在化學結構中也屬於二羥酚類的衍生物,但在正常情況下,其氧化的中間物的破壞作用可能為一種保護機制所消除,一旦缺少此種保護機制,黑素細胞便有被破壞的可能。或者有
遺傳素質的個體,其黑素細胞本身有遺傳的生化缺陷,對遭受破壞是敏感的。當毒性黑素前體物質達到足夠量時,可能引起黑素細胞的破壞。
相對缺乏學說
黑素的產生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而多巴既是黑素又是腎上腺素的前身,均來源於酪氨酸,經
酪氨酸酶作用下氧化而成。當精神過於緊張時會消耗大量的腎上腺素,此時多巴主要導向腎上腺素的合成。其時黑素的合成就會受到影響,這對於諸如精神緊張等應激因素引起的白癜風似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
武警天津總隊醫院近年來不少臨床報導及我們的經驗提示白癜風患者血液及皮膚中銅或
銅藍蛋白(血清銅氧化酶)值低於正常對照組。由此推測其結果就必然導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從而影響黑素的代謝。至於銅、銅藍蛋白值的降低可能與營養紊亂,或是銅的體內代謝失調及
遺傳缺陷等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白癜風專家齊書鈞專家認為是遺傳的原因導致了這種對白癜風的敏感性。儘管並不普遍,確實在數目上有足夠的不止一個成員患有白癜風的家庭可以做為建立遺傳理論的基礎。儘管在家裡沒有其他人表現出了白癜風的症狀,但是仍然有
遺傳的可能性。
但是
基因是從父母那裡隨機的繼承來的,所以,只是在某些時候基因會使一個人患白癜風的幾率和另一個人一致。而即使不幸繼承了變異基因的人,也需要一些外因的誘導才有可能產生白斑。因此,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沒有任何一個人發病,基因也可能在一個家族一代代的傳下去。
當前,研究者正在側重於研究白癜風基因的外觀,使用計算基因組的計算機和人體
基因圖,可是更好的發現治療
遺傳病的辦法,幫助治療和消滅白癜風。
BB 的遺傳機率只有2% 左右,絕大多數是後天獲得性的,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各種學說關係相依
各種學說之間並不互相排斥,可能有因果關係。一般認為其發病是在多種內外因素的激發下表現免疫功能、神經系統及內分泌代謝功能等各方面紊亂,導致
酶系統的抑制或黑色細胞的破壞或使黑色素的生成或黑化過程障礙,終至色素脫失。另外普遍認為與
微循環障礙有關。
白癜風的發病率
白癜風是人體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之一,世界各地各膚色的人都有發病,據不完全統計國內
山東患病率2.7%,
江蘇0.9-1.5%,
湖北0.5-1%,
上海0.54%。國外如1.3-1.9%,
歐洲0.38%,
美國1%,印度4%。
世界人口中約1-4%患有白癜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患病人數有我斷增加的趨勢。
白癜風的是一種後天獲得性色素脫失症,一般在在40歲特別是20歲以前發病,據報導世界上年齡最小的患者是在出生後第二天發病,而且近兩年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
白癜風常見問題
白癜風會傳染嗎
白癜風不會傳染,如果傳染的話,世界上的病人,包括給白癜風患者看病的
醫生和患者的家屬都不會倖免。有很多理論來解釋白癜風的發病原因,但是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白癜風的患者屬於易感人群。白癜風可能會遺傳,但決不會傳染。
青少年白癜風
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發育階段,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相對不穩定,因而易患白癜風。有人統計了1020例白癜風患者的發病年齡,10—30歲占總數的62.65%。
北京市對5230例白癜風的統計結果是11—30歲發病率占68.7%,其中,5歲以下占8.5%;
魯克的資料是50%在20歲以內發病,其平均發病年齡男性為26歲,女性為18歲,但小兒和老人發病者並不罕見。這說明青少年時期容易發生白癜風。
白癜風易復發嗎
白癜風的可能發病原因之一是免疫功能失調,在部分患者血中可測出多種抗體,因此有人強調白癜風是一種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的特點之一就是病程緩慢、遷延,病情容易反覆,愈後復發傾向明顯。這些現象在白癜風中也時常見到,因此復發現象在白癜風中是客觀存在的。
易患白癜風的職業
世界上任何地區、種族的人群均可患白癜風病,一般說,職業之間白癜風的發病率沒有太明顯的差異。
但某些化學物質對黑色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可導致皮膚脫色。比如不少化學實驗人員手上不慎滴濺上
雙氧水,液氮等化學試劑而使皮膚脫色,成為永久性白斑。因此,工作在
化工廠、皮革製造業、橡膠廠及接觸化學試劑的人員工作中應做好自身防護。
易誘發白癜風藥物
臨床中有不少因服用某些藥物而導致皮膚脫色,醫學上叫做藥物性白斑,為一種繼發性白癜風。需要大家服藥時注意:
胱氨酸、半胱氨酸、二基丙醇、青酶胺
以上這些藥物均有可能由於個體差異影響黑色素的合成代謝,故使用時應慎用,並進行自我觀察
白癜風能否曬太陽
人體的皮膚色澤不斷受外界環境及季節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是陽光的照曬。夏季來臨膚色加深,室外工作者膚色更深,常曬太陽能促使黑色素的生成,使膚色加深,有利於白癜風的治療。但陽光過度曝曬後也容易誘發白癜風:其一是過度曝曬後黑色素細胞功能亢進,促使其消耗而早期衰退;其二是黑色素合成的中間產物積聚而損傷黑色素細胞,從而發生白斑。
所以適度曬太陽對白癜風的恢復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過度會促使白癜風的發展。
白癜風患者禁藥
(1).
