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
面肌屬於皮肌,薄而纖細,起自面顱諸骨或筋膜,止於皮膚,使面部呈現各種
表情,又稱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和
鼻孔的周圍。面肌由
面神經支配,面神經受損時,可引起面癱。
淺筋膜
面部
面部皮膚薄而柔軟,富於彈性,含有較多的
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
皮脂腺囊腫和?腫的好發部位。
淺筋膜由
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其中
頰部脂肪聚成的團塊,稱頰脂體。瞼部皮下組織少而疏鬆,
水腫在此部顯現最早。淺筋膜內有神經、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於血供豐富,故面部創口癒合快,抗感染能力亦較強,但創傷時出血較多。面靜脈與顱內的海綿竇借多條途徑相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顱內擴散的可能。面部的小動脈有豐富的
血管運動神經分布,反應靈敏,當情緒激動或急某些疾病時,面部的色澤也隨之變化。
淋巴神經
血管分布
血管分布於面部淺層的主要動脈為面動脈,有同名靜脈伴行。
(1)面動脈:
於頸動脈三角內起自頸外動脈,穿經
下頜下三角,在
咬肌止點前緣處,出現於面部。面動脈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經口角和鼻翼外側至
內眥,改稱
內眥動脈。面動脈的搏動在
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相交處可以觸及。面動脈供血區出血時,壓迫此點可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面動脈的後方有同名靜脈伴行,淺面有部分面肌覆蓋,並有
面神經的
下頜緣支和頸支越過。面動脈的分支有下唇動脈、
上唇動脈和鼻外側動脈。
起自內眥靜脈,伴行於面動脈的後方,位置較淺,迂曲亦不太明顯,至
下頜角下方,與下頜後靜脈的前交匯合,穿深筋膜,注入
頸內靜脈。面靜脈經眼靜脈與
海綿竇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靜脈通常無瓣膜,面肌的收縮可促使血液逆流。因此,在兩側口角至鼻根連線所形成的三角區內,若發生
化膿性感染時,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導致顱內感染,故此區有面部“危險三角”之稱。
淋巴分布
淋巴面部淺層的
淋巴管非常豐富,吻合成網。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顛了
淋巴結和頦了淋巴結。此外,面部還有一些不恆定的淋巴結,如位於
眶下孔附近的顴淋巴結,
頰肌表面的頰淋巴結和位於
咬肌前緣處的
下頜淋巴結。以上三群淋巴結的輸出管,均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神經分布
三叉神經:為
混合神經,發出眼神經、
上頜神經和
下頜神經三大分支,其感覺支除分布於面深部外,終末支穿面顱各孔,分布於相應區域的皮膚。以下只敘述三個較大的分支。
1)眶上神經:為眼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
切跡或孔穿出至次下,分布於額部皮膚。
2)眶下神經:為上頜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穿出
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為數支,分布於
下瞼、鼻背外側及上唇的皮膚。
3)頦神經:為下頜神經的分支,與同名血管伴行,出
頦孔,在降四角肌深面分為數支,分布於下唇及頦區的皮膚。
面神經: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入
腮腺,先分為上、下兩乾,再各分為數支並相互交織成叢,最後呈扇形分為五組分支,支配面肌。
1)顳支:離腮腺上緣,斜越顴弓,支配
額肌和
眼輪匝肌上部。
2)顴支:由腮腺前端穿出,支配眼輪匝肌下部及上唇諸肌。
3)頰支:出腮腺前緣,支配
頰肌和口裂周圍諸肌。
4)
下頜緣支:從腮腺下端穿出後,行於
頸闊肌深面,越過 面動、靜脈的淺面,沿
下頜骨下緣前行,支配下唇諸肌及頦肌。
5)頸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頜角附近至頸部,行於頸闊肌深面,並 支配該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