瘺瘡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病名,俗稱“十人九痔”,可見它是很普遍的疾病。人們習慣上所稱的瘺瘡實際上就是肛門部疾病的總稱,醫學上稱肛門直腸疾病。
基本介紹
疾病病因,疾病分類,疾病症狀,食療方法,瘺瘡驗方,疾病預防,加強鍛鍊,預防便秘,
疾病病因
其發病原因頗多,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從而影響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曲張、隆起、靜脈壁張力下降而引起痔瘡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下行遲緩或因習慣性便秘,從而壓迫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也可導致痔瘡發病率增高。據臨床觀察及統計普查結果分析,不同職業患者中的患病率有顯著差異,臨床上機關幹部、汽車司機、售貨員、教師的患病率明顯較高。
疾病分類
又, 瘺瘡
瘺
(文章來源: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瘺》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P419-428)
摘要瘺者,本亦瘰癧之既已破潰者之名。瘰癧潰破古又以瘺而稱之者,蓋瘺之言螻也,螻謂性善穿齧之螻蛄。故一猶瘰癧之多口潰破、貫穿流膿形似於鼠穴者稱之為鼠,而或以其形亦似螻穴遂又名為螻。其後,蓋又以病以螻稱者易與螻蛄之蟲名相混淆,故遂又以螻之聲而為瘺耳。瘺之言螻而謂鼠瘺者,此先秦以瘺名病之本義。
而時至隋唐,殆由人誤以其名為言漏,故於痔之破潰、膿血漏下者亦並以之而為稱也。至若古或又以瘺名而稱駝背者,蓋所言瘺者本即僂,語緩讀之即僂佝,僂佝之語轉即羅鍋。故古稱駝背之為瘺者,則一猶今稱駝背為羅鍋耳。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鼠》又云:“鼠,本亦作‘癙’,乃瘰癧之既潰成瘺者之名。《淮南子·說山訓》:‘貍頭愈鼠’,晉·郭璞注《中山經》引之‘鼠’作‘癙’,《山海經·中山經》:‘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實如椶莢,名曰植楮,可以愈癙。’《太平御覽·七四二卷》引郭注云:‘癙,瘺也’(按:今本郭注作‘癙,病也。’),《諸病源候論·諸瘺候·瘰癧瘺候》云:‘此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狀)如梅、李、棗核等大小,兩三相連在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瘺也’,此之謂也。‘鼠’之為名既本謂瘰癧潰後之瘺瘡,故其後或以‘鼠’與‘瘺’合而稱為‘鼠瘺’,或以‘鼠’與‘瘡’並而成為‘鼠瘡’,而遂又有‘鼠瘺’‘鼠瘡’之名矣。《靈樞·寒熱》:‘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張介賓《類經》云:‘其狀累然未潰者為瘰癧,已潰而膿不止者為鼠瘺’,《爾雅·釋詁上》:‘癙,病也’,郝懿行《爾雅義疏》云:‘《淮南子·說山篇》云:貍頭愈鼠。即今之鼠創(瘡)病。’即其義也。而漢·高誘《淮南子·說山訓》注云:‘鼠齧人瘡,狸愈之’,而鼠之為病由鼠所齧者,則殆又誤解先秦瘺瘡名鼠之義也。
瘰癧潰破為瘺瘡,而先秦乃以鼠為名者,則以鼠之為物尖喙利齒好齧善穿,故又名‘(鼠佳)’(音錐zhui),而瘺瘡之狀此伏彼起相繼破潰、今此合口明彼流膿者,本一猶此(鼠佳)鼠所錐所穿之窠穴,塞其此而復穿其彼也。如《說文·鼠部》:‘鼠,穴蟲之總名也。象形。’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云:‘上象齒,下象腹爪尾;鼠好齧傷物,故象齒。’《方言·八》:‘宛野謂鼠為(鼠佳)’,丁惟汾《方言音釋》云:‘鼠喙尖圓,如穿地剡銳之錐,故謂鼠為錐’,《本草綱目·鼠》云:‘鼠,尖喙善穴,故南陽人謂之(鼠佳)。音錐。’又《靈樞·寒熱》‘鼠瘺’張介賓注云:‘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又名鼠瘺’,《普濟應驗良方·鼠瘺》云:‘鼠瘺,瘡雖合口,有旁眼出膿不止者’,即其義也。故鼠之為名,本以性善穿齧之鼠為喻,而稱其瘺瘡病狀之此起彼伏而相繼潰破者,乃又非謂其瘡由鼠咬即所謂‘鼠齧之瘡’者之義。此瘰癧之潰為瘺瘡者,先秦人以鼠為名之故也。”
疾病症狀
痔瘡常見症狀主要有:便血、疼痛、腫塊隆起、脫出;或者是 肛門部反覆腫痛、流膿;肛門部潮濕、瘙癢等。
食療方法
蛤蜊:性寒,味鹹。《本草求原》中說:“蛤蜊治五痔。”蛤蜊肉能潤五臟,軟堅散腫。痔瘡患者宜用蛤蜊肉經常煮食。