激素類藥物。如
強的松等。這種藥物雖然見效快、使用方便,但是
副作用很大。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其弊大於利。原因此類藥物不論用何種方法使用,都無法消除對機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抑制作用,久而久之使機體產生依賴性。輕者使機體產生如
痤瘡、
酒糟鼻、
青光眼、皮膚出現
條紋及萎縮、
紫癜、細菌及黴菌感染等副作用。重者導致原有的腎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而萎縮,喪失了正常分泌
腎上腺激素的功能。患者一旦停藥會出現嚴重性反跳作用,導致病情更加難以治癒。故白癜風病患者應慎用此類藥物,特別是初發期患者和兒童患者更應如此。
(2).抗
腫瘤藥物。臨床上用於控制白癜風病的藥物是
氮芥類藥物,此類藥物用久後,容易引起
皮膚萎縮,老化。
(3).銅製劑。銅離子為酪氨酸酶的重要輔基,與酪氨酸酶活性密切相關,故有用含銅的藥物治療本病。但是,臨床報導硫酸銅
靜脈注射治療本病,有致死反應病例,故不宜採用。
冬天終止治療
不少白癜風患者,特別是一些病程較長,皮損位於非暴露部位的,進入冬季後他們認為白斑在冬季不會發展而自行中止治療。實際上這是他們的一種錯覺。冬季因受陽光照射少,正常的皮膚顏色變淡與其白斑的色差減少,易被誤認為白斑好轉;到了春末夏初,陽光的照射強了,接受陽光照射的機會多了,隨著正常皮膚顏色加深,其與白斑之間的色差也加大了,隨著正常皮膚顏色加深,其與白斑之間的色差也加大了,加之天熱少穿衣,易使原被衣服遮蔽的白斑裸露,這又易被誤認為病情加重了。由此可見,入冬隨意中斷治療的做法不妥,會貽誤治療,正確的做法是治療不受季節因素的影響,無論春夏秋冬都要堅持治療,持之以恆,不要隨意終止或放棄治療
染色劑或者漂白劑
白癜風患者應該避免使用頭髮染色劑或者漂白劑。一些患者對這些產品非常敏感,可能會導致白斑的進一步擴展,因為裡面含有苯酚的衍生物,這些物質會導致白癜風加重。
白癜風能否治好
確切的說白癜風在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個如治療肺結核的異煙肼一樣的特效藥,來根除白癜風。沒有那種藥物或治療手段可以保證對每一個患者的治癒率。但是並不是說白癜風就治不好,因為白癜風發病的複雜性,所以別人吃了的特效藥物,你吃了不一定有效,反之亦然。一般來講,一個藥物吃了5-6個月還沒有一點點效果(包括起色素島、出現黑圈、白斑不那么白了、面積縮小或癒合等)則可以考慮嘗試其他藥物。
白癜風患者注意事項
保持樂觀態度
精神創傷或生活壓力可能在白癜風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白癜風的發病或病情的加劇常可發生於緊張性事件之後。因此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避免精神創傷、疲勞過度、思慮過度。精神緊張、憂鬱不僅可能誘發白癜風,還可使原有白癜風擴大。白癜風患者應該保持樂觀心情,心情放鬆、睡眠充實、注意休息。
避免接觸橡皮手套
橡皮防護手套中含有抗氧化劑的氫醌單苯醚,對皮膚中的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戴這種橡皮手套的工人,有部分人在手背和
前臂、甚至背部和下肢發生色素減退斑。
減少外界刺激
進行期的白癜風患者儘量減少機械性的刺激,對皮膚的壓力、摩擦和外傷,如過緊的腰帶等可促使白斑的出現,其他形式的局部刺激,如燒傷、曬傷、放射線、
化學藥物、凍瘡、和感染等也可促使白斑泛發。
注意飲食習慣
少食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番茄、桔子、橙子、草莓、橙汁等,多吃富含酪氨酸食品如優酪乳、黑米、核桃、
黑芝麻等、並注意少抽菸少飲酒、少食辛辣,生活
規律。
. 要避免陽光暴曬
白斑處缺少黑色素,難於抵擋太陽中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從而會引起白斑出出現紅腫瘙癢甚至出現小
水泡的現象。所以在外出時,可選擇塗抹蓋百霖,在遮蓋的同時對患處進行保護。也可以選擇
防曬霜進行保護,但是其不到遮蓋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