螺螄: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治療痔瘡。古代《日用本草》中記載:“螺螄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本草綱目》亦云:“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治脫肛、痔漏。”《玉楸藥解》中還說:“螺螄清金利水,泄濕除熱,治脫肛、痔瘺。”患有痔瘡的人,適宜常吃螺螄。
鰻鱺:俗稱白鱔。性平,味甘,能補虛羸、祛風濕,對體弱氣虛痔瘡患者,最為適宜。早在《別錄》中即載:“鰻鱺魚主五痔瘡瘺。”唐代著名食醫孟詵還說:“鰻鱺熏痔,患諸瘡瘺及癧瘍風,長食之甚驗。”在孟詵的《食醫心鏡》中有一方:“治五痔瘺瘡,殺蟲:鰻鱺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鰻鱺魚的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滋補價值極高,它的補虛療痔功效為歷代醫家稱讚。如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中說:“五痔瘡瘺人常食之,有大益也。”明?倪朱謨亦認為:“癧瘍瘺痔人常食之,漸漸獲效。”
烏鱧:俗稱烏魚、黑魚、鱧魚。性寒,味甘,有補脾、利水的作用,能療痔瘡。《別錄》中早已說它“療五痔。”《外台秘要》中亦載:“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鱧魚膾、姜、齏食之。”
豬大腸:適宜痔瘡出血脫肛者食用。古代治療痔瘡的效方,也常用到豬大腸。如《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治痔瘺下血”,就是用豬大腸同槐花煮爛搗和後為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治內痔”,也是用豬大腸同黃連、枳殼、糯米做成丸藥內服。
狗肉:為溫補性食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本經逢原》中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痔漏人歲久不愈,日食自瘥。”《世醫得效方》中還介紹:“治痔漏:熟狗肉蘸藍汁,空心食。”凡患有痔瘡之人,宜常食之。
蝟肉:甘平無毒,久患痔瘡者食之尤宜。《本草拾遺》中即有記載:“蝟肉,食之主瘺。”《中藥大辭典》也說:“治痔瘺。”
野豬肉:性平,味甘鹹,不僅能補虛弱羸瘦,又能療痔瘡出血,對患有慢性痔瘡出血者最宜。唐代食療醫家孟詵在其《食醫心鏡》中介紹:“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
香蕉:性寒,味甘,有清熱、潤腸、解毒的作用,尤其是對痔瘡患者大便乾結或便後出血時最為適宜。《嶺南採藥錄》中說:“治痔及便後血:香蕉二個,不去皮,燉熟,連皮食之。”對痔瘡出血,大便乾結者,最常用有效也是最方便的辦法是: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1~2個。
無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對肛腸疾病患者,如便秘、腸炎、痢疾、痔瘡等,均有效益。《本草綱目》早就說過:無花果“治五痔。”《福建中草藥》還介紹:“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乾果十個,豬大腸一段,水煎服。”
榧子:又稱香榧。有潤肺滑腸、通便化痔、殺蟲消積的作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別錄》中就記載:“主五痔。”對此,《本草經疏》還解釋說:“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還認為,痔瘡患者“每日嚼食香榧7粒,有養身治病之功。”
韭菜:有行氣、散血的作用。現代認為韭菜里含粗纖維較多,而且比較堅韌,不易被胃腸消化吸收,能增加大便體積,促進大腸蠕動,防止大便秘結,故對痔瘡便秘者有益。
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活血、止痛、消腫的作用。《滇南本草》中記載:“茄子散血,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聖濟總錄》中還曾介紹“茄子酒”,用以“治久患腸風瀉血”。所謂“腸風下血及血痔”,相當於痔瘡出血之人,故患有痔瘡者,食之亦宜。
蕹菜:又稱通菜、空筒菜。性寒、味甘,有治療便秘、便血、痔瘡的作用。《陸川本草》中說過:“治腸胃熱,大便結。”《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中還介紹:“治翻肛痔:空筒菜1千克,水1千克,煮爛去渣濾過,加白糖200克,同煎如飴糖狀。每次服150克,1日服2次,早晚服,未愈再服。”所以,蕹菜對痔瘡病人大便經常乾結者,最為適宜。
菠菜:性涼,味甘,有養血、止血、潤燥、滑腸、通便的作用。據《本草求真》記載:“菠菜,何書皆言能利腸胃,蓋因滑則通竅,菠菜質滑而利,凡人久病大便不通,及痔漏關塞之人,鹹宜用之。”《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菠菜,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
馬蘭頭:性涼,能清熱、涼血。《本草正義》中說:“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本草綱目》亦記載:“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乾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尤其是痔瘡發作出血時,食之最宜。
絲瓜:性涼,味甘,能清熱、涼血,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中說:“煮食除熱利腸,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尤其是濕熱下注,或血分有熱的痔瘡患者,最為適宜。
黑木耳:性平,味甘,善能涼血止血,有治療血痢、便血、痔瘡的作用。《本草綱目》載黑木耳治痔。《藥性切用》認為,黑木耳能“潤燥利腸”。清代食療名醫王孟英還說;“黑木耳補氣耐飢,活血,治跌扑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瘳。”尤其是體虛久痔者,常吃尤宜。
石耳:主產江西廬山。性平,味甘。《粵志》中說:“石耳味甘腴,性平無毒,多食飫人,能潤肌童顏,在木耳、地耳之上。”它有養陰、清熱、止血的功效,大便出血,痔漏脫肛之人宜食之。《醫林纂要》中就有記載:“石耳治腸風痔瘺,行水解熱毒。”每次可用石耳30~50克,瘦豬肉150克,加鹽少許,隔水蒸熟。上午蒸1次,喝其湯;下午蒸1次,全吃盡。
槐花:槐樹的花朵或花蕾可供食用,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也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療痔瘡藥物。《醫學啟源》中說:“槐花涼大腸熱。”《日華子本草》稱它“治五痔”。《本草正》亦云:“槐花涼大腸,治痔漏。”古代治痔驗方,每每用之。尤其是對痔瘡發作期,濕熱下注,疼痛出血時,更為適宜。
胖大海:性涼,味甘淡,有清熱、潤肺、利咽、解毒的作用,痔瘡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頻飲。《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胖大海“治痔瘡漏管。”《醫界春秋》中還曾介紹:“治大便出血:胖大海數枚,開水泡發,去核,加冰糖調服。”
何首烏: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功效。《江西草藥》認為首烏還能“通便,解瘡毒。”首烏療痔,自古有之。《何首烏錄》中說過:“主五痔,益氣力。”《開寶本草》亦云:“主瘰癧,消癰腫,療五痔。”《聖惠方》中介紹治痔一法:“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對於體虛久痔患者,常用何首烏粉調服,最為適宜。
麒麟菜:俗稱雞腳菜,產於我國台灣省及廣東、海南沿海的淺海珊瑚礁間,夏秋採收。性平,味鹹微苦。《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痔瘡便結:麒麟菜、石花菜等量,水煮成凍膠,加白糖適量,空腹時食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麒麟菜消痰,能化一切痰結,痞積,痔毒。”《養生經驗補遺》中還介紹:“治辛苦勞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兩,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錢食之。”
水獺肝:性平,味甘鹹,有養陰止血的作用。元代食醫忽思慧在其《飲膳正要》中記載:“獺肝治腸風下血。”實際上就是痔瘡出血症。《肘後方》中亦云:“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七。”凡患有痔瘡,無論內痔外痔,見有痔瘡便血之時,皆宜食之。
鯽魚: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鯽魚甘平,開胃,調氣,消痔。”又說:“痔血,鯽魚常作羹食。”《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介紹:腸風下血:大鯽魚1條,去腸留鱗,五倍子、明礬各6克研末,填入魚腹,黃泥封固燒存性,研末服,黃酒送下,每日3次,每次3克。
魚鰾:又稱魚膠,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消腫、散瘀、止血。《本經逢原》中曾介紹:魚膠適量,炒黃研末,砂糖凋服,每日3~5克,“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所以,久患痔瘡者,常食尤宜。
蕺菜:又稱魚腥草。性寒,能清熱解毒。《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大腸熱毒,療痔瘡”,《本草綱目》中也有“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的記載。由此可見,痔瘡患者食之頗宜。此外,痔瘡患者還宜食用蜂蜜、芝麻、胡桃、柏子仁、山藥、木耳菜、番薯、藕、胡蘿蔔、黃瓜、冬瓜、莧菜、芹菜、百合、荸薺、柿子、柿霜、海參、田螺、南瓜子、梨子、蘋果、草莓、獼猴桃、白木耳、牛奶、豆漿、燕窩、西洋參等。
瘺瘡驗方
1、治瘺瘡不合。先以溫熱的淘米水洗淨患處,再用葵葉微火烘暖貼上,貼過二、三百葉,把膿引盡,即可合口生肉。忌魚、蒜、房事。
2、一切瘺瘡的治療便方。用霜後收采和曬乾的苦瓠花研為末,敷患處。
3、瘰癧瘺瘡。用雄雞屎燒灰。調豬油塗搽。
4、鼠屎:煮服,治方傷寒勞復發熱,男子陰易腹痛,通女子月經,不死脂;研末服,治吹奶、乳癰,解馬肝毒,塗鼠瘺瘡;燒存性,敷折傷、疔腫諸瘡貓犬傷。
5、鰾。釋名 鰾:甘、平、無毒。主治:止傷血出不止;燒灰,豕陰瘡、瘺瘡、月蝕瘡。
6、鱷魚。釋名 土龍。氣味 (鱷魚甲)酸、微溫,有毒。主治:心腹症瘕、瘰癧瘺瘡、崩中帶下等。
疾病預防
加強鍛鍊
經常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氣功等,能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對於痔瘡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這是因為體育鍛鍊有益於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臨睡前用手自我按摩尾骨尖的長強穴,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肛門血液循環;另一種方法是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縮肛門,早晚各1次,每次做30次,這是一種內按摩的方法,有運化瘀血,鍛鍊肛門括約肌,升提中氣的作用。經常運用,可以改善痔靜脈回流,對於痔瘡的預防和自我治療均有一定的作用。
預防便秘
正常人每日大便1次,大便時間有早、中、晚飯後的不同習慣。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乾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後有輕鬆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不僅排便困難,而且由於糞便堆積腸腔,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而使痔靜脈叢曲張形成痔瘡。為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慾,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
②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健康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晨起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最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這對於預防痔瘡的發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晨起喝1杯涼開水能刺激胃腸運動,預防便秘。另外,晨起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做操、打太極拳等都可以預防便秘。當有便意時不要忍著不去大便,因為久忍大便可以引起習慣性便秘。排便時蹲廁時間過長,或看報紙、或過分用力,這些都是不良的排便習慣,應予糾正。